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山深处

2024-12-31 00:00:00纪任才
福建文学 2024年11期
关键词:红菇梅山西瓜

依 水 而 居

七月流火。

我们一大早从三明出发,驱车前往大田梅山镇寻古觅奇。行驶于莆炎高速公路,从尤溪县新阳互通口出来,往左拐开上国道G235线,到了大田与尤溪交界处,友人知松已在等候,便跟着他的车进入梅山镇境内。

沧洲村,梅山镇最大的行政村,人口最多,面积也最大。在村头,我们看见一座水电站,其实是扬水站,主要起灌溉作用的,建成于1977年。1993年,有人在水坝下发现一只类似鳖的大鱼,比大锅盖还大,直径超过1米,趴在岩石上,跑过去把它翻了个身,使得它四脚朝天,再叫人来帮忙,把它捆绑了抬上来,有百把斤重。抓到县城后,准备卖个好价钱,经人提醒可能是鼋,国家重点保护动物,便主动上缴森林公安部门鉴定,经认定后放回到坝下深潭。

20世纪70年代之前,文江溪里的鼋,并不少见。村人把它和鳖混同起来。因为肉味鲜美,曾经遭到大量捕杀。《海峡都市报》记者在2003年做过采访报道,“据大田县的渔民称,在60—70年代一晚可捕200多只”。鼋,生活在深潭之中,有溯游而上产卵的习性。随着水电站的相继建设,鼋的生殖洄游通道受阻,数量大为减少,变得越发稀有。那只大鼋,也许是沧洲人抓到的最后一只鼋。此后,他们几乎再也没有见到鼋,年纪轻的人更是不知鼋为何物。

文江溪在沧洲有七八公里的流程,当地有人把房子建在溪的附近,也不担心溪水上涨把房子淹了或冲走,因为河床宽阔,即使在多雨的季节,水流也会奔涌而去。溪边除了树和竹,还有芦苇丛,密不透风,有的直接在水上生长。依水而居,沧洲人并不以打鱼为生,还是以种田为主,不过家家户户却都备有渔具,比如鱼叉、鱼篓、渔网等。

我们在村部听捕鱼的故事。他们说起一个叫张开恩的人,出生于20世纪20年代,每天天没亮就到溪边,躲在大树下。鱼饿了一夜,游到水边吃草觅食。那时水清,太阳出来,光线直穿水底,把鱼看得清清楚楚,把鱼叉叉下去,很少有失手的。在家人煮好早饭之际,他恰好推开家门,提了一条大鱼回来。有时,他看见一条大鱼跃出水面,迅速把鱼叉扔出去,十分精准地叉到了鱼身上,眼疾手快,动作之神速,叫人称绝。

知松是沧洲村人。他说,老家有个“醉鱼节”。每年四五月份,人们把榨过油的茶籽饼碾碎,炒熟,装进箩筐挑到村头,还冒着热气,摸着滚烫,全部倒进文江溪,融入水中所产生的毒性,严重的,可以置鱼于死地,不过在文江溪,最多只是把鱼毒晕,仿佛醉了似的,在流水中,毒性逐渐消散,有些鱼很快就会清醒过来。全村男女老少聚集在溪边,持着鱼叉,专找大鱼叉下去。有用桶来装鱼的,也有用手提着鱼或抱着鱼的。知松说,他见过人家用鱼叉扛着一条大鱼,尾巴沾到了地上,从围观的人前走过,啧啧的称赞声,令他的表情愉悦而得意。那是全村人的狂欢节。

古时,沧洲渡是义渡。乾隆年间贡生詹恩麟捐田12亩,道光年间詹光衍再捐5亩,“雇招舟子以垂永济行人便”,并“泐石碑记于溪板道左”。我在梅山中学老师詹宏柳家看到了一本詹氏族谱,读到了这些记载。所谓“沧洲八景”,还包括“五峰挺峙”“璞岭樵歌”“摘星天近”

“湖水波平”“巨石环流”“霞村渔唱”“古寨晨烟”等。其中对于“湖水波平”的记载,颇为生动有趣:“有湖周围百余丈,圆澄如镜。古名萨星池。池内相传有神物,乡人常往祷雨。其间,每年自芒种至夏至,有小鱼如指,色鲜白,味甘美,乡人取之甚多,俗称没骨鱼。”

