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教师以核心素养为教学核心,旨在通过优化评价过程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基于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教师组织学生开展高阶思维训练,需要以表现性评价为核心,从表现性目标、表现性任务、表现性评价层面入手,转变评价方法和流程,发挥表现性评价的作用。
基于新课标的精神,小学语文高阶思维指向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笔者以统编教材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太阳》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小学语文高阶思维训练表现性评价的设计策略。
《太阳》是五年级上册的一篇文章,体裁是说明文,主要内容是介绍太阳的知识、太阳与人类的关系。本文共分八个自然段、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主要介绍太阳的特点,涉及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第二个部分主要讲述太阳与人类的关系。
在教学之前,教师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强,他们喜欢阅读课外书籍,但无法将课程知识与实际生活建立联系。因此,教师结合高阶思维训练表现性评价设计方案,带领学生找到、认清太阳与人类的关系。
基于核心素养教学理念,教师以高阶思维训练为核心,设计基于高阶思维的表现性评价方案,包括表现性目标、表现性任务、表现性评价。
(一)基于语文要素,设定表现性目标
1.高阶思维要素分析
教师结合《太阳》的内容,分析其文体特点,确定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推理与决策能力等方面的高阶思维要素。
2.表现性目标分析
教师根据《太阳》的内容,结合学生的预习情况,分析本课的表现性目标。第一,由于本课的重点内容是讲述太阳与人类的关系,教师可以联系实际生活带领学生探寻太阳与人类的关系。第二,由于本课内容涉及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方面的知识,教师可以着重为学生讲解上述说明方法的应用技巧和好处。
综合高阶思维要素和表现性目标,教师可以确定以下表现性目标。
目标1:学生可以多次阅读文章,分析、总结太阳及太阳对人类的作用。对应的行为能力是“批判性思维”,思维品质是“批判性”。
目标2:学生可以应用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说明一个事物的特点,了解、分析说明方法的好处。对应的行为能力为“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推理与决策能力”,思维品质为“批判性、灵活性、敏捷性”。
(二)关注学习经历,设计表现性任务
1.表现性任务分析
教师根据《太阳》的内容,设计具体的教学流程,以学生的高阶思维训练为核心,确定具体的表现性任务。
第一个教学环节——通读、理顺全文,教师明确第一个表现性任务是“理清脉络”,此任务主要考查学生对全文的理解情况,要求学生根据全文的写作顺序,完成分析文章的学习任务。一方面,教师根据该任务的结果,发现学生对文章基本结构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学生结合此任务,整合文章内容,锻炼总结文章的能力。
第二个教学环节——分析各个段落,教师明确第二个表现性任务是“分解文章”,此任务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旨在通过多元训练提升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
第三个教学环节——联系实际生活,教师明确第三个表现性任务是“联系生活”,此任务属于较高难度的任务,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符合高阶思维训练。
2.表现性任务设计
教师根据上述分析,设计表现性任务的具体方案。
基于第一个表现性任务——“理清脉络”,教师结合该任务的内容,确定该任务对应目标1,任务内容是“学生阅读全文内容后,可以按照不同顺序介绍太阳‘远、大、热’的特点”。
基于第二个表现性任务——“分解文章”,教师确定该任务对应目标2,任务内容是“学生跟随教师的思路,将文章分为两个部分,总结不同部分的学习要点和核心内容”。
基于第三个表现性任务——“联系生活”,教师确定该任务对应目标1,任务内容是“联合《太阳》第二部分的内容和自己的实际生活,总结太阳和人类的关系”。
(三)凸显高阶思维,确定表现性评价
1.表现性评价内容
结合已经设计的表现性目标和表现性任务,教师可以制定表现性评价量规。制定表现性评价量规之前,教师应该结合具体任务,充实评价内容。
第一个表现性任务——“理清脉络”,对应表现性目标1,涉及“批判性思维”行为能力、“批判性”等思维品质。
第二个表现性任务——“分解文章”,对应表现性目标2,涉及“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推理与决策能力”等行为能力、“批判性、灵活性、敏捷性”等思维品质。
第三个表现性任务——“联系生活”,对应表现性目标1,涉及“批判性思维”行为能力、“批判性”等思维品质。
2.表现性评价方法
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教师选择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方法,将其应用于评价活动。
综合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教师可以制定表现性评价表,包括任务、评价要素(行为能力、思维品质)、评价内容、评价结果等内容。
教师设计小学语文高阶思维训练表现性评价表后,需要将其落到实处,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情况,对评价表进行优化。
(一)表现性目标的落实及优化
1.表现性目标的落实情况分析
在教学中,教师发现部分学生不了解太阳的作用,也不知道其与自然的关系,对学习自然科学缺乏兴趣,难以达成表现性目标。
2.表现性目标的优化措施
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教师对表现性目标进行了优化,增加了目标3:细化内容,探究中草药和太阳之间的关系,培养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对应的行为能力是“创造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推理与决策能力”,思维品质是“创造性、灵活性、敏捷性”。
(二)表现性任务的落实及优化
1.表现性任务的落实情况分析
教师落实第一个任务——理清脉络,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分析课文是从哪些方面介绍太阳的,总结太阳对人类的作用。学生找到“一亿五千万、二十几年、三千五百年……体积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大火球”等词语,总结说明方法。
教师落实第二个任务——分解文章,首先,要求学生阅读课文第1—3自然段,分析太阳的特点,学会应用说明方法;其次,要求学生阅读课文第4—8自然段,思考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太阳和人类的关系的;最后,指导学生总结全文,发现太阳的功能和重要性。
教师落实第三个任务——联系生活,组织学生从实际生活出发,探究太阳和人类的关系。
根据上述三个任务,教师发现通过分解文章内容,学生无法真正掌握课文中的说明方法。
2.表现性任务的优化措施
教师结合学生的学情,对表现性任务进行了优化,将第二个任务分解成以下两个任务。(1)运用方法,对应表现性目标1、2,任务内容为“学生运用说明方法,说明任意一种事物”。(2)理解关系,对应表现性目标3,任务内容为“学生掌握段落之间的关系,总结太阳的功能和重要性”。
总之,针对小学语文高阶思维训练表现性评价设计,教师需要以帮助学生增强高阶思维能力为目标,设计、优化表现性评价内容,体现教学评价的重要作用,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