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媒体素养教育:现状、问题和对策

2024-12-31 00:00:00吕晨超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24年33期

关键词:媒体素养;信息技术;中学生;媒体道德;信息社会责任

0 引言

随着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网民规模持续扩大,互联网普及率不断上升,网络环境更加多元。在众多网民中,学生网民占据了很大比例。媒体种类的多样化使得青少年能够轻松接触到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更便捷地与同龄人建立联系、分享信息[1]。媒体技术的发展为个人带来正面或负面的影响,使生活更加便利的同时,也影响着整个社会的情感和价值观[2]。媒体发展的好处必须与其带来的风险相平衡。许多中学生不适当的媒体使用导致了一些负面现象的发生。研究结果显示,相当多的青少年对网络上一些有违公德的现象持不否定态度,现实生活中的欺凌行为开始转向网络,网络上的言语霸权导致了普遍存在的非理性讨论[3]。部分网民利用网络传播不正确的价值观和负能量信息,大量未经筛选的媒体信息直接进入青少年的视野,容易让三观正在塑形的青少年迷失其中[4]。

媒体素养是指对媒体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媒体利用和创建能力、媒体道德意识和社会法律意识等[5-6]。媒体素养本质上是具备针对媒体内容的批判性思维能力[7-8]。相较于国外发达国家,中国的媒体素养教育起步较晚[9]。学校课堂是培养学生道德意识和思想观念的重要基地,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是学生在校接触媒体较多的课程,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开展媒体素养教育,是提升中学生媒体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10]。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学生的思想观念更加多元化、复杂化,传统教学方式已无法满足新时代学生的发展需要。因此,如何更好地将中学生媒体素养教育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融合,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一项值得研究的问题。本研究旨在探讨在数字时代背景下,中学生信息技术课程中媒体素养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对策,为优化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提供借鉴。

1 中学生媒体素养水平和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媒体素养教育现状

1.1 中学生媒体素养水平

本研究通过总结国内外研究现状,根据中学生身心发展、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等实际情况,设计了《中学生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和媒体素养调查问卷》。参与此次研究的对象为某初级中学的七、八年级学生。该学校开展信息技术课程,学生在机房上课。研究采用李克特五点式量表法,问卷内容包含被调查中学生的基本信息和媒体素养水平、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媒体素养教育情况等方面,学生根据真实情况选择最符合自身的选项。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80份,剔除无效问卷后,最终用于分析的问卷为162份。研究采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针对中学生使用媒体的调查数据显示,中学生基本上具备使用媒体设备的技能,有能力创建用户账户和媒体信息、管理媒体资源等。绝大多数中学生可以在互联网上有道德地分享信息,与其他媒体用户进行协作和互动。大多数中学生具备一定的媒体素养,可以依据自身的认知以及对事物的看法,在使用媒体资源和工具时做出正确的选择和理性的判断。但仍存在少数中学生缺乏媒体素养,使用媒体资源和工具的技能不高,缺少正确观念的引导。

1.2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媒体素养教育现状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是中学生获得媒体技能的最基本途径之一。相较于其他课程,中学生在信息技术课程中能接触到更丰富的媒体资源。研究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教师在信息技术课程中教授他们如何使用媒体工具以及制作媒体内容。这表明教师在信息技术课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媒体使用技术素养,并能较好地将媒体使用技术素养与课堂教学融合。同时,中学生认为在信息技术课程中,教师教授了如何辨别媒体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评估媒体价值以及选择对自己有益的媒体信息,即培养学生的媒体信息解读和批判能力、媒体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然而,与课程中的媒体技术素养教育相比,教师在学生媒体道德素养教育上的关注度较少,缺乏在媒体资源的辨别、评估、批判方面的教学。这可能导致部分学生在使用或创作媒体时忽视对媒体价值的考虑。

2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媒体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学生媒体素养不足

当前,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极易接触到媒体设备,且用途十分广泛。然而,大多数中学生对媒体工具的挖掘和使用处于盲目状态,容易被动地接受媒体信息,而较少主动创造媒体内容和资源[11]。中学生对媒体的使用缺乏系统性指导,媒体信息的选择依赖于自身的认知和原有观念。同时,一些学生缺乏媒体道德意识,在信息泛滥的网络中无法正确辨别和选择媒体资源。在信息技术课程中,仍有学生随意浏览、毫无目的地使用媒体资源和工具。

