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课程思政作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实现对学生的思想引导和价值引领,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普通动物学作为动物科学和水产养殖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其本身具有系统性强和实践性强的特点。因此,在培养学生的同时,融入家国情怀、生态文明、文化自信等立德树人的思想,达到思想政治元素充分传达,最终培养学生运用动物学相关知识分析和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关键词:普通动物学;课程思政;爱国情怀;生态文明;文化自信
中图分类号:G641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08-0131-04
Abstrac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s an effective way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moral education, making good use of classroom teaching as the main channel to achieve ideological guidance and value guidance for student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mission of talent train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s a required course of animal science and aquaculture, General Zoology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rong systematicness and practicality. Therefore, while training students, we should integrate the thoughts of establish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such as family and national feeling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so as to fully conve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cultivate students' ability to analyze and solve related problems with zoology-related knowledge, and finally help students establish a correct world outlook, outlook on life and values.
Keywords: General Zoolog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atriotism;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涉农高校将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强农兴农人才培养高度融合作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高地,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有效途径[1]。当代大学生具有学习能力强、朝气蓬勃、民族自豪感强等特点,因此更需要高校教师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结合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培养爱农情怀并夯实爱国主义思想根基。课程教授中进行思政并做到学生易于接受,就要求在教学工作中做到学术魅力与道德情怀共同绽放,最终在潜移默化、春风化雨中完成,思政与知识并进,思想与能力并行。
普通动物学与其他专业学科有所不同,其作为学生初步接触的农学基础课程,决定着学生对农学的兴趣和热情。因此,更需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实现德育与教学相融合,充分展示学科特点,巧妙融入思政元素,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丰富教学内容,让课堂充满趣味性,培养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同时,使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中积极思考畜牧行业的需求与发展,更要提高个人素质,最终达到德行优先,造福行业。
1 "普通动物学课程特点
普通动物学是动物科学和水产养殖类专业的基础课程,主要以动物进化为线索,系统讲述常见动物主要类群的基本形态结构、相关生命活动及分类、发生发育和发展规律。通过学习该课程不仅可为后续动物生理学、动物遗传学、水生动物生理学等课程学习奠定基础,还可以将代表动物的科研价值、经济动物的综合利用价值应用到未来的实践中,从而实现全程全方位育人[2]。
2 "普通动物学思想政治建设现状与思考
