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持续进步,艺术行业也不断发展。在探究音乐与舞蹈所展现的艺术美的过程中,中国古典舞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受到社会广泛关注。简单分析中国古典舞“圆”的文化特征,并深入探究中国古典舞“圆”的审美特点,具体包括“圆”在动作中的形态美、“圆”在韵律中的神态美、“圆”在节奏中的姿态美,以供业内人士参考。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圆”;文化特征;审美特点
中国古典舞是在戏曲艺术基础上,经过诸多尝试而创造出来的舞蹈体系。其中,“圆”作为中国古典舞的重要表现形态,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还是传统艺术的表现形式,以及文化艺术的审美追求。由此可见,开展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古典舞“圆”的文化特征
(一)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
中国古典舞的“圆”不仅是舞蹈动作的一个形态特征,更是中华文化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念的体现,具体如下。
第一,“天人合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圆”象征着完整、和谐与无限。中国古典舞的圆形舞蹈动作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即人与自然、宇宙之间的和谐统一。这种思想源自道家的宇宙观和儒家的社会观,强调个体与整体、局部与全局的协调一致。
第二,阴阳平衡。“圆”在中国文化中与阴阳五行理论相联系,代表了宇宙间相互转化、相生相克的动态平衡。古典舞蹈中的圆润、流畅的动作寓意着阴阳交替、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第三,圆满与完美。在中华民族的审美观念中,“圆”代表着完美和圆满。在中国古典舞的舞蹈动作中,旋转、回旋等圆形动作,展现了舞者身体的柔韧性和力量,同时也传达了一种追求完美、和谐的审美理想。
第四,流动与变化。中国古典舞的“圆”体现了水的特质,即流动、变化和适应性,展示出中华民族强调顺应自然、随遇而安的生活智慧。
(二)传统艺术的表现形式
中国古典舞的“圆”通过舞蹈动作的编排,蕴含着中国传统艺术和哲学的深厚内涵。首先,中国古典舞的“圆”体现在舞者的手臂、身体、步伐、裙摆等多个方面,从而形成一种流畅、连贯且富有韵律感的动作美学。这种美学追求的是一种内在的、精神上的和谐与平衡。同时,中国古典舞的“圆”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圆地方”“圆满如意”等概念相联系,体现传统艺术对完美、圆满、和谐的向往。其次,在舞蹈表演中,“圆”作为一种身体语言,传达了舞者的情感和意境。例如,舞者可通过圆润的动作来表达内心的喜悦、悲伤、愤怒,使舞蹈表演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此外,在舞台表演中,舞者的“圆”和队形的变换构成美丽的图案,这些图案不仅赏心悦目,而且能够引导观众的视线,从而增强舞蹈的视觉效果。
(三)文化艺术的审美追求
中国古典舞的“圆”展现出中华民族对文化艺术的审美追求。中国古典舞的“圆”体现了人们对和谐美的追求。这种和谐不仅体现在舞者身体的流畅运动上,还体现在舞蹈与音乐、服装、舞台布景等多元素的协调统一。圆形的动作和轨迹传达了一种内外兼修、“天人合一”的美学理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圆”象征着周而复始、生生不息。中国古典舞的旋转、回旋等动作,表达了生命循环、季节更迭的自然规律,体现对时间流转和生命永恒的审美感悟。同时中国古典舞的“圆”含蓄而内敛,不张扬却充满力量。这种审美追求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和”“节制”等价值观念相契合,强调在动静之间寻找平衡,追求一种内在的精神境界。在中国古典舞中,“圆”可与自然界的景象相联系,如云卷云舒、水流潺潺等,通过舞者的身体语言创造出丰富的意象,使舞蹈作品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阔的想象空间。此外,中国古典舞的“圆”是情感表达的重要手段。舞者通过圆润、流畅的动作来传达喜怒哀乐,使观众能够感受到舞者内心世界的细腻变化,从而引人入胜[1]。
