烫伤,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意外伤害之一,烫伤多指没有火焰的高温沸水、热油、高温固体等祸及皮肤组织发生了损伤。生活中,你是否也被热水、热油、热锅烫伤过?是否因为发生烫伤后不知道怎么做而去尝试民间土偏方?其实烫伤后经常会发生因处理不当而引起的二次伤害。为避免二次伤害,辟谣民间土偏方、宣传正确的处理知识是必需的。正确的急救护理措施对减轻疼痛、避免伤口感染及促进愈合至关重要。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烫伤后的急救护理知识,
以便更好地应对这一突发状况。
烫伤依照标准可划分为一度烫伤、二度烫伤、三度烫伤共三级,二度烫伤还可分为浅二度烫伤和深二度烫伤。
一度烫伤 仅伤及表皮浅层,表现为局部发红、干燥、灼烧感,3-7天后愈合,短期内可有色素沉着,一般不留疤痕。
浅二度烫伤 伤及表皮和真皮浅层,表现为伤处红肿踢显,疼痛剧烈,可形成大小不一的水疱;若水疱皮剥脱,创面红润、潮湿、疼痛明显,1-2周左右愈合,通常不留疤,但有色素沉着。
深二度烫伤 伤及真皮深层,可有水疱,若去水疱皮后,创面微湿,红白相间,痛伤处痛觉较迟钝,如无继发感染,3-4周愈合,一般留有疤痕。
三度烫伤 伤及全层皮肤甚至皮下组织,创面苍白、焦黄甚至炭化,痛觉消失。
烫伤后急救处理的五字口诀:冲-脱-泡-盖-送,下面让我们来了解这五个步骤的具体操作方法吧。
①立即冷却:烫伤后,立即用流动的清水冲洗伤口20-30分钟,直至创口不感到疼痛为止;此举旨在迅速降温,缓解疼痛,减少渗出和肿胀。②轻柔脱衣:若伤口处覆盖衣物,需在水冷却后小心脱去衣物,同时摘除手镯、戒指等饰品;如衣物与皮肤粘连,切勿强行剥除,可用剪刀剪开。③持续浸泡:对疼痛明显者,可持续用冷水浸泡伤处10-30分钟,以加强降温和止痛效果;但烧伤面积大或年龄较小的患者不宜浸泡过久,以免体温下降过度造成休克。④覆盖伤口:在烧烫伤部位覆盖干净布巾,注意不可揉搓、擦拭;此举旨在减少外界污染和刺激,保持创口清洁。⑤寻求医疗救助:完成以上紧急处理后,除非创面无伤大雅,小到可以自行处理(如小面积或只有表皮泛红、没起水泡),否则应尽快送往医院进一步规范治疗。
①避免摩擦:在伤口恢复期,皮肤较为脆弱,容易受到损害;因此,应尽量避免过度摩擦和活动,以免加重损伤。②按时用药:根据医生的建议,按时使用外用和口服药物,以确保伤口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③定期复查:烫伤恢复过程中,应定期到医院进行检查,以便医生了解伤口的恢复情况并作出相应的处理。
①局部消毒:在烫伤恢复过程中,需定期使用医用消毒液清洁创面,防止伤口感染;在消毒过程中应避免用力过度,以免对伤口造成进一步伤害。②外用药物:在医生指导下,可使用莫匹罗星软膏、红霉素软膏等药物对烫伤部位进行涂抹,以促进伤口的愈合和预防感染。③饮食调整:烫伤后应多食用高蛋白食物,如牛奶、蛋类、肉类等,这些食物中的蛋白质有助于促进细胞再生与代谢,加快伤口的愈合;多吃含锌的食物,如紫菜、虾皮、花生、猪肝、豆类等,锌元素有助于预防伤口感染,促进伤口愈合;补充富含维生素A、维生素C及维生素B群的食物,如橙子、牛奶、甘薯、深绿色及深黄色的蔬菜等,这些维生素对伤口愈合有重要作用。④防晒与保护:烫伤后需要做好防晒工作,以减少色素沉着和疤痕的形成;可以采取物理防晒措施,如戴帽子、穿长袖衣物等;同时应尽量避免化妆,以减少化妆品对皮肤的刺激。
相信民间偏方 在烫伤急救护理过程中,常存在一些误区,如涂抹牙膏、红药水、搓盐等来止痛或消毒。这些做法不仅无法达到治疗效果,还可能加重损伤,影响医生对创面的判断和处理。因此,烫伤后切勿轻信民间土方、偏方,应尽快采取正确的急救护理措施并就医治疗。
发生烫伤后立刻冰敷 在发生烫伤后,创面皮肤失去了表层皮肤的保护,若直接进行冰敷则有可能造成低温冻伤。所以应先用流动的冷水冲洗,或在冷水中浸泡,直到不再感到疼痛为止。
自行挑破水疱 出现水疱后,有部分人会在家中自行挑破,实际上这种行为可能会引起二次感染。当水疱直径小于2厘米时,无须挑破;当水疱直径大于2厘米,或位于人体的关节等活动频繁处,为了避免在活动摩擦时不慎刺破,可以使用无菌针头、棉花棒将水疱挑破,吸干渗出的组织液后使用碘酒消毒,并在患处覆盖纱布。尤其是不要移除水疱上的表皮,因为其可以作为保护层。
烫伤的日常护理需要综合考虑物理治疗、药物使用、饮食调整、防晒与保护以及注意事项等多个方面,正确的急救措施不仅可以减轻疼痛、避免感染及促进愈合,还能为后续治疗奠定良好基础。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提高安全意识,掌握正确的烫伤急救护理措施,以便在突发状况时能够迅速应对并妥善处理。
[基金项目:安全“救”在身边——急救知识进校园科普展示活动(PWKP2023B-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