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化振兴背景下影视人才多模态培养模式探究

2024-12-31 00:00:00林敏嘉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13期
关键词:文化振兴高等教育

摘" 要: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工程。我国高等教育作为推动乡村发展的高层次人才培养高地,其培养模式亟需转向培育以服务乡村文化振兴为导向的应用型专业人才。该文基于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聚焦多模态影视人才培养模式的操作过程以有效推动乡村文化的意义传达。扎根乡村“三生”开发多模态影视教育资源,以文化振兴作为设计目标,以影视乡建作为影视人才的话语实践场域,实现文化振兴内在价值与高校影视人才专业能力培养的耦合,构建影视学科发展新范式。

关键词:文化振兴;影视人才培养;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高等教育;影视乡建

中图分类号:C961"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13-0167-06

Abstract: The cultural revitalization of the countryside is the soul project of the revitalization of the countryside. As a high-level talent training highland to promote rural development, the training mode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urgently needs to turn to the cultivation of applied professionals guided by serving the cultural revitalization of the countryside. Based on the theory of 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operation process of multimodal film and television talent training mode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meaning transmission of rural culture. Multi-modal film and television education resources are developed based on rural \"production, lives and ecology\", with cultural revitalization as the design goal, and taking film and television rural construction as the discourse practice field of film and television talents, realize the coupling between the intrinsic value of cultural revitalization and the professional ability training of film and television tal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construct a new paradigm for the development of film and television disciplines.

Keywords: cultural revitalization; film and television personnel training; 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 theory; higher education; film and television rural construction

2024年,党的十八大以来第12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繁荣发展乡村文化。推动农耕文明和现代文明要素有机结合,书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乡村篇”[1]。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工程,亟需以高层次人才赋能乡村文明接续发展。文化振兴通过教育手段助力人才振兴,多元人才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根基所在。只有大量高素质人才扎根农村,助力农村不同领域的建设,才能充分发挥人才对农村发展的推动作用。[2]”实施乡村文化振兴战略,必须吸引人民参与,汲取人民智慧,集合人民力量,才能形成乡村文化振兴源源不断的动力。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最重要的建设主体是兼具农业知识与专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然而,现阶段农村存在当地人才缺乏创新能力,高层次人才普遍缺失的现实困境。针对这一困境,2021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第十六条指出,“国家采取措施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培育创新主体,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协同的创新机制,强化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农业企业创新能力,建立创新平台”[3]。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高校未来以服务全面乡村振兴为导向,以创新为培养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4]。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驱动转向不仅是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提出的新要求、新挑战,更是高校作为推动乡村发展的高层次人才培养高地,发挥社会服务功能的内在需要。

数字时代,占统治地位的屏幕媒介正在重塑人们的交际方式。作为屏幕内容生产主体的影视艺术由图像、文字、音乐和视频等多种模态构成,接收亦或传达意义皆不同于从前单一的文字模态,而是以图文并茂、声画互补的多模态话语有效强化意义传达效果。多模态话语逐渐成为人们习以为常的话语方式。数字时代成长起来的高层次影视人才具备运用多模态话语的能力,凭借其专业优势参与乡村文化建设,成为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智识利器。基于乡村文化振兴与数字时代的双重背景,高校影视人才培养应正视新的历史语境下所面临的时代条件和发展环境,进而明确影视人才培养的文化语境、情景语境、教学设计模式和话语表达等,以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建构其培养模式。

1" 多模态影视教育资源开发:乡村“三生”作为符号资源

基于张德禄[5]教授提出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模型,文化语境为情景语境提供了宏观导向。作为文化语境的乡村文化振兴为影视人才培养提供了培养目标与精神内核。影视人才培养作为情景语境限定了交流与实践的话语范式,传统的话语范式是在教室场域中,教师以文字为主要模态单向传达意义,存在理论重于实践、意义传达低效、教学效果模糊等问题。乡村文化振兴背景下的多模态影视人才培养模式应创新转向,致力培养符合乡村文化振兴需求的应用型影视人才。

