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乡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见证乡村社会的发展变迁,也寄托乡民对家乡的情感表达。乡土文化不仅能为传统文化的繁荣延续和家园意识的重塑回归提供力量,也能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不竭动力。因此,我们不仅需要认识并领悟乡土文化的基本内涵,更要深刻认识其在新时代的重要意义,这对传承和发展好乡土文化并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发挥其凝心铸魂的重要作用意义重大。
关键词:家园意识;乡土文化;传承与发展;乡村振兴;策略
中图分类号:D422.6"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10-0157-04
Abstract: Local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excellen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which not only bears witness to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of rural society, but also places the expression of villagers' feelings on their hometown. Local culture can not only provide strength for the prosperity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reshaping and return of homeland consciousness, but also provide inexhaustible power for promo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in an all-round way. Therefore, we not only need to understand and understand the basic connotation of local culture, but also deeply understand its significance in the new era,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inherit and develop local culture and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in an all-round way.
Keywords: home consciousness; local cultur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countermeasures
“家”对每一个国人来说都有着特殊的情怀和魅力,无论离家多远多久,“回家”都是每一个人最终的归宿。家文化包含着国人的血缘亲情,包含着对家庭、对社会乃至对国家的责任担当,而这厚重的家园意识、博大的家国情怀就植根于我们每一个人赖以生存和生活的“土地”中。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随着当前城市化的不断发展,乡村人民的物质生产能力和生活水平均得到了提升,但是也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乡村的社会结构在无形且被动地发生着改变,随之而来的是乡村整体空心化、乡村文化边缘化、乡土人情冷漠化等问题。家园意识受到了严重冲击,乡土文化中蕴含的传统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遗产难以有效发挥本位功能,因此,充分认识乡土文化并正确了解其在文化建设中的现状,以及深刻认识其在新时代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在深入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创新思路和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的重要启发作用,对于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具有长远而深刻的意义。
1" 乡土文化的内涵和特征
1.1" 乡土文化的内涵
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注重将乡土文化与乡土社会关联起来。他在其书《乡土中国》中曾指出“土地”的重要性,认为“土”就是乡民的命根,“土地”则是最高地位的神。乡民所有的生产活动都依附于“土地”,而“土地”的生产能力在一定时期内是有限的,所以乡民倾向于按照“土地”的自然发展规律,用人与自然相协调的态度去处理外在的自然环境与内在的自我欲望之间的矛盾。乡民通过自身长期在乡村的劳动生产实践,努力适应自然本身的发展规律,可持续化地利用自然资源,以满足人整体发展的需要。在这一过程中,结合本地自然环境、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方言等因素所形成的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文化,即是乡土文化。
乡土文化是一种具有物质性和非物质性的综合文化,塑造了乡民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人际交往方式、审美旨趣和风俗习惯等,是承载乡村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和乡民情感表达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物质文化形式包括遗址遗迹、自然景观、乡土建筑、地方特色和农耕器具等有形文化形式;非物质文化形式包括风俗习惯、价值观念、村规民约、民间艺术、宗教信仰和地方方言等无形文化形式。无论是物质性的文化形式还是非物质性的文化形式,这些都是人们在当时、当地智慧的结晶。
