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职业教育国际化是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驱动力。基于此,以嵌入性理论为基础,构建“认知—制度—资源—关系”多重嵌入分析框架,使用必要条件分析法(NCA)与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fsQCA)对省域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进行组态分析。必要条件检验发现:高职国际化水平提升是多要素协同作用的结果,认知嵌入是高职国际化驱动的必要性条件;等效组态分析发现:高职国际化发展呈现为认知—资源协同驱动型、认知—关系互动助推型、资源主导支持型三类模式;区域比较结果揭示:超越对资源嵌入的依赖并强化认知嵌入的作用是推动国际化进程的关键策略。为此,建议东部地区利用其地理位置优势,以“提质培优”为发展方向;资源禀赋较弱的中西部省份多点着力,关注“提质扩容”,依托地方特色发展高质量的高职国际化。
关键词 高职教育;国际化;必要条件分析法;嵌入性;熵权-TOPSIS法;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4)25-0023-09
伴随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化已成为新时代职业教育主动服务国家战略的具体行动[1]。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顶层设计日益完善,随着《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和《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系列文件的出台,勾勒出了“建成具有中国特色、具有较高国际化水平的职业学校”[2]的发展前景。然而,实际运行中,职业教育国际化尚存在办学结构不良、供需匹配不够、表面化且浅层次的“面子国际化”问题[3]。这些问题不仅影响高素质国际化人才的培养,而且限制了职业教育国际化水平的提升。目前,高职教育国际化研究主要采用实践调查方法[4]或依托思辨研究范式[5],侧重对特定省份[6]或典型学校[7]进行案例分析。研究关注了高职教育国际化的宏观路径,包括国际经验及区域发展;深入探讨了院校内部能力、政策环境、地理位置等微观因素对推动国际化进程的影响。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引入必要条件分析法(NCA)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fsQCA),基于嵌入性理论构建分析框架,旨在揭示省域层面高职教育国际化水平提升的关键影响因素,并探索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路径。
一、文献回顾与研究框架
(一)文献回顾:职业教育国际化与高职教育国际化
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为研究数据来源,以“职业教育国际化”或者“高职教育国际化”为检索条件,清洗筛选后得到有效文献(N=2116),并通过COOC计量软件进行文献计量分析,主题演化累积时区图见图1。分析结果发现:以学院为实施主体、以项目为开展依托、以合作为开展方式、以中文教学为关切要点、以人才培养为行动中心、以国家计划与品牌项目为重要支撑的高职教育国际化日益形成,尤其关注学生的发展增值、关注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关注内涵式建设的国际化。此外,职业教育国际化的主要载体或承担者是高等职业院校,这与已有研究结果相互印证[8]。
聚焦于高职教育国际化的实施,学者们研究其发展路径,并分析影响国际化进程的关键因素。从宏观角度审视,高职教育国际化的路径经历了从国际经验借鉴到本土实践探索,再到对特定区域发展趋势的关注。一是国际比较参考。部分研究关注其他国家高职教育国际化的动态,对我国本土高职现状形成参照,为高职发展提供思考[9][10]。二是本土发展关切。有研究聚焦江苏等省份的情况[11],关注区域发展对其他省份或城市的借鉴意义。三是重点区域突破。有研究关注到西部地区、内陆城市[12]和欠发达省份[13]高职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这对职业教育均衡发展至关重要。
从具体实施层面审视,现有研究从内部条件、外部环境、内外交互和关键触发点四个方面探讨影响高职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因素。首先,聚焦高职院校主体,发掘影响高职教育国际化的内部因素。学校基础能力是影响国际化办学的关键[14],包括国际化课程与专业建设[15]、师资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16][17]、质量保障和评估体系[18],这些因素制约或促进高职教育国际化的可持续发展。其次,关注宏观发展环境,探究影响高职教育国际化的外部因素。其一,政策或制度起着关键作用,但实践中仍面临政策保障与现实需求存在差距、政府顶层设计与支持不足[19]、政府缺乏系统规划[20]等问题,导致国际化资源的虚耗。其二,区位特点在高职教育国际化进程中至关重要。应根据区域特色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以减少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在发展成果上的差异[21]。再次,考虑内外交互因素,探讨何以影响多主体协同的高职教育国际化。平台搭建与合作保障不足[22]、供需错位与匹配失衡以及合作共同体意识的缺失[23]都是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最后,着眼于国际化职业教育理念,分析影响高职教育国际化的触发因素。现有研究明确,认知方式的更新在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24]。
