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劳动教育作为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对高等农业院校的学生树立正确劳动观念,落实立德树人、提升专业工作技能,增强自我竞争力、提前适应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优化就业效果及学校自身的发展有着最直接的影响。教育要发展,关键靠改革。推进新时代高等农业院校的劳动教育现代化发展,就必须要在机制创新上下功夫,高等农业院校应整体规划课程体系、完善教育教学评估机制和资源保障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全力保障劳动教育的有序进行,以培养高等农业院校学生愿学、想学的学习理念,为国家农业发展提供丰厚的人才储备力量。
关键词:劳动教育;农业院校;价值意蕴;机制创新;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08-0139-04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socialist education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context of the new era, labor education has the most direct impact on students at agricultu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ir establishing a correct concept of labor, cultivatingtheir virtue, improving their professional work skills, enhancing self-competitiveness, adapting to the working environment and work content in advance, and optimizing the effect of employmen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chool itself. The key to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lies in reform.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modernization of labor education in agricultu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efforts must be made on mechanism innovation. Agricultu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plan the curriculum system as a whole, improve the education and teaching evaluation mechanism and resource guarantee mechanism, innovate the talent training mechanism, and ensure the orderly progress of re-education through labor, so as to cultivate the learning concept that students in agricultu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willing to learn and want to learn, and provide a rich reserve of talent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agriculture.
Keywords: labor education;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value implication; mechanism innovation; personnel training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工作的开展。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1]”这意味着劳动教育已成为新时代“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2],并以此来凸显劳动教育的重要性。高等农业院校在开展劳动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农业院校要在劳动教育上敢为、先为、有为,“走在前头”,做好引领、示范作用。大力崇尚劳动精神和开展劳动教育是高等农业院校培养全面发展的农业型人才的重要抓手,也是高等农业院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点。高等农业院校在推进现代化教育教学改革中,一要认识到劳动教育对学生、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二要认识到创新劳动教育机制对实现教学效果最大化的重要性。
1 "新时代下高等农业院校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
劳动教育与其他教育之间最明显的区别就在于它的实践性,劳动教育场所和载体是实施劳动教育的必要条件,而高等农业院校与其他类型的高等院校相比,在实施劳动教育方面有着绝佳优势:专门的农业实践基地,专业的农林师资队伍,丰富的农林书籍馆藏, 以及广阔的实验田地等,为劳动教育的开展带来极大便利。高等农业院校加强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在树立学生价值观,提升农林专业学生的工作技能,协助学生提前适应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以及高等农业院校自身的发展都有极大的价值意义。
1.1 "树立大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
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我国的教育方针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劳动教育作为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树立高等农业院校大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重要作用,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途径之一。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作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它的最终落脚点是劳动价值观的培养,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劳动教育中,学生亲身参与进行实践。在此过程中,学生在与现实世界交互过程中客观正确地认识世界,树立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形成正确的价值追求。近些年来,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出现轻视农科专业、轻视体力劳动和歧视从事体力劳动工作者的不良现象,社会对劳动文化育人作用缺乏正确认识。这一现象给高等农业院校的学生,尤其是农科类专业的学生带来了极大困惑,有的学生没有得到正确引导,一度认为农科类专业毕业后在田间地头工作,工作环境差,没有面子可言,于是在大学期间浑浑噩噩、一无所获。因此,在高等农业院校加强劳动教育极其重要。开展劳动教育,一是能在劳动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劳动、尊重劳动,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积极的劳动态度,以引导学生在劳动中发现个人价值,激发他们对劳动的内在热情;二是在劳动中能锻炼学生体质、塑造学生品格、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并将学生理论知识运用于劳动中,加强智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由此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1.2 "提升农科专业学生工作技能,增强自我竞争力
