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视野下高校音乐人才培养的逻辑思路与实践探索

2024-12-31 00:00:00卢格霖
大观 2024年7期
关键词:新文科音乐教育人才培养

摘 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文化的多元化趋势日益明显,高校音乐人才培养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新文科”视野下,亟须重新审视和思考音乐人才培养的逻辑思路与实践探索,以适应时代的变革和社会的需求。音乐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审美能力和创新精神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传统的音乐教育模式往往过于注重技能训练和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个体差异和兴趣爱好的关注,导致高校音乐人才培养的单一性和同质化。因此,在“新文科”视野下,需要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提升。基于此,探讨如何转变观念,适应社会实际需求,实现多学科深度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能力,使其成为既有理想信念、道德修养,又有扎实学识、仁爱之心的优秀音乐人才。

关键词:“新文科”;高校;音乐教育;人才培养

注: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新文科’视野下的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2021GXJK467)研究成果。

“新文科”强调跨学科融合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为高校音乐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在这一背景下,需要重新审视传统音乐教育模式,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视野,探索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培养路径。第一,强调学生个性发展和兴趣爱好的培养。音乐教育应关注学生的内心体验和情感表达,鼓励探索不同音乐风格和形式。通过多样化的音乐活动和课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助其形成个人的音乐风格。第二,加强跨学科融合,实现音乐与其他学科的深度融合。音乐不仅是艺术,还是文化、历史、哲学等领域的交汇点。通过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提供全面深入的音乐教育体验,如结合文学、历史,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跨学科整合能力。第三,注重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音乐教育不仅是知识传授,更是实践和创新过程。提供实践机会和创新平台,鼓励学生参与音乐创作、演出、教育等,培养其创新和实践能力。

一、逻辑思路:高校音乐人才培养的

“三大核心”

(一)跨学科融合助力人才培养的方法创新

在“新文科”教育的浪潮中,跨学科融合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人才培养方法和手段。尤其对于高校音乐教育而言,跨学科融合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还能够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多元化需求。在音乐教育中跨学科融合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音乐教育与文学、历史等人文学科结合,可以使学生通过学习文学中的音乐描述,深入理解音乐情感和意境,通过学习历史了解音乐在不同时期的演变,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及跨文化交流能力[1];其次,音乐教育与科学技术融合,可以使学生学习数字音乐制作、虚拟现实音乐等,深入理解音乐本质并掌握更多创作和表演技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使其成为有竞争力的音乐人才。

(二)个性化发展推动人才培养的差异化

在“新文科”视野下,高校音乐教育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和需求。首先,通过个性化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教育者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符合他们兴趣和需求的学习内容,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其次,个性化发展还需要教育者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除了传授音乐技能和理论知识外,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如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等。这些素质的培养可以通过组织多样化的音乐活动来实现,如合唱、乐团、音乐剧等。最后,个性化发展还需要教育者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教育者需要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和优势,引导他们制定符合自己发展的职业规划。同时,教育者还需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职业发展资源,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的职业环境。

(三)实践创新精神提升人才的核心竞争力

在“新文科”视野下,高校音乐教育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创新精神,以培养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音乐人才。首先,教育者应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通过组织多样化的音乐实践活动,如音乐比赛、音乐节、音乐演出等,学生可以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其次,教育者还需要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音乐创作、改编等活动,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同时,还可以邀请业内专家为学生举办讲座、进行指导等,让学生接触到最新的音乐理念和创作方法,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最后,教育者还需要注重学生的团队合作和领导能力培养。在音乐团队中,学生需要学会如何与他人合作、如何协调团队关系、如何领导团队等。

二、现实梳理:高校音乐人才培养的现存问题

(一)传统的音乐教育理念根深蒂固——重“理实”轻“多元”

在高校音乐教育领域,传统的教育理念依然占据主导地位。这种重“理实”轻“多元”的教育理念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对音乐人才的需求,急需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改革。传统的音乐教育理念强调对音乐技能的熟练掌握和对音乐理论的深入理解[2]。这无疑为学生打下了坚实的音乐基础,使他们能够在音乐领域有所建树。然而,传统的音乐教育理念缺乏对学生个体差异与兴趣爱好的关注。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音乐天赋和兴趣,而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将他们塑造成千篇一律的音乐人才。这无疑是对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极大压制。因此,需要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二)音乐教育跨学科的融合程度低——重“原本”轻“融合”

在当前的音乐教育中,教育者过于注重音乐技能、理论的传授,忽视与其他学科的融合。这种重“原本”轻“融合”的教学方式,限制了学生的知识视野,阻碍了其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提升。这一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音乐教育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程度仍然不够深入。这不仅限制了音乐教育的全面发展,还阻碍了其他学科从音乐教育中汲取灵感和动力的可能性。尽管当前一些教育者已开始尝试将音乐教育与文学、历史、科技等进行融合,但这些尝试往往只是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的整合和创新。人们往往只能看到一些简单的音乐作品与文学作品的对应关系,而未能深入挖掘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影响。第二,音乐教育的评价体系不够完善。当前的评价体系往往只关注学生的音乐技能和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而忽视其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三)实践的机会和创新的平台有限——重“形式”轻“实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的重要途径。在当前高校音乐教育中,学生的实践机会与创新平台十分有限。首先,实践机会的不足已成为显著问题。尽管一些高校为学生安排了一些音乐实践活动,但往往学生只是被动地参与,缺乏主动实践与探索等实质性锻炼机会。这样既不能有效提升音乐技能,又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团队合作能力。其次,创新平台的不足也是高校音乐教育面临的一大挑战。当前,在高校音乐教育中,学生缺乏展现自己才华和创新能力的平台。音乐是一种充满创意和创新的艺术,而高校作为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新平台和机会,激发其创新潜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相长:“新文科”视野下高校音乐人才培养的实践路径