现有研究为高职教育国际化提供了宝贵经验,但在研究路径拓展、影响因素深入分析以及理论视角多元化方面存在可供完善的空间。首先,高职教育国际化路径探索有待拓展。一是研究对象微观或分散,较少涉及跨省份的联动或对比分析。二是研究方法单一或表面,缺少实证研究和定性分析。其次,高职教育国际化影响因素研究尚不完善。大多数研究以某一两个要素为切入点,尚未注意到各影响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及交互作用。最后,高职教育国际化的研究视角仍有局限,交叉学科的研究思路会带来新的洞见。
(二)研究框架:嵌入性视角下的高职教育国际化
“嵌入”概念由卡尔·波兰尼(Karl Polanyi)在《大转型:我们时代的经济与政治起源》一书中首次提出,“经济行为嵌入在社会关系中”“各种非经济因素促成经济行为”[25]。随着嵌入性理论的发展,其应用已经拓展到多个学科领域。实际上,几乎人类所有行为都是嵌入在社会结构中的,嵌入性成为解释社会行为或活动的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具有方法论意义[26][27]。
嵌入性理论为理解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多维度的分析框架,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需与经济、文化、社会结构和个体认知等多个层面深度融合。已有研究利用嵌入性理论,分析县域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逻辑与路径,特别关注了文化、政治、结构、认知等多方面嵌入[28]。在嵌入性视域下,政策引导、文化塑造、资源优化和认知改变有助于实现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协同发展[29]。质言之,职业教育嵌入社会发展之中,并通过多角度反作用于社会发展。同理,高职教育作为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不是单一的制度安排,而是嵌入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制度及关系网络之中,与国家政策、区域政府、院校自身、社会外界等相互联系,交织成为一张复杂的网。因此,对高职教育国际化的考量需从其所处的社会网络和社会结构、教育网络和教育结构中进行;嵌入社会系统和社会结构之中是实现高职教育国际化积极效果并增强其社会影响的关键。基于嵌入性理论的经典维度,结合已有研究对高职教育国际化的讨论,本研究构建“认知—制度—资源—关系”多重嵌入分析框架。
第一,认知嵌入。个体行为或决策会受到原有意识结构的限制和影响,它从理论上解释了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长期形成的群体认知和思维对行为的影响[30]。一般来说,对职业教育的正确认知能够促进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对职业教育的关注与了解是形成良性职业教育认知的首要环节。
第二,制度嵌入。制度嵌入指行为主体所处的环境,如制度环境、治理体系和政策环境对主体行为形成的影响[31]。政府在省域职业教育国际化政策中占据主导地位。以河北省为例,“学德国、提水平、办一流”、《河北省教育厅与德国国际合作协会—国际合作院(GIZ-AIZ)职业教育合作项目实施方案》等计划或方案的出台会对该省职业教育国际化产生直接影响。
第三,资源嵌入。资源嵌入强调行动主体所处场域资源的输入,通常包括提供经济资源、人力资源和智力资源[32]。对职业教育而言,指利用校内、校外资源,促使资源内源性激活与外源性输入结合,实现国际化的“引进来”与“走出去”,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再生产。
第四,关系嵌入。关系嵌入以互动关系为纽带,关注社会网络中的联系如何塑造个体或组织的社会资本,并对其社会行为和绩效产生影响。职业教育国际化是融合了人员、财物、信息和组织等多重要素的综合性工程[33],涉及多方主体与利益相关者。因而,在高职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建立和维护良好的社会联系对提升教育质量和国际影响力至关重要。在国际化发展中,高职院校面临的对外开放环境及对内社会联系是重要关注点。
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引入NCA与fsQCA方法,旨在探讨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影响因素与条件组态,见图2。试图回答以下问题:在不确定环境中,单个因素是否足以成为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必要条件;存在哪些因素所形成的组态以“殊途同归”的方式推动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不同省域在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影响因素上有何不同?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采用NCA和fsQCA混合的研究方法。首先,扬·杜尔(Jan Dul)提出的NCA方法不仅能够识别必要条件[34],而且能够定量体现出每个变量的必要程度,可能会提供QCA方法中单个条件必要性分析无法发现的新结果。本文使用NCA法检验“认知—制度—资源—关系”框架下,某特定要素在多大程度上是产生高水平高职教育国际化的必要条件。其次,fsQCA方法融合了定量分析方法与定性分析方法的优点,从案例出发,采用组态逻辑探究不同因果条件的组合如何共同作用以产生预期结果。本研究使用fsQCA方法具有适切性。第一,从数据特点看,本研究基于各省份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条件和发展水平收集数据,案例数据具有整体性,且样本数据满足该方法要求的中等样本规模。第二,从研究目的看,本研究中所指的组态是不同省域高职教育国际化高水平发展的特质组合,具有“多重并发因果关系”的特点,符合fsQCA方法的研究逻辑。
