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阐明内蒙古高校美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状,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本任务,探索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美育的实践路径,以期为高校美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切实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内蒙古;高校美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注:本文系2022年内蒙古自治区高校美育研究中心项目“‘两创’视角下高校美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状与路径研究”(MYJD22ZC01)、2021年内蒙古自治区十四五规划项目“高校素质教育中音乐通识课程质量提升与教学创新研究”(NGJGH2021173)研究成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儿女的精神命脉,大学生作为时代发展的主力军,是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力量。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美育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展开,高校美育也日益普及。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将学校美育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蒙古高校美育建设应该依据《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两创”思想为指导,以专业艺术教育为引领,推动美育在高等学校和中小学的普及,构建一个能够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全新高校美育体系。
一、高校美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所在
(一)激发民族自豪感,赓续优秀传统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指出:“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我国历史悠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美育的根本来源。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积淀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深邃的哲学思想、多元的艺术表现,以及独特的审美情感,不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高校美育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发挥高校大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路径,亦是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的关键所在。通过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可以为祖国的建设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丰富高校美育资源,促进高校美育发展
美育又称美感教育,旨在通过高校美育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使学生具备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当代大学生是最富活力、最有朝气的青年群体,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因此,高校美育教学内容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迭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美育资源,是中华民族历史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美育,不仅能够丰富、更新美育教学内容,更是实践高校美育的有效举措。
(三)发挥传统文化育人功能,美育培育时代新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古代神话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等,展现了先民们不畏艰难、勇于追求的精神。春秋时期孔子就将“乐”作为“六艺”之一,强调美育对人的精神境界和行为准则的引领作用。蔡元培是近代美育的奠基人,一生致力于倡导美育。现阶段,面对时代的快速发展和激烈的社会竞争,青年大学生更容易迷茫和彷徨。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美育,有助于大学生辨别网络信息,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摆脱困惑,获得正向的精神动力。
二、内蒙古高校美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状
近年来,学者们着重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美育中的重要意义,对高校美育如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许多实践策略。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美育改革中的价值分析》一文中,闫飞指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美育可以帮助培养大学生丰富健康的情感世界,提升他们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文素质。另外,吴铁坚在《融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等美育实践探究》中强调,美育是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自信的重要途径,而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美育的时代使命和历史担当。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该贯穿于高校美育的课程教学和体验实践之中。这些研究在高校美育价值以及实践路径方面提出了一些可行性的意见。但由于研究侧重点以及地域限制,鲜有关于对内蒙古高校美育如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探究。结合美育实施现状,内蒙古高校美育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学校办学方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对于推动高校美育建设至关重要。然而,当前部分高校热衷于追求专业办学与学生的就业率,对美育普及性重视不足。虽然内蒙古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及体育、美育工作的若干措施》明确提出“高等教育阶段开设以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培育为重点、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和艺术经典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公共艺术课程”,但是一些高校在课程体系建设中仍然忽视美育实践教学环节,只注重知识传授,忽视了教学方式的创新。部分课程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积极性。这对于提升学生的文化审美、艺术鉴赏能力产生了不利影响,也未能有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二)教师教学方面
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挖掘有所欠缺,可能导致在传承过程中对某些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不够深入。由于部分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不足,缺乏对传统文化内涵的深入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常出现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落后的现象。为了有效实施美育,需要创新美育教学内容,改进美育教学手段,完善美育教学方法,深入挖掘地方优秀传统文化。