高校影视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模态创新,首要条件是开发新的多模态符号资源。“符号资源是文化意义的潜势。能独立地将‘社会文化’和‘自然’结合起来,既可以‘使其成为某种结果’(行动),也可以是‘告诉人们这是什么’(表达、知识)。[6]”乡村“三生”即生产、生活、生态作为符号资源,为影视人才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多模态教学资源。乡村文化振兴作为文化语境具备“乡村”这一场域所共享的乡土文化特性,限定了乡村“三生”的实践场域。“乡村”这一实践场域是乡土文化存续和发展的重要文化土壤,也是乡村文化活态传承、振兴乡村文化的基础所在。乡土文化无形,其存在与发展都需要借助符号资源得以体现。“通过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符号系统,可以塑造中华民族的集体意识和身份认同,形成共同的话语共识和文化共享。[7]”有效建构并传达乡村文化振兴的乡土文化意义,培养影视人才的“三农”情怀,扎根乡村“三生”发掘优秀乡土符号资源成为必要。

1.1" 乡村生产资源

在乡村生产这一实践场域中,多模态符号资源主要集中在耕田、农产品、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具体而言:耕地、梯田等兼具景观与生产价值的地域资源;农具等生产工具资源;地方特色的水果(如金华佛手)、特产等农产品资源;传统的曲艺、绘画、民间舞蹈等艺术资源。这些优秀乡村生产资源是中华上下五千年以来的农耕文明衍生出来的重要产物,承载了乡村的地方特色与历史文化,具备“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功能,成为影视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替代的符号资源。开发乡村生产多模态资源,有助于丰富乡村话语内容,为影视学生提供在地性教育资源与实践场域。同时,乡村生产的多模态资源开发为影视人才培养确定优质乡村话语表达信息,提升乡村话语对影视学生的吸引力。

数字时代,影视专业的创新性、数智化、互动化专业优势要求在进行人才培养时应当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影视学生作为话语主体,应当承担对“话语内容的生产、加工、传播的任务[5]”。影视学生应主动贴近作为话语客体的乡村生产符号资源,创造密切的乡村话语交往条件。基于影视学生与乡村生产的紧密联系,传递表达丰富的话语内容。针对乡村生产资源进行生产与再生产,提供源源不断的实践成果助力乡村文化振兴。作为影视学生要深入乡村生产这片“田野”,积极接收尽可能丰富且具象的乡村生产资源,为乡村影视创作所用。例如浙江大学以“传媒助推乡村振兴”为主题,在云南省普洱市景东彝族自治县开展为期10天的暑期社会实践。实践过程中影视学生发挥其专业优势,用影像发掘并记录彝族非遗文化,并持续产出系列视频,助力彝风传播。由此,基于乡村生产进行多模态教学资源开发,进而培养出服务乡村文化振兴的应用型影视人才,是在新的历史文化语境下的创新性路径。

1.2" 乡村生活资源

不同于城市生活,乡村生活内蕴着民间性、地域性、族群性等特征。作为乡村生活中的符号资源,传统的社会习俗、特色建筑等只是其外在表现,其内在机理是乡村生活中的村民群体所共有的文化心理。要发掘乡村生活中的多模态符号资源,关键在于乡村族群与其物质性空间的关联,以及这种关联的历时性变迁,即基于“乡村”这一实践场域,借由村民与自然的互动产生乡村生活的符号资源。乡村生活资源主要包括方言、童谣、顺口溜等地方语言资源,族谱、村庙等宗教文化资源,对联、舞龙舞狮、游神等节庆文化资源,说春等民俗文化资源,传统特色村落、古建筑、遗址等传统建筑资源等。这些具体的符号资源并不能成为乡村生活本身。“生活,是人的生命历程的具体化展开”[8]。故而作为影视专业学生,要基于语言、画面、颜色等多模态符号资源进行视听创作,与乡村对话,与生活对话,以此作为乡村生活符号资源活态化传播的路径。影视艺术是以视听语言为材料进行可视化生产的叙事艺术。影视学生的实践理应扎根乡村生活,不局限于符号资源的简单堆叠与记录,致力于将村民与自然的互动、村民与民俗的勾连、村民与建筑的交流等关联及其背后的文化心理以影像的方式留存,达成历时性与共时性的统一。

