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当前我国农业正面临着以智能技术、大数据、物联网等为特征的科技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是现代农业建设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加速冲刺的关键阶段,但当前乡村农民数字化素养及能力的缺乏严重制约农业数字化转型,迫切需要大批数字化乡村人力资本来补齐农业现代化发展短板。因此,如何加大农业科技培训力度,探索高素质农民数字化培育有效策略,夯实农业数字化转型人才支撑,是农业现代化数字转型升级亟需解决的困境和难题。该研究立足已有研究现状和基础上,针对培训内容不精准、培训手段单一、培训师资力量薄弱等实践困境,从培训规划、培训内容、师资条件、教学课堂、教学场景和数农平台6个方面革新培育策略,积极推进高素质农民数字化培育工作。
关键词:乡村振兴;高素质农民;农民培训;数字化培育;培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725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08-0180-04
Abstract: At present, China's agriculture is facing a critical period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characterized by intelligent technology, big data and the Internet of things, which is the key stage of accelerating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modern agriculture to digitalization and intelligence. However, the current lack of digital literacy and ability of rural farmers has seriously restricted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agriculture, and there is an urgent need for a large number of digital rural human capital to make up for the shortcomings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Therefore, how to strengthen the training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xplore the effective strategies of digital cultivation of high-quality farmers, and consolidate the talent support of agricultural digital transformation are the dilemmas and problems that need to be solved in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Based on the existing research status and basis, this study aims at the practical difficulties such as inaccurate training content, single training means, weak training teachers and so on. We will actively promote the digital cultivation of high-quality farmers from six aspects: training planning, training content, teachers' conditions, teaching classroom, teaching scene and agricultural platform.
Key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high-quality farmer; farmer training; digital cultivation; cultivation strategy
2020—2023年农业农村部办公厅连续4年发布《关于做好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的通知》,要求扎实有序推进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有效提高农民(含国有农场农工)科技文化素质,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和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年)》都把培养数字农业技术人才作为一项重要保障措施。在国家政策号召下,探索高素质农民数字化培育有效策略既具有理论意义又具有实用价值,但当前高素质农民数字化培育研究较为鲜见[1]。本研究从高素质农民数字化培育必要性入手,对目前高素质农民数字化培育面临的现实困境及原因进行分析,依据剖析原因,提出6项数字化培育新策略,旨在逐步提升农民综合数字素养水平,激活数字乡村建设的内生发展动力,释放数字乡村人才的全部潜能,为高素质农民数字化培育困境提供解题思路与路径。
1 "高素质农民数字化培育的必要性
1.1 "开展高素质农民数字化培育是区域农业产业发展的迫切需求
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指出把信息技术培训、人才培养作为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内容,提出要培育数字农业高端人才,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因此,开展高素质农民数字化技术技能培训是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社会和区域经济的重要内容,是区域农业产业发展的迫切需求,是推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促进乡村人才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台州科技职业学院(简称“我校”)作为台州市唯一涉农高校,承担着服务台州市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重任,应发挥师资团队、教学资源、实训基地等优势,搭建数字化技术技能培训平台,积极开展高素质农民数字化培育工作,推进现代数字技术与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全面融合,提高现代数字农业培训的社会辐射影响力,加快区域农业产业数字化快速发展。