(二)数据来源
本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2023年各省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报》、各省份统计局公布的《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各省份教育厅(局)公布的“十四五”教育规划等文件。
(三)变量设定与校准
1. 结果变量
参考各省份2023年《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报》的国际影响表,本研究从接收国外留学生专业数、接收国外留学生人数、接收国外访学教师人数等14个评价指标构建高职教育国际化水平指标体系,参考现有研究[35],采用熵权-TOPSIS法对2023年我国30个省份(不包括中国港澳台地区,其中西藏自治区数据缺失)高职教育国际化水平进行测度。其主要计算步骤如下。
(1)建立评价矩阵:设有m个评价对象和n项评价指标,初始决策矩阵R=(xij)m×n,xij表示第i个评价对象下第j个评价指标的数值。即:
R=(xij)m×
(2)标准化处理:原始数据标准化处理后,可得Y=yij:
yij= (正向指标)
yij= (负向指标)
同时,由于处理后部分评价指标值在利用熵值法求权重时的对数取值无意义,因此,必须对评价指标进行非负化处理得到新的矩阵。当yij≤0时,平移坐标:
y'ij=yij+d,d=0.001
(3)计算第i个评价对象的第j个评价指标在整体中所占的比重:
pij=
(4)用熵权法计算指标的信息熵值,令第j项指标的熵为ej:
ej=-k∑mi=1 pij ln(pij),k=,且kgt;0,使得ej≥0
(5)计算第j项指标信息熵的冗余度dj:
dj=1-ej
(6)计算第j项指标的权重:
ωj=,(j=1,2,…,n),0≤ωj≤1,且∑nj=1 ωj
(7)计算加权矩阵:xij=y'ij×ωj=1
(8)计算正理想解Z+j 和负理想解Z-j :
Z+j =max{y'ij | i=1,2,…,m}
Z-j =min{y'ij | i=1,2,…,m}
(9)计算各评价对象与Z+j 和Z-j 间的欧式空间距离D-i 和D-i :
D+i =
D-i =
(10)计算各个指标的相对贴近度Ci:
Ci=
其中,相对贴近度Ci作为高职教育国际化水平综合指数,取值介于0~1。Ci值越大,表明该省份的高职教育国际化水平越高;反之,则相反。计算结果见表1。以高职教育国际化水平综合指数的排名作为结果变量的代理变量。
2.条件变量
本研究利用熵值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应用线性加权法评估各个条件变量的得分。结合已有研究,考虑指标数据的真实性、有效性及可获得性,指标选取如下:
认知嵌入度。认识到高等职业教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是推动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基础,群体的良性认知能够对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产生作用。参考已有研究,采用2023年各省份对“职业教育”等关键词的百度搜索指数排名作为“职业教育关注度”的代理变量[36]。
制度嵌入度。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需要战略支持[37]。国家战略规划和地方政府的正确干预是引导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本研究以各省份在“十四五”时期出台的相关文件为依据,量化“政策支持强度”,评分标准如下:有明确职业教育规划文件并点明国际化3分;仅在教育规划中提及职业教育及国际化2分;仅在教育规划中提及职业教育1分。
资源嵌入度。包括物质资源保障度和人才资源支持度。加大经费投入、完善投入机制是职业教育国际化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38];师资队伍建设是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本研究以各省份年生均专项拨款、各省份专任教师赴国外指导和开展培训时间与专任教师人数的比值作为“物质资源保障度”和“人才资源支持度”的代理变量。
关系嵌入度。包括环境开放度和社会互动紧密度。地区开放程度是高职院校发挥国际作用或获得国际交流机会的前提之一。所以,选取各省份进出口总值作为“环境开放度”的代理变量;高职院校通过为社会培养人的形式为社会服务,选取就业人数与毕业生人数之比作为“社会互动紧密度”的代理变量。
3.变量校准
本研究在已有理论和经验知识的基础上,采用直接校准法把4个条件变量与1个结果变量校准为模糊集[39]。所有变量交叉点的校准标准为均值[40]。除了高职教育国际化水平之外,各变量的完全隶属校准标准为95%分位点,完全不隶属校准标准为5%分位点。高职教育国际化水平的完全隶属校准标准为5%分位点,完全不隶属校准标准为95%分位点;此外,为了避免隶属分数恰好为0.50的案例被排除,可能影响分析结果的完整性,本研究对校准后隶属分数为0.50的案例增加0.001,确保这些案例能够被纳入后续的fsQCA分析中。结果变量和条件变量的指标描述、校准信息如表2所示。
三、分析结果
(一)必要性分析
在进行组态分析之前,需要对各条件的必要性进行检验。本研究利用R语言进行NCA必要条件分析。NCA分析的首要步骤是对x-y散点图进行观察,通过分析数据点的分布来识别潜在的必要条件。NCA在散点图中引入上限线(ceiling line)来划分不同的区域。如果在图的左上角存在未被点占据的空间,即存在上限区域(ceiling zone),那么x可能是y的必要条件,这个区域越大,说明x对y的抑制作用越明显,x作为y的必要条件的程度越高,结果见图3。
