陶澍:经世能臣的成长之路

2024-12-31 00:00:00徐志频
清风 2024年7期
关键词:陶澍梅山儿子

陶澍是晚清经世派主要代表人物,为官清廉,政声卓著,且其思想对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等湘军领袖影响颇深。张佩纶、张之洞在一起品评人物时指出:“道光以来人才,当以陶文毅(陶澍谥号)为第一。”

1779 年1 月17 日, 陶澍在湖南省安化县小淹乡陶家溪出生。与多数受母亲影响成长起来的湖南籍历史人物不同,陶澍受父亲陶必铨影响至深。

陶必铨一辈子除了教书,没干过别的行当。虽然蜗居在闭塞湖南、偏远安化的一个深山老林的土房子里,一生也没走出过湖南,但陶老先生野心不小,这从他给陶澍的取名可以看出来。陶澍,名澍,字子霖,号云汀。澍,即“及时雨”,霖,《左传》解释:“霖以救旱。”。汀,即“水边绿洲”。

陶澍名字的来由与用意,陶必铨本人曾做过详细解释:“天下能苏万物者,莫如雨。戊戌之夏大旱,冬,谷骤贵,而长子适生,因命之曰:澍,字以子霖,盖其有以泽苍生也。”显然,陶必铨寄望于陶澍将来做一个恩惠天下百姓的人物。

陶父其人

古话说,有其父,有其子。

陶必铨本人是个怎样的人?

陶澍日后这样描述父亲:家君身材高大,英俊潇洒。性格光明磊落,遇事有主见,无论利诱还是威逼,都不能动摇。他心地很坦诚,没有城府,从不当面奉承人,一旦他人有过失,他一定会当面说出来,并且加上一顿痛骂,也不管对方权势有多大。但骂完之后,就不记得了。他平时爱喝酒,喝得差不多了,必豪情满怀,放言天下,声震邻居屋瓦。

寄望儿子将来能恩惠天下百姓,陶必铨当然希望自己早能如此。所以虽居穷乡僻壤,陶必铨依然自强不息,孜孜追求功名,以期出人头地。他读起书来方法十分特别:同时摆开几桌子书,一本一本全部翻开,将每本书的内容全部贯通起来,读后做批语,“多前人所未发”。

陶必铨桌上摆的都是些什么书呢?经学。

经学泛指先秦各家学说要义。汉代独尊儒术后,特指儒家经典,包括儒学十三经:《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这是一种解释字面意义、阐明蕴含义理的学问。

宋明两朝,流行程朱理学、阳明心学。但“满清异族”铁骑入关,将沉醉于“修炼心性”的汉族读书人打醒了。亿万华夏子民,竟然亡于只有几十万铁骑的清朝异族,湖南乡民心有不服。

蜗居安化小淹,山高皇帝远的陶必铨,在痛苦中总结大明政权灭亡原因,结论是:“程朱理学”教中国士人“空谈理心,不理实政”,导致明朝最终亡国。

他的这种看法,其时是一种比较流行的观点。清朝初年,顾炎武也以思想家的眼界,一针见血地指出:“舍经学无理学。”

亡国之耻,理学之痛,让陶必铨读起经学。他是民间教书匠,散民一个,居地偏远,自由生长,朝廷风气力不能及。他每天继续读着经学,说着大话,怀着野心,也没有人来管。当时的官员哪里有空去理会深山老林里一个常年连饭都吃不饱的穷教书先生的口出狂言呢?

父子求学

陶必铨自由自在地沉醉在经学的海洋里,他对“杂书”有着狂热的兴趣、疯狂的追求。他将经学所追求的经国济世的抱负,同时寄托到自己与儿子身上。怀着望子成龙的伟大梦想,陶澍七岁那年,陶必铨便带上他,跋山涉水,来到岳麓书院求学。

作为一家之主,教书先生本就家徒四壁,陶必铨舍下父母、老婆,带儿子背井离乡求学,压力可想而知。而且,当时陶家家底已经稀薄。读书人家碰上盛世,平民百姓家庭有足够的财力学文化,私塾先生自然衣食无忧;但国家经济一旦衰落,平民百姓自身朝不保夕,私塾先生衣食往往无告,生计成为头等大事。岳麓书院作为精英学府,学生读书需自己带米,书院每月补贴十钱银子做蔬菜费。这点补贴,养不活父子俩。