这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土文化既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乡土文化作为乡村发展的重要传承,不仅是乡村社会发展变迁的见证,也是乡民生产生活的情感表达,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不断沉淀和传承,承载了乡村的人文、历史、道德、意识、标准、民俗和习惯等。
1.2" 乡土文化的特征
1.2.1" 乡土性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是这样论述的:“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我们不妨先集中注意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他们才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乡土文化正是基于乡土社会所形成的文化,指的是在漫长岁月的积淀下由“土头土脑”的乡民创造并传承的知识。“土”指泥土,种地是乡民最基本、最普遍的生活方式,因而他们离不开泥土。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并由此形成了以农业为基础的中华文明,这种文明是从“土里”生长出来的,是独特的农业精神和文化。“土地”有着自己区域性特点,它是固定的,是无法随意迁徙或搬动的。因而在这种情况之下,以农业为生的乡民基本都是附着在这片“土地”之上的,靠“土地”生存就成为了一种常态,所以他们也最明白泥土的可贵。在这片泥土下,经过乡下人的创造和传承,孕育出了明显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知识。
1.2.2" 地方性
地方性指的是来自特定区位、社会、文化或文明体的范畴。乡土文化并不必然具有全国乃至世界的意义,基于泥土创造出来的文化知识并不具有普遍性,在自然环境、人文历史、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等多个方面的差异下创造出来的文化有着自己区域内所独有的特点,并且这一特点与其他区域的特点各有不同,所以乡土文化更多的是指向地方性的自然知识、生产活动、文化传统、思想观念、交换方式和生活状态等,不具有普遍性的规律。
1.2.3" 合理性
合理性指的是合理的事物一定是系统性的并且由一定的规律和法则所支配,事物以客观理性为内在发展主线。乡土文化的合理性表现在其是从本地区的实际出发,遵循自然发展规律,依托乡村的劳动生产实践所形成的一种文化,它是乡土社会存续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实践理性,正是基于这种特性乡土文化才会在历史的长河中生生不息,得以实践和传承,因而这种文化的存在具有合理性。
1.2.4" 情感性
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对土地就有一种情结,在我国的乡土文化观念中,“土地”是人们生活的根本,是重于一切的存在,发挥着独特而又无可替代的作用。中国人对于“土地”的感情联系已久、世代相传,扎根于“土地”并依附“土地”为生的中国人,形成了独特的农耕文明以及因此产生的对乡土的热爱和依赖,这就是中国所独有的乡土文化。“面朝黄土背朝天”这句话深刻诠释了“土地”在农民心中有着什么样的地位,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又有着怎样让人难以割舍的情怀。中国人民认为“土地”是生存的手段,在没有工业化的时代,人们要想生存下去只能是自己种地,自给自足的一种生活方式。直到现在,即使农业人口比重有所下降,耕作土地的乡民变少,但是“土地”还是我们生存的基础。所以,乡民对“土地”富有割舍不断的情感。同时,“土地”创造了我国人民的精神家园。人们对土地有着特殊的情怀,世界上没有哪一个民族像中国人一样,如此深沉地热爱着我们所生活的这片“土地”,在这片“土地”上包含了每一位离家孩子化不开的浓浓乡情。对于在外的人来说,他们思念“土地”上的一切,只有故乡的土、故乡的物、故乡的人才能使他们缓解乡情,对故土的眷恋和热爱,也催生了我国落叶归根的文化传统,这种传统有着极强的社会功能,所以“土地”承载着无数离家远去的人的情感寄托。
2" 乡土文化传承与发展对乡村振兴的意义
2.1" 能够为乡村社会发展提供稳定秩序
乡土文化集成了乡民们在长年累月的生活中所形成的生产生活习惯,蕴含了各地乡村区域所特有的风俗传统、文化特色,所以在这片“土地”上的乡民们逐渐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了一种自我遵循的乡村社会发展规则。由于乡土文化的地方性特色,所以乡民们遵循的规则也不尽相同,但总的来看皆是需要该区域内的乡民在这种既定规则下不断继承和发展乡土文化,让乡土文化具备更加丰富特殊的文化内涵,通过这种文化来促进乡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乡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可以促进社会内部的凝聚力和进取心,通过借助乡土文化约束农民的日常生产活动及经济活动,可以帮助乡民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生活方式,增强彼此之间的亲和力,强化日常行为规范,对推进营造和谐的乡村生活秩序和稳定的生活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
2.2" 能够为乡村文明提升提供强大助力