根据研究变量的类别,本研究进一步使用上限包络分析(ceiling envelopment,CE)作为分析标准,结果见表3。NCA的必要条件检验中,效应量(d)大于0.1且蒙特卡洛仿真置换检验表明该效应量显著(Plt;0.05)时,该条件为结果的必要条件[41]。可知,认知嵌入度满足效应量和P值的要求。瓶颈分析结果见表4。认知嵌入度首先成为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的瓶颈因素,而资源嵌入度与关系嵌入度也显示出瓶颈效应。尽管其水平较低,但随着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水平的提升,各因素的瓶颈效应逐渐增加,要达到70%的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水平,需要16.2%的认知嵌入度水平、2.2%的资源嵌入度水平和1.8%的关系嵌入度水平。由此可见,提升高职教育国际化水平受到多个条件共同制约,有必要进一步深入分析各条件变量的组态对高职教育国际化的影响。
(二)条件组态分析
1. 整体分析
采用fsQCA4.1软件分析导致高职教育国际化高水平发展的前因条件组态,不同组态表示实现同一结果的不同条件组合。本研究将原始一致性阈值设定为0.80,将PRI一致性阈值设定为0.70[42],案例频数阈值设定为1,结果显示:高职教育国际化高水平发展存在三种路径组合,见表5。总体解的一致性为0.895242,总体解的覆盖度为0.6586,意味着所有满足三种条件组态中约有89.5%的案例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水平较高,且这三种组态可以解释65.8%的高水平高职教育国际化案例。以上路径一致性得分均高于标准值0.80,表明其对高职教育国际化高水平发展这一结果的解释力较好。在fsQCA分析中存在等效组态,一是核心条件不同的等效组态,二是核心条件相同而边缘条件不同的等效组态[43]。因此,从条件组合来看,所生成的三条组态路径所含核心条件特征代表了高职教育国际化高水平发展的三种模式。
第一种模式为认知—资源协同驱动型。对应表中的组态1,较高的认知嵌入度与资源嵌入度能够驱动高职院校发展高水平国际化。该组态原始覆盖度、唯一覆盖度分别为0.4544、0.0611332,能够解释约45.4%的案例,且6%的案例仅可通过该组态解释。以山东省为例,作为海陆丝绸之路重要交汇点,山东省具有优越的区位优势和对外开放的成果架构,形成了较好的内外联动,职业教育发展呈现出提质培优态势;职业教育发展成效能够促使公众关注职业教育现状及进展,为发展高水平的职业教育国际化提供认知条件。
第二种模式为认知—关系互动助推型。对应表中的组态2,该路径突出认知嵌入度与关系嵌入度的核心作用。即在当地公众关注职业教育发展的背景下,以对外开放的社会环境为背景、以密切社会需求为导向,能够促进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如广东、江苏等省份。此类省份具有较高水平的对外开放环境,并且与用人市场保持密切联系,这也符合职业教育面向社会进行人才培养的特征。
第三种模式为资源主导支持型。对应表中的组态3,该路径对28.2%的案例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其中5.9%的案例仅能通过组态3路径得到解释,如陕西、重庆。此路径表明,在公众关注度不高、环境开放度有待提升与社会互动紧密度不足的前提下,发挥物质资源与人力资源的作用能有效驱动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
2.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比较分析
地理位置不同的地区,在认知嵌入、制度嵌入、资源嵌入、关系嵌入方面存在差异,各省域之间推动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的路径也有所不同。基于此,本研究根据国家统计局对东中西部地区的分类将案例分为东部地区(将东北地区纳入)与中西部地区,对区域间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进行比较研究,见表6。
东部地区条件组态分析。东部地区高职教育国际化高水平发展产生三条路径,归于两类模式。第一类表明认知嵌入度在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中产生明显作用,如组态E①、E②所示。第二类如组态E③所示,显示出关系嵌入度的突出价值。东部省份的地理位置相对条件更为便利,国际化发展具有良好的市场环境和外部动力。
中西部地区条件组态分析。表6显示了中西部地区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较好的三条路径,总覆盖率达到65.1%,归类到两种模式中。第一类如MW①所示,突出制度嵌入与关系嵌入的积极作用,如四川、重庆。第二类如MW②、MW③所示,资源嵌入在高职教育国际化中发挥主导作用。物质资源为职业教育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比如教育设施、教学设备、实验室、实训基地等,物质资源的投入和优化配置可以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促进职业教育与国际标准的对接,增强职业教育的国际竞争力;以师资队伍国际化为基础的人才资源支持为职业教育在地国际化提供基础,师资素质更是影响学生培养质量的直接因素。