1.2 "开展高素质农民数字化培育是当前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和《职业院校全面开展职业培训促进就业创业行动计划》中提出职业院校要充分发挥职业教育资源优势,面向全体劳动者特别是重点人群及技术技能人才紧缺领域开展大规模、高质量的培训,为实现更高质量人才队伍建设提供有力支持。2022年《农业农村部关于落实党中央国务院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部署的实施意见》(农发〔2022〕1号)指出,要加强农村高层次人才培养,培养一批乡村工匠;加强高素质农民培育,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2023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中提出要保障数字乡村高质量发展就要加强人才支撑。由此可见,高素质农民数字化培育是当前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我校以温台职业教育高地建设为背景,是地方承担乡村振兴高素质农民培育的主阵地,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要求及农业企业需求,开展高素质农民数字化能力培训服务,以促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为导向,培育具有数字化应用能力的经营管理型、专业生产型、技能服务型的各类高素质农民,推进农民技能培训与农业产业需求的有效衔接,促进高素质农民数字化应用能力全面提升。
1.3 "开展高素质农民数字化培育是智慧农业产业升级的必然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加快发展智慧农业,推进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服务数字化改造。对接现代农业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工艺需求,依托5G、VR、云计算和智能终端等新兴信息手段,在传统农业中引入大数据、AI智能、区块链、虚拟现实、数字孪生与物联网等新技术,是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是顺应农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但当前数字类农业人才紧缺严重制约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因此,开展高素质农民数字化能力培训服务,提高农业经理人等经营管理型、种养大户等专业生产型和从事生产经营性服务的技能服务型等事农人员的数字化能力,帮助农业产业适应数字化转型升级,推进农民技能培训与智慧农业产业发展的有效衔接,是智慧农业产业升级的必然要求。
2 "高素质农民培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三农”问题备受社会关注,培育高素质农民日益成为推进我国农业发展、扶助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策略[2],国内学界相关研究屡掀热点,成果丰硕[3-4],但依旧存在以下问题。
2.1 "培育工作缺乏统筹规划
许多农村地区的高素质农民培训工作都未能完全满足农民群众的实际学习需要,缺乏对不同层次农民素质培养的长期稳定和能力进阶型的统筹规划,同时缺乏相关的培训教学标准和达标要求,并且在培训过程中更加注重理论知识而忽视实践技能,缺乏专业技能的传帮带优良模式,使得整个培训工作浮于表面[5]。
2.2 "培训内容不够精准
高素质农民培育的目的是让农民能够掌握一定的农业生产知识和相关技能,并利用现代化的农业技术手段助推农业发展,从而实现乡村经济振兴,但在实践生产过程中,却经常出现农民培训所学的知识、内容、技能与生产实际不相符甚至严重脱节现象,使得培训内容不深入,过于表面化的表达严重脱离生产实际[6]。此外,农民之间原本种植水平存在差异,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也参差不齐,再加上各地方区域之间的农业生产环境不同,农民之间的生产技术也面临着少许差别甚至分歧,把不同水平和不同地区的农民放在一起培育,搞“一堂式、同质化”课堂,严重影响高素质农民的培育效果。
2.3 "培训手段单一效果不理想
在培训具体实践中,大多采用现场课堂培训授课,培训的模式比较固化,不利于农民的学习和吸收[7]。有些培训虽然也采取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但在实际培育中,农民对线上云平台的运用不熟练,甚至部分农民家庭缺乏网络培训工具,更有的农民认为线上培训缺乏实际指导效果,不具有直观性等,最终导致线上培训流于形式,效果不理想。
2.4 "培训师资力量薄弱
经调研分析,在培训的师资队伍中,年龄偏大的老师占据主要位置,专业农技人员储备不足且大多“青黄不接”[7],缺乏高精尖的农技人员和农业专家,尤其是理论、技能俱佳的双师型教师,最终导致培训质量不佳,与高素质农民培育目标存在不小差距。
从当前局面来看,高素质农民数字化培育面临培训内容不精准、培训手段单一、培训师资力量薄弱等实践困境。纾困路径在于找到解决高素质农民数字化培育的有效策略[8],培养不同层次的数字化农村实用人才、涉农科技人才、农业产业经营人才、乡村管理与服务人才,为服务乡村振兴助力区域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
3 "高素质农民数字化培育策略
3.1 "制定培训规划,完善农业数字人才梯度培育体系
根据农业数字化技术员岗位技能需求,以服务地方区域经济为目标、行业产业发展为支点,强化“校政企村”联动机制,制定系统化、规范化、标准化、一体化、智慧化和便利化培训规划,完善各类培训项目(图1)。首先,为各级政府机构提供定点培训,对包括种植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家庭农场主、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负责人等各类特色农业带头人,进行数字化应用能力的锻炼与提升,培养乡村振兴数字“领雁”人才。其次,为农业企业员工个性化定制农业数字化技术员岗位技能培训,如农业数字化技术员与智慧农业管理师研修班等,帮助员工实现数字化能力进阶,培育涉农技术人才。再次,与培训机构合营有偿进行各类农业高新技术技能培训;与农民学院协作配合,承担现代农业数字化技术技能培训部分,培养数字化乡村实用人才。最后,将培训范围扩大走向社区、乡村,辐射所有农民,培养乡村数字管理与服务人才。通过梯度培育体系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开辟乡村数字化人才大规模发展新赛道,完善农业数字人才梯度培育体系,塑造数字乡村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图1 "农业数字人才梯度培育体系
