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航展,露了哪些“底”

2024-12-31 00:00:00吴阳煜
南风窗 2024年26期

2024年11月15日,广东珠海,第十五届中国航展,两架空军歼-20隐形战斗机正在进行飞行表演

一群不折不扣的幽灵,电磁学意义上的—当美军黝黑的隐身战斗机“夜鹰”越过伊拉克边境的时候,地面守军的雷达预警画面上,空空如也。

明亮的新月月光映衬下,挂载激光制导炸弹的F-117来到了巴格达的上空。这座在冷战时期建设了突出防空力量的城市,“眼睛”一个接一个变瞎,高射炮和地空导弹盲目又胡乱地做着徒劳反击,顷刻间化为了烟尘。数十架“夜鹰”圆满完成了作战任务,无一损伤。

这是发生在1991年海湾战争初期,被看作现代空战重大转折点的“沙漠风暴”军事行动的一幕。中国人也是第一次透过电视屏幕,相对直观地感受到了隐形技术战机如入无人之境的压制威力。

33年过去了,今年的11月12日上午,带着火红“马赫环”的歼-35A,划过金湾机场上方的蓝天。中国成为全球第二个,同时拥有两种不同型号隐身战斗机的国家。世界对于“空中幽灵杀手”的关注,又来到了新的维度。

军民融合发展之路

南海之滨,蔚蓝晴空之下,一大批覆盖现代战场陆海空天电系列的“中国制造”大型装备,在第十五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以下简称“中国航展”)上,闪耀着来自国防与航空航天领域的创新魅力。

在珠海金湾区,这个亚洲太平洋地区最大的防务展览上,各式国产重器共舞苍穹。同样振翅高飞的不止于此,股市军工板块近日表现强势,出现多支股涨停—市场表现亮眼,这与11月17日闭幕的中国航展直接相关。

根据往届展会经验,签订的军贸订单呈批量式涌现:对比成交了各型号飞机500多架的上一届航展,当歼-35A等三种第五代战机,与一系列无人武器这些新式军工产品集体亮相后,这届中国航展的合作协议签约额已达2800余亿元人民币,反映的是在完善的产业基础和供应链体系之上,中国飞速发展的国防工业制造能力。

求新求变的趋势之下,作为一个汇聚各方防务装备科研智慧和技术成果的大平台,本届航展之中,全新亮相的展品比例达到75%,且展会上的不少军工初创企业,都源自民用航空业。有专研国防科技行业的分析人士指出,在军工产业,为了维持企业竞争力与盈利能力,企业本身的创新能力、产品的更新速度和技术的快速迭代,是最为关键的几个因素。

“在国防科技领域,中国一个最大的优势是,拥有完全自主化的全产业链。全国的军工系统分为地面兵装(地面战场上使用的武器装备)、航空及航空发动机、航天与空间探索、船舶制造、雷达电子战和核工业六大子产业链。虽然每个子产业链的终端产品不同,但分系统与零配件企业又相互协作,从而构成了完整的国防军工全产业链—因此,中国可以自主研制几乎所有类型的武器装备。”《舰载武器》执行主编、南方防务智库的顾问石宏,这样向南风窗表示。

诚如斯言,这些新展品、新企业的集中亮相,反映出我国一批有代表性的军工企业更具活力的发展前景。石宏认为,在未来,随着中国对军民融合越来越重视,“高技术武器装备的信息化、智能化,很大程度上要靠军民融合来实现。回顾21世纪之后给人类带来巨变的科技浪潮,信息化发展最快的是商用领域,电子产品基本上是半年就更新一代;被看作下一个新星的人工智能技术,也是在商用领域发展速度最快—而军用作战平台要从信息化走向智能化,单靠专门的军用道路、军用标准是不能满足要求的,必然需要军民融合。”

他提到,目前世界上先进的军机、军舰、坦克,其核心的计算机系统,普遍采用商规和开放架构,“就是为了升级方便,防止落后。国产武器装备要加速从机械化—信息化发展到信息化—智能化,必须走军民融合发展之路”。

无人机喷气化

放到全球区域性地缘冲突烈度加剧的背景里,从无人驾驶的载人航空器,到宇航级人工智能芯片,再到十余型新款无人机和全球仅有的“定向能反无人机”手段,在中国兵器馆展区,无人机配合/对抗的主题贯穿始终—中国航展一定程度上,投射出中国军方对于现代乃至未来战争的战略研判,“无人”或成更普遍的战场形态。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融合发展,是需要坚持的长远趋势。其中,最先得到应用实践的科技元素,是新能源与人工智能。

“包括具备自主任务规划能力的无人机蜂群,能背负小型无人机与其配合作战的‘机器狼群’无人作战系统,和可以在海中协同作战的无人艇编队及‘虎鲸’隐形无人作战舰艇,这届中国航展之上,中国应对未来战争无人化的探索和努力,首先就体现在无人装备的种类十分齐全这一主要方面。”石宏向南风窗表示,未来战争无人化是趋势,“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世界上的大国和强国近年来都在加快无人装备的发展速度,并且不断提出相应的作战概念和战法。”

中国航展的围场之内,能够投放更小无人机、形成蜂群作战的超大型喷气动力无人机母机“九天”,成为了中国军用无人机家族中的崭新耀眼明星。石宏认为,在坚持推进大型化、喷气化的技术升级道路上,国产无人机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

一个细节是,从许多公开的战场视频可以看出,在当前热战冲突持续的欧陆地区,更为常见的无人机弹药种类,是战斗班组等小股部队使用无人机挂载并空投简易炸弹,在目标上空滞留、游弋并确认目标后,对敌分队和单兵实施打击—“目前,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察打一体无人机还难以挂载防区外武器,而本届航展上的国产大型无人机能够挂载防区外武器,可在敌防空系统射程之外投射,从而更好地满足了未来高强度传统战争的需求。”石宏说。