沧洲有个自然村后埔,站在这里朝东远望,摘星岩壁立千仞,高耸入云,夜晚星星如在山顶,仿佛伸手可摘;朝东南远望,可见五个尖峰突起,之下是璞岭,常有村人上岭砍柴,挑柴下岭,为解乏疲劳,一路唱起了山歌;朝对面看去,是埔兜自然村,古时称霞村,溪中一块沙洲如小岛,把溪水分成两半,村人或划船撒网捕鱼,或手持长竿钓鱼,一声声渔唱在水面荡漾开来……像“璞岭樵歌”“霞村渔唱”这样的景致,已不复再现,单是读读字眼,就能带来无限美感,是农耕生活中的浪漫主义画面。

璞溪红菇是出了名的,多的一年,晒干后,总量有2000多斤。红菇有特定的生长地点,便是所谓的红菇穴,小的只是一个树头那么一小圈,大的有三四亩地的范围。都是自由采,背着一箩筐,有人半夜就悄悄出门去采,最远的要走30多里山路。不论多么保密,最终都会被别人知悉。在他采过一遍之后,那些被他忽略的菇蕾在短短几小时后,又破土而出,恰好被后面的人及时赶到,又被采了一些。有时一个晚上,有三四批的人在同一个红菇穴上都有或多或少的收获。

长 坑 秀 岭

梅山镇位于大田县东北部,旧称“四十八都”,现辖21个行政村。镇政府所在地叫梅山村,村西有座大梅山,五个山峰相连,形似梅花,因而得名。也有人说,梅山村四周被群山围拢,从高空俯瞰,状如一朵盛开的梅花。

梅山镇有一条长溪——梅山溪,发源于长坑村,从秀岭村水尾流出后,在德州村流入文江溪。从长坑到秀岭,就是一条长长的坑。秀岭水尾有座新廊桥,建在村口,建成于2017年,是由西书、郭井、梅山、新楼、秀岭、沈岭等村共同出资筹建的。梅山溪从这些村流过,有着不同的名称,在西书叫漈头溪,在郭井叫龙溪,在秀岭被称为骑马石溪,大概是秀岭这一段溪中多石头,且巨大如马的原因吧。

我们登上长坑村,发现溪流很小,只是沟水而已,水尾廊桥之外,有个三四十米的落差,产生了薄薄的一层瀑布,周边尽是茂密的芒草,正抽穗开花。这里海拔860多米,经常云雾缭绕,除了夏季,其他三个季节,一逢下雨天,全村笼罩在浓雾之中,房屋若隐若现,弥漫着潮湿的气息,家家户户备了风干机,早年间是火笼、火盆,用来烤干又湿又霉的衣服、被子。夏天却是凉爽,多么炎热的天气,晚上都要盖被子睡觉。

长坑水出了水尾是瀑布,流入西书村也是瀑布,就在西书村头遇到了悬崖,也是三四十米的落差,从上直泻而下,白花花的流水,喧哗不止,蔚为壮观,因而这西书村旧时就叫漈头村,又叫白水村。

这里出过一个名人,叫吴腾汉,清朝知县,留有一座故居——松泉堂,建在村头瀑布附近。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那年的西书,当然是这样的风景。吴腾汉在故居右侧山中挖了一口泉井,在水尾牵头重修了一座廊桥——凤山桥。此桥始建于明末,1849年重修。桥墩用杉木垫底,用石块砌成墩座,桥面铺放巨杉圆木,再铺上木板。桥身为多柱长廊式建筑,长廊和楼亭的瓦檐头有人物、山水、花鸟等雕刻绘画。这个村的先人擅长做生意,贩木材、盐巴,很会赚钱,钱就像大风一样刮来。

西书狭长,村庄沿溪分布,有2.1公里之长,全村皆是吴姓。他们后来开枝散叶,顺着溪流往下游迁移,来到了郭井村,这里和西书村一样狭长,最早由郭姓人家开基建村。井在哪?村人也说不上来,也许早就不见了。村中最古老的建筑,大概就是廊桥,一座叫肖厝桥,一座叫章元桥,始建于何年,无从考证,只知道肖厝桥重修于清咸丰元年(1851)。两座古桥已十分陈旧,木柱和木板有斑斑霉点。夏日里,桥内甚是凉爽。我们在肖厝桥,碰见三个老人在此乘凉,桥下的流水声比他们的说话声音还要大。

梅山镇另有一条长溪,从金阳流到岭后、龙口、黎坑,最后从香坪流入闽湖。在金阳,这溪叫仁溪,溪边有几棵枫树,歪头弯身的,长相奇特。1958年,金阳村有12名妇女被评为省生产劳动模范,省政府曾为她们颁发一面“十二巧姐妹”的锦旗。她们受邀前往福州、泉州等地讲述光荣事迹,一时传为美谈。如今,她们中只剩一位,90多岁了,已说不清楚过往的事情。