乡土文化的良好传承与进步能够为乡村文明建设提供强大助力,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一方面,乡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民族的历史记忆和精神底蕴,是我们传承中华文明的关键要素,因而也是发展乡村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这一力量对当下乡村振兴工作的有序开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乡土文化反映了特定区域内乡民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等,乡民对乡土文化的自豪感、归属感和认同感有助于提升我们的民族自信和自豪感,能够为乡村文明建设提供精神支撑,为乡村振兴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为整个乡村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2.3" 能够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有力抓手
对于当今处于快节奏生活中的人们来说,经常出现生活不规律、压力过大、精神萎靡和情绪不佳等状况,长此以往对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会造成不良的影响。乡土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能够为生活在此种状况下的人们提供一种怡然自得的悠闲,让他们在工作、生活中感受到幸福,心灵上收获到长久的欢愉。因此,传承和发展优秀的乡土文化显得至关重要。焕发乡土文化的生机活力,有利于乡民借助乡土文化丰富的资源和人文景观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乡村旅游,带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激活乡土文化力量同时加速乡村地区的产业转型和结构调整,助力乡村产业振兴,进而提升乡村的综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发挥乡村历史遗址、乡土建筑及自然景观的特有文化价值和产业价值,更好地弘扬乡村文化,为乡村地区的发展增添活力。同时也有利于增强当地乡民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促使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到美丽乡村建设中去,使民众对乡村振兴发展更加自信,助力乡村振兴的能动性也将得到有效提升,从而为乡村产业振兴营造良好的乡土文化氛围。
3" 文化传承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策略
3.1" “乡土”为根,守护好乡土的“形”与“神”
乡土的“形”与“神”,共同构成了我们对于这片土地的认知与情感。在现代化的进程中,随着城市化的扩张和科技的进步,许多乡土的“形”正在逐渐消失。高楼大厦取代了古老村庄,现代化设施代替了传统生活方式。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乡土文化,我们必须做到形神兼备。不仅要保留和修复乡土的“形”,更要传承和发展其“神”。当前我们需要充分把握乡土文化的“形”和内蕴于乡土文化中的“神”,为此应充分挖掘乡村的历史资源和风序良俗,为乡村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彰显内在魅力。一方面,要守护好乡土文化之“形”。乡土文化包含了物质性文化和非物质性文化,对其传承和发展可以通过村民、文化传承人、民俗专家、历史学者等群体以保护利用乡村遗址遗迹、自然景观、地方特色等有形的形式进行,也可以通过他们大力弘扬民风习俗、民间艺术、地方方言等无形的形式进行,让乡村充满泥土的芬芳、传统的特色、历史的底蕴,增添一些“儿时的记忆”和“时光的味道”,少一些“近乡情更怯”的失落和遗憾。另一方面,要守护好乡土文化之“神”。结合现代化发展方向对乡村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精神文明等进行传承和创新,与时俱进,赋予其新时代的文化内涵,通过各种途径,如教育、媒体宣传、文化活动等传播乡土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接受乡土文化。与此同时鼓励年轻人学习传统技艺,传承乡土文化,让这些有型的技艺得以传承,无形的精神得以延续,使人们能够从中找寻到情感归宿,寄托乡愁。
3.2" “乡民”为本,提升好乡民的“量”与“质”
在生产力发展进程中最活跃、最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就是人。广大农民群众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是乡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所以,乡村的建设和发展要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广泛依靠农民。为此,首先,应加大乡村教育、科技、卫生、文化等公共资源的投入力度,让乡民有更多的获得感,从而激发其干事创业的热情。其次,应通过教育和培训大力提升农民群众个人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提升乡民的自身发展质量,增强其在科学文化素养和经营管理方面的本领,促进乡民向“现代化农民”转变。再次,应建立健全优秀的教育体制和人才引进政策,加强乡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就业帮扶、人才培训和扶智扶志相结合等办法,鼓励和呼吁更多的青年人才回到乡村、留在乡村从事农业工作,掌握农业技能,注重提升队伍素质化与职业化,打造新型的职业农民队伍,为传统的农民队伍增添新鲜血液,成为推进乡村振兴的新生力量,增强乡村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能力。最后,在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的同时也要注重文化建设,不断丰富和发展农村文化生活,提升农民精神风貌,维护好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断增强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乡土文化。
3.3" “乡情”为先,培育好乡情的“力”与“爱”
