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安排了许多古诗,古诗是学生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载体。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情,联系古诗的特点,引导学生在多样化的诵读中感受古诗的音律美,在深入品读中体会古诗的意象美,获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与熏陶。
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主编温儒敏提出,古诗词教学的最好办法是让学生反复诵读,将古诗词读得滚瓜熟烂。只是这种反复诵读不是机械重复地死记硬背,而是带着不同要求与目的去一次次地读,充分感受古诗词的音律特点,使每次诵读都有滋有味。
1.巧用打拍助读
入选教材的古诗,无论是五言还是七言,都具有形式工整、节奏鲜明的特点。在初学古诗时,学生可以借助读童谣的方法,一边打节拍,一边诵读。比如,《江南》这首古诗,诗中出现最多的句式是“鱼戏莲叶”,在学生跟着教师初步练读诗歌后,教师指导学生以拍掌的方式打节拍进行诵读,即读“鱼戏”拍掌一次,读“莲叶间”再拍掌一次,按照这样的节奏读完全诗。接下来,学生可以尝试用其他的拍掌方式读诗句,比比谁读得既有节奏又有意思。比如,有的学生读“鱼戏莲叶”拍掌一次,读后面的方位词则朝着相应的方向拍掌,就很有创意。这样一来,学生读起来就不会只有一个调,而是以不同的拍掌方式体现自己喜欢的节奏,使《江南》中的“鱼”之“戏”显示出独特的韵味。
2.紧扣韵律诵读
在小学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古诗的音韵美。在诵读中,教师除了提醒学生重视“平长仄短”的吟诵要求,还需要重视紧扣韵律进行诵读。比如,教学被称为杜甫第一快诗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中押韵的字有“裳、狂、乡、阳”,教师要指导学生读出韵味,体会作者蕴含在诗中的情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意象是古诗中最活跃的元素,是体会与领悟诗歌内蕴的重要抓手,学生诵读诗歌离不开对意象的品读。在古诗中,意象通常有现实意象与虚拟意象之分,教师在教学中需要采用意象还原的策略,引导学生在诵读中展开想象,把握意象背后传达的情感。
1.在表演中品读
小学生天生好动,教师把学生的这一特点有效地运用在古诗学习中,让学生对古诗中那些用文字解释起来显得很复杂的词句,以表演的形式进行理解,用多种动作直接阐述相关词句。比如,学习《静夜思》,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诗中的意象——月亮,不适宜过多地讲解,适合以表演进行理解。针对“床前明月光”这句诗,学生可以这样表演——睁大眼睛看着月光,感到眼前一片明亮;针对“疑是地上霜”这句诗,学生可以这样表演——脸上露出惊疑的表情,皱起眉头,轻声说“下霜了吗”;针对“举头望明月”这句诗,学生可以这样表演——抬起头,看着窗外的月亮;针对“低头思故乡”这句诗,学生可以这样表演——眯上眼睛,假装睡着了,在梦中回到了故乡。这样的表演品读,加深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
2.在探究中品读
在古诗教学中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采用探究的方式,对古诗的意象进行品读。比如,教学贺知章的《咏柳》,在学生通过多种形式诵读后,教师先针对题目提出问题:“在读《咏柳》这首诗时,除了题目中的‘柳’,你还在哪些诗句中发现了‘柳’?写的是‘柳’的什么?”这样的问题驱动学生再次细读诗句,从字里行间寻找“柳”的踪影。学生通过探究就会发现,“碧玉”写的是柳树的颜色,“绿丝绦”写的是柳树的枝条,细叶写的是柳树新发出的叶芽。在此基础上,教师继续追问:“你觉得诗人在诗中主要‘咏’柳树的什么呢?”学生思考后就能发现,诗人用“碧玉”“绿丝绦”“细叶”来写柳树,都是突出柳树很美;通过“妆成”“垂下”“裁出”等具有拟人意味的词语,表达了自己对春天里柳树发出新芽的喜爱之情。
3.在比较中品读
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学生学习古诗也需要通过比较进行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在古诗教学中,以类似的诗句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从中体会不同诗作中的意象传达的情感。比如,教学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这首送别诗的前两句是“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先写雨再写送别;王维的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的前两句是“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也是先写雨再写送别。教师把这样的送别诗句放在一起,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品读,就能理解不同诗人在送别时选择不同的意象来传达的情感:王昌龄选择的是“寒雨”“楚山孤”,让送别带上了沉重的心绪,在不舍之中充满了担忧;王维选择的意象是“朝雨”“柳色新”,尽管别意很浓郁,但是有生机与明快的感觉,丝毫没有沉重感,体现的是诗人开阔的胸怀。由此可见,诗人同样抒发送别之情,所选择的意象不同,抒发的情感也就不同。
4.在拓展中品读
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往往还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拓展阅读的方式来把握诗歌的内涵。比如,教学陆游的绝笔诗《示儿》,诗人在诗中对儿子提出“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要求,体现出最强烈的爱国情感。对此,教师一方面可以给学生介绍陆游的生平资料,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拓展阅读陆游的其他诗作,如《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书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陆游的爱国情怀。
总之,在小学古诗教学中,教师需要把握新课标的相关学习要求,结合所学古诗的特点,从诵读到意象把握,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学习,帮助学生从中获得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