3.2 "设计培训项目,丰富农业数字人才培训课程内容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大数据应用迭代,数字化人才培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为贯彻落实《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年)》要求,切实增强“十四五”时期乡村振兴人才储备,以培养复合型高素质高技术“新农人”为目标,以数字农业装备、虚拟交互技术为载体,抢占数字农业人才培养制高点,加快数字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实行个性化项目定制。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年龄阶段、不同需求的培训人群定制不同的培训项目,以具体的农业应用场景为导向,针对不同应用场景和数字能力诉求,如将农业带头人依据从事的产业类型分为农业经理人等经营管理型、种养大户等专业生产型、从事生产经营性服务的技能服务型,再根据每种类型产业需求出发,量身定制培训内容和方式,着重围绕政治理论、政策法规、专业技能和调研实践4大课程模块,同时结合农时季节,定制课程菜单,分层次、分类别、分阶段地推进各类型事农人员的数字化应用能力提升。通过个性化项目定制,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和创新链的有效衔接,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构筑高素质数字技能人才培养新生态。
3.3 "完善师资条件,构建结构化高水平培训师资队伍
培训师资队伍是保证培训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9],因此必须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在现有培训梯队的基础上,重视数字人才的储备和培养,逐步打造结构化师资团队。通过校企协作,让企业数字技术精英进校园进课堂;吸纳国家级、省级技术能手,成立大师工作室,专攻智慧农业高新技术或专项主题培训;通过校政协同,邀请政府部门专家对相关新政策进行解读,为一线农民答疑解惑;通过校校联动,定期邀请高校农业领域专家,带着国际前沿高精尖技术进入农民培训课堂;同时,挖掘“田秀才”和“土专家”让本土技术与智慧农业产生火花碰撞,培养种植本领高、信息化技术应用强的数字农业高端人才,逐步形成结构合理、知识面广、技能高超、数字化水平领先和人才储备充足的培训师资队伍。
3.4 "优化教学手段,打造信息化的高效活力培训课堂
以培养复合型高素质高技术“新农人”为目标,抢占数字农业人才培育制高点,在培养模式上可采用线上资源学习、理论讲授、实操技能训练和科技沙龙等多种形式,切实提高培训学习的趣味性、灵活性、吸引力。基于互联网、云平台等新技术发展,借助蓝墨云、智慧职教、智慧农业云平台等各种信息平台,开发农业数字化技术员岗位培训课程资源库;借助抖音、腾讯会议等直播平台,开展线上直播培训,可实现远距离面对面线上指导;根据农业数字化技术员工作特点,与培训机构和农民学院合作,走出院校、走进乡村,在乡间田头进行实践操练,与农民共同学习积攒经验回馈大地。以长三角数字农业产教联盟为平台,以省市级科技特派员及联盟中的专家为核心,组建数字化技术乡村振兴智囊团队,问诊地方农业,开展数字化技术示范推广服务;同时树立先进典型,发挥榜样模范作用,加快推进数字农业技术推广应用,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构筑信息化高效培训课堂。
3.5 "践行双园联动,构筑多样化的应用实践教学场域
以项目为抓手,以“校园+田园”模式进行项目驱动,将课堂设为“校园+田园”的“双园联动”模式。在校园教学场景中,以企业项目为着力点,通过数字化教学设备及种植体验设备组成的农业现代化智能教室进行立体化的培训教学,普及以智慧农业为核心,融生物技术、种植技术等最前沿现代化高效农业、数字农业、海洋农业、太空农业和未来农业等数字农业方面知识。在田园实践场景中,以数字农业装备为载体,数字素养教育为依托,打造沉浸式实践空间,如组培育苗中心、数字化温室大棚、全人工光型植物工厂和果蔬销售平台等,利用室内外实训基地、苗床温室、数字农业中心、蔬菜温室、物资仓库、花卉温室及园林大棚等实践基地,实现从育苗到种植,从加工到销售的数字化技术技能学习,实现以科技创新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将事农人员打造成符合行业发展的高素质数字化技术技能型人才。
3.6 "校政企村协同,共建共享全产业链数字农业服务平台
以政府引领、行业参与、乡村融合和校企合作的多方协同,共建共享全产业链数字农业服务平台(图2)。将学员的培训情况制成档案,一人一档,每场培训可按学时赋分计入个人学分银行,实现信息在网络平台与政府部门、高校、企业和乡村之间的互转流通,建立高素质数字化技术技能型人才库,可向企业、其他用人单位或待数字化改革乡村推荐已培训优质数字农业人才,实现高素质农民的互通、互聘、互用,以科技赋能跨越数字鸿沟,助力偏远区域提升数字技能。同时积极搭建返乡入乡创业平台,吸引数字农业人才投身促进数字技术建设发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以全产业链数字农业服务平台赋能浙江“三农”各领域各行业数字化变革发展,助推浙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先行和省域现代化先行,为全省乃至全国数字乡村人才培养提供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图2 "数字农业服务平台
4 "结束语
“十四五”期间是现代农业建设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加速冲刺的关键阶段,但当前乡村农民数字化素养及能力的缺乏严重制约了农业数字化转型,因此,只有不断探索与实施高素质农民数字化培育的有效策略,政校企村协同共培、共育、共享农业数字人才,建立高素质数字化技术技能型人才资源库,打造乡村数字化人才队伍,才能凝聚数字乡村建设合力,以科技赋能跨越数字鸿沟,吸引数字农业人才投身促进数字乡村的建设发展,解决农村与城市的“数字化差距”问题,切实提高农村居民的数字化素养,加快数字乡村建设与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 沈琼,吴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高素质农民培育路径研究[J].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4(1):75-81.
[2] 高芳.舟山新型职业农民数字化培育体系构建研究[J].浙江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22,39(3):50-56.
[3] 李鑫,韩永强.新型职业农民数字化素养及其培育路径[J].中国成人教育,2022(21):75-80.
[4] 吴振美.新时期高素质农民培育的路径探讨[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3(2):131-133.
[5] 权朝霞.高素质农民培育助力乡村振兴[J].当代农机,2023(3):75-76.
[6] 周丽娟.高素质农民培育现状及实施对策[J].农业科技与信息,2023(2):185-187,191.
[7] 刘毅.乡村振兴背景下长阳高素质农民培育现状、问题与举措[J].基层农技推广,2023,11(2):103-107.
[8] 李莉,张俊.高素质农民培育的三重逻辑与路径指向[J].成人教育,2023,43(2):37-43.
[9] 潘丽芹,韦海忠,王云冰,等.乡村振兴背景下高职院校农业职业培训的实施策略[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2,33(1):257-258,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