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科背景下课程思政案例库建设探讨

2024-12-31 00:00:00郭丽颖耿艳秋张强邵玺文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8期
关键词:新农科案例库课程思政

摘 "要:为落实“以德树人”的教育目标,立足于育才先育人。通过课程思政案例塑造学生正确的“三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厚植爱国情怀。以作物栽培学课程为例,立足课程专业特色,探索课程蕴含思政元素,实现“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为新农科背景下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农业生产建设者与接班人奠定基础。

关键词:新农科;课程思政;案例库;作物栽培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1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08-0147-04

Abstract: In order to implement the educational goal of \"cultivating people with virtue\", it is based on educating talents before educating people. Through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ase banks designed to shape students' correct \"three values\",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improve students' humanistic literacy, and cultivate patriotic feelings. Taking the course of crop cultivation as an example, based on the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urse, this paper explores that the course contains elements of thinking and politics, so as to realize \"imparting knowledge, improving ability and leading values\".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lay a foundation for training all-round builders and successors of moder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 the context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Keywords: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ase bank; crop cultivation; teaching reform

在当前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等向纵深发展的多元化时代背景下,涉农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教学模式在不断发生变化。新农科建设是新时代我国涉农高校教育改革发展新路[1-3],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战略举措。涉农高校肩负着培养和发展农业人才的艰巨任务,面对新时代对教育教学提出的新要求,结合专业特点,聚焦立德树人根本和强农兴农己任,构建特色鲜明的育人体系,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具有知农、爱农、服务“三农”意识的高素质人才。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精神,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4]。教育部于2020年5月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5]。在新农科背景下,落实好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是实现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关键举措[6]。

作物栽培学是一门既古老又现代,不断创新发展的综合性应用学科。其主要研究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使学生掌握作物产量、品质形成与实现高产高效的基本原理、主要理论、技术体系和实验研究方法,培养学生解决作物高产、优质、高效主要生产问题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为独立从事相关专业的研究和工作打下基础。以实现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培养。

课程思政是将思政元素融入到专业课中,是新时代高等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在作物栽培学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提高学习兴趣,提升专业能力,培养学生大国“三农”情怀,特别是在新冠感染疫情形势严峻的背景下,“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粮食的稳定供给,保障了我国社会秩序始终稳定。作物栽培学课程在科学研究领域、社会服务、人才培养等方面都肩负着使命和责任。

案例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具体案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而引发学生思考并参与到教学中。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不仅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同时对培养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分析及解决问题能力、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案例教学模式在我国的教育改革中取得良好的效果,也成为了重要教学的模式,但该方法在作物栽培学教学上应用较少。为此,本文结合农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探索作物栽培学的思政案例库建设,为新农科背景下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农业工作者奠定基础,同时为其他涉农学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提供参考。

1 "作物栽培学实施课程思政的意义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高等农业院校要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同时重视教育的延伸,发挥专业课教师的作用,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培养学生传播正能量,成长为国家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作物栽培学是涉农高校农学类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在“三农”建设者培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受社会环境、学校教育、家庭环境等因素影响,当代涉农专业学生的就业价值观发生了变化,出现涉农职业认同感低等问题[7-9]。由此看出,涉农专业学生对自己的专业不自信及对社会责任感认识不全面,导致其在择业时“转行”放弃农业。

开展好作物栽培学课程思政建设,将课程思政融入到教育教学全过程,改变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脱离的现状。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和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引导学生树立“强农兴农”责任感及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信念,增强学生为农业现代化、乡村振兴等服务的意识。注重“专业知识教育”同时实现“思想价值引领”。对培养思想过硬、专业扎实的高质量农业专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2 "作物栽培学实施课程思政的制约因素

2.1 "课程思政育人意识薄弱

尽管高等农业院校在专业课课程思政育人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设计和安排,但是专业教师在实施的过程中没有深入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在开展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没能将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有效结合,思政意识薄弱,缺乏“以人为本”理念。

2.2 "课程思政育人体系不完善

有些农业院校在构建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的过程中,没有相对完善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容易忽视学生专业素养、职业素养、科学研究精神等内容。并且缺少“实践育人”载体,在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模式方面没有进行深入的探讨,专业课程教师不能将“耕读教育”融入教学当中,对“工匠精神”的内涵缺乏深入的分析等情状况频发。在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创新思维、吃苦耐劳、务实作风和职业素养等方面缺乏多元化、协同性与综合性,降低了思政教育的整体水平。

3 "作物栽培学实施课程思政的策略

3.1 "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

教育的实施主体是教师,因此能否将思政元素融入到作物栽培学课程中教师是关键。高校可以依托教师教学发展这个中心,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梦等专题培训,以及现场教学观摩、思政讲课大赛等活动,提高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实现在潜移默化中将思政元素融入到教学案例中。

3.2 "优化课程思政育人体系

课程思政建设是服务于“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目标的。因此,在作物栽培学课程案例设计中,教师要善于深度挖掘与专业课程相关的思政素材,提炼各章节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找到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的交融点,合理拓展知识点的广度、深度和温度,实现理论知识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思想教育与专业研究同向同行。

