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作为甘肃省主要的绿化造林树种,槐因其耐旱、耐盐碱、生长适应性强等优良特性被广泛应用于当地的行道树、防护林及城市园林绿化工程。合理的栽培技术是确保槐健康生长的前提,为给甘肃省槐的高效栽培提供技术指导,推动当地林业生态建设和产业可持续发展,以槐的生物学特性为切入点,系统介绍了育苗、林地选择与整理、定植、栽后管理等槐栽培技术要点。
关键词 槐;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控;甘肃省
中图分类号:S792.26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22.074
甘肃省地处我国西北内陆地区,介于北纬32°11′~42°57′、东经92°13′~108°46′,总面积45.59万km2。该地地形复杂多样,山脉、高原、盆地、平川、沙漠等地貌类型兼而有之,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年平均气温0~16 ℃,属于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1]。气候土壤条件的特殊性,造就了甘肃省丰富的森林植被资源,槐作为当地常见的乡土树种之一,因其适应性强、抗逆性好的特点而被广泛种植。针对甘肃省特殊的自然环境,系统研究槐的栽培技术,对提高造林成活率、维护林业生态安全、促进林业产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1 槐的生物学特性
1.1 形态特征
槐为豆科槐属落叶乔木,树高可达25 m,树皮灰褐色,有纵裂纹;树冠球形,老时呈扁球形;一年生枝条绿色,无毛;羽状复叶长达25 cm,叶轴初生疏柔毛后脱净;托叶形状多变;小叶4~7对,卵状披针形或长圆形,长2.5~6.0 cm,先端渐尖,基部宽楔形或近圆形;圆锥花序顶生,花白色或淡黄色,蝶形;荚果念珠状,长2.5~5.0 cm,肉质,成熟不开裂;花期7—8月,果期8—10月。
1.2 生态习性
槐原产于我国北部,在甘肃省分布广泛。槐喜光而略耐荫蔽,能适应较冷的气候环境,根系发达且深入土层;对土壤条件要求不太严格,可在酸性、中性至微碱性的土壤中正常生长,即使在轻度盐碱土中也能生存。槐还具有较强的抗逆能力,不仅能忍受干旱缺水,还能适应瘠薄土壤和城市土壤板结等恶劣环境,是适合甘肃省自然环境的优良树种。此外,槐对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的抗性较强,是城市绿化的理想树种。
2 槐栽培技术
2.1 育苗
2.1.1 育苗地选择
一般应选择地势相对平坦、土层深厚、排灌条件良好的壤土或砂壤土地块。甘肃省属大陆性干旱气候,年降水量少、蒸发量大,因此育苗地最好靠近水源,以确保充足的灌溉用水[2]。同时,育苗地应远离工厂、矿区等污染源,避免烟尘、废气等不利因素影响槐生长。尤其要注意的是,槐幼苗期对盐碱环境较为敏感,因此育苗地的土壤盐渍化程度不宜太高。
2.1.2 选种
在选择种子时,应当优先考虑选择当地成熟母树的种子,避免引种外地种源可能带来的植物疫病风险。种子采收时间应在每年的9—11月,槐荚果由绿色变为暗红色,并且表面出现明显的皱缩时为最佳采收期。挑选母树时,选择来自30年以上树龄、生长状况良好、无明显病虫害的壮龄母树,以确保种子品质。采收的种子要及时去荚、清洗、晾晒,除去漂浮物,只保留饱满、完整的优质种子。
2.1.3 种子处理
对槐的种子进行处理时,一般先用1%~3%的高锰酸钾溶液对种子进行15~20 min的消毒,杀死种子表面的病菌。消毒后,将种子置于30~40 ℃的温水中浸泡2~3 h,促使种子吸水膨胀。对于未膨胀的种子,需要反复浸泡直至种子体积膨胀到原来的1.5~2.0倍。将膨胀的种子混合30%湿润细沙,于25~30 ℃的环境中放置18~24 h,促进种子发芽。当约20%的种子开始萌生白芽时,即可播种。
2.1.4 播种
在甘肃省,槐播种育苗适宜的时间为每年4月中旬至5月上旬。播种前需要提前将经过处理的种子分成若干份,置于阴凉通风处预育7~10 d,使种子进一步萌发。播种采用条播的方式,先在整理过的育苗床上开沟,行距控制在25~30 cm,沟深10~15 cm。将预育的种子均匀撒播于沟内,株距控制在5~8 cm,覆土厚2~3 cm。为提高出苗率,在覆土后可压实苗床并浇透水[3]。一般播种后10~15 d开始出苗。苗出土初期不可浇水,待苗长到5 cm时进行首次浇水,并在苗15 cm高时间苗,株行距控制在10 cm×25 cm左右。6月中旬气温升高时,每7~10 d浅施一次尿素,促进苗木生长。至7月下旬停止浇水施肥,促进木质化。
