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北京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污染防治攻坚向纵深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取得前所未有的显著成效。健全新质生产力发展体制机制,强化绿色科技创新引领,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培育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是以发展新质生产力赋能美丽北京建设的重要路径。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美丽北京; 绿色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 X3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445(2024)12-0079-03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1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并将“聚焦建设美丽中国”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七个聚焦”之一。新征程上,北京要以新质生产力发展为动力引擎,以高水平生态保护支撑绿色高质量发展,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中当好排头兵、作出新贡献。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美丽北京建设的动力引擎
当前,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北京也进入了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新质生产力发展对于美丽北京建设而言,发挥着动力引擎作用。
推动首都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从理论逻辑来看,绿色高质量发展需要以新质生产力理论为指导。发展新质生产力需遵循生产力发展规律,推动绿色低碳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绿色转型升级,推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优化组合和更新跃升。从历史逻辑来看,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大力发展绿色生产力,强化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汇聚形成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动力。从实践逻辑来看,北京作为大国首都和首善之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推动绿色科技创新、业态创新、模式创新,降低能耗和碳排放强度,打造全国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高地和标杆。
提升首都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动能。一方面,新质生产力助力降低能耗和污染排放强度。新质生产力由绿色低碳的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模式创新催生形成,包括以新能源、新材料等减污降碳新兴产业为代表的新制造,以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与传统产业相融合为代表的新业态,以高附加值绿色环保产业和绿色消费为代表的新服务。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助力提高城市生态治理效能与环境质量。新质生产力依托先进的生态环保治理技术,增强首都城市生态系统质量,为首都“无废城市”“花园城市”建设提供了强大动能。
构建和谐宜居之都的关键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心系首都建设和发展,提出北京要“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战略目标,为美丽北京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对内而言,北京依托新质生产力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为保障首都生态安全、构建良好人居环境提供重要指引。对外而言,北京作为大国首都,美丽北京建设水平直接代表国家形象。以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为目标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利于构建大国首都绿色低碳形象,彰显中国绿色发展成就。
美丽北京建设成就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奠定坚实基础
以减量发展推动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显著。北京是全国第一个提出减量发展的城市,率先构建超大城市绿色转型的新格局。一方面,在要素投入、规模扩张上做减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24年8月15日在2024年全国生态日北京宣传活动上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8月,北京累计疏解一般制造业企业超3000家。另一方面,在创新投入、提质增效上持续做增量,加快发展高精尖产业和数字经济,构建绿色低碳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北京市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解读》显示,北京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自2019年以来连续保持在6%以上,居全国第一。
“一微克”行动让“北京蓝”底色愈发靓丽。新时代以来,北京为破解PM2.5治理难题,创造性制定并实施“一微克”行动。2013年底,北京PM2.5年均浓度为89.5微克/立方米。2017年,北京提出“一微克”行动。2018年,北京制定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深化“一微克”行动。2023年,北京持续深化“一微克”行动,PM2.5年均浓度为32微克/立方米。2024年前三季度,北京PM2.5平均浓度为29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9.4%。1空气治理成效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誉为“北京奇迹”。
“留白增绿”持续提高生态系统质量。北京以战略留白拓展城市生态空间,以城市增绿提升生态系统质量,丰富城市空间结构层次。自2017年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开展以来,截至2022年,北京已实现“留白增绿”8844.2公顷。2024年持续夯实城市绿色“基底”,上半年利用拆违腾退土地“留白增绿”214.76公顷。2积极开展森林进城、森林环城和森林乡村建设。北京以河湖长制、净土行动等举措加快恢复河湖湿地,形成超大城市生态系统质量的“北京标杆”。
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有序推进“双碳”工作。北京在建立“双控”机制等方面率先探索,“双碳”(碳达峰与碳中和)工作取得积极进展。设立应对气候变化专项工作小组,出台《北京市“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文件,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先进低碳技术等试点。北京试点碳市场自2013年开市至2023年已平稳运行10年,覆盖近1300家单位、碳排放总量占全市一半以上。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探索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为全国乃至全球碳市场建立和绿色高质量发展贡献了“北京经验”。
发展新质生产力赋能美丽北京建设的路径选择
健全新质生产力发展体制机制,为美丽北京建设开创新局。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一是强化规划、完善立法。落实《关于全面建设美丽北京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实施意见》,制定首都新质生产力发展规划,实施新能源开发与应用等计划。二是优化治理,改进服务。既要规避和减少难以预见的各种制度空白,又要鼓励和引导新质生产力发展,引入和完善更多政策工具、服务包。三是深化改革,完善机制。发挥先行区、示范区的先行先试优势,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推动首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国际合作,主动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
强化绿色科技创新引领,为美丽北京建设破解难题。一是发挥举国体制优势和首都科技资源集聚优势,集中科研力量开展减污降碳等重点领域关键技术攻关。二是发挥绿色科技创新引领作用,推进首都地区环境综合治理重大项目,推动绿色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三是加速首都人力资本积累,优化绿色科技人才体系,建立与科技成果相匹配的激励机制。四是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建立与美丽北京建设相适应的绿色科技支撑体系,优化绿色创新创业环境。
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为美丽北京建设筑牢根基。一是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二是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产业体系升级的主导作用,因地制宜培育具有北京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三是制定并完善北京未来产业发展规划,制定实施未来产业孵化计划,依托“三城一区”建设等加快创建一批未来产业先导区。四是加快新一代材料技术、生物技术、信息化技术与生态环保产业融合,以绿色环保制造业和生态环境服务业发展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培育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为美丽北京建设提供牵引。一是以绿色低碳的高品质需求引导新质生产力发展。加强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宣传与推广,积极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二是以绿色低碳的高质量供给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鼓励企业生产更高质量、更物美价廉的绿色低碳产品,让绿色发展成果惠及人民群众。三是以绿色低碳的人居环境牵引新质生产力发展。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加强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构建和完善首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提升生态碳汇能力。
(本文是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科研重点课题“首都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难点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KY2024B0163〉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
[2]习近平.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J].求是,2024,(11).
(作者简介:陆小成,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市情研究所所长、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责任编辑 / 林苗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