(一)聚焦“四有”思想,利用音乐升华学生的精神境界

在“新文科”视野下,高校音乐教育应当聚焦于“四有”思想。首先,音乐教育者应通过经典音乐作品的欣赏和演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经典音乐作品往往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人文价值,教育者可通过深入分析和欣赏这些作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音乐教育应注重师德修养的培养,提升教育者的育人能力。教育者作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其师德修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因此,高校音乐教育应当通过组织师德培训、开展师德评价等方式,注重教育者师德修养的培养。再次,音乐教育应注重知识的传授,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和综合能力。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学科,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音乐理论基础和演奏技能。因此,高校音乐教育应当注重音乐知识的传授和演奏技能的训练,通过系统的教学和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和综合能力。最后,音乐教育还应注重仁爱之心的培养,营造和谐的育人环境。音乐教育不仅仅是技能的传授和知识的灌输,更是情感的交流和心灵的沟通。

(二)立足“四会”能力,利用音乐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新文科”视野下,高校音乐教育需要立足“四会”能力,即会唱、会奏、会跳、会教,以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首先,在唱的训练中,通过学唱各种风格的歌曲,学生不仅能够提升音乐感受力,还能在声音的海洋中找到自我表达的方式。通过参与合唱、独唱等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能锻炼舞台表演能力,更能在团队协作中学会倾听与配合,培养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其次,在奏的训练中,掌握一种或多种乐器演奏技巧,能够使学生在音乐创作中展现自己的个性和创新思维。通过加入乐队、室内乐团等演奏团队,学生不仅能提升音乐实践能力,更能在合作与竞争中培养领导力和团队协作能力[3]。这样的训练能让学生在音乐的海洋中畅游,享受创造与表达的快乐。再次,在跳的训练中,通过熟悉不同舞蹈风格的韵律和动作,学生不仅能够锻炼身体协调能力,更能在艺术表现中找到自我实现的途径。通过参与舞蹈表演、舞蹈创作等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在舞蹈的世界中感受到艺术的无限魅力,其创造力和想象力也能够得到充分的激发。最后,教的训练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使学生具备音乐教育的基本素养和教学能力,不仅能够传授音乐知识,更能在教育中传递情感与价值观。通过参与支教、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能在实践中体验教育的意义和价值,更能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培养社会责任感。

(三)针对“四能”水平,利用音乐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新文科”视野下,高校音乐教育应针对“四能”水平,即学生能登舞台、能教学生、能搞创作、能服务基层文艺,利用音乐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鼓励学生通过舞台实践,充分展示音乐才华,激发其表演欲望和创新精神。如举办各种音乐比赛、音乐节、音乐会等活动,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引导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表演能力和创新能力。其次,通过教学实践使学生具备音乐教育的基本素养和教学能力,培养其教育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如组织高校学生参与教育实习、支教等活动,引导其在实践中学习如何教育学生,如何培养音乐兴趣和创新精神,同时提高组织协调能力和沟通能力。再次,通过创作实践,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创作出具有个人特色的音乐作品。如开设音乐创作课程、组织音乐创作比赛等活动,提供创作平台和机会,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和创新能力。最后,通过深入基层,了解基层文艺需求,为基层文艺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4]。如组织学生参与文艺志愿服务、文艺下乡等活动,使其在实践中了解基层文化,推动基层文艺事业的发展。

四、结语

音乐不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更是一种精神寄托和心灵沟通的工具。它能够通过旋律、节奏、和声等元素,激发人的情感,启迪人的智慧,提升人的审美。在“新文科”视野下,探索高校音乐人才培养的实践路径具有深远的意义。这要求高校音乐教育聚焦“四有”思想,立足“四会”能力,提升学生的“四能”水平。高校音乐教育的独特之处在于其能够通过音乐这一艺术形式,升华学生的精神境界,培养其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5]。因此,高校音乐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传授音乐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音乐的力量,塑造学生的人格,培养其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杨柳松.新文科视域下高校音乐教育人才核心素养的构建[J].大众文艺,2023(5):154-156.

[2]卢格霖.“341”联动机制下的高校音乐教育专业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新文科”的视角考量[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23(1):65-69.

[3]王一平.新文科建设下高校音乐教育创新研究:以琵琶重奏教学为例[J].戏剧之家,2022(27):172-174.

[4]陈畅.强化新文科导向下美育建设定位,创新高校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机制:由“中国音乐家协会高校音乐联盟2021年工作会议”引发的思考[J].中国音乐教育,2022(2):50-55.

[5]杨毅鹭,张春蕾.新时代高校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艺术评鉴,2021(10):83-85.

作者简介:

卢格霖,博士,星海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钢琴表演、音乐教育。

猜你喜欢
新文科音乐教育人才培养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研究
图书与情报(2019年4期)2019-11-20 06:54:38
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
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学科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的新形势与新进路
出版广角(2019年9期)2019-06-14 08:19:30
新时期高职音乐教育的思路初探
戏剧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9:34:07
论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运用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40:14
音乐美学基本原理对音乐教育的几点启示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52:04
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育的价值与功能探讨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23:37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18:35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