但岳麓书院同时还有奖学金制度,每月由巡抚或学政来主持一次月考,考进前三名者,就能拿到奖学金。对陶必铨来说,奖学金就是求学金。为了能在岳麓书院这座读书人的圣殿里待下来,他不管严寒酷暑,每天坚持读到深夜,因此总能拿到奖学金。

求学机会来之不易,课余时间,陶必铨也不浪费,他与学友在岳麓山中找块地方,坐下来对酒纵谈,指点天下。小陶澍在边上听,似懂非懂。这样坚持不到一年,因经济实在过于窘迫,家庭难以维持,陶必铨被迫带陶澍回到老家。但陶必铨已经心满意足了,毕竟带儿子去了长沙,见了回大世面,感受到了千年学府的读书氛围。想想看,偌大一个湖南省,多少乡下读书人毕生想进也进不去,而父子俩均实现梦想,不由做梦都觉得此生再无遗憾。

带儿子回到陶家溪,陶必铨重新操起老本行,继续教私塾。清朝办私塾分两种:在自家设馆,叫私塾;上门去教,叫坐馆。陶必铨人品好,又在岳麓书院深造过,当地有钱人家都争着抢着聘请他去坐馆。他每次坐馆,都对东家特别要求要带上儿子陶澍。

1790 年,陶必铨应邀到安化县城(今梅城镇)主持修复南宝塔,陶澍跟随父亲,到安化学宫读书。十二岁那年,陶必铨开始教陶澍做八股文。也许是从七岁起每天耳濡目染,仅学一个月,陶澍便能做得一手漂亮文章。1792 年,陶必铨到益阳曾润攀家中设馆教书,陶澍仍跟随在侧读书,前后长达四年。

陶必铨本人读书从不迷信经典,不盲从权威,他只相信“开卷有益”。在父亲这一观念的影响下,陶澍读到许多杂书,包括算学、测量学等技术书籍。这些书籍,为他以后精通经济打下了基础。

科举入仕

十八岁那年,陶澍参加童试,以院试第二名的成绩考取秀才。这年,陶必铨在离家三里远的一个叫“水月庵”的破棚子边带儿子住下来,专心教儿子读书。因为一心要将儿子培养成“惠及苍生”的人物,他不再设馆,也不准儿子设馆,更不让儿子干农活。就这样,每天聆听资江河畔澎湃的涛声,父子俩对着江中巨大的“印心石”,埋头发奋勤读。

1800 年,二十一岁的陶澍与父亲一同到长沙参加湖南乡试。陶澍一举考取第三十名举人。意外的是,父亲陶必铨却落榜了,这让他多少有点难堪。1801 年,陶澍第一次离家赴京,参加会试,但这次名落孙山。他遵从父亲嘱咐,留京温习功课,准备来年再试。

1802 年,二十三岁的陶澍参加壬戌科会试,这次考了全国第二名,考官申报陶澍为一甲榜眼。但还来不及庆祝,霉运跟着就来。殿试照例由嘉庆皇帝亲自主考,陶澍不知何故,在“策”内遗漏了一个字,读起来有点不大顺口。关键时刻怎能出错?嘉庆皇帝读卷,感觉像鱼翅里吃出了头发,眉头一皱,陶澍被抛进二甲第十五名。

在全国考生中依然排十八名,已经是很不错的成绩。陶澍由此成为安化县有史以来第一个科考进士。父亲在乡接报,喜极而泣。寄望儿子将来“恩惠苍生”的梦想,已经迈出最为关键的一步。

