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探究

2024-12-31 00:00:00罗玉泉臧明学
语文世界(小学版) 2024年8期
关键词:树桩农夫寓言

寓言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自先秦以来,我国就涌现出许多哲理性很强的寓言,如《掩耳盗铃》《狐假虎威》《滥竽充数》等。它们短小精练,却蕴藏着许多哲理,给人们带来了深刻的智慧启迪。文言文是由古代的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当寓言邂逅古老的文言文,教师该如何传授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该怎样在教学中彰显寓言的文体魅力,笔者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现就《守株待兔》一课的教学谈谈自己的认识和做法。

一、关注文言文的形式,教学生学会学习

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中国古代寓言距离现在已有千年之遥,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不可避免地会遇到种种困难,这就需要教师特别关注文言文的形式,运用多种方法,教学生学会学习,为学生学习文言文架起一座桥梁。

(一)组词——化解字义难关

文言文中存在许多单音节词,一个字往往就是一个词,一个字表达一个意思。如《守株待兔》这个题目就是由四个单音节词构成的。在课堂上,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理解字词的意思,更要让他们认识这种现象。

比如,揭示课题时,笔者直接问学生“待”是什么意思,学生一下子就答出了“等待”。笔者肯定学生的答案“你的方法真好,组了一个词就说出了这个字的意思”。这是鼓励,其实也是在点拨学法。笔者接着问学生:“你们能用组词法说说“兔”“守”的意思吗?”学生自然而轻松地答出“兔”就是“兔子”,“守”就是“守候”。接下来,学生结合“株”的意思,明白了这个题目的意思就是“守候在树桩旁等待着兔子的到来”。

教师指导学生用组词的方式去理解字词的意思,可以解决文言文学习中的好多字义难关,当然,由于可以组的词太多,这种办法也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我们还要教会学生把组好的词语放到原文中去,看是否合理,是否通顺。

(二)比较——辨析古今区别

文言文和现代文的一个显著区别,就是同一个字,在古代和现代的意思是不完全相同的。如果学生认识不到这种现象,那么他们在学习文言文时,就会习惯于用字的今义去理解古文,这样常常会理解不通,甚至根本无法真正读懂读透文章。

在《守株待兔》这篇文章中,“兔走触株”中的“走”,在古文中是“跑”的意思,而在现代文中是“行走”的意思。在课堂上,笔者故意提出疑问:“兔子能撞死在树桩上,它的速度一定不慢。但是,文中却说兔走触株。你们没有疑问吗?是不是作者写错了?”学生经过思考,充分肯定作者写的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对于“走”啥时变成了“跑”的意思,他们还是有疑问的。这时,笔者再进行提醒:“其实,中国的许多汉字,在古代和现代表示的意思是不一样的。比如,‘走’现在指人或鸟兽的脚交替向前移动,就是走路。‘走’在古代可不是这个意思,那是快跑的意思。比如,‘走马观花’。”学生此时方才恍然大悟。

(三)看图——配合自主理解

在语文课本中,编者总会给文章配上一些精美的插图。如果教师能适时巧妙地运用这些插图,不仅能让学生轻松理解字词的意思,体会人物的心情,而且能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

教学《守株待兔》这篇文章,笔者不止一次地运用到了插图,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比如,在理解课题时,学生无法用组词的方式去理解“株”的意思,笔者适时提醒:“你能否从插图中找到它的意思呢?”学生一眼就看到了树桩,轻松地说出了答案。在理清故事情节时,笔者让学生从插图中去观察那个乐呵呵的农夫,猜测他的心情,从古文中找出原因“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当学生明白兔子撞死在树桩上只不过是一件偶然的事情后,笔者让学生观看农夫那傻傻的表情,呆呆的眼神,然后再让学生去劝说这个农夫。这种情境的创设,很自然地激起了学生的表达欲望。

(四)活用注释——弄清寓言内容

为了方便学生学习古文,编者在每篇文言文后都加了注释。教师在教学时也要充分利用好这些宝贵的教学资源,让学生了解注释,知道如何把注释中的意思放到文本中去理解词句的意思。