普通动物学通常是生命科学领域相关专业(如动物科学、水产养殖学专业)大一新生所学习的专业基础课之一。课程以动物进化为主线,系统讲述动物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和运动器官等从低等单细胞动物到高等脊椎动物中的发生、发育历程,因此课程涉及的动物门类庞杂、知识点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枯燥感,甚至丧失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与信心[3]。另一方面,畜牧业不同于计算机、汽车和影视等文化产业,是一个生产周期长、见效慢、风险相对不可控的产业。其除了作为商品的属性外,更担当着对生命的根本维系,所以动物学作为畜牧学科专业基础课程,其学习更需要一种情怀。因此,有必要在本科新生授课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丰富课程内容,引入趣味案例、营造课堂氛围,在普通动物学课堂中做好强化动物保护、合理研究和有效利用动物的必要性方面进行思政教育,引导学生学习态度良性发展。当学生对当前国家短缺人才的渴望需求比较清楚时,就会产生学习本专业的自豪感,乐于投身于动物相关知识的剖析,注重本课程与社会现象和社会关系的关联,促使学生愿意接触动物,并从动物本身感受到生命的魅力。
教学思政并不是简单地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是要紧跟学生的思想变化,做到切实解决他们的现实问题,才能在潜移默化、春风化雨中完成理论知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并进,同时做到真正的时代化和大众化。当代学生作为民族的未来和希望,是实现百年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核心力量,是达成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中坚力量,他们的价值观认同程度将直接决定未来在社会中的作用和贡献[4]。因此,普通动物学课程的首要目标一定是培育了解动物、热爱动物的知农、爱农、兴农的大学生。
3 "普通动物学课程思政的思想政治元素与实践探索
涉农高校应该培养一支了解农业、热爱农村、关心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并要求年轻人具备理想信念、专业技能和责任担当等新时代素质。因此,高校教育的内容不仅仅是授业和解惑,而更重要的是传道,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通过优化普通动物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与考试方案,在课堂和考卷中适时恰当地引入思政元素,使得思想政治元素真正做到入耳、入脑、入心。
3.1 "激发爱国情怀教育
爱国是人心中最为坚定、最为持久的情感,是个人品德的根基和建功立业的源泉。普通动物学教学过程中,应该坚持针对学生当前的思想特点和所面临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思政,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普通动物学绪论部分,通过对生物界分类由粗糙到细致,由微观到宏观的发展介绍,让学生对自然界生命的发现产生好奇。同时,通过榜样陈世骧院士放弃国外优厚待遇,坚持科学报国的信念,提出生物界的“三总界六界系统”概念的事迹,使学生获得启迪和鼓舞,同时增强学生对民族历史的认同感及对文化传承的自豪感[5]。或者,以疟原虫为例,其是引发我国五大寄生虫病之一的病原,危害人类健康。作为中医科学院的首席科学家,诺贝尔医学奖得主屠呦呦成功提取了青蒿素,这对于治疗疟疾具有重要价值。上述案例不仅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学术乃天下之公器,科技系国家之命脉的真理,更能体会到勇于创新和迎难而上的品质是国家奋起的精神食粮[6]。再者,周尧教授编写的《中国昆虫学史》系统地描述了有益昆虫的饲养、有害昆虫的防治,为全球昆虫学史做出了重要贡献。随后,其编写的《中国蝶类志》更是为中国蝴蝶名称的统一奠定了基础。这些长期专研于动物学研究的前辈,其精神和贡献可让学生入脑入心,发掘出为“三农”作贡献的快乐源泉,培育民族自豪感和知农爱农的专业氛围。
3.2 "加强生态文明教育
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类生存与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护地球家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由之路。普通动物学课程中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让学生明白每种动物类群的生态价值。比如原生动物门章节,身为单细胞动物的绿眼虫和夜光虫等,尽管结构简单,但若水体富营养化,则会导致其大量繁殖,造成贝类、虾、鱼等养殖动物因缺氧而大量死亡,对养殖业造成重大损失。让学生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激发他们的生态危机感,增强责任意识,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生态文明的建设中。或者,以软体动物章节为例,结合软体动物河蚌和鰤螺具有滤食性的特点,带领学生走入实验室,测定河蚌和鰤螺对水体富营养化的水质透明度、总悬浮物和水中营养元素含量的影响,了解其对水质净化的作用,深刻体会每种动物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制约和贡献,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知农和爱农素养。再者,鱼纲中鳄雀鳝属于外来入侵物种,因具有肉食性和攻击性强等特点,其在淡水域基本无天敌,一旦繁衍将对我国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并破坏原有的生态平衡。软体动物福寿螺曾被作为高蛋白经济动物引进国内并被广泛养殖,但其繁殖力极强,排泄物污染水体,且可作为广州管圆线虫的中间寄主,导致生态平衡被破坏并引起相应的寄生虫病[7]。在课程教授过程中,带领学生感受生态危机感,了解动物发展和生存的特点,鼓励学生投身到合理利用动物生态价值中,引导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养成绿色消费意识,以体现大学生的社会价值。
