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高专业群背景下计算机专业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研究

2024-12-31 00:00:00朱艺涛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24年33期

关键词:双高专业群;计算机专业;教育资源整合;资源共享;协同创新

0 引言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推进,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计算机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应用领域不断拓展,迫切需要大量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支撑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作为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重要培养阵地,职业院校肩负着为行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的重要使命[1]。国家实施“双高计划”建设,旨在打造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学校和专业群,倒逼职业院校加快转型升级,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双高计划”强调要打破专业壁垒,促进资源融通,发挥专业群的集聚和辐射效应,为职业院校专业建设指明了改革方向。面对新形势新要求,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必须抢抓“双高计划”机遇,加快构建资源共享新机制,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

郑州信息工程职业学院作为国家首批“双高计划”建设单位,高度重视软件技术专业群内涵建设,在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学院以服务区域数字经济发展为目标,主动对接产业需求,深化校企合作,共建了一批高水平实训基地和产教融合平台。学院创新“三递进”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深化“以赛促教”,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应用,有力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本文拟以郑州信息工程职业学院为例,系统剖析该校在“双高计划”建设背景下,如何依托软件技术专业群打造资源共享平台,推动计算机专业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的改革实践,并总结提炼可供借鉴的经验做法。本文拟回答以下几个问题:一是郑州信息工程职业学院如何发挥“双高”引领作用,推动计算机专业资源整合与共享; 二是学院围绕资源共享在制度建设、平台搭建、融通创新等方面采取了哪些具体举措; 三是从该校实践中可以得出哪些经验启示,为其他兄弟院校专业建设提供有益参考[2]。

1 双高专业群对计算机专业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的新要求

1.1 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对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

当前,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演进,引发了产业发展模式、业态结构的深刻重构。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2022年我国规上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企业完成业务收入1.77万亿元,同比增长8.5%;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业务收入10.5万亿元,同比增长9.8%[3],计算机产业保持稳定增长态势。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发展,迫切需要培养一大批既具备扎实专业基础,又具备创新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而目前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还不能完全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主要体现在人才供给结构性矛盾突出,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偏少,实践能力不强等。“双高计划”为职业院校专业建设指明了改革方向,倒逼院校加快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主动服务和引领行业发展。面对产业变革和市场需求,计算机专业必须加快建设资源共享机制,优化整合优质教育资源,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精准对接数字产业需求,大力培养高层次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

1.2 信息技术进步与开放共享理念推动教育模式变革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知识获取方式和学习方式发生了巨大变革,对传统教育教学模式提出了全新挑战。在线开放课程、虚拟仿真实验、人工智能助教等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为学习者提供了更加丰富多元、个性化的选择。与此同时,开放共享已成为教育发展的时代主旋律。“双高计划”强调校企共建共享,鼓励院校面向社会开放优质专业教学资源,打造产教融合共同体[4]。作为典型的应用型学科,计算机专业更需秉持开放理念,主动对接行业发展实际,将前沿新技术、行业新需求导入教学,建立产教资源双向流动、供需精准匹配的协同育人机制。立足信息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优质教育资源的集成共享,引领现代职业教育变革发展。

2 双高专业群对计算机专业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的推动作用

2.1 依托软件技术专业群构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平台

郑州信息工程职业学院作为河南省首批“双高计划”建设单位,将软件技术作为重点建设专业群,积极探索校企协同、产教融合的发展路径。学院联合深圳市讯方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共建了“产教融合实训基地”,集人才培养、技术研发、社会服务等功能于一体。校企双方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共建了一批高水平实训室,配备了先进的软硬件设施设备。双方联合开发了实训教学资源库,学生可以参与真实项目研发,获得一线工程实践经验。学院还引入华为ICT认证标准,将HCIA、HCIP、HCIE等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书证融通”。校企共建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平台架构如图1所示,通过平台学院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社会服务等方面实现了全方位合作,构建起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的发展格局,有力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

2.2 创新“三阶段、双递进、多方向”人才培养模式

针对传统人才培养模式难以适应数字产业发展新要求的问题,郑州信息工程职业学院联合龙头企业共同制定了创新性培养方案。方案基于“校企双元”理念,采用“三阶段、双递进、多方向”的培养路径,实施定制化人才培养,紧密对接行业岗位需求,如图2所示。学院坚持“厚基础、精技术、强能力”的理念,在培养初期重点夯实学生专业基础,提升数字素养;中期学生可从大数据开发、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方向中选择发展路径,参与企业真实项目实训,在“做中学”中强化实践能力;后期学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实现从“学生”到“准员工”再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变和能力提升。学院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构建“教考做评”全流程闭环体系。学院实施现代学徒制,校企双导师协同指导,工学交替,三年来累计培养160名企业新型学徒。学院连续6年软件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用人单位满意度达95%,充分彰显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成效。

