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共同富裕的题中之义,而乡村文化建设是实现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该文首先探讨乡村文化建设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耦合逻辑,其次分析当前乡村文化建设所面临的困境,最后探究乡村文化建设的路径,意在探寻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之路。
关键词: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乡村文化建设;农民;乡村振兴;文化
中图分类号:D64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08-0193-04
Abstract: The new era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an era of gradually achieving common prosperity for all people. Common prosperity in spiritual life is the essence of common prosperity, and rural cultural construction is an important way to achieve common prosperity in the spiritual life of farmers. This paper first explores the coupling logic between rural cultural construction and common prosperity of spiritual life, then analyzes the current difficulties faced by rural cultural construction, and finally explores the path of rural cultural construction, aiming to explore the path of common prosperity of spiritual life for farmers.
Keywords: common prosperity of spiritual life; rural cultural construction; farmers; rural revitalization; culture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1]。在全面开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也是现代化的目标之一。农村要实现共同富裕,不仅仅是物质生活的共同富裕,精神文化生活也要实现共同富裕。
乡村文化建设是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只有完善乡村文化建设,才能为农民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提供载体支撑。因此,乡村文化建设的质量与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有着紧密的关联性,进而影响着农民共同富裕的实现。只有弄清乡村文化建设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之间的耦合逻辑,分析当前乡村文化建设的现实困境,才能为实现乡村文化建设提供解决思路,进而实现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1 "乡村文化建设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耦合逻辑
为了推动乡村文化建设,进而实现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首先必须明确乡村文化建设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之间内容耦合、价值耦合及主体耦合的逻辑关系。
1.1 "内容耦合
内容耦合,是指“在软件工程中, 若一个模块可以直接调用另一个模块的内容, 就可以认为发生内容耦合”[2]。乡村文化建设的内容同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内容的耦合性体现在二者内容具有指向一致性。
一方面,乡村文化建设包括“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 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 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 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3]等方面的内容。另一方面,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有三重样态,即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心理生活,和谐多样、优雅文明、开放包容的文化生活,以及意义充盈、凝魂聚气、崇高笃行的信仰生活[4]。通过对比可知,乡村文化建设的内容恰恰就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建设在农村的具体体现。例如,乡村文化建设之中的“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能够依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式,来培养农民积极向上的心理生活;也能够借助文化公园、图书室、农民文化团队甚至文化书院与文化广场等文化平台开展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还能够通过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坚定农民的社会主义信心与共产主义信念,打造农民正确的信仰生活,进而实现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综上可知,乡村文化建设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在内容上是相耦合的,所以可以通过推动乡村文化建设来实现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1.2 "价值耦合
价值耦合,是指在价值导向上具有高度耦合性。无论是乡村文化建设还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都是从满足人民精神需求出发的。
一方面,乡村文化建设作为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组成元素,是推动实现乡村振兴、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乡村文化建设是基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的文化振兴[5],“农民”二字始终贯穿在乡村文化建设的全过程。乡村文化建设的根本出发点是为了农民,不断造福农民,带领农民乡村振兴之路[6]。实现乡村文化建设的根本价值目标也是满足农民的美好生活需要。
另一方面,新时代的共同富裕理论遵循了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中的人民立场,坚持人民至上。共同富裕的过程就是自觉站稳人民立场的过程,这也是检验共同富裕是否真正能够实现的价值立场[7]。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是农民共同富裕[8],促进农民共同富裕是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方面。在我国的乡村地区推动乡村文化建设,价值取向是巩固全面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与物质生活共同富裕协同发展。
1.3 "主体耦合