高等农业院校实施劳动教育是在具体劳动实践过程中,促进农科类专业学生在全面发展基础上掌握专业工作技能,提高实际操作能力,熟悉工作流程,做到全面发展与专业技能提高相结合。
实践性是劳动教育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在劳动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动脑,更要动手;而农科类专业与劳动有着一样的特点,就是要进行实际操作,要做实验、下基层。学习理论知识的最终目的就是指导实践。高等农业院校加大实施劳动教育的力度,一是有利于在劳动教育过程之中,发挥农科类专业学生的主体作用,因为对于他们而言,劳动教育与自己所学专业挂钩,正是他们所擅长的,在劳动实践中他们可以大展身手。二是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将专业所学专业知识运用于具体的实践劳动中,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劳动教育过程中将所学知识加以巩固、发展和应用,进而将其转化为专业工作技能。三是有利于培养高等农业院校大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学生在劳动实践过程中,需要特定的劳动工具和劳动场所,更避免不了与人打交道,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从而提高专业技能,增强自我核心竞争力,也为日后走向社会打下基础。因此,学校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鼓励农科专业学生发挥所学专业的特长来服务社会,在寒暑假“三下乡”活动中服务农村、服务农民。
1.3 "提前适应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优化就业效果
劳动教育是一个广阔的课堂。高等农业院校大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经过艰难的劳动实践后,对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的认识才会更深刻,才能体验到劳动的艰辛与快乐,才会对劳动者、劳动本身产生敬意,从根本上激发起热爱劳动、热爱自己所学专业的思想品质。
农业院校的农科类专业,与其他专业相比而言,有着特殊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从高等农业院校就业趋势来看,农科类专业的学生毕业之后主要是服务于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工作单位大多在基层,工作环境大多在室外,多数时间是在与农民、动植物打交道;相比于在城市写字楼、办公室的工作而言,其工作环境恶劣、工作内容沉闷复杂,工作相对辛苦。因此,高等农业院校为解决学生毕业不愿去基层,导致就业难这一窘境,加强了劳动教育。一是有利于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引导学生崇尚劳动、热爱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的道理;二是有利于在具体的劳动过程中,协助学生提前适应枯燥无味的工作内容和风餐露宿的工作环境,加强学生心理建设,为学生更好地适应毕业之后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奠定基础;三是为学生参与实践实训提供了一个重要平台,可以有效锻炼他们的实操技能,为日后工作积累经验,促使学生在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优化就业效果。
1.4 "优化农业院校人才培养体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兴农业产业对农科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也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然而,由于我国高等农业院校教育体制机制创新的滞后性、经费短缺等原因,以及学校本身出于节约教育成本、学生安全等方面的考虑,出现重理论教学、轻视实践能力培养的现象,忽视试验操作,导致学生毕业实习效果不佳,进而影响就业效果。
高度科技产业化的现代农业由凭借传统经验变为依靠科学,成为科学化、自动化、规模化的智慧农业。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必须依靠高度发展的植物学、动物学、化学等学科,而这与高等农业院校学科建设正好吻合;高等农业院校此类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是建立在具体实践操作和多重实验基础之上的,即所谓的“进实验田、进实验养殖基地观测数据、分析数据”,换句话说,农科类专业的学生的实验和实践就是专业化的“劳动”。当今高等农业院校农科类学生要适应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不仅要具备过硬的专业本领,更要掌握具体的实践操作技巧,以凸显专业优势。然而,目前高等农业院校的人才培养仍然延续传统的培养方式,培养的学生实践能力欠佳,与市场需要存在一定差距。高等农业院校加强和贯彻劳动教育的实施,即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改变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农科专业学生工作技能,增强自我竞争力;提前适应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优化就业效果,缓解农科院校就业难的困境,实现高等农业院校可持续发展。
2 "新时代下高等农业院校劳动教育的机制创新
从现阶段国家对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和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来看,高等农业院校要谋发展就必须要进行创新,因此,高等农业院校要从新时代社会发展需要、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以及自身条件出发,优化人才培养体系,以劳动教育机制创新为抓手,培养有着过硬专业本领和较高综合素质的优质农业型人才,以满足时代发展需要,适应多元化的就业形式。
2.1 "结合专业学科建设,整体规划课程体系
高等农业院校开展劳动教育工作,应合理利用自身学科优势、突出农科专业的特点,整体规划学生劳动教育体系,实现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效结合。课程是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形式,也是知识教育的重要载体,因此应当强化“课程劳育”的理念,将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作为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工程对待。
虽然高等农业院校在劳动教育工作方面有着一定优势,但是整体的劳动教育教学体系尚待继续完善,具体表现为劳动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式传统缺乏创新、教育教学浮于表面缺乏持续性,因此,整体规划新时代高等农业院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势在必行。一方面,学校应将劳动教育与专业学科教育相结合、将劳动实践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合理安排日常生活劳动与专业学科生产劳动时间,避免割裂劳动教育与专业学科之间的联系,推进劳动教育的科学化、规范化实施。另一方面,适当增加劳动教育在专业学科课程体系中的比重,引导学生在“劳动”中“学”,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强化学习效果,增强劳动教育效果,力图构建劳动教育与专业学科教育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完善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是保障劳动教育教学有序进行的基础,高等农业院校结合自身专业学科优势,充分利用现有的师资队伍、基础设施,整体规划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有利于将劳动教育实施好、贯彻好、发展好。