1805 年,陶澍如愿出任翰林院编修。但就在这年闰六月,陶必铨在老家遥念在京的儿子,安然病逝。

父亲是儿子人生的第一个导师。正是在安化穷乡僻壤、草野民间积蓄了士人清气,陶澍在人格养成的关键时期,才奠定了毕生的理想情怀。

经世能臣

陶澍改革经济所具备的霹雳手段,则主要受梅山地域文化的熏陶。梅山并不是一座山,而是泛指湘中山区。农耕之余,梅山人还以辅以打渔、狩猎为生,这种古老又原始的生存方式,逐渐演进成一种文化,叫作梅山文化。因为渔猎充满了风险,渔民、猎人尤重祭祀,它浸透了原始巫术的因子。梅山文化的另一特色是崇尚武术,因为自然环境恶劣,湿气过重,在长期的狩猎生活中,梅山人观禽技、仿兽姿,发明了一套梅山武术,用以防身、健体。武术锻炼了梅山人强健的筋骨,也磨砺出他们勇猛的性格。

巫文化重情,祭祀文化重义,尚武者有胆,这就是湖南俗话说的“霸蛮”。霸蛮是梅山文化之魂,表现于外的基本特征,是勇于担当。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因有霸蛮、担当的梅山文化做底衬,情、义是陶澍一生理想情怀的根,胆是陶澍改革家行动之魂。

梅山当地至今仍流传陶澍一则小故事,可见地域性格对他的影响之深:十岁那年,碰上乡人油榨作坊开业,筹备者请人写副大红对联志庆,连找了几位秀才,大家看后直摇头。陶澍自荐,提笔写下两句:“榨响如雷,惊动满天星斗;油光似月,照亮万里乾坤。” 这副对联,勇猛、果敢、大气,颇见武人气魄。

陶澍作为践行士人情怀的一代改革家,入仕后无论遭遇多大阻力,他的理想信念始终不灭,从其童年的成长中也可以找到原因。

鲜为人知的是,陶澍不但是湖南安化第一个进士,也是清朝第一位官至两江总督的湖南籍高官。

湖南为古来四塞之国,自然、自由的土地,率性、真实。直到宋朝,此地远离皇权,一直是片处女地。贤士存诸野,礼失求诸野,山水自然清气,让读书人比士族、书香门第子弟更容易信仰儒家文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面对家国天下,内心单纯的士子更容易生出一股“书生意气”,而没有官场文化渗透后的那种精明、算计、油滑。一身清气的陶澍,内心始终简单。梅山地域文化重情义,让他特别重知遇之恩。儒家信仰与忠君报国,是他毕生的信条。

入仕为官后,对道光皇帝信任有加的逾格提拔,他由衷感激:“臣楚南下士,才识疏庸,蒙皇上特达之知,由道员荐莅封疆。十载江南,兢兢奉职,毫无报称。乃复渥荷恩纶,畀兹巨任。臣自顾何人?笃邀高厚。受恩愈重,图报愈难。”

陶澍在湖南安化出生时,王船山去世已有八十七年。陶澍私读过他的作品,仰慕有加。至今,王船山故居(湘西草堂)仍挂着那副陶澍撰写的对联:“天下士非一乡之士,人伦师亦百世之师。”对先贤至高评价的背后,可见出船山先生对陶澍的影响之深。

王船山去世一百多年后,陶澍带着书童,肩挑手提,穿过梅山,走出洞庭湖。如果说王船山用思想影响到湖南人,给予后世以思想的骨架与文化的血肉,陶澍则打破了湖南历史的千年静寂,明确为后来者指明前进的方向、行动的指南,两人前后接力,共同改写了其后湖南籍士人的命运。

(作者系著名作家,国内左宗棠研究领军人物)

猜你喜欢
陶澍梅山儿子
陶澍:道光时期第一贤臣
同舟共进(2022年6期)2022-07-11 00:50:03
打儿子
故事大王(2020年11期)2020-12-10 06:48:46
梅山
黄河之声(2019年1期)2019-03-30 03:38:06
游梅山龙宫
梅山情
黄河之声(2018年6期)2018-05-18 00:47:57
谁的儿子笨
你养的好儿子
儿子
短篇小说(2014年11期)2014-02-27 08:32:34
渟涵无际 瑰辩洪音——评陈蒲清《陶澍传》
春温秋肃 干国良臣
书屋(2013年6期)2013-04-29 00:4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