1.3" 乡村生态资源

乡村生态作为农耕文明产生并发展的环境,具备天然的自然价值与文化价值。基于乡村生态开发多模态符号资源,不仅是“绿水青山”本身,而是将村民生产生活的生态环境活化为艺术村、艺术县,使其得到再利用,成为文化产业的一部分。常规的生态资源往往是山川湖海等自然景观,要开发多模态乡村生态资源作用于影视人才培养,就要让景观“会说话”。广东财经大学“影视先锋”省级重点实践团结合南山镇丰富的多模态生态资源,带着摄影机、三脚架、无人机等拍摄设备走入南山镇的山水田园间,通过人物视角、故事化打造情节、剧情化演绎拍摄了一部旅拍影片,生动地将南丹山的秀丽景色凸显出来,展现了南山镇的宜居,亮出了时代精神下南山镇的新形象。广东财经大学的实践未囿于形式化、刻板化的传统教学,为活化乡村生态资源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创新路径。值得一提的是,内嵌于一定经验背景的影视学生会有不同的话语实践,需要根据影视学生活跃、主观性强等学习特点激发影视学生作为话语主体的能动性,可以通过不同主体在对话交流中形成学习共同体,尤其针对影视专业实践的集体性与合作性,可以通过学生剧组形式进行影视创作、剪辑等来完成意义建构,深化对乡土文明的理解。使学生提高创作生产技能和审美水平,更好地“反哺”乡村文化建设。

综上所述,基于乡村“三生”开发多模态符号资源不仅是高校影视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的现实需要,更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新资源、新空间。目前高校面临的培养困境之一是教学资源的刻板与过时,尤其作为影视专业这一需要历史性与时代性并重的应用型专业,通过这些多模态符号资源开设纪录片创作、短视频制作等影视创作实践课程、影视美学课程等。增强影视学生的乡土文化的认同感,通过对多模态资源的创新性发掘,影视学生可以找到自身的文化根基和发展方向,并促活影视学生实践在地化、乡土化。就学生个体而言,扎根乡村“三生”有助于其在现代生活中构建一种新的精神秩序。了解并认同中华农耕文明,为其提供一种内在的动力,创造新时代乡土文化,为中华乡土文明血脉的延续注入青春活力。此外,扎根农村“三生”发掘的符号资源来自农民的日常生产及精神生活,经过学生的影视话语实践,活化的乡土文明资源能够有效触达农民,与农民达成共鸣,提升话语传播效能,进而实现乡村景观生态、精神家园及社会秩序的维系、重建、创新和发展。由此,基于乡村的生产、生活、生态开发文化符号资源,成为乡村振兴背景下影视人才多模态培养模式转型的内在要求与可行路径。

2" 多模态影视培养模式设计:文化振兴作为设计目标

“设计处于意义和模态选择之间”[9]。乡村文化振兴作为影视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目标决定了模式设计的意义表达。而可选择的符号资源系统是模式设计的物质基础。换言之,影视人才培养的多模态教学模式设计应出于乡村文化振兴这一目的选择对应模态或模态系统来达成其设计目标,进而实现意义的有效传达。此外,模式设计还应考虑到其情景语境的设计立场,即影视人才作为文化生产者,其培养立场主要偏向其交际能力(接收与传达意义的能力)。这一设计立场就要求设计者要选用合适合理的模态组合结构促使影视学生从事实践活动,打磨其影视专业技能并借由视听语言能动输出新的意义表达。再者,设计“一方面是受到语境的制约,同时要受到规约、稳定的模式的制约”[9]。就模态选择而言,影视人才培养应当打破传统模式的制约,基于最优化原则、有效性原则、适配性原则等采用符合语境需要的创新性、反常规设计,以取得特殊效果。传统课堂模式以教师单向灌输理论知识为主,而以乡村文化振兴为导向的影视人才培养多模态模式设计应当以学生作为主体促进影视学生打破习惯重复听课的模式,以发现、实践为主。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以文化振兴作为设计目标不仅能够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多的文化支撑和精神动力,更能够以文化产业促活产业振兴,为高校影视人才提供更多的就业实践机会,以此实现良性循环机制。宏观而言,发挥影视学生助力文化振兴的意义潜能是设计的宏观导向,即通过多模态教学使得学生整体实践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制定一系列局部目标、具体目标,但是都要取得长远目标,即真正发展影视学生的意义潜势,锻炼其影视技能并将文化振兴这一设计目标贯穿培养全链条以促活其内在动力,达成意义的生产与再生产。影视人才培养可以分为以下3个领域确立局部目标。

