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保护好、传承好长城这一历史文化遗产,是我们共同的责任。作为首都长城资源的富集地,延庆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给八达岭镇石峡村乡亲们的重要回信精神为指引和激励,立足禀赋、开拓进取,不断创新长城保护传承利用工作,努力将延庆长城打造成为遗产保护利用新高地、国际交流交往“会客厅”、文明交融互鉴“连心桥”、国际旅游休闲目的地、展示国家形象主地标,奋力当好长城文化带建设“领头雁”。
[关键词] 习近平文化思想;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长城文化带建设; 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 TU-8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445(2024)12-0073-03
中华文脉绵延赓续,文明薪火代代相传。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反复叮嘱要“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在“爱我中华 修我长城”活动迎来4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市延庆区八达岭镇石峡村的乡亲们回信,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长城这一珍贵历史文化遗产给予了深切关怀和巨大鞭策。延庆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立足资源优势,奋力开拓进取,不断创新长城保护传承利用工作,努力将延庆长城打造成为遗产保护利用新高地、国际交流交往“会客厅”、文明交融互鉴“连心桥”、国际旅游休闲目的地、展示国家形象主地标。
守牢安全底线,塑造保护新典范
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像守护家园一样守护好长城”。长城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文化遗产,承载着灿烂文明,传承着历史文化,维系着民族精神,守护好长城是文化强国建设过程中的必答课题。延庆区始终坚持保护第一,把长城本体保护放在突出位置,推动从抢救性保护向预防性保护和研究性修缮并重转变,用心用情守护这份独一无二的珍贵财富。
强化规划引领,夯实保护基础。科学规划是有效保护的必要前提。以机构改革为契机,强化顶层规划和实施执行,单独设立文物局并归口管理区长城管理处,清晰界定文物事业行政管理责任和长城景区经营职责,建立区级部门的横向联合机制和区、乡镇、村三级纵向管理机制,形成全区一条心、一盘棋、一张网的长城管理格局。发布实施《北京市延庆区长城保护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推进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名胜区(延庆段)总体规划和修编工作,围绕全区长城沿线13个乡镇186个行政村,优化保护区划范围和控制级别,推动长城风貌管控、保护利用更加常态长效。
强化科技赋能,提升保护水平。数字化技术赋予长城遗产保护工作新方式。探索“科技+”文物保护途径,利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契机开展长城资源复核,建立完备、准确的长城资源数据库,开展长城资源高精度三维数字保护工程,实施八达岭长城无人机数字化保护管理综合应用示范项目,推进无人机文物巡控平台和八达岭长城智慧景区管理平台资源共享、流程协同,大幅提升数字化、智能化管理水平。坚持以多学科参与形式,完善砖石长城修缮工作标准流程和技术规范,高质量开展长城抢险修缮工程,推进古长城敌台间坍塌墙体、九眼楼敌台等重点长城段落抢险加固,开展部分敌台及墙体研究性修缮项目,推动实现砖石长城全线无险情、其他长城险情处置率达到100%。
强化全民动员,筑牢保护防线。长城分布范围广、所处环境复杂多样,只有全社会参与才能实现最大化保护。坚持专业队伍和群防群治相结合,用好全区长城沿线13个乡镇长城保护员队伍力量,建立多维度管理模式,全方位全时段做好长城日常保护管理。充分发挥长城保护志愿服务队伍作用,深化长城公益组织——长城小站文化传播中心建设,动员广大延庆乡亲成立“守护长城我行动”志愿服务队伍,深入开展公益服务、主题讲解,引导带动全社会参与长城保护。坚持法治约束和文明引导相结合,制定实施《延庆区等级景区破坏文物行为联合惩戒办法》《八达岭长城景区旅游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等制度,严肃处理城墙刻字、乱扔垃圾等行为,同时以短信提醒、全程提示等方式加强游客宣传教育,提高游客文物保护意识。
坚持守正创新,树立传承新标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弘扬长城文化,讲好长城故事”。充分挖掘弘扬长城文化所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艺术传统,才能让长城真正活起来,成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延庆区着眼“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以见人、见物、见精神的现代表达,传承长城文化记忆,让世界从生动鲜活的长城故事里读懂中国、了解北京、认识长城脚下的最美冬奥城。