区域对比分析。通过对比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解释路径,可进一步发现不同地理位置的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规律。首先,无论在东部还是中西部地区,高职教育国际化进程均受到关系嵌入度的正面影响。近年来,各省份打造职业教育服务发展新高地,推动职业教育向更广泛的群体开放,将高职院校建设成为具有国际视野的开放性教育机构。其次,相较于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在实现高职教育国际化高水平发展过程中更倾向于依赖资源嵌入策略。在缺少宏观政策针对性指导的前提下,高职院校通过优化配置校内资源和积极调动校外资源,能够有效推动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然而,这种依赖性也暗示着一种潜在的局限性:只有超越对资源的依赖,中西部省份高职教育国际化才能实现质的飞跃。最后,值得关注的是,认知嵌入度在中西部省份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中的作用并不明显,认知嵌入或可成为推动中西部省份高职教育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潜在动力。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本研究结合嵌入性理论框架,运用NCA与fsQCA方法,识别高职教育国际化高水平发展的必要条件,总结高职教育国际化高水平发展的三种模式,解析省域间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差异,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公众认知对提升职业教育国际化水平至关重要。作为一种主观可控的条件,提升公众对职业教育的关注和认可是提高职业教育发展质量的有效路径。公众不应仅作为职业教育的“顾客”“购买者”或“受益者”,而应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参与者、合作者和推动者。聚焦并创新公众认知在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中的角色,能够为研究职业国际化发展提供新视角,更为发展高水平、高质量的高职教育国际化提供多种机会。
第二,多要素耦合促成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高职教育国际化高水平发展路径呈现为认知—资源协同驱动型、认知—关系互动助推型、资源主导支持型三类模式。殊途同归的有效结合均可提升高职教育国际化水平,这种联动效应超越了简单的加法,表现为深层次的相互联系和影响。因此,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不应囿于教育领域,而应跳出教育看教育、立足全局看教育,关注教育与经济、政策、企业以及社会力量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需要“校”“政”“企”“社”等多方力量参与职业教育国际化,加强职业教育改革的协同性,回应民众对更高质量高职教育的需求[44]。
第三,国际化发展驱动路径呈现区域异质性。整体上看,东部地区的开放环境为国际化发展提供了更为积极的发展背景,进一步促进了更为积极的认知环境的形成;初始禀赋相对较弱的中西部地区则面临更多挑战。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建设、“一带一路”的纵深落实,中西部地区发展迎来转型机遇。可依托与中亚、西亚等邻近地区的地缘优势、依靠国家重大工程,通过资源交易、流动、联结、创新等活动寻求资源互补,优化职业教育资源配置。值得注意的是,中西部各省份在职业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应摆脱对单一因素的依赖,激活多方位因素助力国际化发展。
(二)对策与建议
第一,提升公众认知,发挥其在推动国际化进程中的作用。首先,从宏观战略层面,加强对高职教育国际化的重视,将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纳入国家教育发展规划。其次,从高职院校的角度,增强高职教育国际化的自信心。高职院校要将国际化理念融入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中,引导高职院校教师、管理者和学生正确认识和把握国际化的本质,理解国际化在高职院校建设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进而增强职业教育国际化活力。再次,在公众层面,应深入普及职业教育国际化的观念,塑造更合理的职业教育国际化样态,更好贯彻“以人民为中心和立足国家利益办职业教育”[45]的原则。
第二,实现整体协同,构建多维高职教育国际化路径。优化以公众认知为基石、政策支持为指引、人才资源与物质保障为支撑、对外开放与密切联系社会为助推的高职教育国际化模式。首先,提升公众对职业教育的关注度、接受度和认可度,为职业教育“正名”。其次,政策支持在经济社会发展与职业教育发展的协调中扮演着基础保障的角色,其核心目标是提升资源配置效率,确保有限资源的优化利用。各省发展高职教育国际化应以国家宏观政策框架为依托,坚持职业教育国际化的政策导向,因地制宜、实施分类指导,克服碎片化的政策执行,为高职教育国际化营造有利的政策环境;此外,各省应借鉴国内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和模式,以“本土化”为思路,制定与本省产业结构、发展水平和国际化定位相匹配的职教规划。再次,在人才支持方面,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动人员国际化。师资队伍的国际化应成为高职教育国际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各高职院校应做好外籍教师聘用,亦可主动派遣教师到国外职业院校与机构进修学习和交流,以提升教师的综合职业能力;同时借助教师观念与认知更新拓宽职教国际化发展路径。最后,借助内外联动推动国际化。高职院校需打造职教发展关系网,积极推进国际化视域下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探索适应新时代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需求的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助力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