2.1" 理论知识

当前高校学生主要集中于“Z世代”,是指被互联网等信息科技环绕着长大,将社交媒体作为生活重心,秉持多元价值观的代际群体[10]。高校影视人才培养中传统理论知识的单模态话语方式与“Z世代”们成长起来的多模态话语方式互斥,加之数字时代为影视人才培养提出新任务——培养新型数字劳动者,高校影视人才培养的创新性转型成为必要。作为设计者,教师应当具备专业的理论素养、深厚的学识底蕴、宽阔的学科视野,将文化振兴内涵融入教学话语,提高话语质量。影视理论知识的意义传达应兼具学理性与时代性,以时代语境解读并传授固有的理论知识。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为主要方式,突破传统媒介的局限性,综合运用图像、文字、音频、视频和颜色等多种模态将理论可视化、生动化,迎合影视学生习惯的多模态话语方式,优化教学效果与意义传达。

依托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基于多模态教学资源库将授课的理论内容与乡村文化振兴需求精准对接。高校可以依据影视专业的理论教学性质和任务,将文字、图像、影片、音频和幻灯片等多重模态符号连接起来,融合以农学为主的跨学科知识及乡土文化资源,建立包含学术讲座、学术著作、学术论文、词典工具书和影片等多种学术资源在内的高水平多模态教学资源库。按照多模态表征对理论资源进行整合,保证师生能够检索并提取到所需的丰富信息,进而为影视类学生提供多元化学习方式,保证学习内容多样性。同时,运用多模态平台学习理论知识,为影视学生有效树立“创新、开放、共享和共赢的大数据思维、互联网思维、平台思维等”[11]。由此,以多模态教学资源库为路径培养兼具农学知识和影视理论知识的影视人才,产出“高质量理论学术成果[12]”,为文化振兴提供影视理论支撑,为影视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2.2" 实践技能

传统影视培养以知识性内容为主导,创作环境较为单一,无法充分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针对这一高校影视人才培养困境,依托新兴技术、多模态资源等搭建智慧实践平台成为有效路径。传达乡村文化振兴意义的同时,综合运用多种模态协同实现培养目标。作为搭建基础,大数据、云计算、AIGC和AGI等新兴技术为多模态信息的获取和分析提供了数据支撑。影视艺术本身的数码化媒介特征也为智慧影视实践平台的搭建提供了其媒介基础,两者实现耦合。乡村文化振兴对新生力量的实践成果有其内在需求,为智慧影视实践平台的搭建提供了实践的场域与政府资金。高校基于乡村振兴与新文科学科建设的双重背景,其转型迫在眉睫,为智慧影视实践平台提供了大量科研资源与科研力量,与乡村的协同机制也有助于其进行跨学科实践课程的开发与建设。

智慧影视实践平台能够调动影视类学生参与“影视+农学”相关项目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为学生构建具备乡土文化内核、创作优秀作品的专业场域。以项目制推动学生将乡土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为特色影视产品,增强乡村文化的生命力。校内通过影视实践课程、项目课题研究等,以乡土文化为主题开展多模态影视实践训练,建立其影视专业技能和乡村振兴中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之间的对应关系,通过不断解决实践中的实际问题,提升影视类学生乡村实践的相关技能。