2.3 深化“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建”的实践教学范式

“双高计划”实施以来,郑州信息工程职业学院高度重视技能竞赛在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彰显办学特色等方面的引领作用。学院将竞赛融入专业教学全过程,形成了“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建”的实践教学新范式。学院成立了技能竞赛工作领导小组,制定详细的参赛项目规划,建立了“选拔培训-竞赛参与- 能力考核-成果转化”的全流程闭环管理机制,并配套相关政策予以保障。依托智能创新实验室,学院搭建了集实训、竞赛、考核、服务于一体的信息化赛训平台,实现竞赛项目与专业课程、实训项目的同步建设、融合发展。学院每年投入200万元竞赛专项资金,制订针对性的训练计划。近五年,学生先后获得国赛一等奖6项、二等奖12项,省赛一等奖24项、二等奖38 项,展现了扎实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职业素养。学院还面向全校学生广泛开展创新创业竞赛,累计参与学生1.2万人次,“以赛促学”的良性育人生态初步形成。

2.4 搭建协同创新平台 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应用

郑州信息工程职业学院立足服务区域数字经济发展,积极整合校企资源,加强协同创新平台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学院先后与华为、海康威视、浪潮等行业领军企业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共建了一批技术先进、功能完备的协同创新中心。校企共同成立创新团队,聚焦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领域开展联合攻关。近三年,学院牵头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8项,获批专利72项。学院研发的“面向智慧养老的穿戴式健康监测系统”已应用于20家养老机构,服务5000余名老人,实现经济效益600余万元。学院建有国家级众创空间和科技企业孵化器,已成功孵化学生创办企业28家,带动毕业生就业300余人,获得风险投资1200万元。学院还面向中小微企业开放共享专业教学资源、科研仪器设备,助力企业数字化改造和产品创新,年服务企业百余家次。科研成果的积极转化应用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和技术支撑。如图3所示。

3 对策建议

3.1 顶层设计,构建资源共享大平台

职业院校要高度重视专业群的系统设计和资源整合,加强学校层面的统筹规划和制度安排。一是成立由学校领导牵头,教务处、科研处、信息中心、二级学院等部门共同参与的专业群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切实可行的建设规划和年度计划,为专业资源共享创造体制机制保障。二是建设集教学资源、实践教学、技术服务等于一体的资源共享信息化平台,打破院系资源“孤岛”,实现优质教育资源跨专业、跨校区共建共享。三是建立健全教学资源共享的激励和评价机制,将教师参与资源共享的情况纳入绩效考核体系,调动教师共建共享资源的积极性[5]。

3.2 汇聚资源,深化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

加强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是夯实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工程。一是整合校内外资金渠道,加大资源库软硬件投入,为资源建设提供有力保障。二是建立由行业企业专家、骨干教师等组成的资源库建设指导委员会,科学规划资源库的功能定位、建设内容和质量标准。三是建立资源库的常态化更新机制,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等引入资源库,提高资源的先进性与实用性。四是鼓励教师积极开发各类信息化教学资源,如在线开放课程、虚拟仿真实验、个性化学习资源包等,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

3.3 协同创新,构建产教融合发展格局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提升资源整合与共享水平的关键举措。一是主动对接区域产业发展和人才需求,广泛开展校地、校企、校校合作,共建协同创新平台。鼓励企业工程师、能工巧匠进校授课,建立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二是建立健全校企合作制度体系,在人才培养、课程开发、师资培训、技术攻关等方面形成常态化合作机制。通过项目合作、成果转化等方式,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的精准对接。三是发挥学校的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面向行业企业开展技术服务,推动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打通服务社会“最后一公里”。

3.4 开放办学,提升资源应用实效

秉持开放理念,促进资源的广泛应用是提升资源价值的必由之路。一是面向全社会开放共享专业教学资源,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终身学习需求。探索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增强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二是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资源的应用模式。加强资源的移动化适配和个性化推荐,为学生提供碎片化、智能化的学习服务。三是加强资源使用效果的跟踪评价,建立资源库的使用反馈和改进机制,促进资源库的不断优化提升,更好地服务教学需求。

4 结论

郑州信息工程职业学院依托软件技术专业群,系统推进资源的优化整合,在构建产教融合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以赛促学”、加快成果转化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一是建成了集人才培养、技术研发、社会服务于一体的校企协同育人平台,打造了专业发展的“生态圈”。二是创新实施“三阶段、双递进、多方向”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精准对接。三是将技能竞赛融入专业教学全过程,形成了“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建”的实践教学新范式。四是加强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大力推进科研成果转移转化,有力支撑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学院的探索实践为计算机专业加快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提供了有益参考。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职业院校要主动融入区域发展大局,加快形成专业链对接产业链、创新链融入价值链、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精准匹配的发展新格局,为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未来,将进一步扩大研究样本,开展跨区域、跨院校的比较研究,进一步增强研究结论的普适性,探索构建职业院校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的理论分析框架,为实践探索提供理论指导,推动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