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持续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在校园落地生根,有效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课堂,引导学生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坚定理想信念、树立远大理想,争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学校开展了一系列思政教育活动,将党的二十大精神有效融入课堂。下面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课为例,谈谈怎样将党的二十大精神有效融入思政课堂。
一、立足课标促教学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程理念第一条明确“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发挥课程的思想引领作用”。将党的二十大精神有效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进学生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
二、立足单元厘教材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中国有了共产党”第二课时的内容,第9课设置了“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红军不怕远征难”三部分内容。本课时主要介绍了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独立领导中国革命道路中的“南昌起义”等三大历史事件。这三大事件折射出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的伟大建党精神,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本课内容正是引领学生学习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好教材。
三、立足实际说学情
五年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党的诞生、发展的具体事件并不清楚,这就需要道德与法治教师借助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了解这一时期的相关史实,体会建党精神。并把建党精神与党的发展、壮大联系起来,与弘扬党的二十大精神联系起来,启发学生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永远跟党走。
四、多元解读展过程
结合学生实际,通过“找、选、融”的方式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道德与法治课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教学中。
(一)找
课前教师要找到道德与法治教材中与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相关联的切入点,只有这样在讲到党的二十大报告的内容或精神时,学生才更容易接受,教师也才能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将种子种入学生心中。如,教师在准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课时,发现本课的难点是感悟井冈山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精神体现了伟大建党精神。于是找到党的二十大主题中的“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这个融入点。
(二)选
“选”,指的是选择合适的课内外资源和合适的教学手段,将党的二十大报告的核心思想融入 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让党的二十大精神真正入脑、入心。怎样才能选择合适的教学资源,既能提高教学效果,又能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法治素养呢?首先,应该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案例、故事、题材等,这样可以提升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使他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所要传达的道德观念和法治知识。其次,教学过程中要融入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所选择的教学资源不仅包括课本、教师用书等传统材料,还应该包括图片、视频、音频、游戏等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互动性和趣味性。最后,要求学生不仅要了解和记住相关知识,还要能够思考,将其运用到具体学习实践中。所以,在选择教学资源时,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力和实践能力,选择能够激发学生思考和参与的教学资源,引导他们逐渐形成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三)融
1.课前三分钟思政教育
上课前播放党的二十大主题视频,让学生初步了解党的二十大精神。接着抓住“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这一主题,启发学生思考:你知道哪些建党精神?最后让学生齐读“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时期留给我们最为宝贵的财富,就是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顺势引入课题。这一环节,以党的二十大主题切入,直奔“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这一主题,让学生明确本堂课将以井冈山精神为源头去追溯伟大的建党精神,为接下来的学习作好铺垫。
2.依托教材,了解“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这一环节,带领学生进入教材的学习。
(1)课堂中融入“井冈山会师”视频,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以及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自主学习,了解“三大事件”的时间、地点、领导人和意义。引导学生思考“八一”建军节的由来。
(2)教师分发课前准备好的课外资料,学生阅读资料后,小组合作讨论:毛泽东主席为什么要选择井冈山建立根据地?教师出示井冈山会师的示意图,勾画讲解,辅助学生在解读原因的过程中领悟井冈山的重要精神之一——实事求是。为了帮助学生体会火种的保留和燎原的不容易,教师点上油灯,配乐讲解《八角楼上的灯光》。然后,深情介绍毛泽东主席完成《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这两篇光辉著作的艰苦过程,引导学生从中感悟井冈山的又一个精神——艰苦奋斗。
(3)通过听红歌《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让学生思考:井冈山的战士吃的是什么?穿的是什么?使用的武器是什么?让学生思考如此艰苦的生活环境,是什么支撑着战士们战斗到底的?从中让学生感悟——坚定信念的精神。
(4)通过收集、分享红色故事等活动进一步引导他们体会——井冈山依靠群众的精神。
这一环节,以教材为依托,融入视频、课外资料、红歌、红色故事等多种资源,引导学生在历史事件的学习中,感悟到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之根源,就是这许许多多的井冈山精神,激起学生对党的政治认同,培养爱国情怀。
3.小组合作,探寻“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引导学生借助课本和《少年强则国强——学习二十大 贯彻二十大》一书梳理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播放视频《党的二十大总结的新时代10年变革》带领学生学习新时代10年的伟大变革,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让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新时代10年的伟大成就”,讨论:从这些成就中感悟到中国共产党人的哪些精神?学生汇报时,让他们将部分学习成果贴于黑板。然后出示获得“七一勋章”的优秀共产党员的图片,让学生从中感悟中国共产党人——开拓创新、无私奉献的精神,懂得这些精神正是伟大建党精神的传承与赓续。
这一环节,由教材延伸至课外,结合党的二十大系列丛书,回顾党的第一个百年追梦历程,探寻新时代10年的伟大变革与成就。学生在自主探寻、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被一个个中国成就深深震撼,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油然而生。
4.展望未来,赓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播放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视频,把学生的思维引入到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中,激发学生思考:准备为实现祖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做些什么?
这一环节,以党的二十大主题中的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为落脚点,引导学生回顾党的百年奋斗目标,结合自身实际,畅谈怎样将这些精神赓续发扬。同时,把学生比喻为星星之火,激励他们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百年追梦,复兴中华。既突出了教学主题,又呼应了课程开头,一举两得。
5.总结升华
最后,全班学生宣誓:《少年强则国强——学习二十大 贯彻二十大》中的寄语“今天的我们就是明天的青年,未来的建设者。梦在心中,路在脚下。让我们用‘为着理想勇敢前进’的实际行动,向历史、向世界证明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
思政教育应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和情感体验,避免单一的知识灌输。教师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联系学生自身学习和生活实际,寓理于事,以情动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和生活中,让他们展示新时代青少年的风采,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行动中。通过这样的课堂有效培养学生政治认同、责任意识、文化自信等核心素养,帮助其成长为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英语学习活动观与3P教学模式的区别
李海霞
1.3P教学模式和英语学习活动观的输入、输出内容不同。3P教学模式的重点是语言知识教学,它所对应的课程目标是“知识和能力培养”,即便在production环节的自由操练,指向的仍然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英语学习活动观在2017年版课标中首次提出,旨在实施深度教学、落实培养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核心素养是育人导向,英语学习活动观的三层次最终指向的也是“育人”。然而,尽管英语学习活动的前两个层次也涉及语言能力的培养,但是第三层次(迁移创新)最终超越语言能力、走向“素养”,不仅仅强调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更重视培养学生做人做事的能力,即“转识成智”,这实质上是对学习方式的根本性变革。简言之,英语学习活动观的三层次是超越3P教学模式的,把英语学习活动观的三层次等同于3P教学模式,完全忽视了英语学习活动观的内在追求。
2.英语学习活动观下的“情境”与3P教学模式中的“情境”地位不同。在3P教学模式中,“情境”是进行语言教学的手段和载体,是背景式的存在,重点和目标始终是语言运用能力,而英语学习活动观第三层次下(迁移创新)的“情境”是目的和落脚点,是学生通过运用语言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真实问题。
3.3P教学模式的三个环节是线性递进的即presentation、practice、production是固定的三个环节,而英语学习活动观的三层次是循环递进的。如,当活动观第二个层次的目标没有完全实现时,教师可以回到第一个层次,即学习理解,直到两个层次的目标得以实现,再过渡到第三个层次。总之,英语学习活动观的三层次比3P教学模式在使用时更加灵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