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强国建设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人群选择策略研究

2024-12-31 00:00:00胡旭樊帆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7期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乡村振兴

第一作者简介:胡旭(1996-),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农村发展规划。

*通信作者:樊帆(1968-),男,硕士,教授。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与政策。

DOI:10.20028/j.zhnydk.2024.07.014

摘" 要: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打造农业强国,需要大量的农业高素质人才,尤其是新型的职业农民。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符合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的基本矛盾,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必要性方面,可以提升粮食品质、增加农业产值、推动科技应用;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困境方面,主要是农村内部缺乏农业革新带头人、农村劳动力流出严重、农业内部高素质人才不足;在对策方面,为了让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高效化,在策略上提出3种人具有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优势,分别是村干部、乡贤、大学生,并从中提出在高校建立农学专业定向培育公费生制度。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业强国;人才强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高效化

中图分类号:F323.6"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07-0055-04

Abstract: A strong country must first strengthen the agriculture, and only when the agriculture is strong can the country become strong. To build a powerful agricultural country, we need a large number of high-quality agricultural talents, especially a new type of professional farmers. The cultivation of a new type of professional farmers is in line with the basic contradictions of our country in the context of the new era, and conforms to the needs of the people for a better life. In terms of the necessity of cultivating a new type of professional farmers, it can improve grain quality, increase agricultural output value and promote the applic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the dilemma of cultivating a new type of professional farmers, it is mainly due to the lack of agricultural innovation leaders in rural areas, the serious outflow of rural labor force and the shortage of high-quality talents in agriculture. In the aspect of countermeasures, in order to make the cultivation of new-type professional farmers more efficient, it is put forward that three kinds of people have the advantages of cultivating new-type professional farmers, namely, village cadres, township sages and college students. It is also proposed to establish a system of oriented cultivation of public-funded students for agronomy majo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agricultural power; talent power; new professional farmers; cultivation of high efficiency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中,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建设农业强国的5个方面,分别是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和竞争能力强[1]。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关乎国家粮食安全[2],可以让这5个方面得到稳定的发展,对构建现代设施农业、推动农业科技装备应用、做大农产品物流加工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及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等有重要作用。从农民不富向农民致富的转变,从“吃的饱”向“吃的好”的转变,从劳动力流入城市向劳动力流回农村的转变。但我国农民文化水平低,农业人口老龄化问题逐年加重,并非所有的人都具有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优势,因此需要选择适合的人群作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对象[3]。

1" 传统农民与新型职业农民的区别

1.1" 传统农民

中国的文化之根来自于农村,聚水而居、刀耕火种、自给自足和小农经营是我国传统农业的发展方式,由此形成的农民具有淳朴善良和勤劳节俭的品格。历史上的纷争战乱大多是因为统治者与农民的矛盾达到了不可调节的产物,所以历代统治阶级登台的第一件事就是处理农民的问题。如今步入新时代,虽然实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全部脱贫,基本解决了农民“贫”的问题,但依旧拥有“愚、弱、私”的情况。美国人类学家沃尔夫对传统农民有过经典论述,传统农民主要追求自身温饱的满足,以简单的农事劳作维持生计,衣食住行的消耗主要集中于土地的产出[4]。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可以看出,传统农民的大部分需求处于最低下的生理需求。具体特征有:文化水平不高;收入水平低;只会简单地机械操作;缺乏创新思维。

1.2" 新型职业农民

新型职业农民是为了响应人才强国和农业强国战略而培育出来的新一代中国农民,符合我国基本矛盾和人民需求的愿望,具有现代化的知识、技术、营销和管理等手段。能够主动适应新时代下农业现代化的高质量生产和产业发展需要,能够依靠农业的产业链发展获得经营性收入,能够职业务农的现代农业从业者。其基本要求包括具备现代文化知识素养、掌握现代农业装备手段、富有自主创新创业精神、拥有社会责任感和职业内涵。对比传统农民,新型职业农民“新”在以下几点:理念新,拥有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的先进理念;能力强,具备现代农业所要求的能力素质;收入高,能够获得较高的收入,是新农业生产的继承人与开拓者[5]。新型职业农民担负起我国农业从稳健保守发展向高质量创新发展的责任,是我国从农业大国走向农业强国需要的新时代农民群体。

