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营造林是林业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广西贺州市作为全国森林覆盖率较高的区域,提升当地的营造林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为促进贺州市林业可持续发展,以当地营造林现状为切入点,系统分析影响营造林质量的因素,包括规划设计、苗木品质、造林技术及监管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规划设计、严格种源管理、规范造林技术及强化监督检查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 营造林质量;影响因素;规划设计;林业管理;广西贺州市
中图分类号:S725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22.065
营造林是人工造林的一种形式,是通过人工措施在适宜的区域重新营造森林的活动,对保护生态环境、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营造林的质量直接影响林分的生长状况和林木的产量,关系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能否实现。因此,研究影响营造林质量的因素并提出对策,对提高营造林质量、促进林业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贺州市概况
贺州市位于广西东北部,地处湘、桂、黔3省区交界地,东与广东省怀集县、连州市、连山县毗邻,北与湖南省江永县、江华县相连,西与桂林市接壤,南与梧州市相邻,地理坐标为北纬23°39′0″~25°09′0″、东经111°05′0″~112°03′0″,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西部大开发和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战略结合点。贺州市地处低纬度地区,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光照充足、雨量丰沛、无霜期长。一年可分为温暖湿润的夏季和温和干燥的冬季2个明显不同的季节。截至2020年底,贺州市林地面积达89.75万hm2,森林覆盖率高达72.65%,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在广西各市中名列前茅。贺州市植被类型多样,已建成3个国家级湿地公园、5个自治区级以上自然保护区和5个自治区级以上森林公园,享有“森林之城”的美誉。近20年来,贺州市坚持大规模国土绿化,年均新造林面积在1.06万hm2以上,累计完成造林31.09万hm2。目前,贺州市已有31个村庄被授予“国家森林乡村”称号。贺州市丰富的森林资源是当地支柱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依托优越的地理环境和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贺州市正着力推进生态旅游业、林特产品加工业等林业产业发展,促进绿色发展,打造山清水秀的生态家园。
2 林业工程中影响营造林质量的因素
2.1 规划设计因素
在贺州市林业工程中,部分营造林规划设计存在一定的短板,影响了后续营造林的质量。部分地区在编制营造林总体规划时,缺乏全面的调查评估,对林地的地理环境、土壤条件、生物多样性等情况认识不足,导致营造林目标制订和树种配置不够合理。部分地区营造林规划设计缺乏科学论证和专家论证环节,盲目追求造林面积和速度,忽视了生态需求和可持续发展。此外,部分地区由于技术力量薄弱,难以制定科学完善的营造林技术规程,无法为营造林作业提供精准指导,影响了作业质量[1]。
2.2 苗木品质因素
苗木品质是决定营造林成活率和后期生长质量的关键因素。受气候、地理和经济等多重条件影响,贺州市营造林苗木品质参差不齐,制约了营造林质量的提升。1)贺州市地处低纬度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温较高、病虫害肆虐、极端天气事件频发,使得苗圃中苗木的遭受各种损伤,难以保证良种优质。2)贺州市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山地丘陵占比高达88%,不同立地条件栽植的造林树种存在明显差异,苗木选择缺乏针对性,造成营林后苗木成活率和生长状况不佳。3)贺州市经济相对欠发达,林业投入有限,苗圃建设和管护水平较低,缺乏先进的育苗技术和设施,苗木品种更新换代滞后,优良种源供给不足。
2.3 造林技术因素
