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1+X”证书标准;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方案;融入
0 引言
在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中,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关系到国家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但是,传统的职业教育模式往往侧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却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导致毕业生难以快速适应市场需求。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与创新。2019年,国务院和教育部等部门先后出台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等文件,标志着“ 1+X” 证书制度的提出与实施,为中职学校发展注入新活力[3]。该制度强调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与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高度契合。
如何将“1+X”证书标准有效融入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编制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探索“1+X”证书标准与中职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深度融合,对提升职业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现状分析
在“ 1+X” 证书制度试点过程中,中职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尤其是在如何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融入原有人才培养方案,避免学生就业后重复学习,使其能够在现有知识和技能基础上不断提升[4]。
1) 培养目标与证书标准不匹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市场对于人才的知识结构、技能水平、创新能力以及适应新环境的能力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职业等级证书的标准要求已经跟随市场需求发生变化。然而,部分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未能充分结合相应的职业等级证书要求,重新制定培养目标,这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适应市场的实际需求,增加了就业难度。
2) 课程体系与证书标准对接不紧密。课程内容与证书标准脱节:部分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未能充分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标准和要求融入课程体系中,导致课程内容与证书要求存在差距,学生难以通过校内课程直接获得相应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课程结构调整滞后:随着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不断更新和升级,部分院校未能及时对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和优化,导致课程内容陈旧、过时,无法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3) 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速度加快,教学设施环境和师资能力得不到保障。目前大部分中职学校的教学设施和环境,无法保障学生在专业技能方面得到真正的实践学习训练。同时, 师资力量的薄弱成为制约人才培养方案有效实施的一大瓶颈。教师的“双师”素养不够问题突出,导致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无法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提高职业技能水平的指导,导致课程和证书融合度不高。
4) 教材与资源滞后,教学方法单一。部分专业的教材形式单一,内容滞后于工作实际,无法及时反映行业最新技术和标准。这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掌握最前沿的知识和技能。配套提供的学习资源数量有限,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沿用传统的侧重知识单项传递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不符合“1+X”证书制度对复合型技能技术人才的培养要求。
5) 评价机制不科学。部分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评价体系中,未能充分考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要求和企业的实际需求,导致评价体系不科学、不合理,难以准确反映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质。
2 解决对策
2.1 在编制人才培养方案时,将“1+X”证书标准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融合
“1+X”证书制度的核心标准是由企业深度参与并制定的,这些标准紧密围绕实际工作岗位所需的技能、复杂的任务处理能力、工作流程的关键环节、相关技术应用以及职业行为规范等关键技术和能力要素来构建。这一制度的形成,源于职业教育与产业界的紧密联系,它基于“职业分析”这一核心理念,旨在将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直接对接到行业和企业的具体职业能力需求上,确保了教育与就业市场的无缝衔接。具体而言,学生在完成学校专业学习的基础上,通过获取与所学专业相对应的、不同等级的职业技能证书,来实践和应用所学知识,这种过程正是“1+X”证书制度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深度融合与体现。它鼓励学生不仅要在理论上有所建树,更要在实践中掌握真才实学,确保学生毕业后能够迅速适应并胜任工作岗位,实现学校教育与职场需求的无缝对接。
基于现有的专业目录和明确的专业教学标准,筛选出的职业岗位与相应的职业等级证书进行细致对应(如图1所示)[5]。首先进行一级匹配,即对专业名称与职业等级证书名称或等级证书面向的专业名称进行比对。例如网络系统软件应用与维护、网络系统建设与运维等职业技能证书的面向专业都包含了计算机应用专业。然后进行二级匹配,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职业面向的描述,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岗位群进行比对。例如在计算机应用专业的职业面向中有网络技术员、网络运维工程师等相关工作岗位,对应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中岗位群的“初级系统工程师”“网络系统建设与运维助理工程师”等。最后进行三级匹配,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能力要求”和职业技能等级的“岗位能力图表”进行比对。选取相近的几个证书内容,根据专业特点选取重点申报建设证书。根据证书标准为参照,重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职业面向及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达到两者间的融合。最终,计算机应用专业选取了网络系统软件应用与维护和网络系统建设与运维两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并把他们的标准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中。
2.2 将“1+X”证书标准中的职业技能要求融入课程设置中,重构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结构
传统的课程体系常常忽略企业需求和产业发展,只强调目标——结果导向。而将“1+X”证书标准中的职业技能等级要求整合到课程设置中后,在设计课程体系时,能更好地根据行业发展趋势,进行课程体系结构的重构。
