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近年来,甘肃省子午岭林业管理局正宁分局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大力依托资源优势,积极培育红松。为培育优质红松,推动红松产业高质量发展,从采集接穗、选择砧木、嫁接时间、嫁接方法等方面探讨红松嫁接管理技术要点,从剪砧、解绑、修剪、补接、土壤管理、适时灌溉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总结嫁接后管理要点。
关键词 红松;嫁接;管理;甘肃省正宁县
中图分类号:S791.247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22.080
红松是红松属常绿针叶乔木树种,经济价值、生态价值较高。红松最高可长至40 m,胸径可达1 m,花期为每年的5—6月,种子翌年9—10月成熟,种子千粒重460~530 g,每个球果种子50~100 g,每2~3年小收1次,每5~6年大收1次。红松喜光性强,具备较强的抗寒能力,最低可抵御-40 ℃的低温环境,但红松根系较浅,遭遇大风后易倒伏[1]。同时,红松是重要的用材林,其木材纹理通直,易加工,被广泛应用于家具、建材、地板、桥梁、造船等诸多领域。此外,红松具备非常突出的水土保持、防风固沙、涵养水源等生态功能,为改善生态环境奠定了有利基础。
红松是重要的经济树种,广泛分布于东北地区,kwHIQzvVsfgmDEsEAuVzLvkZqwaQBTLiYe2QKyN9SVs=辽宁省丹东市有国家级红松良种基地。近年来,甘肃省子午岭林业管理局正宁分局中湾林业科学研究所引进红松,并开展油松嫁接红松、红松栽植等技术研究,分别在中湾林场和秦家梁林场种植推广。目前,甘肃省正宁县主要采用嫁接法培育红松,嫁接技术、嫁接后管理工作对红松的生长状况、林产品的产量与经济效益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加强红松嫁接过程中的技术规范化与后期管理的科学性,不仅关乎红松林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也直接关系到当地林业经济的稳定增长,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1 正宁县概况
正宁县位于甘肃省庆阳市东南部、子午岭西麓,东接陕西省黄陵县,南邻旬邑县,西南与彬州市相邻,西接长武县,北壤宁县。地理位置为东经107°56′20″~108°38′08″、北纬35°14′40″~35°36′18″。正宁县地处黄土高原沟壑区,黄土层厚度90~150 m,属于大陆性季风半湿润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适合栽培红松。正宁县森林面积5.12万hm2,其中人工造林4.67万hm2,森林覆盖率为50.9%,是甘肃省宜林荒山绿化达标县。
近年来,甘肃省子午岭林业管理局正宁分局在上级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乡村资源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积极推动林业发展,在全县范围内推广红松栽植和嫁接技术,以“林农+基地+企业”模式,鼓励农民成立专业合作社,发展食品加工产业,推动形成红松果材兼用林产业链条。
2 红松嫁接技术要点
2.1 采集接穗
在树液开始流动前,选择健康、结实能力较强的母树采集接穗,一般3月中旬开始、3月末结束。在母树的上部采集发育良好、健壮、当年高生长量不低于10 cm、顶芽饱满的1年生顶枝。接穗粗度8 mm左右,接穗长度为8~12 cm。每株母树采集数量保持在15~20条,以保护优良母树。可使用现有冷藏库或菜窖、果窖存放,窖藏时底部平铺10 cm的冰雪,把接穗分层摆放,每20 cm厚加5 cm厚的冰雪,用塑料封好,封严窖口,窖内温度控制在-5 ℃左右即可。在嫁接前,提前取出顶芽饱满、健康无病的接穗,在距顶芽8~10 cm的部位剪下,为嫁接做准备。
2.2 选择砧木
