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病毒(HIV)全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顾名思义,它会攻击人体免疫系统,导致机体免疫力极度低下,继而引起全身各器官系统的感染,丧失抵抗力,病毒、细菌、真菌甚至寄生虫都可能乘虚入侵。如此可怕的病毒实验室是怎样诊断的呢?及时诊断对治疗有怎样的意义?这篇文章带您了解相关知识。
艾滋病病毒的诊断程序分为初筛实验和确证实验。初筛实验是一种系统的检查方法,主要用于在没有明显症状的情况下,通过简单、快速、经济的方法对特定人群进行筛查。艾滋病病毒的初筛实验需要由有资质的艾滋病初筛实验室来完成,常用的方法包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IISA)、化学发光或免疫荧光试验、快速试验(如斑点ELISA、斑点免疫胶体金或免疫层析)。初筛实验能够快速出结果,灵敏度高,但其准确性会受到试剂、实验操作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对初筛结果阳性的样本,需要更换试剂或方法进行复检,以排除假阳性;复检仍为阳性的样本,进一步通过确证实验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目前确证实验的金标准为HIV抗体检测,常用方法是免疫印迹法(WB)。这种方法结合了高分辨率的凝胶电泳和免疫化学分析技术,将细胞或生物样品中的蛋白质按照分子量大小进行分离,转移到固相载体上,通过发光液,使目标蛋白所在的位置发出荧光或显色,做出诊断。通俗理解就是将艾滋病病毒携带的特殊蛋白质进行分离,不同大小的蛋白质分离速度不同,会出现在不同的位置,因此就可以通过所在位置确认是哪一种蛋白质。根据测出来的蛋白质成分差异,确诊是否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免疫印迹法具有高灵敏度(可达纳克级,甚至皮克级)、特异性强、分析容量大等优点。但它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对蛋白质的结构和构象要求较高,同时需要特异性抗体的选择和优化。在实验时需要注意样品的处理和保存、抗体的选择和使用、实验条件的控制等因素,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也许有人会有疑问,初筛阳性的样本进行复检,复检阳性的样本进行确证实验,这样确实可以确保阳性结果的准确性,但阴性结果会不会被漏检呢?这就需要结合实际情况,结合受检者自身经历进行判断。我们首先将受检者分为两种情况,即有风险行为者和无风险行为者。风险行为包括不安全性行为、输血、吸毒、共用刀具或针具,或者有母婴传播的风险等。这类情况需要进行随访,通常是在危险行为后的第2-3周开始,随访时间一般为至少1年,间隔时间取决于个体情况,最终目的在于早发现,早治疗。对无风险行为者,如因手术治疗需排除艾滋病感染的情况,就不需要进行随访,初筛阴性就可以认为是非感染者。
除了血液抗体检测,唾液检测、抗原检测和核酸检测也是目前常用的HIV检测手段。HIV唾液检测方便、快捷、无创;HIV抗原检测(HIV病毒p24抗原或联合p24抗原—抗体酶联免疫检测)在低危人群筛查实验中,对急性HIV感染的诊断敏感性可达77%-91%;HIV核酸检测具有高准确率、高灵敏度、强特异性、缩短窗口期、提供病毒信息、指导治疗与评估病情、降低假阳性率以及早期发现与保护他人等优点,对预防和治疗艾滋病具有重要意义。
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艾滋病病毒检测前,受检者应注意休息,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服用抗病毒的药物,因为它们可能会影响艾滋病病毒的检测结果;注意饮食,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少喝酒或抽烟,不要喝浓茶、咖啡等。
HIV感染分为急性期、无症状期和艾滋病期。急性期通常指暴露后的半个月到1个月内,此阶段患者会出现头痛、乏力、发热等类似感冒的症状,持续1-3周。这个时期病毒尚未造成严重的免疫系统损害,及早进行干预,可以冻结病毒种群和免疫应答,为机体的修复争取时间,等待未来出现新的抗病毒治疗方法。无症状期又称潜伏期,可能是数月乃至数年。这期间虽然没有症状,但艾滋病病毒正在机体内不断复制,破坏免疫系统。这一时期的感染者具有传染性,他们的血液、精液、乳汁和阴道分泌物中都可能含有艾滋病病毒。在无症状期进行治疗和预防能够有效延缓病情的进展,降低死亡率,减少艾滋病病毒传播的风险。艾滋病的最终阶段是艾滋病期。这期间患者会表现出各种临床症状,包括全身症状、神经系统、呼吸道、消化道、皮肤黏膜以及肿瘤。进入艾滋病期的患者需要进行抗病毒治疗和并发症的针对治疗,通过积极的治疗和护理,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艾滋病对人体危害极大,目前尚无治疗痊愈的方法,只能通过延缓发病、治疗并发症,以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因此,如何预防艾滋病病毒感染,就成为目前抗“艾”的重中之重。要加大艾滋病宣传工作的力度,增强全民意识,避免歧视现象,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积极面对生活,科学治疗疾病。近些年,艾滋病在大学生群体的传播呈增长趋势,各级院校应积极开展防“艾”宣传工作,采用多种形式,让大学生们知“艾”远“艾”,而不仅仅是谈“艾”色变。正确的认知是预防的第一步。
在出现暴露史的第一时间进行艾滋病病毒检测,是阻止艾滋病病毒攻陷人体免疫系统的有效方式。艾滋病对患者的心理、身体都会产生很大的危害,因此一旦发现感染,需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上医治未病”,保护好自己,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拒“艾”于身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