2" 农业强国建设下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必要性

2.1" 提升粮食品质,满足人们需求

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的社会矛盾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人民对物质文化的需要已从“吃的饱”向“吃的好”转变,如果还是按照传统的粮食生产方式,就会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背道而驰。民以食为天,粮以安为先。我国的粮食主产区主要集中在东北、华北和中部的平原地区,且以水稻、小麦、玉米为代表。传统农民的种植方式以提高单产为目的,重度使用化学肥料、过量喷洒农药,导致土壤板结和肥力下降。新型职业农民在农业生产中会因为有专业知识的缘故,合理地进行施肥喷药,减少有毒有害物质在粮食中的含量。依靠温室大棚、无土栽培、扦插嫁接、作物共作和有机生产等先进的农业生产手段和集约化的生产模式,不仅可以提升土地利用率和产能,更为人民提供了优质的农产品。

2.2" 增加农业产值,缩小贫富差距

“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是我国“三农”问题的来源[6]。自古以来,农民既是辛勤的代表也是穷苦的代表,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形象为国家的繁荣稳定辛苦劳作,但所获得的收入只能满足日常的温饱。农业产品在用于交换中又极为不占优势,价格低廉,保质期短,特别是与工业产品交换时出现不平等的剪刀差关系,十分不利于农民收入的增加。而新型职业农民具有职业化的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理念,可以建立初级农产品加工厂增加农产品附加值[7],或者主动与食品加工企业合作,不仅可以做到定点销售,还可以生产出企业所需要的农产品。在经营理念上,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农产品产业链条,做好农产品分级、加工、包装、营销和品牌创建等,实行以市场为导向一体化经营,通过多次增值实现收入增长。新型职业农民的创造性思维为他们带来收益的增加,他们是具有农业生产和商业贸易头脑的“新农人”。

2.3" 推动科技应用,迈步农业强国

我国是科技创新的大国,却不是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的强国,尤其是把科技成果应用于第一产业领域的实际是微乎其微。形成的原因有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少,覆盖面窄;农民接受和认可度低,推广难度大;农民知识文化水平不足,难以操作;科技产品价格高,缺乏购买力;政策扶持不足,持续性弱。其中,最现实的困难就是我国农民文化素质偏低,无力进行复杂的机械操作和科技使用。要想打造农业强国,就必须培养具有文化知识的新型职业农民,才能让科技大量地融入于农业生产之中。

3" 农业强国建设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人群选择的困境

我国的城市和农村以二元模式并存,城市的繁荣映衬着农村的凋敝,城市的各个方面建设完善,最先吸引和汇集高质量的人才,农村发展的相对滞后限制了农业领域的进步。在农业强国的目标之下,不仅要培育大量的新型农业人才,还要革新人们对农民的固有看法,新型职业农民符合我国发展的实际需求,但阻碍培养符合新时代农业生产的新型职业农民也有诸多消极因素。

3.1" 农村内部安于现状,农业缺乏革新带头人

我国传统小农耕作历史悠久,农民习惯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劳作方式,5 000年来“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是农民最真实的写照。传统农民缺乏革新精神,在“听天由命”的自然状态下追求稳定的生活。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转移,让农村常住居民的人均耕地面积得到较大增加,但根深蒂固的农耕思想让他们无法作出新的改变,贫穷落后依旧是农村的代名词。新时代,随着贫困人口的全面脱贫,农村的面貌也逐渐焕然一新,但农民的思想依旧被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所束缚,脱离了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布局和要求,导致了农村地区发生规模性返贫的机率增加,影响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8]。农村集体中缺乏果敢的农业革新带头人,尤其是多数基层的党组织只负责接受命令,村干部有“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懒政心理,安于现状,在农忙时把工作重心转移到自家,对农民的诉求不了解,不善于向村民传达和解读国家政策。

3.2" 农村的人口流出严重,农村缺乏青壮劳动力

农村在道路交通、文化教育、医疗保障和信息服务等方面严重不足,面对只能满足生理需求的农村,大部分农村青壮劳动力只能加入离土又离乡的打工队伍。第一,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过多,农业生产既不需要那么多的劳动力,乡镇也没有企业和岗位接纳从农业生产中溢出的劳动力,不进入城市只能消耗微薄的农业收入。第二,农村的收入水平过低,面对子女教育、父母赡养、住房购买和意外疾病这些开支时无力感加剧,无法满足更高的生活需求。第三,亲属的鼓励和号召,最先进入城市的农村人,赚到了可观的收入,会吸引亲属与同村的人去城市谋生。年轻人进城务工的行为导致农村随处可见的景象是农田荒废、农民苍老、农业凋敝。农村大量劳动力流失,造成留守妇女和留守儿童的数量出现增多,农业人口老龄化严重[9],农民在高龄的情况下依旧承担繁琐且密集的农业生产,虽然可以稳定粮食产量,但是粮食的质量得不到改善。那些流入城市的青年人,单从户籍上来看他们只有一小部分通过艰难的努力会从农业户籍转为城市户口,流出的劳动力有相当一部分只是暂住于城市的农村人,待到这部分人失去务工优势后会从城市返回农村,土地依旧是他们赖以生存的资源。