嫁接用砧木樟子松以40~50 cm高的移植大苗为宜。在嫁接前1~2年选择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2~3年生苗木在苗圃换床或造林地定植。在苗圃地换床可用2年生留床苗经换床1年即可,在造林地定植可用3年生造林苗定植1~2年即可嫁接。
2.3 嫁接时间
嫁接时间的早晚直接影响接穗生长及其成活率。在正宁县,一般4月下旬至5月上旬树液流动时进行嫁接作业,不可晚于5月中下旬。
2.4 嫁接方法
2.4.1 芽接法
芽接法(见图1)是目前红松嫁接时最为常用的一种方法。嫁接前应做好接穗处理工作,优先选择和砧木主枝顶端粗度一致的接穗,然后在芽下2 cm的位置剪下,清除全部针叶,修剪侧芽,然后将芽的基部削成双面楔形。同时,做好砧木处理工作,将砧木顶芽平头切下后从中间劈开,控制好切口长度,以稍长于接穗切口为宜。接穗处理完毕后将其插入砧木切口处,保持两端对齐,确保接穗切口全部插入砧木,再使用塑料条从最下部切口以下0.5 cm的位置绑扎,确保将切口完全绑住,保持密封性。嫁接后3个月左右解带即可[2]。
2.4.2 贴接法
贴接法在红松嫁接时也较为常见。嫁接前需要处理接穗,将靠近接穗顶芽的8片针叶予以保留,去除其他的针叶。需要注意的是去除针叶时应当沿着针叶生长方向操作,避免对接穗表皮造成损伤。再使用刀片从保留针叶着生部位以下0.5 cm处斜着切一口,切口深度为接穗直径的1/2,然后扭转刀片沿髓心纵向切开。砧木处理时,需要去除嫁接部位全部针叶,然后在韧皮部与木质部之间削去一条树皮,砧木切口应当比接穗切口长。接穗处理完毕后让切口和砧木切口左右对正并紧密靠在一起,然后使用塑料条从下切口下部0.5 cm的位置绑扎至接穗针叶着生部位,确保绑扎的紧密性。嫁接后3个月解带,并将砧木主梢及其旺长侧枝修剪掉即可。
3 嫁接后管理
3.1 剪砧
在红松嫁接苗成活后高度达到6 cm时,即可去除嫁接点上部的砧木枝条。控制好剪砧时间,夏秋季芽接的,应在翌年春季萌芽前剪砧,春夏季早期芽接的,可在嫁接时或在接芽成活后立即剪砧,有助于促进结实。
3.2 解绑
红松嫁接后接穗顶芽萌动并生长至6周时,即可剪掉砧木顶端,然后在接口上部2 cm的位置平剪。注意选择晴天作业,防止感染病菌。红松嫁接成活后的苗木,建议在当年解绑,长势不好的建议在次年6月解绑,解绑时需要避免对苗木造成伤害[3]。
3.3 修剪
在正宁县,红松嫁接成活后应当连续修剪5年。每年选择在3—4月修剪,此时树木处于休眠期,修剪伤害最轻。修剪时需要重点修剪枯死枝、病虫害枝、交叉枝等,在伤口处涂抹适量愈合剂。同时,控制好修剪强度,不可太重。经过科学修剪的红松,能够让接穗保持良好的长势,接穗侧枝数量增多后,应当将砧木侧枝修剪掉,该项工作建议每年开展1~2次。
3.4 补接
针对苗木死亡的,使用红松嫁接苗补植。针对接穗死亡但砧木成活的,可进行嫁接、补植作业。
3.5 土壤管理
土壤管理是红松嫁接后的一项重要管理内容。在正宁县,每年5—6月应当松土1次,松土深度5 cm以内为宜,避免对根系造成损伤。松土时应向根部培土,防止苗木倒伏。同时,做好红松幼树的除草工作,重点清除根部杂草,避免杂草和红松争夺水肥与养分。此外,林农应提高科学施肥意识,根据红松的长势及其需肥规律,制订针对性的施肥方案,明确施肥关键期,建议在第1次间伐后和主伐前5年结合长势追肥,每次每公顷追肥300 kg[4]。
3.6 适时灌溉
红松生长时,对水分的需求量较大,适时做好灌溉工作非常关键。根据红松的需水规律及自然降水情况及时灌溉,尤其是在嫁接后,应确保土壤湿润,土壤含水量以60%为宜,持续干旱未降水的情况下,需要及时进行浇水,防止干旱影响嫁接成活率[5]。嫁接后若遭遇持续降水天气,应当做好清沟排水工作,避免积水对红松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3.7 病虫害防治
病虫害的发生会对红松生长及林副产品的产量造成极大的影响,严重时甚至导致绝产,因此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意义重大。林业技术人员应当提高红松病虫害防治意识,认真做好病情、虫情的监测预警工作,及时发现病虫害情况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治,确保能够获得理想的防治效果。目前,正宁县红松常见病虫害主要有落针病、疱锈病、腐烂病、球蚜等。