3.3 增强文化自信教育
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直接关系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和伟大中国梦的实现。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关键在于教育。古人云“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在普通动物学课程中优化文化环境,是新时代赋予高校的文化使命。利用适当的诗词引出动物的名称,让学生体验古代诗词之美,培养学生的美感,增强爱国主义情怀。例如,在节肢动物门中,例举唐代诗人唐彦谦《索虾》:“双箝鼓繁须,当顶抽长矛。鞠躬见汤王,封作朱衣侯”及范曾的“鳞光一片来,信是真龙种,齐璜有后,薪火可传也”。在诗情画意中,带领学生学习虾的形态结构,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和自豪感。再者,元代诗人谢宗可《海蜇》中有云:“海气冻凝红玉脆,天风寒结紫云腥。霞衣褪色冰涎滑,璚缕烹香酒力醒。”通过讲述古人将具有抑菌、舒张血管及抗衰老作用的海蜇置餐桌的事实,引导学生了解我国中医药的发展,增强学生的中医文化自信[8]。或者,在期末考试过程中,引用合适的诗词引出动物的名称,让学生在体验诗词韵味的同时轻松地答题,不仅可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和审美情趣,同时可以弱化由于经济快速发展,快餐文化盛行引起的大学生略显浮躁的社会心理,引导学生理性看待问题并冷静地去思考[9]。
3.4 "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是生物发展史中两个关联密切的部分。“多细胞动物起源”一章中,多细胞动物起源于单细胞动物,多细胞动物结构和功能的出现是单细胞生物群集、相互影响、团结协作的结果。团藻是最典型的代表,团藻通过自身产生的配子不利于新机能的形成,于是通过群居的方式互相利用配子进行生殖,这可能是多细胞物种形成的重要依据,从而启发学生互相学习、团结协作是事物从量变到质变的有效手段。以此提升学生的团结互助的精神,激发学生提高学习热情,善于发现机会,善于学会改变,形成积极向上的进取心,团结互助的优良品质[10]。“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一章授课过程中,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组织是形态功能类似的细胞和细胞间质组成的多细胞动物的基本结构;器官是不同的组织共同完成一定的生理功能,而且它们在一起形成了一定形态特征和结构功能单位;当若干器官一起共同完成生命的一项功能时,就构成系统。我们的国家也是一样,不同性格的人构成了家庭,不同的家庭因分工的不同构成了组织,不同的组织因性质的差异组成大团体,最终形成我们的国家,国家中的每个单元各施其职,共同维护着国家命运,虽然来源不同,但是都用共同的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1]。
3.5 "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
艰苦奋斗是一种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品质。同时,艰苦奋斗是实现目标的必经之路,其能激励我们在面对困难时,保持坚定信念,勇敢迎难而上,让我们获得物质成功的同时,更能在精神层面得到满足和成就感。“软体动物”一章授课过程中,河蚌因寄生虫或砂粒夹在外套膜与贝壳之间,进而刺激外套膜分泌珍珠质,将砂粒或寄生虫包围住,构成完整的珍珠囊;珍珠质不断累积,最后便成为闪闪发亮的珍珠。河蚌育珠实质是排异物的过程,是十分痛苦的,珍珠形成告诉我们,与苦难的斗争使自己得到了永恒的成功,这是生命价值的体现,是痛苦后换来的伟大的结晶。“节肢动物”一章授课过程中,节肢动物的外骨骼在硬化后无法继续扩大,这限制了其体内组织器官的生长,因此,节肢动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有蜕皮现象。虾退壳,蝉蜕皮,都是成长的经历,蜕变的开始,我们要想成功就得摒弃过去,以崭新的姿态迎接未来。同时,本章会讲到蝉由幼虫蜕皮成长至成虫,蝉的幼虫在土壤中蛰伏几月、几年甚至数十年,就为了破土而出享受短暂的亲近大自然的机会。在这个挣脱的过程,蝉的意志得到了锻炼,也明白了生活的真谛,所以才会“知了,知了……”地唱着生命的旋律。引导学生刻苦努力,只要不放弃,就可以造就生命的辉煌。
4 "普通动物学融入课程思政方法
4.1 "案例教学法
为了提升课堂的趣味性,提升教学效果,课程组组建了“趣味案例库”,广泛应用到课程导入中。例如,网络热议的鳄雀鳝物种入侵问题,可作为鱼纲一章加强学生生态文明建设的典型案例;河蚌育珠的案例可塑造学生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精神,为学生诠释“未曾经历风雨苦,怎能闻到花香浓”的人生哲理;海绵动物与俪虾“偕老同穴”的生活方式象征自然的和谐、物种关联的奇妙。
4.2 "任务驱动式教学法
实践教学是学生掌握动物解剖技能的开始,通过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体验和思考机会。为提高学生的勇于思考、敢于探索以及团队协作精神,以掌握不同门类动物典型特征为目的,按照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制定实验方案并实施,从解剖到动物结构观察再到动物器官的识别、新器官出现的意义分析等。通过实践教学,学生可以逐渐获得找到答案和真相的满足感,从而提升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4.3 "科研反哺教学法