二、中国古典舞“圆”的审美特点
(一)“圆”在动作中的形态美
在中国古典舞中,通过设计一系列细致入微的动作,可以向人们展现出动作的形态美。中国古典舞的“圆”动作强调线条的连续性和流畅性。舞者的手臂、腰部和腿部在运动时形成的优雅弧线,如同水墨画中的一笔,既有开始又有结束,在整个动作过程中连绵不断,给人以视觉上的和谐与舒适。在中国古典舞中,动作的饱满性是指舞者在展示舞蹈动作时,致力于追求动作的力度、幅度和完成度,以达到最佳状态,使动作看起来既充实又有力量,具体表现为以下方面。
第一,动作的完整性。舞者在做“圆”的舞蹈动作时,应确保动作的起始和展示过程都清晰明确,没有遗漏。各动作都应该有一个明确的起点和终点,中间的过程要流畅且充满力量。
第二,肢体的伸展。舞者在执行“圆”动作时,其手臂和腿部应该尽可能地伸展。这样可以提升动作的视觉效果,使动作显得更加宽广和有力。
第三,身体的张力。在舞蹈过程中,舞者需要保持身体的张力,即使在放松的状态下也要有所控制。这种张力可以使动作看起来更有活力,避免动作显得僵硬、松散无力。
第四,肌肉的运用。舞者需要灵活运用肌肉来支撑动作。在关键时刻,要调动相应的肌肉组织来提供力量,将情感传递给观众。大部分舞蹈动作需要保持肌肉的柔软和弹性。
第五,动作的深度。在弯腰、下蹲等动作中,舞者需要将这些动作的深度做到位,以此体现出动作的饱满性。这不仅能增强舞蹈的视觉冲击力,还能表达出该动作的艺术内涵。
第六,身体协调。在做“圆”动作时,舞者需要保证全身的协调一致。无论是手臂的挥舞、腰部的扭动,还是腿部的移动,都需要与头部、脸部、颈部的动作相协调,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圆形动作轨迹[2]。
以《黄河》这一舞蹈为例,这部作品展现了黄河的壮丽与中华民族的精神。其中“圆”的美主要体现在舞蹈动作的流畅性、连贯性和循环往复上。舞者通过点步翻身、踏步翻身、串翻身等动作,将黄河的雄浑、奔放和不断前行的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在点步翻身中,舞者在跳跃中迅速转动身体,如同黄河中一朵被激起的浪花,表现出黄河水的澎湃力量。在踏步翻身中,舞者通过脚下的步伐和身体的连续转动,模拟水流的旋转和翻涌,从而展现出黄河水势的变化和流动的韵律感。在串翻身中,舞者在舞台上如同一条蜿蜒的黄河,通过连续的翻身展现出河流的曲折和波涛的连绵,以及黄河的气势和生命力。
(二)“圆”在韵律中的神态美
在中国古典舞中,“圆”不仅是动作形态的体现,还是韵律和神态美的核心。舞蹈韵律中的神态美,指的是舞者通过“圆”的舞蹈动作所表现出的内在气质、情感和精神状态。中国古典舞强调“气韵生动”,舞者在展示“圆”舞蹈动作时,需通过内在的气息流动来驱动身体的运动,使舞蹈动作外形具有圆润之美,而且内在充满生机和动态美。在中国古典舞中,“圆”作为一种基本的动作形态和审美原则,其情感传递的细节体现在多个层面,包括身体的运动、面部表情,以及整体的艺术表现。
第一,动作的流畅性。在“圆”舞蹈动作中,舞者需要保持动作的流畅和连贯,这种流畅性不仅是身体线条的流畅,还是情感上的顺畅传递。流畅的动作可以帮助观众感受到舞者内心的平静、和谐或是某种循环往复的情感。
第二,身体的旋转。身体的旋转是“圆”动作中最直接的情感表达方式之一。舞者通过不同速度和幅度的旋转来表达不同的情感,如快速地旋转可表达激动或欢乐,而缓慢地旋转可以表达沉思或忧伤。
第三,表情的引导。在“圆”动作中,舞者的表情起到了引导情感流向的作用。舞者可以通过表情的变化来加强情感的传递和表达,从而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例如,在舞蹈作品《秦俑魂》中,“圆”动作被多次运用。表演者黄豆豆在开端冲破束缚的一系列“圆”动作,刚劲有力,展现了傲慢强势、不屈不挠的神韵特征,从而模拟古代战士的英勇与力量,展现出战士们的刚毅与坚韧。