2.2 "完善教学评估机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学生在劳动教育过程中的表现如何、结果是否达到预期,以及还有哪些方面需要改进都需要评价制度来对其进行界定和反馈。评价制度作为反馈学生劳动成效的标准,在劳动教育中十分重要。完善劳动教育评价机制,能够促使学生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到自己劳动教育与未来就业之间的联系,转变对劳动教育的看法和态度,尊重劳动、热爱劳动。但现有的劳动教育评价机制存在评价主体单一、评价方式不合理不科学等问题,因此,高等农业院校要加强完善评估机制,以更好地反馈劳动教育短板,及整改后续劳动教育教学,提升劳动教育效果。
高等农业院校作为以农为优势的学校群体,在劳动教育方面要走在其他高校前列,做好带头人。时代在发展,教育要改革。高等农业院校要完善劳动教育评价机制,首先要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其一,加强多元化评价。在评价方式上,应采用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的方法,注重学生自我评价,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以互评和师评为辅,师评和互评应注重劳动过程和劳动态度,杜绝一味强调结果的评价方式。其二,突出激励性评价。劳动教育的评价标准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重视学生在劳动教育过程中的发展性,以正面评价激励学生,激发学生在劳动实践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以提高他们的劳动水平和实践能力。其三,以定性评价代替定量评价。大多学校以定量评价为主,唯分数论,忽视劳动教育过程,无法看到劳动教育带给学生的变化,缺乏合理性。劳动教育的目的不是分数,而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高校对劳动教育的评价以定性评价为主,避免使用定量评价。
2.3 "完善资源保障机制,提升教育教学效率
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育之间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劳动教育具有明显的实践性,而高等农业院校农科类专业作为一门对实践能力要求较高的学科,需要专业的教师指导,充足的实践教学基地、试验设备和经费投入,以及学生的生命安全保障。目前,大多高等农业院校存在学校场地小实验场所缺乏,基础设施更新慢实践条件差,教育经费资金投入不足,指导老师精力不足不愿带队及劳动教育过程缺乏安全保障等问题。现今,如何保障劳动教育的有序进行,是所有高等农业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教育资源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必不可少的保障。高等农业院校要想实现劳动教育效果最大化,就必须注重实践基地、经费投入、师资力量和安全保障4个方面。第一,要完善劳动教育教学实训基地。整合劳动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学校农业试验田、动物养殖基地、采摘园及校外实训基地和校外合作企业,以校内实训基地为主,校外实训基地为辅,丰富和拓展校外劳动教育的实践场所。第二,要加大劳动经费投入。保证劳动教育的专项资金要落到实处,合理规划相关费用支出;全方位、多渠道筹集劳动教育经费,利用自身优势,吸引企业、优秀毕业生投资劳动教育教育教学经费,保障劳动教育正常经费支出。第三,要加强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专业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是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有力保障,高等农业院校要利用现有的师资力量,加强专业教师综合素质培养,确保农科类的专业任课教师成为劳动教育教师,强化现有的师资队伍;另外,培养一批专业的劳动教育教师,辅助专业任课教师开展劳动教育。第四,要建立健全安全保障制度。高等农业院校应制定科学的劳动教育工作规章制度、完善的劳动教育安全管理制度,落实劳动教育安全责任。学校要向学生定期普及劳动教育安全知识,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意识;定期对劳动教育场所和设施进行检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合理安排劳动强度和劳动内容,严禁学生穿拖鞋、裙子进入劳动教育场所。
2.4 建立健全校企合作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是现如今高等院校办学的基本模式,在高等农业院校教育教学的发展过程中,学校要加强校企合作,积极探索劳动育人新途径,创新劳动育人模式。高等农业院校建立健全校企合作机制,有利于提高学生劳动实践的积极性、创新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育模式,使劳动教育更有活力。
在校企长期合作中,就企业而言,一是能够直接地为高等农业院校劳动教育提供实践平台,缓解高校劳动教育教学压力;二是可以利用学生实训,提前做好人才储备,招募优秀实习生,以提高招生工作效率。就学校而言,通过校企合作,一是可以在劳动教育场所、劳动教育设施、专业指导老师等方面实现资源共享,弥补劳动教育实践教学不足之处,节约劳动教育成本;二是可以在校企合作育人模式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及时完善,以强化劳动育人效果;三是校企合作不仅有利于创新劳动教育的形式,还为农科类专业学生的实习实训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校企合作是推动高等农业院校劳动教育发展、促进学校和企业实现双赢的重要平台。只有建立起校企深度融合的育人机制,才能进一步将劳动育人落实到位,切实增强高等农业院校学生对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适应性。总之,高等农业院校建立健全校企合作机制有利于创新高等农业院校劳动育人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使企业与学校形成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共享共赢关系,减小企业用人与学校人才培养之间的差距,优化学生就业效果,提高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3]。
3 "结束语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党和国家教育工作,围绕劳动教育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高等农业院校作为开展劳动教育工作的带头人,一方面,需要将专业学科建设和劳动教育结合起来,发挥自身优势,创新劳动教育教学方式,丰富劳动教育教学内容,完善劳动教育体制机制,以供其他高校参考借鉴;另一方面,高等农业院校可以借助劳动教育大力推动自身发展,与时俱进,以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需要和时代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
[2] 王晓燕,杨颖东,孟梦.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
育——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学习研究之十三[J].教育研究,2023,44(1):4-15.
[3] 杨玉泉.关于深化校企合作的几点思考[J].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2021(2):8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