1) 将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进行调整。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融合:基础课程确保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为专业学习打下基础;专业课程则根据“1+X”证书标准,设置相应的专业课程。例如计算机应用专业专门设置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网络系统建设与运维以及交换路由技术等课程。课程内容应紧密围绕职业技能要求,确保学生在完成课程学习后能够具备相应的技能水平。课程与证书融通:将“1+X”证书标准与专业课程内容深度融合,实现课程内容与证书考核要求的无缝对接。学生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即可达到参加证书考试的水平。通过网络相关课程的开始,计算机应用专业考取的网络系统建设与运维(初级)和《网络系统软件应用与维护》(初级)两个证书,通过率达到90%以上。实践课程强化:提升实践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比例,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能力。实践课程应涵盖证书标准中的所有实践技能要求,确保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技能。
2) 重构课程体系结构。模块化课程体系:将课程体系划分为6个模块:网络系统通用操作安全,布线工程,网络系统硬件安装,网络系统知识,网络系统基础操作,网络系统基础运维[6]。每个模块对应证书标准中的一个或多个技能要求。形成39个知识点,27个技能点的课程结构。学生依据自身兴趣和职业规划选择学习相应的模块。螺旋式递进培养模式:采用螺旋式递进的培养模式,使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逐步提升技能水平。初级阶段注重基础技能培养,中级阶段强化复杂任务处理能力,高级阶段则注重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综合素质培养:在课程体系中融入综合素质培养的内容,包括职业道德、团队协作、沟通能力等方面。
2.3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将“1+X”证书标准融入师资队伍和教学设施的建设中去
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设施的配备是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也是人才培养方案中必需的内容。在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师资队伍构建环节,特别强调将熟悉并精通“1+X”证书制度标准作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指标之一。这一举措旨在确保每位教师都能深刻理解“1+X”证书的核心要求与技能框架,从而在实际教学中精准对接证书标准,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备考指导,助力学生顺利获取所需等级证书,圆满达成教育培养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学校积极行动,选派了多位优秀教师参与华为与神州数码举办的专项师资培训项目。而教学设施的配备更是直接影响学生掌握专业技能最重要的因素。在人才培养方案的教学设施部分,根据“1+X”证书标准来补充完善实训条件。计算机专业专门设置了华为网络建设与运维和神州数码网络软件应用实训室,配备了相应的网络实训仿真软件,如:华为ENSP虚拟仿真软件,VMware Workstation 虚拟机,Windows Server 及Linux Centos服务器系统。创设真实环境让学生进行实训实践。
2.4 根据“1+X”证书标准要求建设教材及教学资源,更新教学方法
技术快速迭代对教学资源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学资源的不足将制约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在选取教材的时候,应该选择内容与证书要求高度一致的教材。由行业专家、企业骨干和一线教师共同开发的教材,能够更好地将岗位职业能力融入教材编写中,确保教材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例如在编制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计算机专业的网络系统建设与运维课程选用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编著的《网络系统建设与运维(初级)》教材,该教材对接企业岗位需求,注重理实结合,培养学生网络设备配置、调试和设计能力。同时,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师团队设计了《计算机网络基础》活页式教材,可以根据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和技术发展趋势及时更新内容,确保教材的时效性和先进性。除纸质教材外,计算机应用专业还配置了数字化教学资源,包括校级精品网络课程《网络系统建设与运维》、神州数码虚拟仿真实训平台等,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同时,建立资源共享机制,促进优质资源共享。
教学方法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掌握技能和获取证书的关键。在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一般使用以下策略。
1) 理论与实践并重:在教学方法的选用上,应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通过项目式教学、案例教学等实践性强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理论知识,提升实践操作能力,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2) 对接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教学方法的选用紧密对接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例如,对于需要高度实践操作的技能点,采用工作坊、模拟实训等教学方法;对于需要理论支撑的技能点,则采用讲授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3) 尊重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通过采用翻转课堂、混合式学习等教学方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和兴趣点进行学习。同时,利用信息化手段,如在线课程、虚拟仿真实训平台等,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路径。
4) 加强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通过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引入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和项目案例,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场景中学习和实践。同时采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工学交替等教学方法,实现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2.5 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学习评价融入“1+X”证书标准的职业技能要求建立更细致全面的评价体系
将“ 1+X” 证书标准的职业技能要求融入人才培养方案的学习评价体系,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加强对学生实践技能、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评价。在其中加强对学生实践技能、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的评价。在构建时,首先以专业标准为基础,将职业资格证书标准融入其中,把行业、企业相关要素引入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中[7]。根据专业的差异、录取生源的差异,建立差异化的考核指标与评估指标体系,采用定性与量化相结合的方法。同时积极引入第三方评估,聘请行业企业、第三方评估单位按照行业企业职业要求加入教学评估流程中,尤其重视对X 项目的评估。
通过以上对策,中职学校可以将“1+X”证书标准有效融入人才培养方案的编制当中,对推动职业教育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产教融合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有利于职业教育的整体进步和产业发展的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