此外,智慧影视实践平台训练学生基于乡村真实情景解决真实问题。联合乡镇政府、乡镇企业共同构建多维实践平台,以建设乡村影视基地、民营乡镇企业进驻高等院校教育等措施打通多模态互动通路,为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提供客观背景支撑,推动学生创新成果转化为服务乡村文化振兴的助推器。学生内在认知与乡村工作环境相互作用,在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强化对影视技能的掌握及运用,以更好适应未来真实服务乡村文化振兴的工作任务和工作条件。校内、外多维实践平台的建立,有助于推进影视人才下乡、提升影视人才的“主人翁精神”,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智慧影视实践平台综合了语言、图觉、声觉及感觉,呈现出图文并茂、声画互补的实践图景。具体到颜色、图片、图表、文字、音乐、画外音和表情符号等构建出互补与非互补的关系。这有助于学生以影视思维、影视技能思考并解决乡村振兴中的实践问题,将“三农”情怀、农学知识贯穿影视实践教学的全过程。智慧影视实践平台为高校以服务乡村文化振兴为导向,以就业为导向的影视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现实路径。作为影视学生,以乡村为实践中心有助于其影视技能得到切身实践,由此产出具有乡土基因的“高质量艺术创作成果”,扩大乡村文化、农耕文明的社会影响力与国际影响力,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设计目标。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服务乡村文化振兴,就要将“三农”情怀贯穿影视人才培养全链路,以情动人,促活学生创作的内生动力,进行乡村文化的生产与再生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植于农耕文明,影视教育以文化振兴为多模态设计目标,理应为中国乡村培育更多以振兴乡村文化、促活农耕文明为己任的影视人才,增加乡村话语在影视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使其成长为具备“三农”情怀的乡村文化振兴参与者、建设者、引领者。

从具体的教育模式上看,一方面,应当发挥理论与实践双重效能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另一方面,要以多模态交互教学评价机制提升影视学生对文化振兴的深层理解与把握。交互教学评价机制提供持续的形成性评估、实时反馈和针对性支持,为学生创造了一个适应性和个性化的学习环境,能够显著发挥以评促学效能。乡政府、乡企业与高校共同参与制定实施影视人才评价机制,在此基础上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形式多样化、评价标准差别化,教师、学生、人工智能三者共同参与评价,AI驱动综合分析包含文本、语音、视频等多模态表征,进而实现学习进度、学习评估等学习数据的动态化输出,为“影视+农学”的跨学科教学模式提供支撑和保障。通过即时动态的多模态评价机制,深化影视学生对文化振兴的理解。多模态评价机制有益于践行内涵式发展教育理念,优化影视艺术赋能文化振兴的教学体系,提升影视教学质量。故此,以理论知识、实践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串联影视人才培养全链条,实现影视人才助力实现乡村文化振兴。

3" 多模态影视人才话语实践:影视乡建作为实践场域

多模态影视人才话语实践遵循“话语生产—话语连接—话语体验—话语扩散—话语认同的内在运行机理[13]”,是高校影视人才培养的中心环节。艺术乡建在中国主要是指艺术家深入乡村场景进行在地化艺术实践。数字时代,影视人才作为艺术家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数智化、互动化、可视化等专业优势成为乡村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影视人才以文字、语音、图片和视频等多种模态生产新的话语并触达话语客体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由此打破影视与乡村隔绝的藩篱,重塑影视与乡村文明的关系。

3.1" 影视乡建的时代内涵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14]。影视乡建是指以影视人才为主体根植于基层的乡土社会,成就高质量影视作品以赋能乡村文化振兴。以高校培养模式的高度推动影视乡建成为影视人才的多模态话语实践场域是高校创新转向的必然趋势。影视人才个体回归乡村“田野”投身于影视乡建是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正向发展的现实需要。影视乡建是达成乡村“诗意栖居[15]”的一种现实路径,为乡村文化振兴带来新的增长点。从高校影视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影视人才进入乡村、参与乡村、与乡村共生,也为其提供了重要的实践场域,使得影视人才培养得以延展突破,并扎根乡土达成互动共生,以乡村多模态文化资源为基础材料,影视创作出高质量成果以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影视乡建作为实践场域,一方面为影视人才提供“田野”体验中华农耕智慧,吸取地方文化养分,一方面以影视人才赋能乡村文化建设,反哺“田野”,将乡土文明的文化脉络交融于影视创作之中,构成“‘你我同构’的共同体关系[16]”。