(三)学生学习方面
学生需要提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当前,在网络媒体的冲击与多元文化的影响下,许多大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不感兴趣,有些学生甚至认为传统文化已经过时,很难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获得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还有一些学生沉迷于网红直播、网络游戏,对传统文化的自信更是无从谈起。因此,在高校美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建立,是现代高校落实美育的紧迫任务。
三、高校美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
高校美育为了更好地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结合全国高校美育教学经验成果,以专业艺术教育带动美育普及教育,以高等学校美育推动中小学美育政策全面落实。借助融媒体、云课堂、大学慕课、智慧树等,从美育课堂教学、美育社会实践、美育校园文化建设三个方面提出可行的实践路径。
(一)发挥专业教育的引领作用,创建体验式的美育教学课堂
高校应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积极改革各类美育课程,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材、融入课堂。首先,在满足学生自我完善和个性发展的需求下,在高校开展合唱、舞蹈、民乐合奏、摄影、书法、国画等互动式实践类教学活动,改变过去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以专业教育带动普及教育,以沟通引导式的教学替代传统的讲课方式,培育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以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内蒙古西部民歌的传承为例。通过民歌进课堂的形式,让学生“唱民歌”“创民歌”,结合奥夫尔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对民歌进行二度创作。同时,将内蒙古西部民歌融入高校以及中小学美育合唱、合奏课,让音乐专业类课程与美育课程同向同行。其次,为了加强艺术类专业课程在美育方面的引领示范作用,推广艺术课程教学经验,提升学生审美体验,营造专业美育与通识美育融合的校园美育氛围,还可以在全校开展美育课堂观摩活动,让更多的大学生近距离地了解传统文化的传播途径,参与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
(二)加强高校与地方融合作用,开展浸润性的美育社会实践
教育的目标之一是让学生学以致用。对于大多数高校学生来说,大学生活是他们学习之旅的顶峰,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创新性地参与各项活动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高校美育要与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华美篇章谱写在祖国大地上。首先,学校可以依托大学生艺术类社团、文化艺术节、实习实践,让高校美育实践活动走进中小学美育课堂,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课堂、走出校园,使大学生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人。例如,为了进一步通过高校美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蒙古科技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成功举办了校地融合美育进校园的活动。通过音乐教学法课程教学实践,开展了多样的音乐美育活动,其中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民族器乐音乐之旅课堂教学,以及教师如何利用教学法教授幼儿传唱中华民谣的讲座。其次,结合校园画展、校园高雅音乐会、校园艺术设计作品展等校园文化建设活动,构建全龄段美育衔接模式,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课堂、走进社会、走向生活。举例来说,为了进一步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内蒙古科技大学在磴口县举办“艺术铸魂乡村振兴,设计赋能沿黄经济”展演。展演包括师生音乐作品展演以及本科生毕业设计作品展演,广受当地群众赞誉。还有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学校师生在土默特右旗开展“走进千村观察,唱响乡村振兴”的实践活动。通过音乐采风、音乐交流,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助力乡村文化振兴,传承和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美丽乡村。
(三)提高环境浸润效果,建设具有感染力的美育校园文化
近年来,“环境育人”备受关注。学校的校园环境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从校园的一草一木到各种场所,无处不在传递着文化信息。学生在校园景观环境的影响下,直观地受到审美文化的熏陶。校园文化贯穿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活动场景,塑造着他们的价值观和精神世界。通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活动,学生可以接触到各种文化信息,拓宽社会视野,丰富人文理念。借助“讲好中国故事”这一形式,校园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例如,通过“讲好黄河故事,传承中华文化”系列讲座和音乐会,传达中国的“好声音”,培养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与自觉。将美育教学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参与体验中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成为当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建立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校美育体系,促进美育与传统文化传承的并行发展。通过“美育大讲堂”系列讲座、毕业设计展和音乐会,打造校园文化,让学生深刻感受中华文化之美,实现美育的育人功能。
高校美育是大学立德树人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环节。美育在高校育人中具有独特的价值,不仅涉及未来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还涉及大学生内在精神品格的提升,同时还关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内蒙古高校地处祖国北疆,北疆文化中的优秀传统文化丰富而精粹。通过高校美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内蒙古地区高校在美育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落实到实践环节,能够让受教育者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自然而然地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道德典范和思想内涵。今后,应该不断改进美育工作,在高校美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基因在大学校园里鲜活起来。
参考文献:
[1]闫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美育改革中的价值分析[J].大众文艺,2019(24):233-234.
[2]吴铁坚.融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校美育实践探究[J].中国成人教育,2020(18):55-59.
[3]于良杰.高校美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逻辑、价值和路径[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1):57-60.
[4]何双双.新时代高校美育对“立德树人”的实践路径[C]//延安市教育学会.第四届创新教育与发展学术会议论文集(一).延安:延安市教育学会,2023:6.
[5]朱三益.新时期大学生审美价值观教育的践行策略[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1(6):99-101,105.
作者单位:
内蒙古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