乡情是一种深深的情感纽带,连接着我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其既是一种情感的力,也是一种温暖的爱。乡情的力量和爱是相互交织的,它们共同构成了我们对家乡的情感纽带。乡土文化是乡情的载体,乡情是乡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情需要乡村中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历史传承等载体的体现。一方面,我们要培育好乡土文化之“力”“积极推动乡土文化与科学技术融合发展,依托数字化技术手段开展面向乡村、适合农民的文化内容生产与供给”,通过平等互通的方式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建立按需供给制度,使优质资源有针对性地向乡村倾斜。推动乡村文化服务模式转型升级,更有指向性地开展文化内容供给统筹。另一方面,要培育好乡土文化之“爱”,在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使老百姓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能够近距离短时间内就享受到细致入微的文化服务。同时,在乡村多开展一些高水平、高质量,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有丰富内涵的文化活动以交流感情,带动乡民从中感受到乡土文化的熏陶,使乡土文化更具感染力、吸引力和影响力,让乡民在参与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感受到乡土文化怡情养性、润泽心灵的功能,不断织密感情纽带,促进形成助力乡村发展的强大合力。
3.4" “乡贤”为重,引领好乡贤的“典”与“范”
乡贤的说法古来有之,指的是对社会作出贡献、有乡土情怀、伦理情操和道德品行的社会贤达。如今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乡贤增添了新的内涵,不仅具有传统乡贤的一般特征,如心系乡土、崇尚美德、有公益心等,而且还涵盖了现代的知识技能和新的文化视野,既可以起到道德引领的作用,还可以起到传播新理念、新方法、新技能的作用。中国自古就有“乡贤之治”的文化传统,乡贤是建设乡土文化的动力。费孝通曾说:“中国落叶归根的传统为我们乡土社会保持着地方人才。这些人物即使跃登龙门,也并不忘本;不但不损蚀本乡的元力,送往外洋,而且对于根源的保卫和培养时常看成一种责任”。乡贤的存在不仅可以维系一方乡土稳定,还可以促进当地乡村治理能力的提升,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为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提供重要力量。同时要依靠乡贤言传身教和道德教化的榜样力量来感染和教化乡民。在实施乡村振兴过程中,要积极培育乡贤的模范带头作用,引导和带领乡民有序参与乡村治理和建设,共同为家乡的发展出谋划策。乡贤文化作为一种先进的乡土文化,是经过一代又一代人言传身教传承下来的重要文化。因此,我们要认清乡土文化传承人的重要性,制定乡贤文化建设规划并加以实施,充分结合地区乡土文化的实际发展情况,吸引和凝聚人才投身于乡村建设中去,组建乡土文化人才库,为乡村振兴工作增添新活力。
4" 结束语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乡土文化是乡村地区独有的文化形态,是乡民赖以生存的精神养分,作为广袤的中华大地上的宝贵精神财富在全面乡村振兴的征程中具有独特的感情纽带和精神动力作用。在新时代,我们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更加坚定文化自信,不断巩固文化主体性,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始终坚持保护和传承乡土文化,深入挖掘和传承乡土文化的物质和精神资源并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更好地为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在保护和传承的同时,也要对其进行创新和发展。通过与现代科技、体验旅游、创意产业等领域的结合来实现其创新发展,促进乡土文化的产业化发展,提高其经济价值和社会影响力,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事业。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01).
[2] 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社,2021.
[3] 孙卫春.乡村振兴,要用乡土文化铸灵魂、做引擎[J].中国乡村发现,2021(1):153-155.
[4] 费孝通.乡土重建[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社,2021.
[5] 习近平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65.
[6] 萧放.重返乡土:中国乡土价值的再认识[J].西北民族研究,2023(3):83-93.
[7] 梁丽芝,刘姗.从嵌入到融入:新乡贤返乡治村的内在机理与实践进路[J].理论探讨,2023(6):40-47.
[8] 魏天言,魏天知,柳军.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民主体性及实现路径[J].农业经济,2023(6):78-80.
[9] 刘兴景.传承乡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基于合肥市的田野调查[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3,41(6):106-108,112.
[10] 陈永典,于丽娜.红色文化资源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以大别山地区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43(12):192-197,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