黎坑原名叫犁坑,村庄两边大山高耸,形如铁犁犁过之后的痕迹。这里的洋面,看得见的田地,都插上了秧,绿油油的。不过到了秋收季节,在晒谷子期间,要防范山鸡的偷食。山鸡十几只二十几只结伙而来,不仅吃谷子,还吃茶籽,从油茶树上掉落在地上的茶籽,若不及时去捡,说不定颗粒无收。这些山鸡,体格如家鸡一样大,有被人抓到手的,感觉很轻,却有着一身漂亮的羽毛,尾羽长而优美。

来到香坪村。它坐落在山岭之上,可谓山顶上的村庄,地势平坦,传说洋面形状如船,至今保留着许多明清时代的古民居,是中国传统村落。我们去看村中央的一口古井,井壁凸出了二三块石头,是作为踩脚用的,在井里的水位降低的时候,村人要踩着石头下井装水。香坪村缺水,全村人都是喝这口井水的。到了枯水期,挑水的人要等到井底出了水,才好一瓢瓢舀出来。七八十人挑着水桶排队装水是常见的景象,有时排队从白天排到了晚上。好在现在有了自来水,再也不用为吃水的问题而发愁。我们看这井,清澈见底,忽然从井底冒出了一串水珠。村人把这井称作莲花井,说是水珠涌上水面,会荡开一圈涟漪,如同正在绽放的莲花。

梅 秀 新 街

走进梅山,惊叹于镇上那条长街。

这条街叫梅秀新街,总长度有1130米,又长又直,街头在梅山村,街尾在秀岭村,街边店面统一装修风格,整齐整洁,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新阳一带,很多人家做米粉,顺带也养了猪,把渣料、汤水什么的用来喂猪。梅山这边,长相好看的猪崽不愁卖,剩下那些个头小的,则是被新阳人买了去,因为他们有东西把这些猪崽喂大。在梅山,买卖猪豚很是活跃。很多人家把猪崽养大一些再去卖,把三五十斤以上、不足百把斤的小猪,称之为猪豚。特别是瘦小的猪崽,养上三五个月,就会变得有模有样,卖的价钱也更好。买主大多也是新阳人。每圩的成交量经常有五六十头。梅山人叫猪贩子为猪牙,凭着能说会道的本事,没有他们卖不出去的猪豚。而且,他们之间还相互吹捧,把猪豚卖价抬高,赚取更高利润,这种行为被当地人称作兑猪豚。

梅秀新街把三个村连在了一起,夹在中间的,是新楼村。这条街,秀岭村占了400多米。梅山村在街头这一段,只有300米,集中了大部分店面,是一段名副其实的商业街。有些店铺开着开着就开成了老店。比如,有一家“梅山老太婆饭店”,招牌上标明“五十年老店”,招牌菜是特色熏鸭、泥鳅米粉。门口一边堆着一大堆木柴,就是用烧柴来熏鸭的。

梅山熏鸭采用传统的方法熏制。把杀好的鸭子,抹上些细盐,用竹片撑开,晾干,再放到大锅里。锅内有米糠或大米,上面架一个铁丝网,把鸭子摆上,盖上锅盖,把塞进灶里的木柴点燃,烧成旺火,使锅内的米糠或大米烧焦成烟,大概30分钟,便可熏透全鸭,掀盖出锅,再拿到厨房蒸熟后,切块上桌,便可食用。这家店主说,她一天要做100多只,除了自家店铺用一部分,其他都是往外销的。目前,在这条街上做熏鸭的有4家店。逢年过节,每家店都要熏几百只鸭。在梅山,置办的各类酒席,熏鸭是桌上少不了的一道菜。

梅山菜中的红菇鸡也值得一提。红菇鸡好吃,最好是土鸡,更妙的在于红菇。梅山盛产红菇,除了璞溪,盖竹、沈口、沧洲、香坪、雄峰等村均产野生红菇。我们在盖竹村,见到一位70多岁的老农,说盖竹的红菇比璞溪的还多,只是近几年采的人多,外面的人也进来采,连小菇蕾都不放过,以至于越采越困难。盖竹与璞溪相隔着文江溪,两村的蜜蜂也很多,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蜂箱,少则几箱,多安置于房屋之中或房屋附近,多则五六十箱,大多安置于野外,基本是春蜜,一年收割一次,在农历五月分的时候收割。最多的人家,可收割上千斤,甚至2000斤。到这些村里去做客,人家会以蜜代茶,给客人端上一杯蜂蜜水。