3.3 "丰富育人载体

农业院校可以与技术推广部门、农业科学研究院和涉农企业、农场等单位联合,聚集教师、行业专家、学者和一线工作者等多重力量建设与优化师资队伍,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为学生实训、实践提供平台,使学生将知农爱农等思想付诸实践。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深入理解,更好地研习,为我国农业发展培养后备军。

同时,农业院校可以以校园文体活动、团体活动、社团活动及田间观摩实践为载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补充形式,为课程思政注入动力,推进课程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活动载体要引领时代风尚,充分利用网络新技术的时效性和新颖性,丰富教学载体,将学生的兴趣点与时代思想相结合。如紧跟社会热点问题的主题活动,2022年北京冬奥开幕式《中国二十四节气》倒计时短片震撼世界,那么二十四节气对农作物的种植有哪些具体指导?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信息内容,为学生营造润物细无声的教风、学风、校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成长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4 "作物栽培学课程思政案例库建设原则

作物栽培学课程思政案例库建设过程中遵循以下几点:首先,思政素材要符合新时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符合高校人才培养各项要求;其次,及时引入行业新进展,重视时效性;最后,提高案例的普适性及应用价值[10]。

5 "作物栽培学课程思政素材的挖掘

在作物栽培学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大国“三农”情怀,引导学生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树立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意识和信念,增强学生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培养知农爱农创新人才。

5.1 "以新时代“中国精神”为导向,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敬业是中国人民的传统美德。在中国农业的发展历程中,有许多农业科学家及科研团队在默默地付出。如袁隆平院士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为我国粮食生产和农业科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袁隆平院士设计出了以高冠层、矮穗层和中大穗为特征的超高产株型模式和培育超级杂交稻的技术路线,为杂交稻提高光合能力和提高产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相关成果在国内外产生了强烈反响。袁隆平是我国迄今为止唯一获得特等发明奖的学者,并先后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粮农组织等多项国际奖励。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杂交水稻研发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以此提高学生的民族自信,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敬业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传承“科学家精神”。

5.2 "以农业生产中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为导向,培养学生的专业自信

立足本学科应用性特点,以农业生产中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为案例线索。在作物产量章节,探讨随着复种指数的提高,优质良种的出现,施肥量的增加,栽培技术和栽培条件的改善等,农作物的产量会随之提高,秸秆的数量相应增多,但秸秆的合理利用率并不高,秸秆在田间焚烧会严重污染生态环境,以及存在焚烧秸秆使地面温度急剧升高,能直接烧死、烫死土壤中的微生物等不利影响。因此,在农业生产中该如何利用秸秆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农作物秸秆路在何方”讨论分析,增强学生对秸秆“变废为宝”的意识,加强生态文明教育。

5.3 "以现代农业生产现状为导向,培养学生的知农爱农情怀

为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生产发生了较大变化。由于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对农业生产现状不了解。作物新品种选育由产量向产量品质并重转型,推动农作物种业“品种—品质—品味—品牌”的梯次转变;作物栽培技术由注重高产向提质增效转型,推动农作物生产实现“培肥—抗逆—丰产—增效”目标。种植结构、栽培目标等的改变,表明人们对生活品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对生态环境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自信,同时引导学生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5.4 "以黑土地保护为导向,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我国20亿亩耕地占世界耕地面积的不足十分之一,但我们要养活占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黑土地是地球上珍贵的不可再生土壤资源,东北黑土地在全国粮食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捏把黑土冒油花,插双筷子也发芽”这句乡言俗语,形象描绘出黑土地的富饶。黑土以有机质含量高、土壤肥沃、土质疏松和最适宜耕作而闻名于世,形成1 cm厚的黑土层至少需要400年的积累。在美国,1934年的一场“黑风暴”就卷走3亿m3黑土,当年小麦减产51亿kg,举国震惊。如今的黑土地面临着水土流失和土壤退化的严重风险。表现在:土壤易旱易涝,营养失衡,缺素症频发;耕层浅薄、土壤结构性变差,土壤容重和硬度普遍较大,通透性和接纳自然降水能力不高;化肥施用量普遍较高,但利用率较低,农业增产增效难度加大。因此,黑土地保护意义重大。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实行耕地保护党政同责,严守18亿亩(1亩约等于667 m2) 耕地红线。聚焦当前黑土地保护的突出问题,以科技创新统筹协调水、肥、土、气和种等各类要素,系统优化农业工程、农机及农艺技术模式,成为确保黑土地保护取得实效的关键内容。通过案例讲解,使学生能够科学理性地认识黑土地当前的状态及其重要性,了解黑土地退化原因、为什么要保护黑土地,以及如何保护黑土地。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环境意识。

