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乡村振兴的农业技术应用与推广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2024-12-31 00:00:00薛超彬刘敏张雅姝彭福田战琨友鲍印广原雪峰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10期
关键词:导师育人人才

摘" 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山东农业大学构建的农业技术应用与推广型人才培养体系,在人才培养实践中坚持“学生中心、需求导向、协同育人”培养理念,采用厚植情怀、耕读合一和协同育人等人才培养路径,创建“四课融通、‘四层次’实践、三位导师、三联合”育人模式。经过五年实践,培养一批“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农业技术应用与推广型人才,在破解乡村振兴人才瓶颈问题方面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局面。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业技术应用与推广型人才;协同育人;耕读合一;公费农科生

中图分类号:G642"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10-0161-04

Abstract: The key to comprehensively promo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and realizing agricultural and rural modernization lie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alents. The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application and extension talent training system constructed by 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dheres to the training concept of \"student center, demand orientation,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in the practice of talent training, and adopts such talent training paths as cultivating feelings, integrating farming and reading, and cooperating with educating people. To create a \"four-course integration, four-tier practice, three mentors, three combinations\" education model. Through five years of practice, we have trained a number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application and promotion talents who can go down, use, stay, and do a good job, showing a good development situation in solving the bottleneck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of talents.

Key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application and promotion talents;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integration of farming and reading; public-funded agricultural students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由传统农业大国迈向农业强国,是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主要方向,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大任务。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才。从目前农业农村发展现状看,乡村劳动力和人才外流导致农业人才缺口很大,乡村人口老龄化导致人才层次结构不合理、人才数量不足、现有的人才体制不健全及乡村治理水平低下,严重制约农村经济发展[1]。就农业技术推广队伍而言,很多农村地区呈现出“人员老化、数量少、力量弱”[2]“知识单一、业务素质低、晋升难”“招不来、留不住、用不好”[3]“三农”干部队伍结构失衡,新农村新业态亟需的人才紧缺,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能创新的复合型人才严重缺乏等问题[4]。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解人才瓶颈制约,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创新乡村人才培育引进使用机制”,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5]。2018年,山东农业大学向山东省政协提交《关于实施招收免费农科生政策的建议》的提案,得到山东省委的高度重视。同年,中共山东省委组织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山东省基层农技推广人才定向培养工作实施办法》,决定依托省内高等农业院校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人才定向培养,从政策上吸引有志青年投身“三农”工作,为农业技术应用与推广型人才培养开辟了新通道[6]。

目前,有学者针对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技术应用与推广型人才培养开展研究,重点从报考动机及生源分析[7]、政策创新与实践[3]、履约意愿及影响因素[8]等方面提出了相应对策和建议。但基层农技推广人才定向就业的性质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按照常规人才的培养体系,显然不适合农业技术应用与推广型人才培养,必须重构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以适应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对农业技术应用与推广型人才的要求。

1" 农业技术应用与推广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首先,创新“学生中心、需求导向、协同育人”培养理念,确立了面向乡村振兴的农业技术应用与推广型人才需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其次,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了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方向课、乡村文化课“四课融通”的理论课程体系,构建了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岗位实践“四层次”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第三,强化人才培养体系条件建设,充分发挥选聘的专业导师、行业导师、岗位导师“三位导师”的协同育人作用。第四,利用学校教学资源,夯实基础实践、突出专业实践;发挥校外实习基地产业资源优势,强化综合实践能力;应用定向属地资源提升岗位实践能力,政校、校地、校企“三联合”多方联动育人得到充分发挥。第五,采用先进的管理运行机制,形成了合理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确保人才培养体系的高效运行(图1)。

人才培养体系在构建和实践过程中主要通过3种措施,解决农业技术应用与推广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3个关键问题:一是通过丰富大思政教育内容体系,全面开展大思政教育,强化课程思政育人,让学生学习全程浸润“三农”情怀,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知农爱农”历史使命感、责任感;二是通过开设面向新农村、新业态的现代农业课程,实施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和岗位实践“四层次”实践教学,通过耕读合一,丰富知识储备,提升实践能力;三是通过充分发挥专业导师、行业导师、岗位导师“三位导师”和政校、校地、校企“三联合”实践育人作用,突出多方联动、协同育人功能,提升农业技术应用与推广型人才的综合素质,锻炼解决复杂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农业技术应用与推广型人才培养体系实施与成效