3.3" 高校毕业生不愿意从事农业,农村缺乏高素质人才

人的受教育程度对土地的生产效益是呈正相关性,在从事农业生产中教育水平越高,土地的产出收益越多。新型职业农民最佳的培育方式就是让大学生进村务农,大学生具有知识素质高、可塑性强的特点,从事农业生产会加快农村的变革。但现实却不容乐观,一方面近年来的大学专业报考热度以理工医为主,农学方面的专业历年以冷门著称;另一方面是考研考公依旧是主流,多数考生更是在“二战”“三战”上乐此不疲。虽然每年大学生的毕业人数很多,但由于农村落后的社会现实,很多大学生选择“躺平”也不愿意从事农业生产,造成了城市拥有大量青年而无就业岗位,农村有大量就业岗位而无人应聘。出现大学生宁愿失业也不“以农为业”的现象。从原因上来看,大学生的自主择业观中比较期待的工作有以下特点。第一,沿海或一线城市,该地区经济水平高,基础设施完善,机遇多;第二,稳定的岗位,主要是公务员、事业单位、教师,工资虽然不高,但工作体面,在相亲市场上有很强的优势;第三,高薪资企业,比如中国烟草、国家电网、华为、京东和阿里等世界500强企业。而农业领域收入低、工作不体面、恋爱结婚难、工作环境艰苦和父母不支持等成了高校学生排斥农业的因素。

4" 农业强国建设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人群选择的策略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前人提出的路径主要集中在对农村进行政策引领、资金投入和产业扶持等方面,但就目前的成果来看,虽然有的乡村是建立了相应的乡村企业,但由于是私人开办,往往面临招工难、效率低、没有品牌竞争力的现状,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大。农村是劳动力的诞生地,最缺乏的也是人才,农村现有的农民年龄大、学历低、思想保守,培育成新型职业农民的难度大,故以村干部、乡贤、大学生这3种人为出发点,阐述了他们具有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优势,可以作为农业强国建设下优先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的人选。

4.1" 发挥村干部的带头优势,让村干部优先转型职业农民

村干部包括村党支部书记、村民委员会主任、村党支部委员和村民委员会委员,是乡村治理中拥有土地和农民身份的特殊主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需要农业现代化,需要推动乡村振兴的基层人才,这些基层人才之一就是村干部。作为基层的领导者,负责村集体的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他们熟悉村规民约,清楚村民的基本情况[10],关于国家的大政方针能率先作出反应,与村民相比更容易执行政府的政策。第一,村干部具有外出学习考察的优势。会学习先进农村治理经验和农业发展技术,对乡村的产业升级、土地流转、人才引进、环境改善和文化提升拥有决策力。第二,村干部具有发展村集体的责任。考察村干部能力的方式除了按时完成上级部门交代的任务之外,还有就是他们在岗位上为村集体发展作出了哪些实质性贡献。中央关于乡村振兴的重点是产业兴旺,根本是生活富裕,村干部优先从传统农民转型到新型职业农民,利用现代化的农业科技手段,既可以提高土地产量,也可以提高自身的农业收入,还会给村民带去模仿效应,从而让更多的农民转型为职业农民。第三,村干部具有一定的知识水平。新型职业农民会培训理论知识和实践技术,而我国现阶段的大多数农民属于文盲或半文盲,只会根据农业生产经验耕作,不具有培训学习的优势。大多数村干部有学历支撑,有利于系统地培育。总之,让村干部优先成为新型职业农民,会增强村民对新型职业农民的认识和信任感。

