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中国建设的价值旨归、力量源泉和成效评判

2024-12-31 00:00:00刘函池
前线 2024年12期

[摘要] 生态文明建设关乎民生福祉,美丽中国建设始终要以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依靠人民,积极培育生态文化、引领群众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构建美丽中国建设多元参与行动体系,汇聚美丽中国建设的人民力量。坚持造福人民,使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使人民在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辩证统一中共享生态之美、生命之美与生活之美。

[关键词] 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 以人民为中心

[中图分类号] X3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445(2024)12-0025-04

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党和政府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聚焦建设美丽中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重要方面,要把牢改革价值取向,推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使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为了人民:美丽中国建设的价值旨归

生态文明建设关乎民生福祉,美丽中国建设始终要以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良好的生态环境,如清新空气、洁净水源、茂密林草、丰富物种等,是构建美好生活的基石,也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普遍追求和共同愿景。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1要求“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所想、所盼、所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2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建设美丽中国“为了谁”的问题。

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以解决群众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为导向,持续深入开展污染防治攻坚,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这正是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求的积极回应。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然而,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生态环境保护的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面临内生动力不足等问题。对此,《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聚焦建设美丽中国,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决定》对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作出重大战略部署。这既是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还是推动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和根本好转、使美丽中国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必然要求。

聚焦建设美丽中国,要坚持人民至上,从人民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谋划和推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部署,正是观大势、顾大局、谋长远的战略安排。从人民整体利益出发,对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进行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人民群众的具体利益具有多样性,不同地区、行业、阶层群众的具体利益诉求存在差异乃至矛盾,需要党和政府从人民整体利益出发谋划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决定》提出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对生态文明基础体制、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绿色低碳发展机制进行系统改革部署,均是从人民整体利益出发的制度设计。从人民根本利益出发,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理念,揭示出绿水青山本身就蕴藏着巨大的经济价值。《决定》强调,“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积极探索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多样路径,使人民在建设生态文明的同时共享绿色福利。从人民长远利益出发,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长效机制,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提供保障。

依靠人民:美丽中国建设的力量源泉

依靠人民改革,改革才有动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性力量。新征程上聚焦建设美丽中国、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多维变革的绿色革命。人民群众是这场绿色革命的直接践行者和推动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要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12024年1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印发。《意见》对开展美丽中国建设全民行动进行了任务部署,也为新征程上聚焦建设美丽中国持续汇聚人民力量提供了方向指引。

积极培育生态文化。生态文化作为生态文明的文化样态,以生态文明价值观为导向和核心,包含生态物质文化、生态精神文化、生态制度文化、生态实践文化等类型。新时代新征程上聚焦建设美丽中国,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健全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培育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加快形成全民生态自觉,增强全民建设美丽中国的生态共识。具体而言,要继续发挥好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相关制度、法律、政策、规范的规约教育功能,不断增强公民节约意识、环保观念和生态自觉;通过梳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生动实践,宣传各地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典型案例、先进人物和显著成效,讲好生态环境保护的故事;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思想和资源,并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厚植生态文化繁荣的传统文化根基;推进优秀生态文艺作品的创作展演,以集思想性、文学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的生态文艺作品展示和传播生态文明价值理念,推动生态文化繁荣发展,提升公民生态文明素养,营造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氛围;利用各种公共场馆和基地如博物馆、展览馆、科教馆和研学实践基地、科普教育基地等充分展示和宣传美丽中国建设的生动实践和显著成就,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于美丽中国建设的认知、认同,提升人民群众建设美丽中国的责任意识和参与热情。

引领群众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生产、生活方式问题。建设美丽中国要求生产、生活方式的全面绿色转型。《决定》提出“健全绿色消费激励机制”“健全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等改革要求。这些举措的落实离不开公众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支持。近年来,伴随着国家一系列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实施意见和方案的出台,以及社会各界对于绿色生活方式和价值理念的倡导和实践探索,绿色出行、绿色食品、绿色居住、绿色服装等关于绿色生活方式的认同、崇尚与践行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人民群众积极探索绿色生活的多种“打开方式”,如循环商品、旧物利用、资源共享等,也使绿色、低碳、环保成为新的时尚。新征程上,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需要进一步引领公众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实施鼓励和支持公众绿色行动的创新举措。统筹社会资源构建低碳行为激励回馈机制,探索建立“碳普惠”等公众参与机制,强化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养成。继续推广“光盘行动”,鼓励绿色出行,推进垃圾分类,开展节能活动、倡导绿色旅游,减少塑料制品和一次性用品使用等。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绿色低碳生活的新风尚,助力绿色低碳发展机制的建立和健全。

构建美丽中国建设多元参与行动体系。建设美丽中国是关涉多主体、多维度、多环节的系统工程,需要处理好多元主体的协同关系,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2018年生态环境部等共同部署在全国开展“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主题实践活动,到2024年生态环境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深入开展“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系列活动工作方案》,美丽中国建设的多元参与行动体系正在逐步建立。新征程上聚焦建设美丽中国,要继续深入开展“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系列活动,广泛动员园区、企业、社区、学校、家庭和个人积极行动起来,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绿色行动合力。积极推进生态环境志愿服务体系建设,引导公众参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理论宣讲、生态环境宣教科普、生态环保科学监督与绿色低碳实践等方面的志愿服务;积极探索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开放活动、构建生态环保设施开放机制,建设环境教育体验场所等;积极探索建立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的多元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投入机制,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完善公众生态环境监督和反馈机制,强化社会监督和鼓励公众参与。据统计,2001至2024年,环保举报热线累计登记受理投诉举报670余万件,1推动解决了一大批群众身边的污染问题。此外,还要充分发挥各类群团组织、行业协会在绿色发展中的动员作用,激发公众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形成人人关心、支持、参与生态环保的社会氛围,不断汇聚美丽中国建设的人民力量。

造福人民:美丽中国建设的成效评判

人民能否真正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检验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1聚焦建设美丽中国,要切实保障人民享受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就,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2024年6月生态环境部发布的《2023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全国空气质量长期向好,2023年全国优良天数比例达85.5%,300多个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自“十三五”以来下降28.6%;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持续向好,优良水质断面比例达89.4%,自“十三五”以来实现“八连升”;全国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基本管控,土壤污染加重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1%以上;我国林草领域的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全国造林种草取得显著成绩,实现了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连续40年“双增长”。美丽中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祖国的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新征程上聚焦建设美丽中国、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成效,始终要以真正造福人民为检验和评判标准。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关切,加大对生态环境突出问题解决力度,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推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全面改善和根本好转,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新期待。聚焦建设美丽中国,不仅要满足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求,而且要使人民在守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共享生态红利。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积极探索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机制和路径,将生态与农产品、加工业、文旅、研学等业态相融合,实现生态与一、二、三产业的联动发展,带动居民收入、社会就业、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协同共进。新征程上通过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将进一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使人民群众共享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不仅能使人民群众从绿水青山中领略自然之美和生命之美,而且能享受高质量发展的生活之美。

(本文是教育部2022年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一般项目“‘大思政课’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案例教学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2JDSZK165〉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4.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4.

(作者简介:刘函池,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 / 高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