第三,关注区域特色,探索高职教育国际化的独特发展道路。在国家层面,应根据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情况出台针对性方案,对因客观条件限制而国际化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予以政策扶持、资源协调,缩小内陆地区与东部地区国际化发展之间的差距,促进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均衡发展。从各省域间来看,东部省份应厚植发展优势,以“提质培优”为主要方向,侧重提升教育质量、深化产教融合;中西部省份应专注于“提质扩容”,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职业教育。例如,云南、广西等沿边省份可以与相邻国家进行深度国际合作交流。在院校层面,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以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为主的教育,应与当地的行业企业建立紧密联系;同时,需要加强职业教育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参 考 文 献
[1]于畅,吴双.新时代高职教育国际化评价的内涵意蕴、价值遵循与实践路径[J].现代教育管理,2023(11):98-106.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EB/OL].(2021-10-12)[2024-07-04].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2110/t20211012_571737.html.
[3]白玲,安立魁.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十年: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成就、瑕缺与展望[J].教育与职业,2024(2):13-20.
[4]钱文君,辛艳凌.“一带一路”背景下区域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实践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24):86-90.
[5]郭艺,赵秦.新时期职业教育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成就、现状和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4(13):92-99.
[6]袁勇.“一带一路”背景下职业教育“走出去”的浙江样例[J].职业技术教育,2022(21):62-67.
[7]刘嘉,郑宋晓,王文英,等.医药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的背景、态势与实现路径——以江苏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四维三体两特”国际化路径为例[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20(8):617-619+630.
[8]武博.“一带一路”背景下职业教育的研究进展与趋势——基于CNKI核心期刊文献分析(2015—2021年)[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3):77-83.
[9]陈文珊.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国际化路径及其借鉴意义[J].中国高等教育,2017(18):62-63.
[10]徐巧云,王亚南.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域外经验及启示——以新加坡为例[J].教育与职业,2023(21):82-88.
[11]张海宁.基于八维结构的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3):74-79.
[12]李梦卿,姜维.“一带一路”我国内陆节点城市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研究[J].职教论坛,2017(1):16-21.
[13]彭剑.“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江西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21(27):56-59.
[14]莫玉婉.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化的阶段特征、影响因素及改革举措[J].职业技术教育,2019(4):13-17.
[15]王琪,吴雨莲.职业教育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政策支持、发展成就与未来展望[J].教育发展研究,2024(5):44-50.
[16]冯朝军.“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8(15):18-22.
[17]荆婷,周明星.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化:意蕴、困境与路径[J].职教论坛,2017(28):63-67.
[18]吕红.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化策略研究[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21:185-197.