2.2 林地选择与整理
林地应位于相对平缓的地段,避免陡峭的山坡地,以免造成水土流失。土壤以深厚、疏松、通气性良好的砂壤土或壤土为佳,排水状况良好。由于甘肃省属干旱少雨区,林地周边应有稳定的水源,以保证植株的正常生长。整地前,需要先清理林地杂草和残枝落叶等杂物。接着进行深翻作业,一般深度控制在30~40 cm,使土壤疏松透气。如遇盐渍化严重的地块,可适当施加石灰或硫酸等物质调节土壤酸碱度。整地完毕后,制作小垄或微垄以利排水,同时开沟铺设简易灌溉系统。对于林龄较大、土壤板结的地块,应每隔3~5年进行一次深翻或人工松土,改良土壤理化性质,为植株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
2.3 定植
甘肃省一般以每年的3月下旬至4月上旬为槐的最佳定植期。这一时段气温和土温都较为适宜,有利于新植株的生根和出苗。挖掘种植穴的时间应至少比实际定植时间提前15 d,单穴规格控制在60 cm×60 cm×60 cm。每穴施入腐熟农家肥2 kg以上,同时混合适量生石灰或硫酸,调节pH值在6~8。如遇干旱无雨季节,还要及时覆薄膜保湿。幼苗定植时株行距需合理控制。一般来说,对于大规模营林造林,可采用3 m×2 m的较大株行距;而园林绿化时则以2 m×1 m的较小距离为宜。定植深度以保证苗木根颈与地面平齐为原则,切勿深埋或浅埋。定植后要及时浇透水,遇干旱无雨天气要及时补浇。定植的第1年内,还需要及时进行除草,同时监控苗木生长状况,如发现有死株要及时补植。
2.4 栽培后管理
2.4.1 整形修剪
对1~2年生小苗,可在第2年5—6月进行首次修剪,保留生长最直挺的一条主干,剪除其他竞争枝条。如果主干已呈现明显弯曲,需要对顶芽进行摘心处理,促使新枝直立生长。对3~4年生大苗,在每年3月下旬主枝开展时修剪。选留3~5个角度适中、生长方向分布均匀的骨干枝,其余枝条全部剪除[4]。骨干枝也需要适当修剪,以免过长导致营养过剩。嫩枝部分暂时保留,以满足树冠形成需求。8月后进行第2次修剪,去除过多侧枝和徒长枝条。修剪时,切口要平整,并及时涂抹治疗性木糖醇溶液,防治病虫害。
2.4.2 水肥管理
由于甘肃省气候干旱,浇水格外关键。季节不同,浇水的要求不同:春季(3—5月)为返青期,要浇足底肥水,为新根萌发创造湿润的环境;6—8月为高温生长期,每隔7~10 d浇1次水,避免土壤干旱;9月逐步减少浇水量,促进树叶凋萎;10月至次年3月进行防冻浇水,增强植株抗寒能力,浇水时间以早晨或傍晚为宜,浇水量以土壤湿透为度。施肥也应分期进行,5月初施足底肥,建议每667 m2施农家肥2 000~3 000 kg;6—8月可分3~4次追施氮肥,建议每667 m2施用20~30 kg;生长后期可适当追施磷、钾肥,促进木质化。
2.4.3 病虫害防治
2.4.3.1 溃疡病
溃疡病是槐最主要的病害之一,主要为真菌感染所致。其症状表现为树干、主枝及粗大侧枝上出现不规则溃疡斑,初期病斑呈水渍状,后期扩大成不规则形状,深可达木质部,严重时树干呈环状脱皮。
溃疡病防治措施如下。1)喷施7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每7~10 d喷洒1次,连续3~4次。2)对严重病株主干溃疡,可用锥钻钻孔,深达木质部,注入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 0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3 000倍液,并用木屑封堵孔洞。3)冬季可喷施3%石硫合剂溶液,防治潜伏期病菌。4)注意秋季收集落叶烧毁,清除病菌卵孢子。
2.4.3.2 烂皮病
烂皮病是小穴壳菌引起的一种真菌性病害,主要为害槐的树皮和枝条。该病在甘肃省3—4月发病率较高,症状表现为树皮开裂,皮层湿腐溃烂,严重时会影响槐正常生长,甚至导致枝干枯死。病菌主要从机械割伤或枝条断裂处侵入树体。如果种植密度过大,槐生长状况较差,易受该病害感染。
