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老年患者的数量逐渐增多。由于老年人的生理退行性改变,如吞咽功能减退、智力障碍、脑卒中等,可能导致老年人生活不能自理,吞咽困难,需要居家护理。这些老年人因为各种原因,极易发生营养不良。为了保证老年人的营养供给需求,鼻饲已成为这些老年人维持营养和电解质平衡的重要保障。鼻饲是一个漫长的治疗过程,有些老年人甚至需要终身携带胃管进行营养供给。因此,留置胃管的护理已成为老年人居家护理的重点内容之一。目前我国老年患者出院后的居家护理主要由家庭照顾者承担。由于照顾者缺乏鼻饲的相关护理知识,在居家护理过程中很容易导致反流、脱管、腹泻、堵管等鼻饲并发症的发生。为了提高照顾者的水平,降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应该科普留置胃管居家护理的相关知识。
什么是胃管 胃管是一根软管,由聚氯乙烯、聚氨酯或硅树脂制成,有多种型号,不同型号和厂家的胃管在软硬程度、留置日期上均有所差异。最常用的为导丝型胃管,它具有软、细、耐腐蚀的特性,有导丝,易插入,留置胃管的保留时间可达42天,适用于长期需要留置胃管的患者。
鼻饲前的准备 注射器(20毫升或50毫升)、营养液(根据患者的疾病情况及出院前医生开具的医嘱配置鼻饲液,可以使用配置好的营养液,也可以自行加工食物配置成营养液来获取营养物质);使用研磨机或破壁机将准备好的食物打成糊状:使用研磨碗将应服的药物研磨成粉状。配置鼻饲液要保障营养充足,包括肉类、鸡蛋、牛奶、蔬菜、水果等,要注意对食物进行精细加工,避免颗粒过大堵管。
鼻饲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每天都要检查胃管插入的深度,避免胃管脱出。使用注射器抽取胃液,检查胃管是否在胃内及有无胃内容物。若有胃液要观察回抽胃内容物的量及颜色,出现问题需及时到医院就诊。若没有回抽出胃液,可将胃管尾端放入盛有水的杯子内,看是否有气泡溢出,或使用注射器注入少量气体至胃管中,同时听诊器放于患者胃部,需要听到气过水声。
鼻饲时对体位的要求 鼻饲前适当抬高上半身,取半坐卧位(30度-45度);鼻饲后30分钟之内不要改变体位,以免出现误吸风险。服用药物的患者不应将药物直接添加到肠内营养液中,需研磨后单独注入胃管内:给予家庭肠内营养后清水冲管,防止堵管。还要注意每次的鼻饲量。患者每次鼻饲量应该控制在200-250毫升,通常每隔3小时左右鼻饲一次(需根据医嘱执行),每次鼻饲后应该用20-30毫升温水冲管,保持管腔的通畅和清洁,避免残留食物残渣。
在鼻饲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首先是营养液的温度,无论是何种营养液都要保证温度适宜,一般而言,营养液的温度应该控制在38-40度。照护者需要测试鼻饲液的温度是否合适。可以将配置好的鼻饲液滴在手臂内侧,手臂能适应此温度即可。注入营养液需缓慢匀速注入,在鼻饲过程中观察患者有无恶心、呕吐、咳嗽等情况。
鼻胃管的固定方法 通常选择鼻贴固定法。使用医用胶布(根据患者的皮肤情况选择合适的医用胶布)将鼻胃管固定于患者鼻部,一周至少更换两次胶布,以免局部皮肤和黏膜长时间受压而出现损伤。除此之外,还要将剩余的已开启的营养液放在冰箱中冷藏,有效期为24小时,避免放置时间过长而变质。
鼻饲的常见并发症有哪些 留置胃管的患者在居家护理时一定要注意并发症的发生,如腹泻、便秘、胃潴留等。有异常需及时到医院就诊,同时还要注意患者双手的保护性约束,避免患者自行将胃管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