笔者在教学《守株待兔》时,并没有花太多时间去教学生如何看注释,如何结合注释理解文意。不过,笔者发现文中还有个“复”字,学生并不是一下子就能理解的。于是,笔者巧妙地利用注释,问学生:“‘冀复得兔’中的‘复’是什么意思呢?可能是编者忘记了,注释中并没有标出来。你能给它加一个注释吗?”学生查字典,甄别字义,得出结论“又、再”后,又郑重地在文中加上“复”的注释。

(五)朗读——品析文言韵味

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还离不开具体形象的支撑,探求寓意,教师须引导学生凭借想象将文言文变成鲜活的生活画面。

教学《守株待兔》一课,笔者要求学生用大声朗读的方式读熟课文,让他们在朗读的过程中将故事转变为一幅幅生动可感的画面,进一步理解故事情节,探究寓意。

二、注重文本内容,领悟寓言道理

中国古代寓言教学除了关注其文言文的外在特征,我们还要注重其文本内容,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领悟寓言蕴含的道理。

(一)补充留白,让空白处精彩纷呈

在文学创作过程中,作者有意留下了一些空白,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这种方法叫留白。在寓言教学过程中,教师如能发现这些留白,引导学生对这些留白进行想象、补充,就能帮助学生完善心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人物的所作所为,进一步领悟寓意。

在《守株待兔》一文中,对于兔子撞死在树桩上这件事,作者只用了八个字“兔走触株,折颈而死”。至于兔子那天遇到了什么事,走的时候为什么会心不在焉,文中都没有交代清楚。在课堂上,笔者问学生:“那天,兔子为什么会跑得那么快,才导致了飞来横祸呢?”学生给出的答案五花八门,有的说兔子当天着急去外婆家一不小心撞到了树桩;有的说兔子在路上遭到猎人的追捕,慌不择路撞死了;有的说可能是天敌老鹰在追兔子,所以它才撞死了……此时,笔者适时追问:“这样的事情每天都会发生吗?”学生都纷纷回答不会,这只是一次偶然现象,不可能天天发生,对农夫来说只是运气好而已。

这样的补白看似与主题关系不大,实则为学生领悟寓言的寓意打下了基础。

(二)巧妙追问,使寓意呈现水到渠成

在学生学习寓言的过程中,有些道理不是学生自己能够读懂或者一下子就能理解的,需要教师在课上及时而巧妙地追问,才能帮助他们抽丝剥茧,逐步理解故事告诉人们的道理。

在《守株待兔》的教学中,笔者连续发问:“那天,兔子为什么会跑得那么快,才导致了飞来横祸呢?这样的事会天天发生吗?为什么?农夫整日不干农活,一天到晚盯着树桩,他能等来倒霉的兔子吗?如果让你劝劝这个农夫,你准备和他说些什么?”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最终理解了寓言的寓意。

(三)大胆表达,令学生领悟更加深刻

表达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学生学习寓言的一个重要途径。学生明白寓意之后,再通过自己的嘴巴说出来,对故事寓意的理解会更加深刻。

通过一连串的追问后,笔者对学生说:“同学们,学完这篇课文,你们觉得这个农夫可笑吗?明明是个非常偶然的事情,他却以为会天天发生,这怎么可能呢?难怪他被宋国人笑话。不过,也有好心的邻居把这个道理讲给他听,想帮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此不再做傻事。如果你是这个邻居,你会怎么和他说呢?”

学生的回答水到渠成,有的说“你不干农活,天天在这儿等兔子,不是在浪费时间吗”,有的说“ 兔子撞在树桩上,本来就是个非常偶然的事情,你却把它看成了必然会发生的事情”,有的说“你不可能再次等来兔子的,还是老老实实去干活吧”。在这样的互动交流中,学生进一步领悟了寓言的寓意。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寓言教学,既须关注言,即文言文的形式,让学生习得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又须重视意,即寓言之寓意,让学生明白寓言告诉人们的道理。

猜你喜欢
树桩农夫寓言
树桩
躺在树下的农夫
寓言
文苑(2020年5期)2020-11-19 10:41:17
成长的寓言
文苑(2020年5期)2020-06-16 03:18:16
时装寓言
智族GQ(2020年3期)2020-06-01 07:26:50
农夫和蛇
农夫和蛇
儿童绘本(2019年21期)2019-12-06 07:38:12
树桩屋
树桩盆景的夏季管理
老友(2016年8期)2016-04-02 01:35:19
寓言的马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