主体耦合,是指存在相同的主体。乡村文化建设和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实现的领导主体都是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既是共同富裕的领导主体,又是乡村文化建设的领导主体[9]。一方面,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以来,就继承与延续马克思主义政党追求共同富裕的先天禀赋,坚定地把共同富裕写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旗帜上[10],带领人民群众团结奋斗创造美好生活。在不断推进物质生活共同富裕的进程中,我们党逐渐意识到精神生活层面的共同富裕的重要地位,同时赋予共同富裕的时代内涵。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将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列入党的全会文件中,党的二十大则进一步将“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1]”作为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之一。另一方面,乡村文化建设作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受到党的高度重视。改革开放以来,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乡村文化建设,同时还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主体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走群众路线,领导农民开展各种各样的乡村文化活动,不断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11]。
2 "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现实困境
在扎实推进乡村振兴的新阶段,乡村文化建设在助力农民农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过程中显现出诸如乡村文化事业发展滞后,农民文化生活相对匮乏,乡村文化建设主体缺位,专业人才动力释放不足,乡村文化产业发展落后和现有文化资源开发缓慢等问题,亟待解决。
2.1 "乡村文化事业发展滞后,农民文化生活相对匮乏
当前,乡村文化建设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略显不够、乡村文化活动场所建设和设施维护略显不足以及乡村文化活动内容挖掘和形式创新略显不足的难题致使乡村文化事业发展滞后,进而导致农民文化生活相对匮乏,不利于乡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
其一,乡村文化建设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略显不够。许多乡镇的乡村文化基础设施仍然相对落后。过去还存在着个别基层乡镇政府为了迅速提升其政绩,对乡村文化基础设施的投资远远低于乡村经济产业的情况。虽然国家非常重视乡村文化建设,但目前对乡村文化建设的财政资金投入仍与人民对文化事业场所和设施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使得在文化设施建设、文化活动开展、文化人才培训等方面受阻。
其二,乡村文化活动场所建设和设施维护略显不足。许多的农家书屋、文化站、文化活动室、文化广场及文化大院等受到场地和经费等条件限制,存在设备简陋、图书老化、管理不善和使用率低等问题;乡村文化设施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着过分重视数量而忽视质量,以及过分强调建设而忽视管理的问题,一度沦为农民晾晒衣物、谷物的工具。
其三,乡村文化活动内容挖掘和形式创新略显不足。不仅传统花会、灯会活动等优秀传统文化活动逐渐销声匿迹,乡村文艺表演活动、乡村体育活动及乡村文化阅读活动等新型文化活动也较为缺乏。
乡村文化事业发展滞后必然导致农民文化生活相对匮乏,这限制了农民文化眼界的开拓、农民文化生活的丰富及农民文化水平的提高,进而阻碍了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进程。
2.2 "乡村文化建设主体缺位,专业人才动力释放不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是第一资源”[1]。乡村文化建设需要各类人才,但当前乡村文化建设主体缺位,专业人才动力释放不足。
其一,领导人才的专业性有待提高。在推动乡村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乡镇政府的领导人员是不可或缺的角色,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乡村文化建设的整体效果。现阶段负责乡村文化建设的人员主要是乡镇政府的领导人员,他们对于文化振兴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还没有充分理解乡村文化建设的内涵、要求及意义;同时他们在文化振兴方面的实践经验也相对不足,使得他们对管辖范围内的各个乡村的具体实际情况未能加以区分,这就无法避免文化建设工作出现千篇一律的状况。
其二,专业人才数量有待增加。虽有“大学生村官”等政策吸引优秀青年回乡,但是对于乡村文化管理与从业人才的宣传、职称评定、奖励、晋升和保障的相关机制仍有待完善。再加上乡村的交通、医疗、教育等方面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的原因,既不利于本土人才的回流,也不利于吸引外来人才投身于乡村文化建设。
其三,农民自身参与度有待提高。农民是乡村文化建设的主力军,但留在乡村的多为老年人、部分留守妇女以及留守儿童受到经济条件、政治觉悟、文化水平等各方面的综合影响,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较低,投入文化生活的时间有限,对于文化建设的创新能力也有待加强。严重的是,随着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从乡村流向城市,部分人的乡土观念也逐渐淡漠,逐渐丧失了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更加阻碍了乡村文化建设的进程。
总而言之,当前乡村文化建设面临着主体缺位的难题,导致了专业人才动力释放不足。能否填补文化建设的主体空缺,能否提高领导人才的专业性,能否充分释放专业人才的动力,能否提升农民参与乡村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与能力水平,将直接影响到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进程。
2.3 "乡村文化产业发展落后,现有文化资源开发缓慢
乡村文化产业与乡村文化资源均为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但当前乡村文化建设面临着文化产业发展落后和文化资源开发缓慢的困境,阻碍了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进程。
其一,乡村文化产业发展落后,有如下多方面表现。首先,部分乡村文化产业发展为了追求效益而丢失了乡村特征;其次,村民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产生活习惯等与市场交易规则难免发生冲突;再次,乡村文化产业尚未形成集群效应,文化产业链也未得到延伸;最后,缺乏多元主体共治网络,部分乡镇政府仍处在“办文化”阶段,使得文化社会组织与乡村文化产业尚未很好地结合到一起。
其二,乡村文化资源的开发缓慢。乡村文化资源是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实践的产物,涵盖了地域性的红色文化、历史建筑文化、民俗文化和生态文化等丰富资源。但当前部分乡村文化产业走向了同质化、复制化的路线,与现有的乡村文化资源的结合程度欠佳,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存在着速度缓慢、利用不足、传播不力等问题,使得乡村文化资源的独特性未能较好展现出来。加上当前大部分农村还没有建立起较为完备的文化保护机制,某些地区的文化产业对乡村文化资源的开发过于简单、粗糙和单向,不利于发挥乡村文化资源在凝聚历史文化认同感、塑造新农民等方面的价值。作为农民精神生活的主要依托,乡村文化资源开发缓慢同样不利于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