2.2 信息技术课程中媒体使用技术教学欠缺

根据表3的数据可知,信息技术课程中媒体技术的教学与中学生媒体使用技术素养水平呈显著相关性。教师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结合学科内容教授学生如何使用媒体工具、制作媒体内容,相对而言,学生在使用媒体创建账户信息以及使用媒体工具制作作品方面的水平较高,但在与不同媒体用户进行协作互动方面的能力欠缺。教师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关于媒体使用技术的教学仍存在局限性,教学活动多为学生个人操作,缺少互动型的媒体教学活动。此外,中学生在有效管理各种媒体信息和资源方面的能力也略显不足,教师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关于媒体资源和信息管理方面的教学仍需进一步完善。

2.3 信息技术课程中媒体道德素养培养不足

中学生在使用媒体设备时往往会出现道德水准低下的情况。根据表3的数据分析可见,中学生的道德媒体素养高低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显著相关。教师的指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能否道德地使用媒体资源。研究发现,学生善于利用现有的媒体资源制作媒体内容,但在创新性和创造能力上有所欠缺。教师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关于学生创造力培养的教学活动和策略不够丰富,未能充分激发学生使用媒体资源和工具创造作品的潜力。此外,一些学生仍无法在法律和道德的约束下正确选择、评估和利用网络上的媒体信息,中学生网络不良行为时有发生[12]。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对媒体法律规范和道德准则的传授不够充分,未能通过日常教学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3 媒体素养教育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融合的对策

3.1 优化信息技术课程:提升学生媒体技术素养

从媒体技术素养层面看,教师需更好地将学生使用媒体资源和工具的技能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整合[13]。针对中学生在与不同媒体用户进行协作、互动方面能力欠缺的问题,教师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需设计更多项目式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以提升学生利用媒体资源和工具进行小组协作互动的能力。此外,对于部分中学生无法有效管理媒体资源和工具的问题,教师可在教学设计中将媒体资源管理融入学科知识内容的教学,在利用媒体设备开展教学时突出如何管理和使用媒体,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点的同时也能有效掌握媒体资源管理的技能。

3.2 优化信息技术课程:融合媒体道德素养教育

从媒体道德素养层面看,教师需关注如何将学生的媒体道德意识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相融合。学生在日常生活或课堂中能够利用媒体资源和工具制作媒体作品,但存在原创性不高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设计趣味性较强的教学活动,布置相关任务,并使用有效的激励机制来激发学生的创新创造活力[14]。在学生制作媒体内容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尽量自己创作媒体素材,强化学生的原创意识。此外,针对一些学生缺乏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不遵守网络规范的问题,教师需将法律和道德观念的传递融入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教学中,突出媒体在社会生活中应用时的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并鼓励学生分享他们的观念。教师通过日常而非刻意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让学生在法律和道德的约束下正确选择、评估和利用网络上的媒体资源,提升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社会责任感,减少中学生在网络上的不良行为。

3.3 强化师资力量:提升中学信息技术教师的媒体素养和教学能力

展开媒体素养教育必须要有专业的师资,教师是媒体素养教育实施的关键[15]。信息技术教师作为中学生媒体素养教育的长期合作伙伴,其自身必须具备较高的媒体素养。信息技术教师要正确认识媒体的概念和特点,能够正确辨析和解读媒体信息和价值,合理利用媒体资源和工具创作媒体作品,最重要的是能够将媒体技术和道德素养以合理的教学方式传授给学生。在新媒体时代,对于新手教师,可以开展岗前媒体素养培训,强化入职前教育。对于在职教师,需不断提升自己,充实知识信息库,积极参加相关培训,了解时代发展的趋势,确保自身媒体素养稳步提升。

3.4 家、校、社多方协力:融合媒体素养教育与生活实践

提升学生的媒体素养,仅靠学校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是不够的,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媒体平台等多方合力为中学生的媒体素养教育提供渠道和机会[16]。家庭是孩子生活中接触最多的环境,父母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影响孩子,因此在家庭中,父母要适当地引导、干预孩子使用媒体设备,确保孩子适度使用、用法得当[17]。学校除了将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学生媒体素养教育的核心课程外,其余课程也可适当融合媒体素养教育[18],同时学校可以多开展相关教育活动来提升学生的媒体素养和网络道德意识。此外,政府应制定有利于培养中学生媒体素养的教育政策和法律法规[19],社会中的各个机构也可以为中学生的媒体素养教育提供资金支持或培养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