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视角下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思考

2024-12-31 00:00:00刘永祥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24年15期
关键词:人才队伍建设

[摘 要]制造业是我国的立国之本、强国之基,人力资源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依托。校企联合培养是解决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与生产实践环节脱节问题、加快培养卓越工程师的重要探索。文章立足企业视角,在分析校企联合培养工作重要意义的同时,从拓展人才培养路径、建立人才培养长效机制、探索人才培养体系、推动产教研融合等不同维度,优化提出企业在校企联合培养工作中的策略方法。

[关键词]校企联合培养;产教研融合;人才队伍建设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24.15.042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24)15-0136-04

0" " "引 言

当今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以争夺高科技领域主导权为核心的大国博弈不断加剧,国家和企业对高科技领域领军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中央人才工作会议提出,要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努力建设一支爱党报国、敬业奉献、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师队伍。

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是针对传统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而诞生的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通过高校和企业的强强联合,着重将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相结合,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以便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尤其是在工程领域,校企联合培养能够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实践能力,从而帮助企业和社会实现产业发展创新,并推动产业发展与教学育人的深度融合[1]。

1" " "相关研究回顾

过往许多研究基于高校视角,研究思考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杨淼等以化工专业人才培养为例,分析了新工科背景下联合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2]。张何等以生物工程为例,探索应用型人才校企联合培养模式[3]。潘永强等提出电子信息专业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举措[4]。近年来,也有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更加关注企业方在校企联合培养中发挥的作用。张雪莹等通过对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工程博士指导团队进行分析,建议要进一步优化企业导师遴选规则、明确导师职责、加强校企导师交流[5]。陈冰等提出企业应在保证科研项目成效的同时,优化人才培养理念和机制[6]。刘薇提出践行以创新实践驱动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7]。张馨月等提出“项目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模式,通过建立联合培养基地,形成人才培养产教融合新机制[8]。本文希望在新发展理念下从企业角度出发,进一步思考和探究校企联合培养工作。

2" " "企业视角下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思考

2.1" "价值取向:深刻把握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重要意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人才强国战略,强调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之一,必须切实增强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政治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现实紧迫感。加快新时代卓越工程师自主培养步伐,有利于把握和抢占未来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先机,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从企业层面看,找准校企合作着力点,具有三方面的重要意义。一是有利于深入践行人才强企策略。校企联合培养工作是加快企业人才队伍建设、战略布局和创新发展的重要抓手。通过校企联合培养可以将人才培养环节前移,同高校一起有针对性地设计培养目标、制订培养方案、实施培养过程,能够根据企业实际需求培养人才,同时在引入优秀青年人才时掌握先机和主动权。二是有利于激发企业创新动能。企业和学校可依托人才培养的契机加强科技创新合作,通过开展专项课题、联合攻关等形式,在校企联合培养中实现产学研用深度融合,进行优势互补,加强高校科研成果和知识产权与市场需求的联系,促进企业从被动创新到主动创新的转变。三是有利于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实现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通过校企合作,实现高校的学科、人才、技术等优势和企业的资本、市场、信息等强项的科学统筹,促进高校专业与企业产业、科研专家与企业骨干的精准对接,推动创新链、产业链高度融合,转化为新质生产力,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

2.2" "协同育人:不断拓展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有效路径

近年来,一些重点企业结合自身行业领域特点,协同高校特色,推动联合培养人才的新范式逐步构建。在培养过程中,为了防止企业要求、行业标准与学校的培养计划出现脱节,需要把握好以下环节。一是要根植于爱国情怀去培养人才。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筑牢理想信念的根基。要引导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进程,擦亮爱党报国的底色,引导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涵育敬业奉献的品性。二是要因材施教,科学培养人才。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结合企业实践做出整体安排,充分考虑企业导师研究的主要课题,为其合理配备企业导师,既能对其进行更加贴合、更有针对性的培养,又能打造满足企业需求的高层次人才。三是要立足于重大需求培养人才。企业应按照人才培养规律,将国家重大课题、企业重大需求分解成为“磨刀”“练兵”的学生实践课题,安排学生到重大项目、工程一线岗位锤炼,将学生在高校的基础理论和专业实践有机结合,利用实践锻炼和发现人才,着力培养善于解决复杂问题的关键人才。四是要着眼于科技创新培养人才。要打造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培养体系,突破传统学科的边界,构建以未来关键核心技术为驱动、创新能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鼓励学生参与技术创新实践,培养具有突出创新意识、具备突出创新能力的高水平人才。

2.3" "激励保障:建立健全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长效机制

企业与高校在人才管理、评价标准、激励保障等方面往往存在较大差异,要顺利推进校企合作,尤其需要企业聚焦国家和企业重大战略需求,为人才成长打造保障机制,实现知识、人力和物质等要素的有机结合。一是企业应主动与高校签订合作协议。协议重点围绕企业所需、高校所能,在育人与就业、项目申报与产品研发等方面的权利义务上予以明确。企业与高校应积极沟通,统筹各个有关单位,确保校企联合培养工作能有序开展。有条件的企业可以通过线上宣讲、重点研发项目研讨会、专业技术人员座谈会等形式,进一步加强校企联合培养项目的宣传。二是高质量选派企业导师。把人才培养环节前移,同高校一起设计培养目标、制订培养方案、实施培养过程,实行校企“双导师制”,安排具有突出的专业水平、具备丰富研发及生产实践经验、同行高度认可的技术专家担任校企联合培养企业导师,指导学生在企期间的实践活动。三是结合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打造实践基地。在加强专业学习和科研训练的基础上,积极推进走进企业实践基地、开展联合党建活动等多种方式,组织导师组、企业专家带领联培学生团队,前往科研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企业文化中心等地进行党建活动、科研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国家重大需求的使命感,加强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加深对前沿领域技术的理解,拓宽对行业技术研究的认识。四是建立分类分层激励保障措施。针对校企联合培养的学生,探索在交通通勤、住宿安排、生活保障等方面给予适当支持,保障校企联合培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条件,让学生没有后顾之忧,全身心投入学习和科研工作中。针对企业导师,应在工作安排、绩效评价等方面充分考虑在校企联合培养工作中投入的精力和成果,制订具有针对性的方案,同时加大宣传力度,适时开展荣誉表彰,营造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针对科研突出人员,应在知识产权、收益权等方面建立合适的成果收益分配机制。