大学学习不仅是对知识点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剖析概念背后的深刻含义,所谓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生命科学专业,很多理论都在持续不断更新。课堂中,融入课程组对动物生理功能的研究成果以及动物进化理论的前沿动态,例如阐述最新研究发现种间杂交很可能是物种快速形成的重要机制;沧海变桑田是揭示海洋爬行动物演化的重要原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引导形成严谨的科研思维。
5 "普通动物学课程思政元素的应用
课程思政想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离不开良好的情境创设和恰当的教学方法。以原生动物为例,课程组做了以下教学设计:①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为原生动物,教学目标为掌握原生动物的主要特征。②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学生实践。③课程引入。观看纪录片《可怕的疟疾》。通过短片了解疟疾的概念、发病特征、流行趋势。课堂提问,疟疾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危害?学生开始讨论,从不同角度给出答案,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大一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总结进行总结,并剖析导致疟疾的原因,引出主要内容——疟原虫。④课程讲解。学生观察疟原虫装片,初步了解疟原虫的形态。讲述疟原虫的宿主、生殖方式、生活史。列举世界疟疾防治日,世界各国科学家在疟疾研究方面的重大进展,培养学生珍爱生命、崇尚科学的品质。讲述我国诺贝尔医学奖得主屠呦呦教授在研究治疗疟疾特效药——青蒿素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如何克服困难。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民族自信,启发学生具备艰苦奋斗的精神。进一步,讲述原生动物眼虫、钟罩虫与环境污染的关系,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同时通过对原生动物利士曼原虫、锥虫特征生活史的讲述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通过对原生动物小瓜虫、鳃隐鞭虫、球虫的讲述,让学生了解其对畜牧养殖的危害,培养学生行业责任感。⑤课堂总结。总结原生动物不同纲的特征、代表动物,不同代表动物与人类和畜牧养殖的关系。启发学生学习屠呦呦教授等人不怕困难、勇于突破的科研精神;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强烈的行业责任感。
6 "结束语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因此,普通动物学课程与思想政治教学的结合,是新时代背景下对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在上好每一堂课程中,应深刻挖掘普通动物学中思政元素,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以当代大学生的发展特点为发端,以价值塑造、知识传授、技能培养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知农、爱农为追求,创新普通动物学思政体系。
参考文献:
[1] 李珊,金危危.价值澄清理论视域下涉农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探讨[J].中国农业教育,2020,21(4):40-44.
[2] 庞小钦,许誉馨,冯艳民,等.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普通动物学》教学与实践探索[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学,2023(3):4.
[3] 韩兴鹏,陈小江.普通动物学课程思政事例与教学内容的融合探究[J].河南农业,2022(24):23-24.
[4] 李寒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化: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关键[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2):137-140.
[5] 李翰.陈世骧“抒情传统说”“反传统”的启蒙底色及其现代性[J].文学评论,2016(6):79-88.
[6] 胡志成,胡梦琦.从屠呦呦获诺奖看传统文化与科技创新的关系[J].青年文学家,2016(2):190.
[7] 杨宗英,曾柳根,雷小青,等.福寿螺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控策略[J].渔业致富指南,2021(14):64-66.
[8] 陈滟,柳亚平.海蜇的化痰功效和现代生物学效应探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4,23(21):18-19,22.
[9] 陈伟颖,张维.新媒体时代“快餐文化”对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影响[J].世纪之星-交流版,2022(28):0202-0204.
[10] 佚名.团结的团藻[J].环球科学,2020(24):8-9.
[11] 周明宽.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J].统一战线学研究,2022,6(3):1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