[19]娄珊,苏鸣禹,石伟平.“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职业教育“走出去”的逻辑起点、现状分析及策略优化[J].教育与职业,2023(23):101-106.
[20]钱文君,辛艳凌.“一带一路”背景下区域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实践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24):86-90.
[21]刘晓,俞初晴.“双高计划”推进下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实践样态与改革展望[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24):11-17+49.
[22]卿利军,马建伟,杨栋梁.生态位视角下高职教育国际化探源、困厄及破局[J].职业技术教育,2022(22):52-56.
[23]张雪翠,王忠昌.中国—东盟30年职业教育国际合作:回顾与展望[J].职业技术教育,2024(6):13-19.
[24]陶宇,陆胜蓝.“在地国际化”视域下高等职业教育中外合作办学质量认证体系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4(4):137-143.
[25]卡尔·波兰尼.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M].冯钢,刘阳,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3-53.
[26]谭俊峰,陈伟东.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路径研究——以嵌入性理论为视角[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8(5):78-87.
[27]李晶,吴开俊.嵌入性理论视野下研究生教育治理中的政社关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0(5):21-25.
[28]庞世俊,缑文玉.嵌入性理论下县域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逻辑与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24(4):57-63.
[29]王官燕,林克松.嵌入、脱嵌与再嵌:贫困县域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逻辑、困局及突破[J].职业技术教育,2024(7):60-65.
[30]杨玉波,李备友,李守伟.嵌入性理论研究综述:基于普遍联系的视角[J].山东社会科学,2014(3):172-176.
[31]樊平军.基于嵌入性理论的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研究[J].重庆高教研究,2015(6):61-65.
[32]陈晓运.群团组织、竞合式镶嵌与统合主义的运作[J].青年研究,2015(6):19-27+91.
[33]祝成林,吴立保.新时代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的转向、挑战与路径[J].现代教育管理,2022(3):91-98.
[34][41]Dul J, Laan D V E, Kuik R. A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test for necessary condition analysis[J].Organizational Research Methods, 2020,23(2):385-395.
[35]朱德全,彭洪莉.中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指数与水平测度[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1):138-152.
[36]彭仁孚,秦祖泽,周哲民.职业教育的社会关注度如何——基于百度指数的大数据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9(15):39-44.
[37]柯婧秋,王亚南.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现状、问题及对策——基于全国231所职业院校的调查[J].职业技术教育,2017(36):44-47.
[38]石伟平.职业教育国际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提升:战略重点及具体方略[J].现代教育管理,2018(1):72-76.
[39]Charles C. Ragin.重新设计社会科学研究[M].杜运周,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9:60-64.
[40]Fainshmidt S,Wenger L,Pezeshkan A,et al. When do dynamic capabilities lead to competitive advantage? the importance of strategic fit[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019,55(4):758-787.
[42]Thomas G,Santi F,Fiss P C,et al. Studying configurations with 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best practices in strategy and organization research[J].Strategic Organization,2018,16(4):482-495.
[43]Greckhamer T. CEO compensation in relation to worker compensation across countries:the configurational impact of country-level institution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6,37(4):793-815.
[44]韩彩霞,李孔珍.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职业教育强国建设:价值、框架与路径[J].教育学术月刊,2023(8):3-9.
[45]李兴洲,龙语兮,邵建华.习近平职业教育观:内容、理念与实践进路[J].教育与经济,2024(1):3-9.
O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Key Paths to Improve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mbeddedness
—— A 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NCA and fsQCA
Yang Xiuqin, Zhang Jingshuang, Xu Yeying
Abstract"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serves as a crucial driving force for facilitating the high-quality advance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his paper uses the embeddedness theory to construct a“Cognition-Institution-Resource-Relationship” framework and employs NCA and fsQCA methods to analyze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NCA test shows that increasing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level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a result of multiple factors, with embedded cognition being a necessary condition. Configuration analysis reveals three types of models for developing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cognition-resource driven type, cognition-relationship driven type, and resource-dominant supportive type. A comparison among provinces indicates that transcending reliance on resources embedded and strengthening the embeddedness of cognition is the key to promote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process. It is suggested that eastern provinces leverage their geographical advantage, while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provinces focus on local characteristics to develop high-quality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ternationalization; fsQCA; embeddedness theory; EWM-TOPSIS; NCA
Author" Yang Xiuqin, professor of the Institute of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in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081); Zhang Jingshuang, master candidate of School of Education in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 Xu Yeying, PhD candidare of School of Education in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