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并从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角度,对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作出系统部署。职业教育综合改革是教育综合改革的关键环节。深化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的目标是通过系统性的变革,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和吸引力,培养更多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职业教育综合改革需要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和实践,对职业教育体系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改进和优化,具体涵盖职业教育体制机制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师资队伍建设、质量保障与评价体系构建等多方面。职业教育的起点是职业院校的学生,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目标培养是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因此,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要取得良好成效,首先就是要激发学生的潜能,实现适性扬才。《中庸》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人的自然禀赋即人之“本性”,顺着本性行事可称为“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乃为“教”。从教育学立场出发,适性意味着教育要扬长避短、挖潜培优,要顺应学习者天性、遵循学习者的个性,实现因材施教。
促进学生的适性扬才、多元发展,既是职业教育的基础性原则,也是当前深化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的迫切要求。职业教育要达到适性扬才的目的,需要从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学习方式以及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改革。第一,适性课程的设置。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能力和职业发展需求,课程内容要多样化,覆盖广泛的专业领域和技能类型,也可以进行课程的模块化设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目标自由选择不同的学习模块。这种灵活的课程结构不仅能够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还能快速响应市场和技术的变化。第二,适性教学的实施。适性教学是实现职业教育适性扬才的关键环节。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性、兴趣和能力,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例如,可以通过协同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和问题导向教学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需要强化基于真实环境的工作场所学习,帮助学生体验真实的工作经历,提高其实际操作能力。第三,适性学习的开展。教师应提供全面的职业指导和咨询服务,帮助学生培养自己的兴趣、能力和职业目标。通过职业指导和咨询,使学生更好地规划自己的学习路径,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和专业。同时,应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平台,支持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第四,适性评价的构建。适性评价是衡量学生学习效果和能力发展的重要手段。职业院校要对学生的评价体系、评价模式和评价标准进行改革创新。评价体系应包括实践考核、项目报告、案例分析和综合能力评估等多种形式,评价标准应灵活多样,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可以依据学生的特点制定个性化的评价标准。此外,评价过程应注重反馈和改进,通过定期评估和反馈,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改进学习方法和提升学习能力。
(作者系山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职业技术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