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探析

2024-12-31 00:00:00边桂华
语文世界(小学版) 2024年8期
关键词:池子思辨性蔺相如

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思辨性阅读承载的重要目标,需要教师从统编教材出发,通过创新思辨性课堂,开展多样化的思辨性阅读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

一、以提问推动多元化对话

在思辨性阅读教学中,教师常常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提出疑问并清楚明白、有理有据地进行表达,学生的阅读与表达处于密切联系中。由此可见,提问在阅读课堂上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也能够推动学生进行多元化对话,包括与文本、他人、自我的对话,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1.与文本对话

文本是学生开展阅读活动的重要载体,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能够通过独立思考,从不同角度提出思考的问题,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因此,教师应重视让学生在文本阅读中保持好奇心,不断地进行质疑。这既需要教师为学生留足与文本对话的时间,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又要尊重学生在个性化解读中产生的新颖想法。

比如,教学《蜘蛛开店》,在对课文内容有了大致了解的基础上,学生围绕“蜘蛛一共开了几次店和卖了哪些织品”与文本进行对话,通过提取关键信息进而得出答案;接着,教师提出问题:“蜘蛛遇到困难后,总是改变所卖的织品的原因是什么?你们阅读时有没有不理解的问题?”这样的问题能够引导学生思考,促进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进而从文本中找到蜘蛛开店的最初想法:一心只想卖“简单”的织品,打消寂寞和无聊。

2.与他人对话

课堂上,学生与文本对话是学习的基础,还需要与他人对话,包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也可以借助角色扮演活动进行对话。这样的对话同样需要借助提问来推动,通常以带有“为什么”“怎么样”“你怎么认为”的问题呈现。在互动对话中,学生不断思考、探索,对问题获得深度认识与理解。

比如,教学《咕咚》,教师让学生分别扮演文本中的兔子、小猴子、狐狸、山羊、小鹿等小动物,进行对话。在跟风跑时,小动物互相之间进行对话“你为什么跑呢”,每个小动物的回答都是可怕的“咕咚”来了。在此基础上,教师让野牛的扮演者与小动物扮演者进行对话,说一说野牛在听到其他小动物都说“咕咚”来了时,有怎样的表现。学生通过朗读课文,发现野牛不是听到小动物说的话就认为它们说的是真的,而是追问小动物“有没有看见‘咕咚’来了”。通过思辨,学生认识到在听到别人的话时,不加分辨就信以为真,就会造成以讹传讹的结果。

3.与自我对话

在教学中,学生还需要与自我开展对话,一方面内化与外界对话的成果,另一方面形成对文本的独特认识与表达,促进思维向深度发展。

比如,教学《书戴嵩画牛》,针对“处士笑而然之”中的“然之”,编者给出了注释“认为他说得对”。这样一来,杜处士的“笑”就是赞同的笑。教师让学生问问自己“是否同意这样理解杜处士的‘笑’”。学生与自我对话:赞同的话,理由有哪些;不赞同的话,理由又有哪些。在与自我对话的过程中,学生判断杜处士的“笑”还有复杂的情感因素在里面。

二、以比较促进多样化反思

比较是人们认识事物的有效方式,也是重要的思维方法。在思辨性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求同与求异两个角度进行比较阅读,感受思辨的力量与理性的美,促进学生在阅读中进行反思,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1.在前后关联中进行比较

在统编教材的课文中,人与物、人与事、事与事之间具有前后关联的特点,教师抓住这一特点,采用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捕捉文本的内在联系,借助训练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比如,教学《守株待兔》,教师引导学生围绕宋人和兔之间的关系,即宋人偶然得兔、希望再得兔、再也得不到兔,反思宋人的行为,结果发现宋人不仅仅受他身上存在的不劳而获的懒惰意识左右,坚持守在树桩边等兔子再来撞死;更可笑的是,宋人把碰巧发生的事情当成会经常发生的事情。经过这样的比较与反思,学生就不是单方面去理解寓言中包含的道理,而是在全面理解中反思自己在生活中的言行举止。

2.在不同观点中进行比较

在思辨性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针对不同观点,从文本中找出足以支持观点的材料,梳理分析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负责任、有中心、有条理、重证据地进行表达训练。

比如,教学《池子与河流》,文本中池子有享受安逸的生活主张,河流有永远向前的生活追求,双方站在各自的立场发表见解,似乎都很有道理。对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用表格的形式,列出池子与河流的生活方式、各自的追求与结局,从中提炼它们的观点以及支持观点的理由。在此基础上,学生通过认真思辨,发现自己并不认同池子的那些关于享受的观点,不能将池子的观点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进而懂得在生活中要向河流学习,不怕曲折,永远向前。

三、以转换指向多层次思辨

在思辨性阅读教学中,学生容易从固定的角度看问题,往往得到片面的结论。教师需要适时提醒学生运用转换策略,选择从不同角度去看同一个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借助多层次思辨,发现事情的真相。

1.在情境转换中思辨

开展思辨性阅读教学,教师需要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变换角色去体验与感知,深入开展思辨活动。

比如,教学《一块奶酪》,课文讲述了一群蚂蚁在搬运一块奶酪的过程中发生的有趣故事。教师可以创设情境:假如你就是那群蚂蚁中的一员,参与了搬运奶酪的活动,请你自主选择文本中的角色,说一说自己面对奶酪渣会怎么做。有的学生以蚂蚁队长的身份进行体验,有的学生以最小的蚂蚁的身份进行体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蚂蚁在特殊情境中的行为举止绘声绘色地表达出来。

2.在角色转换中思辨

在思辨性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站在对方立场上思考问题,获得成长的智慧。

比如,教学《将相和》,在蔺相如做了上卿后,廉颇发誓要让蔺相如“下不来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站在蔺相如的立场上开展思辨活动,进而理解蔺相如的做法——蔺相如知道这个消息后,采取不与廉颇碰面的避让策略,背后的原因除了站在国家利益的大局之上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站在廉颇的立场来看这个问题,进而明白了廉颇并不是真心地要与自己过不去,只是说说气话而已。经过这样的思考,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将相和”中浓浓的思辨意味。

总之,在思辨性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重视阅读、表达与思维的有机融合,让学生在阅读活动中掌握思维方法,培养真正的理性精神。

猜你喜欢
池子思辨性蔺相如
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
只要你踏上充满花香的路
幼儿画刊(2021年10期)2021-10-20 01:44:26
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
关上灯,才看得见
夏天,当一条鱼多好啊
悖离核心素养涵育的非思辨性写作
将相和
不计个人恩怨
—— 蔺相如
负荆请罪
枫叶的歌
幼儿100(2016年32期)2016-12-10 07:4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