虽然贺州市拥有良好的林业发展基础,但其在造林技术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1)操作人员技术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基层营造林人员专业素质较低,对先进适用的造林技术理解和掌握不够,在种植密度控制、整地翻垦、植苗深度把控等关键环节操作不规范,影响造林成活率和林木后期生长。2)缺乏科学的抚育管理。贺州市抚育管理措施如间伐、修枝等常流于形式,未能真正围绕林分特点因地制宜实施精细化经营。在林分生长的关键时期,往往由于缺乏必要的人工干预,影响林木生长质量。3)病虫害防治工作滞后。由于重视程度不够,预防投入不足,加之鳞翅目害虫在当地分布广泛,贺州市每年都有林分受到不同程度的病虫害危害,损失严重。落叶松毛虫、草地贪夜蛾等已成为当地主要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压力持续加大。4)对先进适用技术的认知和运用不足。当前,林业科技快速发展,但贺州市新技术的应用进展缓慢,难以充分发挥技术在提高造林质量中的重要作用。
2.4 监管因素
当前,贺州市存在一些监管问题,使营造林质量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1)林业监管机构人员编制和职能不够健全,专业人才匮乏。部分基层林业站缺乏专业监管人员,很多工作只能依赖非专业的临时雇员,难以对林业工程实施全过程精准监管。2)监管制度亟待完善。有些地区缺乏针对性的监管办法和操作细则,无法满足实际需求。部分监管措施流于形式,缺乏实效性。由于人手有限、责任意识淡薄等,现场监管和事后检查时有疏漏,对违规行为缺乏有力惩治。
3 对策建议
3.1 完善规划设计,科学规划林地
营造林工程是林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其规划设计的科学性直接影响营造林的质量和后续林木生长状况。1)编制规划设计前,应对林地开展全面详细的调查评估,摸清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土壤类型、地形地貌、生物多样性等基本情况,为选择合理的造林目标树种及配置方案提供决策依据。要充分了解林地的立地条件,合理匹配树种,避免出现造林目标与立地条件严重不符的情况。2)编制规划设计时,应注重生态环境保护,遵循森林的多种功能,全面考虑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造林规划不应简单追求面积和速度,而是要兼顾森林生物多样性维护、水土保持、碳固存等生态需求,充分发挥森林的综合效益。对于重点生态功能区,应适当降低造林强度,精心选择树种,尽量保持天然林的自然属性。3)规划设计必须经过严格的科学论证,充分听取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要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参与调研论证,对选择的目标树种、配置模式、营造林密度,以及抚育、更新方式等提出指导性意见。同时,要广泛征求社区居民的意见,结合实际需求,最终形成科学合理的营造林总体规划和技术设计方案。4)针对不同地块特点因地制宜地确定造林模式。例如,在深山区、陡坡地带,可采取封山育林、天然更新等被动式造林方式;而在平坦土地或废弃地上,则可采取人工造林等主动式造林模式。在土地利用规划中,应充分考虑林地保护与发展需求,科学划定各类林地的功能分区,合理安排森林、林业等用地布局[2]。
3.2 严格种源管理,选用优质苗木
加强优良苗木管理是提高贺州市营造林质量的重中之重。只有从种源选择、苗圃建设、生产管理、质量监管等环节入手,系统优化苗木培育和供给体系,才能为高质量营造林工程提供源头保障。1)加大种质资源调查和优良种源圃建设力度。统筹区域内的天然林、人工林和特种林分,系统收集和甄选适生性强、生长潜力大的优良种源;加强种子园和种源基地建设,规范无性系繁育技术,扩大优良种质资源储备。同时,建立种质资源信息库,掌握优良种质的分布和特性,为苗木规模化生产选配合适种源。2)全面提高苗圃建设和管理水平。整合现有苗圃资源,新建一批标准化、智能化的现代苗圃基地,满足大规模营林工程苗木需求。优化苗圃立地布局,因地制宜选择适宜地块,并配备先进的育苗设施和检测监测装置,采用无土栽培、营养钵育苗等先进技术,提高育苗效率。健全苗圃管理制度,规范操作流程,加强病虫害综合防治,确保苗木健壮成活。3)完善苗木生产全程质量管控。制定严格的技术规范和操作标准,对种子采收、发芽率、移栽时机等关键环节做出明确要求。建立健全检疫检测制度,定期组织第三方机构对苗木进行抽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同时,加大宣传力度,普及优良苗木知识,提高林农对优质苗木的重视程度。只有构建严密高效的苗木培育和供给体系,才能真正为贺州市的大规模绿化工程提供源源不断的优质苗木,确保营造林工程质量,为建设“森林之城”打下坚实的基础[3]。
3.3 规范造林技术,提高作业水平