3 "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
3.1 "加快发展乡村文化事业,丰富农民文化生活
其一,应当从乡村文化资金入手。第一,政府要做好财政预算,适当增加对乡村文化资金的投入;第二,要健全资金管理体系,合理规划乡村文化资金的使用情况;第三,适当采用政企合作的方式,吸引企业为乡村文化产业投入资金。
其二,完善乡村文化场所和设施。建立文化讲堂、公共阅览室、农村文化小广场、篮球场、健身场和村民文化活动室等场所,并配套相应的图书、报纸、电子阅览设备及体育健身器材等设施,同时加强对乡村文化活动场所的管理工作,确保文化活动场所充分发挥文化作用,提升文化服务乡村与农民文化需求的匹配性。
其三,要丰富乡村文化活动内容,创新文化传播产品和途径,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化水平。积极推进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和戏剧进村入户等农村文化活动和文化惠民志愿服务,扶持文艺工作者深入农村创作繁荣乡村振兴实践的优秀文艺作品[12]。
3.2 "健全乡村文化建设主体,释放专业人才动力
能否填补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空缺、能否充分释放专业人才的动力,将直接影响到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进程。要想健全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应从文化领导人才、文化专业人才、新乡贤及农民4个方面入手。
其一,文化领导人才是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应当打造一支优秀的文化领导人才队伍,合理调配各种资源,引进文化领导人才,并在考核、晋升政策上给予适当倾斜,激发其积极性与创造性,从而更好地推动乡村文化建设。
其二,文化专业人才是乡村文化建设的关键力量,要做好文化专业人才吸引工作,在留住现有人才的同时,积极吸纳周边人才,以达到释放专业人才动力的目的。此外,还要创新乡村人才的招募方式,给予人才广阔发展空间,以更佳的政策支持、更优的社会保障、更完善的基础设施、更好的就业机会,鼓励新生代农民工与优秀大学生毕业生返回家乡、留在家乡、建设家乡。
其三,新乡贤是乡村文化建设的又一重要力量,应当充分发挥新乡贤群体浓厚的文化情怀,鼓励新乡贤向农民传授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和技艺,使其带领农民体验优秀传统文化魅力并激发农民传承传统文化的热情,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造就本土文化人才。
其四,农民是乡村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应当调动农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农民既做文化建设的参与者,又做其受益者。这要求乡村文化建设采用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内容与文化形式,将文化活动与乡村生活融合,满足农民真正的文化需要。
3.3 "合理规范乡村文化产业,正确开发文化资源
当前乡村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着文化产业发展落后,现有文化资源开发缓慢的难题。要想推进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就需要合理规范乡村文化产业并正确开发文化资源。
其一,为了合理规范乡村文化产业,首先应当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通过健全相关政策、创新相关机制,来推进“文创”与“农创”深度融合,形成有效竞争的文化市场,发挥文化产业集群效应;其次应当构建多元的主体共治网络,即创新政府文化管理职能,引导文化社会组织融入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同时重视农民的主体作用;最后还应当合理地采用 “互联网+”的先进技术来推动乡村特色文化产业振兴。
其二,为了正确开发利用乡村文化资源,应当做到:深入挖掘和开发具有乡村特色的民俗、节日和手工艺等丰富的文化资源;充分利用祠堂、古街道、古树等传统文化元素,保护传统的村落和农业遗迹;支持农村地区的优秀戏曲艺术、民间传统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保留乡村公共记忆代表性景观;培育乡村人文精神,增进村民情感联系与文化认同;遵循科学发展的原则,确保乡村的本土文化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和保护,避免其被过度利用。
4 "结束语
农村要实现共同富裕,不仅仅是物质生活的共同富裕,精神文化生活也要实现共同富裕。乡村文化建设是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只有完善乡村文化建设,才能为农民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提供载体支撑。为了推动乡村文化建设,进而实现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首先必须明确二者之间的内容耦合、价值耦合以及主体耦合的逻辑关系。针对乡村振兴的新阶段,乡村文化建设在助力农民农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过程中显现出的诸如乡村文化事业发展滞后,农民文化生活相对匮乏,乡村文化建设主体缺位,专业人才动力释放不足,乡村文化产业发展落后和现有文化资源开发缓慢等问题,提出可从加快发展乡村文化事业,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健全乡村文化建设主体,释放专业人才动力;合理规范乡村文化产业,正确开发文化资源3个方面探寻乡村文化建设的实践进路。通过多方面路径的有效配合,达到乡村文化建设助力乡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强力援助目的。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001).
[2] 高成瑨.非遗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的耦合性及路径研究[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7(2):10-13.
[3] 柏路,包崇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文化之维[J].思想理论教育,2022(12):33-40.
[4]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76.
[5] 黄巨臣,焦晨东.地方高校参与乡村振兴的“多重嵌入”路径[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2,21(6):60-67.
[6] 白双翎.乡村振兴视域下的农村文化建设路径研究[J].农业经济,2023(2):61-63.
[7] 陈翔.论共同富裕的伦理自觉[J].理论探索,2023(5):46-52.
[8] 惠建利.共同富裕目标下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功能定位与制度变革——基于闲置宅基地盘活利用的实践考察[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51(5):87-98.
[9] 吴起民.延安时期毛泽东乡村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J].求索,2019(2):40-47.
[10] 崔海英.共同富裕文化基因的生成逻辑、作用机理及时代涵育[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2(11):112-122.
[11] 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0-15(002).
[12] 李明,陈其胜,张军.“四位一体”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建构[J].湖南社会科学,2019(6):147-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