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接入互联网至今已经30年了,从信息生产的角度,现在能够总结出它的几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一些小范围高质量的网站出现,第一批进入的人在其中分享资源、理性辩论,展现了初期互联网精神,公共领域被想象成一个展示意见、交换想法,达成共识的市场。
第二个阶段,移动互联网广泛普及,高度商业化、大平台化,规模扩大,用户量激增,流量主导。
第三个阶段,战场化,不以达成共识为目的,人们在这里呐喊、集结、厮杀。
第四个阶段,去功能的垃圾场化,大量的生产者甚至不知道自己在生产什么。
以新闻生产为例。今天很多的新闻机构,在增殖的逻辑下,从为了新闻而生产,变成为了生产而新闻。
美国学者丹尼尔·布尔斯廷的名著《幻象》讨论过这一问题。这本书是在1962年写的。当时他发现,美国的新闻生产出现了变异。记者为了配合每天都要生产新闻的机制,但是又没有那么多有意义的新闻发生,于是便四处寻找爆点,凭空制造很多“新闻”,它们不是真正的新闻,只是人工合成的新鲜事,是“伪事件”。
他发现,伪事件的特征是:它们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由人的计划或安排引起;安排这一事件主要是为了被报道或者被再现,所以事情发生的方式都是为了报道和再现的媒体方便;它与所处情境的现实基础之间的关系十分模糊;它的目的是成为一则自我实现的预言。
现实中,伪事件比自然事件更抓人眼球:因为它更戏剧化;它本身就是为传播而策划,所以更易传播;可以随心所欲的重复,从而加深读者印象;需要花钱策划,所以人被利益驱动去扩大传播;它更容易被理解;它的社交属性更强,更适合讨论,提供了公共话语;能够迅速催生其他伪事件。
布尔斯廷看到,就是这些东西,充斥四周,吸引了人的注意力,淹没了人的经验。而它们完全不重要,只不过是记者为了完成自己的任务,保住自己的权力而生产的东西罢了。但造成的结果极其有害,即公民们应该知道的信息和他们实际知道的信息之间越来越不对称。
我突然想起这部经典,是因为最近国内一位媒体人告诉我,他所在的单位,正在进行新媒体转型。为此,成立了新媒体部门,过去的老媒体人自动转为新媒体人,制作短视频新闻成为了中心工作。一个人一个月的任务量是生产至少120条短视频,相当于每天4条。
似乎很多吧,但这种任务量,相比于他去考察的另一家单位,180条,已经少很多了。并且他发现,尽管员工们叫苦连天,但每人每月还是能生产出200多条短视频。他的部门制作短视频的有7个人,3个账号,每个月要生产3000多条。而这,仅仅是一个地方媒体一个部门的生产量。
现在,他们正在想办法四处学习AI技能,以应用于工作中,如果在未来更广泛和熟练地使用AI工具,生产的速度将得到更大的提升。
一个地方的局部就是整体的缩影。在这个我们又爱又恨的互联网空间里,每天有多少东西正在被生产?而它们又有必要被生产吗?对于不想丢掉工作的人来说,制作这些短视频给他们提供了必要的工资,但是他们生产得愈多,对于消费的人,他们想要获得有效信息和知识的困难就愈大,高质量信息被淹没在一片广阔无垠、彼此没有秩序关联的垃圾场中,需要花费更多的技巧和时间去翻找才能获得。
而这又将拉开科技熟练者和垃圾消费者、有清晰自我意识和无知无觉者之间的距离。未来的冤大头,将是那些在消费一个产品上所花的时间,比生产它的时间更长的人,因为别人在当垃圾生产,你却在当精粮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