贺州市需要全面提高造林技术操作水平,为提高营造林质量奠定坚实基础。1)加大对营造林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力度。建立造林技术人才培养机制,通过集中面授、实地教学等方式,系统提升林农的专业化造林技能,确保各环节操作规范到位。同时,探索建立森林经理人制度,由富有专业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员统筹指导各林地块的造林作业,提高技术操作的专业化水平。2)在造林作业的整个周期内,严格落实各项规范化操作标准。从地块选择、苗木培育到造林作业,编制并执行相应的技术规范,对关键环节如整地方式、植株密度、苗木埋深等做出明确规定,防止盲目经验化操作。建立作业质量评价机制,对不合格的作业进行严肃处理,确保基本造林技术标准得到贯彻执行。3)制定科学合理的抚育作业规程和技术规范。对不同林龄、不同林种制订差异化的精细化经营措施,并按期执行。建立抚育作业质量检查监督机制,杜绝流于形式的抚育行为。同时,开展适当的培土、施肥等辅助抚育措施,为营造林质量的提升创造良好条件。4)全面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能力建设。建立健全林业植物检疫和防疫体系,加大对林业害虫的监测预警力度,及时了解林分状况。科学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药物,采取生物防治、无人机防治等手段,保护林木资源安全。结合贺州市实际情况,针对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制订切实可行的防治方案,提高防治的及时性和有效性。5)注重先进适用技术在造林作业中的推广应用。鼓励开展林业新技术攻关,建设智能化、精准化营林科技示范基地,探索引入无人机遥感测量、林地生长环境智能监测、地理信息系统等新技术,提高营林效率和经营精度。建立科技服务体系,主动将先进适用技术在基层一线林区推广运用,充分发挥科技在提高营造林质量中的支撑作用[4]。
3.4 强化监督检查,确保质量合格
针对当前营造林工程中监管不力、把关不严等问题,贺州市必须从制度、机制、措施等多方面着手,全面加强对营造林工程的监督管理。1)要完善营造林监督管理体系,明确各级林业主管部门的监管职责,建立责任到人的工作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监督检查制度,规范监督检查的内容、程序和方法,确保监管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2)要制定详细的检查评分标准,对营造林工程质量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为监管把关提供依据。例如,贺州市可建立第三方监督机制,引入社会监督力量,实现多方位、全过程的监管;可邀请专家学者、林业协会等独立第三方参与监督;可吸纳公众代表,通过舆论监督发挥社会监督作用,有效防止权力失控、监管流于形式。同时,要加大监管力度,实行全面监管。对营造林规划设计、造林作业、造林绩效等进行全过程监管,重点加强对造林作业程序和质量的监督检查,严格控制各环节质量关。加大抽查频次,实行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确保检查无死角。3)要完善奖惩机制,切实发挥监管“指挥棒”作用。对于工程质量合格的给予表彰奖励,对于质量不合格的严肃问责追责,构建监管权威,让监管工作有威慑力[5]。同时,要及时曝光典型违规案例,引导企业和从业人员自觉遵守规范,加强自我管理。4)提高监管科技化水平。利用无人机航测、网格化管理等技术,全面摸清营造林底数,实现监管全覆盖。建立健全数字化监管体系,实现“可视、可追溯、可核查”的闭环管理,大幅提高监管效能。
4 结语
作为林业大市,贺州市应高度重视营造林质量提升问题。提高营造林质量不仅关系生态建设,也是促进林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贺州市应从规划设计、苗木选用、造林技术、监管检查等方面着手,采取系统对策,补齐短板,完善机制,切实将营造林质量纳入常态管控。只有营造林质量得到保障,才能真正发挥林业造林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为贺州市乃至广西林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能。
参考文献:
[1] 邱学进.影响林业工程营造林质量的因素与对策[J].新农业,2022(21):31-33.
[2] 李润荣.营造林质量影响因素及质量管理对策分析[J].温带林业研究,2021,4(2):56-59.
[3] 唐伟.分析林业工程中营造林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32(8):43-44.
[4] 邴雷德,栾春波.林业工程中营造林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世界热带农业信息,2021(2):59-60.
[5] 于猛.营造林工程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建议[J].林业科技情报,2020,52(3):40-42.
(责任编辑:张春雨)
作者简介:陈运辉(1979—),大专,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林业工程技术研究。E-mail:50520377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