2.1" 厚植“三农”情怀

2.1.1" 丰富大思政教育,学生主动受教育

为做好农业技术应用与推广型人才的人才培养工作,强化思政课程育人作用,并不断丰富大思政教育内容体系。同时组织学生开展大思政教育,创新举办耕读明德、农技论坛等具涉农特色论坛;利用校史馆、耕读文化长廊等学校丰富的农史校史资源;开展经典著作涉农论述诵读活动;组织学生深入田间地头调研,学生学业全过程浸润“三农”情怀。

2.1.2" 深挖课程思政元素,强化课程思政

山东农业大学在百余年办学历程中,厚积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校本资源,其中“登高必自”是山东农大在百余年办学历程中积淀的文化精髓。教师积极将“登高必自”“十年磨剑”精神有机融入课程教学内容,同时找准与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契合点,找准与大学生思想的共鸣点,让课程思政内容既与时俱进又具有浓浓的“泥土”气息。专业选聘政治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高的专家教授担任农业技术应用与推广型人才班主任,通过定期召开主题班会,为同学们介绍“三农”发展现状和未来前景,并结合知名“三农”人物,讲述扎根“三农”、服务“三农”的人物事迹,培养学生的“三农”情怀。在成功校友报告会、校友交流会等活动中,优秀校友用典型案例再现农科生就业取得的成绩,帮助农业技术应用与推广型人才规划事业发展方向、定位目标,增强强农兴农时代责任感。2019—2023年,选聘高水平专家教授班主任25人,召开主题班会100余场次,成功校友报告会、交流会等500余场次。

2.1.3"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塑造健全人格

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专业教师结合心理学、哲学、教育学等多学科视角,运用课程教育载体开展系统生命教育。授课过程中,教师根据新时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与心理需求,抓住新时代大学生的“真问题”,主动贴近新时代大学生的兴趣点、关注点,通过互动交流、案例讲述等形式,回应大学生时代追问,引领学生关注和体验生命历程。组织介绍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案例,“守牢心理红线,当好护心使者”“悦纳自我,赋能成长”等一批优秀案例在学生中间传播,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发挥了重要作用。

2.2" 实施耕读合一

2.2.1" 设置学科交叉课程,拓展大农知识

在农业技术应用与推广型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了与农技推广岗位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打通学科界限,拓展了专业和交叉课程比例。培养方案设置了农业推广学、农业政策学、农业经济学、农业企业经营管理、农产品营销学、农村公共管理学、智慧农业学和多功能农业学等学科交叉课程。学生根据专业要求和个人兴趣选修课程,交叉课程选课比例达86%,大幅提升了学生的“大农学”知识结构。

根据课程性质和教师专长、受教育背景及年龄层次等,组建学缘、知识和年龄结构合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如在智慧农业学授课教师中,有来自4个学院的6位老师共同讲授。每位授课教师结合各自科研实践和智慧农业相关理论与技术方法组织教学内容,让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意识跟上现代农业发展,培养学生解决乡村振兴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2.2.2" “四层次”实践教学,提升综合实践技能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山东农业大学构建并实施了作物科学类专业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适应经济建设需要的教学体制,为作物科学类专业人才培养与实践教学作出了开创性贡献。此后,学校作物科学类专业坚持实施“教学-科研-生产结合、基础实践平台-专业实践平台-综合实践平台”的实践教学模式,取得显著成效。在此基础上,为满足农业技术应用与推广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建成了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和岗位实践“四层次”实践教学模式(图2)。在基础实践中主要进行基础实验和实践,为专业实践和综合实践夯实基础;在专业实践中主要开展学科专业技能实验/实践,丰富专业知识,训练专业思维,提升专业能力;在综合实践中,根据农业生产中实际问题,在专业导师和行业专家的联合指导下,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农业技术和方法,提升学生解决农业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岗位实践中主要进行岗位适应和职业训练,帮助学生提升解决基层复杂问题的能力。2018年以来,作物科学类专业学生荣获山东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8项、银奖11项、山东省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省级及以上奖励共计82项。