4.2" 发挥乡贤的乡愁优势,鼓励乡贤返乡务农

“乡贤”一词最早出于东汉,是国家对有作为、有道德威望的社会贤达的称谓。发展至今,乡贤是具有乡土情怀、有知识、有道德、有号召力且积极促进家乡发展的一批人,有退伍老兵、退休教师、在外成功人士和技术能人等。乡村作为一种熟人社会,乡贤与村民共同体意识强,易于引导村民转变观念,创新农业经营道路,是村民精神凝聚力和团结合作的依托[11]。第一,乡贤具有浓厚的乡村情结。乡贤是从乡村走出去得到较好发展的人群,他们的根在乡村,对乡村有特殊的感情,在日常生活中关心和支持家乡的发展。第二,乡贤具有先进的经营理念。乡贤比传统农民最先得到理论政策、农业技术、管理方式、销售能力,在务农中可以不断提高农村群众的思想境界,增加农民收入,近距离地实现先富带动后富的区位优势。第三,乡贤具有建设家乡的荣誉感。乡贤长于乡土,在获得了社会名利后,回归乡村会积极为家乡建言献策,建设家乡能让乡贤拥有归属感和荣誉感。为了便于乡贤规模化务农,就需要改善农业生产的布局,建立土地流转督导机构,保证土地的合理流转,鼓励创建家庭农场,形成规模化经营。另外,国有企业利用乡村地租地价便宜和原材料采购便捷的优势,在农村建设初级农产品加工厂,还可以吸引外出务工的劳动力返乡。这些返乡农民工由于长年在外,除了拥有丰富的工作经验,还拥有新型职业农民的特征,比如具有管理思维、创新精神、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4.3" 发挥大学生的学历优势,助力农业转型升级

从农业大国走向农业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依托,在新时代的粮食生产领域对于农业接班人的培养愈加重要。我国由于历年高校毕业生众多的缘故,导致大学生的就业稳定性比较差,大学生就业率低与学历贬值正在同步发生,如何做到既提高大学生就业率,又满足农业生产对高素质人才的渴求,有以下参考建议。第一,涉农高校建立农学专业公费生制度。农业类型高校拥有农业机械研发、农业种植技术推广、农业生产管理和农业人才培育等特色优势[12],可以参照教育和医学专业的公费生模式建立农学专业公费生,在生源选择上向农村户籍的学生倾斜,这类学生在农村的生活经验丰富,对农村有特殊的融入情结。第二,建立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书考核制[13]。取得该证书的大学生具有职业农民的身份,入村从事农业生产可以获得额外的国家支付的薪资补贴,把补贴的数额设定等级,鼓励从农大学生积极发展农业。第三,建立乡村大学生职业农民金融服务系统。大学生在工作初期缺乏资金,又渴求稳定的工作类型,对于从乡镇考入大学的学生,返乡务农之前可以从系统中获取一部分资金,实行3~5年免息政策,以此来吸引大学生扎根乡村。

5" 结束语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打造新时代下的农业强国;实现农业强国的目标,需要新时代的农民。因此,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的建设和培育必须要与时俱进。创新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方式,选择适合的培育对象,是培育高效化的手段,可以减轻培育前的人员召集困难,提高培育中的人员参与度,扩大培育后的影响力,并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 叶贞琴.现代农业强国有五大重要标志[J].农村工作通讯,2016(23):1.

[2] 廖运生,王建平,张水发.农业强国视域下新型职业农民主体意识培育探析——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加快建设农业强国[J].农业考古,2023(1):193-199.

[3] 马新星,朱德全.发展现代学徒制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路径探寻[J].教育发展研究,2020,40(21):71-76.

[4] 刘银妹.乡村新移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的一个新概念、一种新思路[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31(9):264-267,345.

[5] 曾俊霞,郜亮亮,王宾,等.谁是职业农民——基于9763名职业农民的调查分析[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 40(1):44-64.

[6] 刘凤萍.中国共产党乡村建设的百年历程、基本经验与未来展望[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23(5):24-32,90.

[7] 钟钰,巴雪真.农业强国视角下“农民”向“职业农民”的角色转变与路径[J].经济纵横,2023(9):38-47.

[8] 张家玮,吴迪.基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视角下的乡村多元治理路径探析[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56(6):90-97,139.

[9] 贾卫东,周脉乐,袁寿其.新工科新农科融合的涉农专业集群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21(5):10-12.

[10] 孔德永,刘志秀.新时代村干部赋能农民共同富裕的角色功能及驱动路径[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23(2):45-53.

[11] 陈勋.精英吸纳、融入性协同治理与乡村治理共同体建构[J].观察与思考,2023(3):97-106.

[12] 杨柳,杨帆,蒙生儒.美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经验与启示[J].农业经济问题,2019(9):137-144.

[13] 周洁红,魏珂.发达国家职业农民培育政策的演变及启示[J].农业经济问题,2019(8):138-144.

猜你喜欢
新型职业农民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人民论坛(2017年33期)2017-12-21 17:55:53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当代党员(2017年23期)2017-12-20 21:42:47
一个高中生眼中的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经济
一个高中生眼中的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经济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环球时报(2017-12-02)2017-12-02 04:50:09
基于参训意愿分析的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培训研究
经营者(2016年19期)2016-12-23 16:08:06
四平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研究
基于二元Logistic模型的新型职业农民农业生产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探析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长效机制初探
浅议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中的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