“乡村不是一个单纯的地理概念,它是人类文化活动的场所,更是独特的精神故土。关注乡村文化时,乡村的地域与环境成为情感事件的载体和心灵的寓所。[17]”影视赋能乡村文化建设,要基于乡村场域主动与乡村的生产、生活、生态发生关系,并有效解决乡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诸多具体问题。在日常实践中,以符合当代人们接收信息的多模态话语方式进行创作,以镜头展现乡村历史文脉,以视听发掘乡村文化资源,以影视传达乡情民风。

3.2" 影视乡建的行动逻辑

构建影视乡建的行动逻辑,应以影视艺术为媒介,“从当地人的日常生活的情境和场景入手,透过深度参与当地人的生活,与特定社群建立密切关系,从内部人的眼光来看待艺术进入社群的互动以及意义,从具体的生活场景中获取创作来源,不断地重新理解和定义艺术。[18]”值得一提的是,影视艺术应当成为达成乡村文化振兴这一目标的手段,发挥其塑造智慧乡村形象、传播农耕文明的功能与使用价值。影视人才应当基于多模态影视资源,在多模态教学模式中成长,以影视乡建为实践场域进行话语实践。具体路径如下。

数字时代,乡村文化建设与乡村文化振兴越来越强调影视作为媒介与话语生产方式的重要地位。通过对乡村的多模态生产资源、生活资源、生态资源的深入发掘,丰富了影视话语生产的内容,影视作为媒介能够发挥的效用逐渐增强。“艺术家只有通过显性价值的实践,才能有效地触动和重建这种隐性价值”[19]。影视人才应当在多模态乡村符号资源的基础上注重对乡村历史背景、地缘文化、机理关系的探索,与乡村共生,以影像档案的形式实现乡村文脉的影视化赓续。

影视乡建要求影像话语内容生产要指向受众,以精致化内容、多模态表达触达话语客体。影视乡建是话语主体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多模态影视创作进而与话语客体建立话语连接的视听场域。在影视语境中建设乡村文化形象,以AI、VR等新兴技术突破旧有影视创作模式,进行可视化再造,完成乡土文明的现代化转译,由此活化农耕文明资源,重塑乡村数字形象,实现乡土文化价值再生产。发挥影视人才主体性,以视听话语构筑沉浸话语体验,突破圈层促进乡土话语扩散,强化乡村话语认同。

3.3" 影视乡建的现实意义

影视乡建于乡村是赋予旧有乡村文明新时代活力,以影视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性所在,发掘多模态乡村文化符号资源,以在地性话语实践让原本边缘化的乡土文明重新回归大众视野。影视人才的话语实践促成乡村文化建设的新转向,为乡村故事、乡村生态、传统村落和民风民俗等提供了展示并传播的可能,形成文化振兴与人才振兴双线并行的发展态势。影视乡建作为高校影视人才培养的最后一环,是促进学生将学理性的抽象理论转化为形象性的具身实践的最好机会。其有利于整个培养模式以乡村文化振兴为导向培养应用型高层次人才服务乡村文化建设,以农学知识、“三农”情怀、影视思维和视听技能共同创新赋能乡村文化振兴,提升乡村文化话语吸引力,扩大乡村文化话语影响力。

现代性社会使得青年群体自我身份认同与自我叙事断裂,“青年群体必须在个人变迁和社会变迁两者相连的反身性过程中进行自我审视”[20]。影视乡建给予影视学生强效动能进行自我指称的生产,扎根乡土大地,强化自我认同,深刻认知自我与社会现实的相对位置,由此生产一系列兼具自我创新意识与中华乡土基因的高质量成果。既在历史语境中发掘乡村文脉,也在现实语境之上实现影视乡建赋能乡村文化振兴。