2.4" "实践导向:探索形成具有企业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

校企联合培养是有效结合理论学习和实践培养的重要人才培养模式,作为企业方更应发挥在实践资源方面的优势,突出实践导向,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探索形成具有企业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一是要准确把握企业面临的形势任务、发展核心要求和方法路径。企业应深刻把握当前所面临的国际环境、科技发展趋势方向、企业经营战略,深度探索企业各个业务板块的业务发展潜力和人才需要,结合企业特色有针对性地制订校企联合培养计划和方案,充分发挥校企联合培养在企业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的作用。二是要保证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参与度。确保企业充分参与招生选拔、课程设置、项目实践毕业答辩等学生培养的各个环节,把企业的人才培养优势体现在人才选拔、人才培养、人才使用的各个环节。企业应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为学生制订培养方案,安排学生到研发、工程一线岗位,聚焦企业工程中的难题,开展真研究,取得真成果,得到真成长,培养出具有企业特色、解决企业问题、推动企业发展的人才。三是推动校企联合培养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企业应切实根据在招生、培养、管理、评价等环节的重要责任,制定相应导师和学生管理办法,加快推进导师队伍建设、课程教材开发、评价制度建设,确保校企联合培养工作长期稳步推进。四是建立校企联合人才培养工作质量评估机制。企业应定期回顾工作情况,充分征求各有关方面关于校企联合培养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可以采用召开座谈会等形式组织学生、导师、校方、用人单位等多方进行交流,不断提升校企联合培养工作质量。

2.5" "产教研融合:持续实现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共建共赢

企业应把深化产教研融合作为培养校企合作人才的重要目标,将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重大、前沿问题转化为进阶式的青年人才培养体系。一是促进团队融合培养人才。可借助校企联合培养的契机,结合联合培养学生科研项目,打造联合创新团队;针对企业重大科研项目或未来发展方向,可以结合校方的学科优势,推动打造科研平台,有条件的企业可以积极对接高校,探索开展建立校企联合实验室。二是加深科技创新合作。结合企业实际需求和高校科研资源,共同申报重大科研攻关项目,发挥高校作为基础研究主力军的优势,发挥企业在技术应用和市场推广方面的潜力,将科学创新和技术突破有效转化为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和主导地位,转化为推动行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和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动力源泉。三是优化青年人才成长机制。企业应破除论资排辈、求全任用观念,加大对综合型科技人才的发现、培养、使用力度;创新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以科研和技术攻关项目为载体,以校企科技平台为依托,实施“项目+平台+人才”的培养模式,推动具有特色专业方向的科技进步和人才成长。四是要改进完善评价体系。一方面应破除“四唯”的评价导向,将工程实践、技术创新等成果作为青年人才的重要评价标准;另一方面要引导青年人才树立正确价值导向和科研观,激发青年人才的使命担当,引导青年人才深怀爱党爱国之心、砥砺报国之志,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

3" " "结束语

创新的核心是人才。在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阶段新要求下,高校、学生、企业的特点和需求正在发生新的交织和融合。校企联合培养工作应根据高校特色、企业需求、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持续优化和完善。企业应充分发挥创新的主导作用,更加侧重发现人才价值和创造人才价值,在人才培养尤其是创新人才的培养上承担更多责任,不断积极探索新时代人才赋能与致用的正反馈机制。

主要参考文献

[1]付文,黄卓杭,黄晓燕,等. 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 生物化工,2023,9(5):156-159.

[2]杨淼,夏涛,史彬,等. 新工科背景下化工专业人才联合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武汉理工大学化工专业为例[J]. 化学工程与装备,2023(12):279-281.

[3]张何,傅昕,张儒,等. 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人才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探索:以生物工程专业为例[J]. 教育教学论坛,2023(6):177-180.

[4]潘永强,高明,高武奇,等. 电子信息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举措:以西安工业大学光电工程学院为例[J]. 西部素质教育,2024,10(4):6-9.

[5]张雪莹,于翠波,李青. 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工程博士指导团队建设研究[J]. 教育观察,2023,12(31):8-11,43.

[6]陈冰,万林林,李时春,等. 以专业学位研究生为本位的校企联合培养思考[J].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24,16(1): 128-133.

[7]刘薇. 创新实践驱动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探索[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2,5(24):103-107.

[8]张馨月,丁义峰,马宁. 材料与化工领域“项目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J]. 大学化学,2024:1-5.

猜你喜欢
人才队伍建设
阅读推广人才队伍建设研究
精益管理理念下的人才队伍结构优化实证研究
商业经济(2016年3期)2016-12-23 13:33:51
电子信息工程的现代化技术
浅论加强政工干部建设的重要性
国有建筑施工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探讨
公共图书馆联盟与基层人才队伍建设研究
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策略研究
浅谈校园信息网络安全问题
高新技术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研究
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