聚焦阐释展示擦亮窗口。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是传承长城文化的必经之路。围绕政治性、思想性、艺术性,高标准推进中国长城博物馆改造提升,丰富教育、交流等功能,实现基础设施、环境景观、文化品质整体提升,为北京打造“博物馆之城”贡献力量。推进建设覆盖延庆长城全线、点段特色鲜明的宣讲解说系统,培育长城文化专业讲解员队伍,组建“最美长城人”专题百姓宣讲团,广泛运用“理论+百姓+文艺”特色宣讲、“理论微宣讲”等形式,全方位、深层次讲好长城保护传承利用的延庆实践。
聚焦文艺创作打造精品。优秀文艺作品是赓续长城文化的关键载体。突出表现力、传播力、影响力,深挖长城文化内涵,创编《寒凝紫塞卫京华——延庆长城文化概览》等主题书籍,普及延庆长城知识,做到人人能知能讲、践言践行。持续推出“外国领导人登长城”微视频,围绕“我和长城”“长城文脉”“巨龙腾飞”三大主题脉络,策划制播电视专题片《洞见长城》,精心制作评书《延庆长城演义》、画册《世界从这里认识延庆》等优质载体,以可学可看、可体悟、可实践的方式,推动恢宏的长城精神更加熠熠生辉。
聚焦文化特色培育品牌。打造有影响力和引领力的文化品牌是长城文化传承传播的重要内容。坚持高水平、高规格、高品质,着力办好八达岭长城文化论坛、北京长城音乐会,推进北京长城文化节升级为国家级品牌活动,持续推出原创舞台剧《长城筑梦》、大型沉浸式情景剧《梦华·长城》、实景演出《梦回长城·八方来鹤》,加强与国际标志性景区的交流合作,做强“好汉游”入境游品牌。持续打造长城文化教育品牌,大力实施“长城文化进校园”工程,深入开发相关特色课程,专题开设长城“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常态开展青少年研学、科普活动,让青少年成为长城的代言人、保护者、宣传员。
着眼赋能发展,开辟利用新空间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延庆区八达岭镇石峡村乡亲们的回信中说:“这些年你们自发守护长城、传承长城文化,并依托长城资源走上了致富路,我很高兴。”处理好长城遗产保护传承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是对历史和人民负责的本质要求和有力实践。延庆区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着力活化利用长城文化资源,推动长城文化和地区发展相辅相成,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更好融为一体。
点面结合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长城文化是延庆乡村的重要资源和文化根基,具有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全面整合长城沿线镇村各类资源,高标准实施“百千工程”,以柳沟村、窑湾村为试点创建乡村振兴示范村,以石峡关谷为重点打造展示新时代中国和美乡村建设成就的窗口,以“第五立面”为发力点加强村落风貌整体管控,以长城元素、长城文化为结合点,做精做优“妫水农耕”“延庆东南山·九沟十八湾”等乡村振兴品牌,走好长城脚下有组织、有规模、有品牌、有效益的乡村振兴之路。
产业融合增强文旅发展新活力。在观光旅游中感悟长城文化、在体验长城魅力中深度游览,能够赋予文旅产业旺盛的生命力。构建文旅深度融合的大旅游格局,综合考虑群众需求、市场趋势、城市运行,整合八达岭长城、水关长城、八达岭古长城、花家窑长城、石峡关长城等长城资源,打造世界级长城大景区、国家级文化旅游消费集聚区,建好“京畿长城”国家风景道延庆段精品研学及休闲观光线路,做优“长城夜游”等文旅品牌活动和“长城礼物”等文创IP矩阵,持续推出“长城好汉通”体验等精品项目,培育壮大“长城人家”“长城村落”文旅联盟,不断扩大长城主题消费体验空间。联动用好长城、世园、冬奥三张“金名片”,促进高端赛事、户外运动等产品业态和服务创新,持续办好长城文化徒步、石峡关谷环长城越野赛等优质活动,持续推动消费提质升级。
发展惠民开辟增收致富新路子。让群众端上长城“金饭碗”是文化传承利用的应有之义。探索以“长城+”“+长城”经济模式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持续完善“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等经营机制,在长城文旅、长城文创等产业发展中建立优势互补、分工合作、互惠共赢的格局,推动形成村民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建立长城资源利用与促进就业联动机制,聚焦“吃住行游购娱”,开展民宿管家等18个职业工种的专题培训,同步开发公共设施维护员、劳动保障协管员等公益性岗位,让长城脚下的延庆乡亲日子越过越红火、生活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加强文化遗产保护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J].求是,2024,(8).
责任编辑 / 王晓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