4" 结束语

高校影视教育培养模式升级是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助力的关键要素,处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新时代背景下,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的引入及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为加速人才振兴、服务乡村文化振兴提供充分的有利条件。扎根乡村“三生”开发多模态影视教育资源,深入乡村“田野”将“三生”符号资源的关联及其背后的文化心理以影像的方式留存,达成历时性与共时性的统一。以文化振兴作为设计目标进行多模态影视培养模式设计,以理论知识、实践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串联影视人才培养全链条,搭建多模态教学资源库、智慧影视实践平台、交互式评价机制,推进影视人才下乡、提升影视人才的“主人翁精神”,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影视人才话语实践作为影视人才培养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环,以影视乡建作为实践场域,促成乡村文化建设的新转向,为乡村故事提供展示并传播的可能,形成文化振兴与人才振兴双线并行的发展态势。由此,多模态影视人才培养机制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内在价值与高校影视人才专业能力培养的耦合,构建了影视学科发展新范式,对推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实施,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乡村文化振兴背景下的多模态影视人才培养模式尚需稳扎稳打,以服务乡村全面振兴为中心导向,不断完善多模态影视人才培养模式对于乡村振兴的有利条件,把握好乡村文化振兴战略的时代机遇。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EB/OL].(2024-01-01)[2024-03-20].https://www.gov.cn/gongbao/2024/issue_11186/20240 2/content_6934551.html.

[2] 杨骞,祝辰辉.乡村振兴的中国道路:特征、历程与展望[J].农业经济问题,2024(2):4-17.

[3] 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EB/OL].(2021-04-29)[2024-03-20].http://www.npc.gov.cn/npc/c2/c30834/202104/t20210429_311287.html.

[4]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6-377.

[5] 张德禄.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探索[J].中国外语,2009,6(1):24-30.

[6] 胡壮麟.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化[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1):1-10.

[7] 新时代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的路径探析[EB/OL].(2023-05-23)[2024-03-20].https://www.cssn.cn/mzx/202305/t20230523_5639853.shtml.

[8] 熊万胜,杨君.社会学研究的生活视角及其本土阐释:以费孝通的晚年反思为线索[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1):88-110.

[9] 张德禄.论多模态话语设计[J].山东外语教学,2012,33(1):9-15.

[10] KATZR,OGILVIES,SHAWJ,et al. GenZ,Explained:TheArt of Living In a Digital Age[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22:39-50.

[11] 孙伟平,尹帮文.论数字劳动及其与劳动者的双向建构[J].社会科学辑刊,2022(6):55-65.

[12] 胡智锋,胡雨晨.“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的中国影视教育发展之思[J].电影艺术,2023(1):53-58.

[13] 黄冬霞.场景化传播赋能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论析[J].思想理论教育,2024(1):87-93.

[14] 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6.

[15] 宋音希.“艺术赋能”介入乡村振兴的路径与思考[J].粤海风,2022(4):102-106.

[16] 彭兆荣.艺术乡建之于辰、与辰及予辰[J].民族艺术,2024(1):115-123.

[17] 王鹏飞,李祯.数字时代的艺术乡建与文化再造[J].美术,2024(3):18-25.

[18] 李竹.“参与”的使用限度:社会参与式艺术的基本概念问题[J].公共艺术,2023(1):38-43.

[19] 渠岩.社会剧场:艺术介入乡村行动的话语实践与美学机制[J].美术,2024(1):16-21.

[20] 樊小玲,陈祉睿,邓颜.断裂与重构:现代性背景下青年的自我指称与身份认同[J].中国青年研究,2023(7):34-40.

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类一般科研项目(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专项)(Y202353283)

作者简介:林敏嘉(2000-),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广播电视。

猜你喜欢
文化振兴高等教育
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逻辑与治理反思
弘扬德孝文化 助推文化振兴
现代交际(2019年8期)2019-05-16 12:56:02
浅谈如何加强乡村文化振兴
商情(2019年1期)2019-03-18 01:58:14
关于新时代的思考
赢未来(2017年15期)2017-01-19 11:59:24
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对策研究
科技视界(2016年18期)2016-11-03 22:22:25
大数据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推动研究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7:51:57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中国市场(2016年36期)2016-10-19 04:33:08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大学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 07:53:44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
大学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 07:4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