2.3" 多方协同育人

2.3.1" “三位导师”协同指导,知识能力全面提升

实行校内外专业导师、行业导师、岗位导师“三位导师”指导制度,即在校内外选聘农业生产经验丰富、技术过硬的指导教师和行业导师,在学生签约属地聘请岗位导师,为学生教授先进农业知识,传授最新农业技术,发挥“三位导师”的知识传授、“四层次”实践技能提升与岗位引领作用,满足了农业技术应用与推广型人才对实践内容先进性、技术性的要求,并进行了岗位适应和训练,为服务乡村振兴练就一身过硬本领。

2.3.2" 政校地“三联合”,拓宽育人渠道

学校与山东省临沂市等12地市农业农村局等建立校地实习机制;主持召开山东省首届公费农科生人才培养研讨会,与来自全省27个县(市、区)公费生定向签约单位负责人探讨人才培养;与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山东省农技推广中心、山东省各地市农业科学院等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与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山东京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共建5个现代农业产业学院,组织农业技术应用与推广型人才到产业学院进行作物育种、蔬菜栽培、农药应用等技术进行学习与实践;与泰安市岳洋农作物专业合作社等50余家大型企业建立校企联合实习基地,形成政校地多方联动的联合培养机制。

2.3.3" 乡村文化辅助育人,快速融入地方发展

乡村文化是乡村发展的灵魂和根脉。农业技术应用与推广型人才在签约地深入了解当地乡村文化,并在历史传承与创新发展中发挥作用。为此,在岗位实践期间,通过乡村文化、产业带头人等,采用新媒体、亲体验等多种方式,将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传递给农业技术应用与推广型人才,在耳濡目染和亲身感受中受教育,促进了农业技术应用与推广型人才与区域经济文化的融合发展。

3" 结束语

本文构建的作物科学类专业农业技术应用与推广型人才培养体系,对作物科学类专业农业技术应用与推广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进行了合理定位,依托多学科资源优势,创新了以“学生中心、需求导向、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理念,采用厚植情怀、耕读合一和协同育人等培养路径(图3),创建了“四课融通、‘四层次实践’、三位导师、三联合”育人模式,形成了合理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确保人才培养体系的高效规范运行。2018年以来,农学、园艺、植物保护3个专业的班级荣获省级班集体2个,其他省级及以上集体荣誉共计13项,学生整体综合素质显著提升,为作物科学类专业农业技术应用与推广型人才培养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人才培养体系。作为有益探索,我们期待该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创新并推广,为现代农业发展以及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 代兴梅,张艳,刘彦博.乡村振兴背景下构建农科生基层就业长效机制的研究[J].农业经济,2019(12):105-107.

[2] 魏蜜,谭金芳,张朝阳,等.基于乡村人才振兴的新农科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施——以中山大学为例[J].中国农业教育,2022(6):24-31.

[3] 朱莉.公费农科生的政策创新与实践检视[J].中国农业教育,2021(1):8-13.

[4] 任瑾.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人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21.

[5]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8-02-05(01).

[6] 山东省制定基层农技推广人才定向培养工作实施办法力推乡村人才振兴[J].中国农技推广,2018(9):6-7.

[7] 孙超.全国首批公费农科生生源分析与报考动机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9(2):29-34.

[8] 朱鹏,郑军,孙晓婷.系统视域下公费农科生履约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农业教育,2022(3):45-52.

猜你喜欢
导师育人人才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28
人才云
英语文摘(2022年4期)2022-06-05 07:45:02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 15:42:15
V eraW an g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商周刊(2018年13期)2018-07-11 03:34:10
留住人才要走心
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 03:04:09
“人才争夺战”
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 03:04:08
导师榜
爱情导师
小说月刊(2015年12期)2015-04-23 08:5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