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我在部队当通讯员。当时,团里有些干部把公家的稿纸、笔记本拿回去给孩子当作业本,政治处主任就在会上提出严肃批评。他自己以身作则,写信从来不用公家的纸,更不会把公家东西往家里拿。我就是从他那里学到了一个成语:一尘不染。
南宋诗人周紫芝在《竹坡诗话》中记载:李氏家族曾有一人为官廉洁、公私分明。一天夜里,他正在烛光下办理公务,有人送来一封家书。他当即灭掉公家的蜡烛,点燃自家的蜡烛。因为在他看来,清廉之事无大小,一尘不染就要从一支蜡烛做起。
不过,也有人对这种一尘不染的精神不以为然。陆贽是唐德宗时的宰相,一向为官清廉,却被唐德宗认为“清慎太过”,劝他说,重礼固不可收,但像马鞭、靴鞋之类的薄礼,“收亦无妨”。陆贽对此却不认同,撰文进谏:“贿道一开,展转滋甚;鞭靴不已,必及衣裘;衣裘不已,必及币帛;币帛不已,必及车舆;车舆不已,必及金璧……是以涓涓不止,溪壑成灾。”
纵观腐败分子的堕落史,大多都是从染“一尘”开始的。先是收一条烟、一瓶酒;继而收一箱营养品、一包土特产;再发展下去,收一张购物卡、一份好处费;再往后就一发不可收拾,刹不住车了。结果,“一尘”染多了会聚成土丘,土丘多了会积为小山,腐败分子就是这样一步步养成的。云南省某县委书记,最开始收下的“一尘”,居然只是几元的洗漱品、袜子;然后发展到几百元的皮包、手表;再后来是彩电、冰箱;继而发展到几十万、上百万的贿赂款。最后,他也由公仆堕落成了罪犯。
一尘不染,是个形容词,如果把“一尘”量化,具体来说,就是部队政治部主任从不使用的一张公家信纸,是焦裕禄为儿子补买的一张电影票,是当林业厅厅长的谷文昌拒收的一根木头;同时也是贪官们一开始收到的一包烟,一瓶酒,一盒营养品,一张购物卡。人入仕途,大权在握,只有在“一尘”上站住了脚,没有染身,才可能成为令人尊重的廉洁官员;反之,在“一尘”上放松了警惕,沾灰了染尘,就可能会一路堕落下去,最后身败名裂、颜面尽失,成了臭名昭著的贪官污吏。
一尘不染,应成为领导干部的标配,因为这事关名节操守、前途命运。只有“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方可拒腐蚀永不沾。而后才能仰不愧天、俯不愧地,清正廉洁、道德高尚,达到宋人张耒在《腊月小雪后圃梅开》里说的那种崇高境界:“一尘不染香到骨,姑射仙人风露身。”
责任编辑 / 钟 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