5.5 "以自然天气为导向,培养学生敬畏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

全球气候变化是当前人类面对的重大挑战之一,其对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均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尤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农业。2021年7月河南省,2023年7—8月河北省、黑龙江省等多地连续强降雨,在暴雨之后,也出现了创纪录的洪水,强降水和台风造成洪涝灾害,使农田排水不畅,部分地块农作物植株腐烂死亡或倒伏等。极端天气对农业生产影响的相关案例最能反映“作物—环境—措施”互作机制,用所学知识点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的同时,运用基础知识解决生产中问题。从农业生态、遗传育种、栽培学等角度展现作物生长全过程。通过本案例教学,学生能了解极端天气给农业生产带来了怎样的影响;了解作物倒伏机理及外界因素的影响机制;进而制定与实施正确的应对措施,为独立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基础。有效的案例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关键所在,对典型案例的理解和分析,有助于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原理和技术知识等。同时,在案例分析中,学生体会到未来人类不对气候改变作出反应,气候只会越来越极端化。全球变暖就是背后的主要因素,它使得相应的极端气候现象频繁出现,在未来每年都可能出现灾难性的极端天气。以此培养学生敬畏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

5.6 "以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为导向,培养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都是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确定的国家战略。以电影《农民院士》为切入点,以身边的典型人物为楷模,引导学生学习奋斗、奉献、担当、不为名利的科学家精神。如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他是我国著名的植物病理学专家,多年来致力于利用生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的研究。他把科研成果无条件地提供给农民,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保障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是奋斗在脱贫攻坚主战场的“农民院士”。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授予他“时代楷模”称号。通过这样的典型人物,让学生们在意识中注入奋斗理念,以培养学生扎根农业、报效祖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5.7 "以科研成果为依托,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

立足专业应用性特点,以典型科研成果为依托,把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根植于学生心中,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罗利军项目团队致力于探索水稻遗传资源的创制保护和研究利用,经过21年不懈努力,相关研究获得2020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1]。在《科学》杂志公布的“2022年度十大科学突破”中,云南农业大学胡凤益教授团队创制的多年生稻研究成果入选榜单,成为2022年中国唯一入选,也是全球类唯一入选的科学突破。以此培养学生发现农业生产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使学生确立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及树立刻苦钻研的精神。

5.8 "适时介绍趣味性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梦想”为切入点,了解学生的梦想情况,同时分享一些我国科学家的梦想及其为梦想所付出的努力。“耕牛退休、铁牛下田、农民进城、专家种地”这是罗锡文院士的梦想,将农民从繁重的劳作中解放出来,让农业生产的所有环节都实现机械化,这就是罗锡文院士的初心。正是这样的梦想与初心,罗锡文院士一直在为农机事业奋斗。目前,罗锡文院士及其团队研发的“基于北斗的农业机械自动导航作业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荣获“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其中水田自动导航作业和主从导航作业更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水稻无人农场已经实现耕、种、管、收的全程无人化。“开直播机的老头”对梦想与初心的坚持,对农机事业的热爱,潜心钻研,通过无数次实验,只为将核心技术掌握在中国人自己的手里。以此引导学生自觉把个人梦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

6 "结束语

在教学过程中,以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为目标,深入挖掘作物栽培学专业课所蕴含的丰富的思政元素,经反复考量将思政元素融入相应的授课知识点,力求做到不生硬,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同时结合学生对思政教育的反馈,逐渐调整完善。

农学专业学生在校期间主要工作就是学习专业知识、运用理论知识解决生产问题。本文通过课程思政案例库建设,把立德树人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渗透思政理念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专业使命感,加深“知农爱农、学农为农、强农兴农”情怀,是作物栽培学课程承载的艰巨任务。

参考文献:

[1] 廖允成.探索新农科建设与发展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21(5):13-15.

[2] 应义斌,梅亚明.中国高等农业教育新农科建设的若干思考[J].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19,36(1):1-6.

[3] 青平,吕叙杰.新时代推进新农科建设的挑战、路径与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1(3):35-41.

[4]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EB/OL].https://www.gov.cn/zhengce/2019-08/14/content_5421252.htm?isappinstalled=0.

[5]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6] 张拥军.新农科视野下农林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21(Z2):35-37.

[7] 常冰.当代农科类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5.

[8] 莫俊杰,杨善,周鸿凯.多元化时代背景下作物栽培学教学改革探索[J].现代农业研究,2022,28(12):54-58.

[9] 余燕,卢杰,宋贺,等.新农科背景下“作物栽培学”课程思政建设探索与实践[J].滁州学院学报,2022,24(5):107-111,116.

[10] 刘艳艳,代爱英,李琳.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库建设探索[J].山东教育(高教),2020(5):28-30.

[11] 陈怡.21年连续攻关确保水稻优质高产[N].上海科技报,2021-11-05(005).

猜你喜欢
新农科案例库课程思政
心血管外科教学案例库的建设及应用研究
国内首个海事司法案例库正式上线
水上消防(2021年4期)2021-11-05 08:51:50
基于实践应用的基坑工程设计案例库建设研究
内蒙古教育(2021年2期)2021-02-12 01:15:38
基于“新农科”发展的《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课程教学改革
“新农科”建设背景下《资源昆虫学》课程教学改革
基于新农科建设背景下的《动物生理学》课程思政建设初探
新农科背景下观赏果树栽培与资源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MTI朝鲜语同声传译教学案例库建设研究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