第四,呼吸的配合。呼吸在中国古典舞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舞者在执行“圆”动作时,可以通过调整呼吸的深浅和节奏来增强情感的表达,如深呼吸可能伴随深沉的情感,而浅快的呼吸可能伴随紧张或激动的情绪。
第五,动作的幅度。动作的幅度直接影响情感的强度。大范围的“圆”动作可以表达强烈的情感,而小范围的动作可以表达内敛的情感。
第六,节奏的变化。“圆”动作的节奏变化也是情感传递的一个重要手段。舞者可以通过改变动作的速度和节奏来表达不同的情感,如快速的节奏可以表达兴奋或紧迫感,而缓慢的节奏可以表达宁静或哀伤。
第七,空间的运用。舞者在舞台上的移动路径和空间利用也能传达情感。例如,从舞台的一侧流畅地移动到另一侧的大范围的“圆”动作可以展现一种广阔无垠的感觉,而在舞台中央的小范围的“圆”动作可以展现出一种内心世界的探索或挣扎[3]。
(三)“圆”在节奏中的姿态美
在中国古典舞中,“圆”不仅是一种形态上的表现,还是一种节奏和姿态美的体现,主要通过舞者身体的运动来创造出优雅、和谐的视觉效果。舞者在执行“圆”动作时,需要与音乐的节奏紧密配合。这意味着舞者必须准确地把握音乐的节拍,使动作的起始、发展都与音乐的节奏相呼应,从而形成一种内在的和谐美。在舞蹈节奏中,“圆”动作的连贯性尤为重要。舞者需要在不同的动作之间找到平滑的过渡,使整个舞蹈看起来像是一段连贯的故事讲述。这种连贯性不仅增强了舞蹈的动感,还使动作更加生动有力。同时,舞者在节奏中展现姿态美时,可通过身体的旋转、摆动和弯曲,从而创造出流畅的线条和优美的姿态。在中国古典舞中,节奏的适应性是指舞者根据音乐的节奏来调整和执行舞蹈动作,以达到动作与音乐之间的完美同步,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节拍的感知。舞者首先要能够准确感知音乐的基本节拍,这是与音乐同步的基础。通过对节拍的感知,舞者可以在心中建立起一个稳定的节奏框架。
第二,动作设计。舞者需要在音乐的某个特定节拍上开始“圆”动作,包括重拍、特定的节奏点。动作的开始应准确无误,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整个动作序列与音乐的节奏相匹配,避免出现违和感。在“圆”动作的展示过程中,舞者需要根据音乐的节奏来调整动作的速度和力度。例如,快节奏的音乐要求动作更加迅速和有力,而慢节奏的音乐要求动作更加缓慢和柔和。在舞蹈中,经常会有从一个动作到另一个动作的转换。舞者需要在音乐的节奏中找到合适的时机来流畅地转换动作,使“圆”动作的整体过渡既自然又能紧随音乐或乐器的节拍。
第三,呼吸的配合。舞者的呼吸也需要与音乐的节奏相适应。例如,在关键节奏点上,舞者可进行深呼吸,以增强动作的力量。
第四,表情的融入。舞者的面部表情也应该与音乐的节奏相协调。在快节奏的部分,表情可以更加活泼和明朗;在慢节奏的部分,表情需更加深沉。
第五,动作的强调。在一些特定的节奏点或乐句中,舞者可通过强调某些动作来突出下一个舞蹈动作的重点,包括动作的幅度、力度、停顿等。
第六,节奏的变化。音乐中通常包含节奏的变化,如加速、减速、切分音等。舞者需要能够灵活应对这些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动作,以保持与音乐的一致性,从而向观众展示舞蹈整体的艺术美。
三、结语
中国古典舞的“圆”在展示我国文化特征与审美特点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是提升舞蹈艺术美的有效举措,并且有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望未来,随着审美观念的更新和技术的发展,舞蹈元素的应用将越加丰富,通过为观众提供更加多元、美观的古典舞蹈,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参考文献:
[1]刘旭蕊.中国古典舞中“圆”的审美特征及文化内涵探析[J].大观(论坛),2024(2):57-59.
[2]王羲宁.舞绘江山美盛古韵:中国古典舞《只此青绿》审美意蕴探究[J].尚舞,2023(7):72-74.
[3]谢欣菲.中国古典舞训练与中国民族民间舞训练的关联性[J].明日风尚,2023(6):62-64.
作者单位:
福建省歌舞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