蜂蜜甜美,蜂蛹也很值钱,一斤卖到了200元。找蜂蛹,关键要找到蜂巢。在西坑村,有七八人经常去找蜂蛹的,两个人合成一伙,在每年农历八月到十月这段时间,蜂蛹长得个大肥美,他们漫山遍野寻觅。这蜂巢,有挂在树上的,可以上树用烟熏法把蜂驱散,危险系数较高,况且有可能引发火灾,也不被允许,他们专注于藏在土里的,那是马蜂筑的巢。马蜂有尾指那么大,抓到一只,把一条小纸条或者竹膜绑在它腰上,追着它飞去的方向,看它落在哪里,就可找到蜂巢所在。然后,他们穿上防护服,用锄头小心挖开土洞,好把缀满蜂蛹的蜂页完整收入囊中。在开挖之际,他们往洞口罩上一个笼子,把马蜂往笼子里赶,收拾起来用以泡酒,泡上大半年即可饮用,据说有祛风除湿、疏通经络等药用功效。当然,马蜂酒可以喝,酒中的马蜂是吃不得的。

这个季节,也是西瓜的上市季,梅山街上的西瓜,每天都有成堆的在卖。我听知松说,20世纪80年代,他的老家沧洲是家家户户种西瓜,而且沧洲的土质好,出产的西瓜品质更好,让“沧洲西瓜”产生了品牌效应,连泉州永春、大田城关的,也有不少商贩前来收购。知松父亲是西瓜种植能手。他告诉我,种西瓜,一般在惊蛰时下种,最好是荒草烧过的土壤,挖上一个个长宽1.5米的土穴,往里撒一些草木灰或者农家肥,草木灰是把稻草、铁芒箕、芒草之类烧成灰的,再蒙上塑料布,以防肥料被雨水冲走。西瓜种萌芽出土,成藤长叶,结出小果。要种出大西瓜,一个藤只能保留一个小果。四五个月之后,一般在农历五六月,西瓜就长大成熟了。大的西瓜,一个20多斤。种得多的,收成有一两万斤的。每逢圩日,沧洲村人就拖板车、开拖拉机,到圩场上摆摊卖西瓜。当时,知松刚刚在城关参加工作,他父亲就把西瓜运到城关去卖。一斤卖5角钱,比在乡下会卖得贵了一点,他父亲说。

2000年以后,沧洲西瓜的种植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芦柑,基本也被永春人收购去。如今在沧洲,芦柑也好,西瓜也好,只是零散地种植,已不成气候。至于种西瓜,梅山各个村仍有人在种。在各个村走访时,村人好客,端来西瓜给我们解渴,强调说,本地瓜,自己村的人种的。

当晚,在梅山住宿。吃过晚饭,沿街散步,朝街尾走去,我们去拜访詹宏柳老师,想看看他家的族谱。他们詹氏是从沧洲村迁到秀岭村的。詹氏族谱记载了“沧洲八景”,还记载了“梅山八景”,以及清乾隆进士詹廷楷撰写的八景诗。“四水朝宗”“蓝桥蕴玉”“金鲤朝天”

“文峰涌日”“魁岭腾云”“龙唫乌峡”“豹变罗城”“三台拱秀”,这“梅山八景”,涉及今天的梅山村及郭井、秀岭等近邻村落。

怎么,大梅山不算一景吗?

“三台拱秀”即是,詹老师说,“三台”就是大梅山。大梅山五个山峰,从街上抬头望去,看得见的只是三个山峰。詹氏族谱特地做了补充说明:“三峰耸拔,为乡之主镇山。”

责任编辑 韦廷信

猜你喜欢
红菇梅山西瓜
秦岭地区红菇属菌类分类现状、问题及对策*
中国食用菌(2022年2期)2022-11-22 22:30:07
玉林红菇的综合开发利用现状研究
现代园艺(2021年1期)2021-12-07 19:46:33
我要采的是红菇
容县红菇实现“人工助产”
农家之友(2020年9期)2020-04-21 02:18:50
大小西瓜
梅山
黄河之声(2019年1期)2019-03-30 03:38:06
游梅山龙宫
梅山情
黄河之声(2018年6期)2018-05-18 00:47:57
当夏天遇上西瓜
巧切西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