烂皮病防治措施如下。1)及时对病枝、残枝进行修剪,并将其在远离种植园区的地方进行焚烧销毁,切断病原菌传播途径。2)对割伤处及树干距地面1.0~1.5 m处的树皮进行涂白消毒,可使用5°Bé的石硫合剂溶液[5]。3)发病初期,将患病部位的烂皮刮除,并涂抹3%抑霉唑膏剂,抑制病情扩散。4)使用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200倍液,对全树进行喷洒,确保药液充分覆盖枝干。
2.4.3.3 槐木虱
槐木虱是为害槐的一种常见虫害,以槐的嫩芽和嫩叶为食,会导致幼芽、嫩叶萎缩变形,严重时会阻碍新枝生长,影响整株植株的正常发育。槐木虱防治措施如下。1)物理防治。在槐树冠周围,每15 m悬挂1张粘虫板,悬挂高度为距地面2 m左右,重点防治时间为6—8月。还可以剧烈振动树干或喷水,促使虫体吐丝下落。2)化学防治。虫卵期可喷施20%氰戊菊酯乳油3 000倍液或1%苦参碱可溶性液剂2 000倍液。若在虫期可喷施2%阿维菌素乳油3 000~4 000倍液。
虫口密度大时,可在树干老皮处环状涂刷40%氧化乐果乳剂10倍液,宽度5~10 cm。
2.4.3.4 槐花球蚧
槐花球蚧主要通过吸食植株的营养液为害树体。若虫口密度过大,会导致槐萎缩干枯,严重时可能导致整株死亡。槐花球蚧防治措施如下。1)物理防治。使用压力喷雾器对虫体进行猛烈冲洗,促使虫体掉落。用粘虫胶环或油毡圈套住树主干,阻碍虫体上行。2)化学防治。选用2.2%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微乳剂2 000倍液或0.5%藜芦碱可溶液剂2 500倍液,以7 d使用1次的频率连续喷雾2次。
2.4.3.5 槐尺蠖
槐尺蠖以槐树叶为食,会导致叶片缺刻。该虫以蛹的形式在浅土层中越冬,次年4月中旬左右羽化为成虫,在槐叶上产卵,7—8月是幼虫为害的高峰期。槐尺蠖防治措施如下。1)生物防治。7—8月,在槐种植园区放置草蛉巢棚,固定在距地面2.5 m的树干处,夜间用布袋套住送回林间,引入天敌昆虫削减成虫数量。在槐种植地周边适当种植海棠等植物,吸引国槐尺蠖在那里产卵,降低其对槐的危害。2)物理防治。对树体进行突击振动或喷水冲击,刺激幼虫吐丝坠落。在10—11月或次年3月,对浅土层(约5 cm)进行翻埋,曝晒杀死蛹虫。3)化学防治。幼虫发育期,可用50%灭幼脲Ⅲ号胶悬剂1 000~2 500倍液喷雾;羽化期可喷施1%阿维菌素乳油2 000倍液。
3 结语
槐作为甘肃省常见的园林绿化树种,不仅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而且在环境绿化、生态修复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甘肃省应因地制宜选择适宜的种源和育苗方式,严格管控种子处理、播种、嫁接繁育等环节,并根据槐生长规律实施针对性的大苗培育、整形修剪、水肥管理等养护措施。同时,密切关注槐常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制订综合防治对策,通过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结合的方式,最大限度降低病虫害危害,为槐健康可持续生长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 何正亮,高兴天.浅析甘肃省国槐育苗造林及抚育管理技术[J].南方农业,2024,18(2):212-214.
[2] 梁晛.国槐栽培及病害防治技术[J].农家参谋,2022(20):120-122.
[3] 王强,王健.国槐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控要点[J].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2022,34(5):17-20.
[4] 曾菲.国槐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与防治要点[J].乡村科技,2022,13(4):92-94.
[5] 马效吉.国槐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控要点[J].农技服务,2021,38(1):100-101.
(责任编辑:张春雨)
作者简介:赵鸿旭(1978—),本科,工程师,主要从事园林绿化养护。E-mail:597620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