更具前瞻视角的是,石宏认为,在这届中国航展上,各家国产展商拿出来的无人军用装备,已经对未来无人战争的概念进行了展示实践:除了上述搭载模块化“异构蜂巢任务舱”、能够携带并释放大量不同类型的小型、微型无人机的“九天”之外,还有以“山猫”全地形车底盘为基础改装的各型先进国产战车,既保留了正副驾驶员的座位以及人工操纵装置,也具备利用无线通信进行操作的功能,形成有人驾驶与无人遥控相结合的模式。

“还有将有人驾驶的战斗车辆,与无人战斗车辆混合在一起进行展示,这实际上是地面有人—无人作战系统的概念落地;首次公开展示的歼-20S双座型隐身战机,最大的作用就是在空中形成有人—无人作战体系,凭借它来控制无人机,实施空战或空对地/海作战;首次公开展示的翼龙-X大型无人机能携带声呐浮标吊舱、反潜鱼雷,这显然是无人机反潜作战的尝试。”

从跟随到牵引

本届航展之上,集体亮相的各方新式防务装备,和汇聚科研智慧的技术成果,固然能让外界相对直观地感受到,中国制造业在航空航天、军工相关领域的跨越式发展,但本质上,两年一度的中国航展,是通过已有高端科技装备,提供交流合作的展销平台—必须要有来自业内明确的标准界定,才能帮助我们更清晰地理解行业发展的状态与规划,或者说实力和雄心。

在2018年接受媒体访问时,先后担任歼-20及歼-10等七型战斗机总设计师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杨伟,就曾表示,歼-20成功问世后,在以此为代表的战斗机研究领域,中国已经从“必然王国”迈入“自由王国”。

该如何理解“自由王国”的涵义?杨伟认为,这就意味着,“不用再按照别人的规则办事”,而是可以凭着更具创新性的思维,按照自身设定的战略目标和博弈方式投入研究。

在绝对意义上,这的的确确是一种更加自由的科研发展路径:依据通用的科学原理、技术基础和制造技术,分析洞察多重复合的战略需求,厘清认定未来战争的大致模式后,按照自己的战略目标和装备发展路线,大胆启动不参照他人、甚至是没有先例的高科技研发,由此才会成为值得对手关注揣摩的产业领跑者。

“军工博弈标准制定方不会是恒定的,我们不能满足于或甘心听别人讲故事,为什么我们不能追求未来战机由我们中国来制定标准呢?”杨伟反问。

对此,石宏亦表示赞同。他认为,国内制造业水平提升速度极快,反映在武器装备方面,一个亮眼的特征,“就是制造质量越来越高,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日益广泛—像曾经被认为是极其尖端的钛合金加工技术,近年在国内公开之后迅速普及,使得具备高强度和轻量化特性的钛合金构件,生产成本显著降低,所以在本届航展上出现了钛合金制造的航空发动机诱导齿、作动筒等部件。可以说,在导弹、无人机等高科技武器的研发中,钛合金的应用显著提升了武器的整体性能。”

2024年11月12日,广东珠海,C919、C909等各型号飞机在第十五届中国航展上展出

“因此,随着国内制造业水平和国防科技水平的快速提升,国产武器装备的发展,正从以往的跟随式转变为需求牵引式、引领式,也就是‘未来战争需要什么武器就发展什么武器’。这样就对战略预判、创新发展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石宏预测称,依托国内日益强大的制造业水平,未来的国产武器装备将会越来越引领潮流。

从这个角度来看,在更宏观的国防科技工业层面,超越了传统强调追赶和模仿的思维习惯,“自由王国”象征着开创性的研究精神,这是独立思考的现实体现—既对己方的需求战略、发展路线勇于牵引和探索,也有坚定的技术自信和为之矢志不渝努力的决心。

上述在这届中国航展上首次亮相的新一代多用途隐身战斗机歼-35A,就是中国军工领域当下,体现技术自信最具代表性的例证之一。迥异于国际范围内闻名已久的F-35,考虑到未来战争中需要面对的多维空间与复杂威胁,根据已知信息研判,不少专业军事分析都指出,和前者已避无可避形成对标态势的歼-35A,在后发优势的加持下,从航电系统到隐身性能,从雷达侦测预警能力到动力设计,都展现出了亚太地区复杂地缘政治格局下,满足解放军近期内制空作战和对海、对陆作战需求的综合能力—且可推断出,歼-35A作为简单意义上“空军版”的歼-35,“未来很大可能或有‘歼-35B’等后续机型,其设计将满足在航母上起降的要求”,足以说明中国的五代机研制技术,经过歼-20的开发与改进后,已经步入相当成熟的自主探索路径。

“今天的中国航天,已经是不折不扣的世界第一梯队。如隐身战机和高性能涡扇发动机,在航空、航海等领域形成的装备技术突破,是中国依靠自己力量实现的,并且不断进行技术迭代。中国航展每两年举办一次,近几届的中国航展,每届都是新品频出,说明每两年,中国就能拿出很多新产品,这种强劲的发展速度充分体现了中国制造的实力。”

石宏总结认为,中国制造与发达国家仍存在不少明显的差距,但这不是某些尖端领域的事。“中国制造要持续保持活力和强劲的发展速度,必须逐步摆脱对美西方的很多顶层依赖,走出中国自己的路。”

“要想让中国制造在未来拥有更大的发展,在尖端技术上持续取得突破,并且产生出越来越强的引领作用,需要中国摆脱对西方科技哲学思想的依赖,建立起自己的科技和研究哲学;还需要逐步建立自己的技术标准,扩展中文的技术应用,让世界看到并逐步应用中国的技术标准。”石宏如此建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