3.7.1 农业防治
科学选择红松品种,确保所选品种具备较强的抗病抗虫性;加强嫁接管理,采用适宜的嫁接方法,提高成活率;加强抚育管理,定期采伐树木,避免过度郁闭,影响采光和通风,增强红松树木长势,提高成活率;增强修剪意识,修剪时需要重点将劣质木、风倒木、病腐木等除掉,避免对树木生长产生不利影响;红松嫁接后,需要做好除草、松土、浇水、追肥等各项工作,促进红松的生长发育,增强抗性,预防病虫害的发生。
3.7.2 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主要利用害虫的趋性捕杀害虫。例如,在红松林内悬挂太阳能频振式杀虫灯或黑光灯,杀虫灯夜间自动开启,白天自动关闭,对常见的鳞翅目害虫均可起到不错的诱杀效果;配置糖醋液并将其装入容器当中,然后放置于红松林内,引诱害虫觅食并将其诱杀,减少林间害虫基数,降低对红松的危害[6]。
3.7.3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具有安全绿色无污染的优点,需要重视该技术的推广应用。例如,利用微生物农药杀虫,常见的微生物农药包括阿维菌素、苦参碱、白僵菌、苏云金杆菌、绿僵菌及芸薹素内酯等,对蚜虫等害虫均可起到显著防治效果。应用以虫治虫技术,通过在红松内释放赤眼蜂、食蚜蝇、捕食螨等益虫,并加以保护,能够有效防治蚜虫和松毛虫等害虫。通过吸引喜鹊、啄木鸟等益鸟,可捕捉天牛等害虫,降低对红松的危害[7]。
3.7.4 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以喷施化学农药为主。为避免造成农药污染及农残超标的现象,应优先选用广谱、低毒、高效、低残留的农药,并严格控制好用药方法与剂量,确保达到理想的病虫害防治效果。例如,防治落针病,建议交替喷施1∶1∶100波尔多液、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45%代森铵可湿性粉剂250倍液;针对球蚜,建议交替喷施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 000倍液、10%氯氰菊酯乳油2 000倍液、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此外,注意交替使用化学药剂,每隔7 d用药1次,连用2~3次[8]。
4 结语
正宁县在红松的推广栽植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在红松的培育过程中,正宁县高度重视并精心实施嫁接管理工作,掌握红松嫁接管理技术要点,确保嫁接技术的规范化应用,提高红松的成活率,提供足够的木材资源,增加林产品的产量,提高林产品产值,推动红松产业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长江.黑龙江省发展红松坚果林产业可行性初探[J].防护林科技,2016(6):107-108.
[2] 郭磊.红松坚果林营造及抚育管理技术[J].现代农村科技,2016(10):36.
[3] 闫日辉,周景芬.红松异砧嫁接果林造林技术的研究[J].林业勘查设计,2015(2):52-54.
[4] 张振,莫迟,闫朝福,等.红松坚果林无性系种质资源的评价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22):7467-7472.
[5] 王志威,王志勇,王国义.红松绿枝嫁接正交设计试验研究[J].林业勘查设计,2023,52(1):1-5.
[6] 殷霈瑶,魏彪,李鹏飞.膜包接穗芽对红松嫁接成活率及生长量的影响[J].中国林副特产,2022(4):13-15.
[7] 刘宏勇.红松果材兼用林山地造林苗木嫁接新技术[J].林业科技情报,2022,54(2):100-102.
[8] 刘迪,张鹏,沈海龙.红松坚果林培育现状与展望[J].福建林业科技,2012,39(3):181-185.
(责任编辑:张春雨)
作者简介:王海军(1977—),本科,工程师,主要从事苗木培育、林木良种繁育,造林工程等研究。
*为通信作者,E-mail:52553916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