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市加强森林防火工作的策略探讨

2024-12-29 00:00:00曹风娥
南方农业·下旬 2024年11期

摘 要 森林资源对维护生态平衡、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然而,森林火灾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构成了严重威胁。为给森林防火管理和林业生态安全保护提供决策参考,以陕西省榆林市为例,总结森林防火管理的重要性和榆林市森林防火概况,分析森林火灾成因,提出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公众防火意识;健全法律法规,落实防火责任制;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以加强森林防火管理及保护林业生态安全。

关键词 森林防火;林业生态安全;陕西省榆林市

中图分类号:S762.3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22.061

榆林市位于陕西省最北部,东西长385 km,南北宽263 km,总土地面积42 920.2 km2。榆林市自然条件恶劣,风沙危害剧烈,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是全国重点防沙治沙地区。截至2022年底,榆林市森林覆盖率仅18.7%,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近年来,榆林市因气候干旱、人为活动频繁等原因,森林火灾频发,当地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受影响较大。全面加强榆林市森林防火管理工作,维护林业生态安全,对于推动全面绿色转型、建设陕北绿色发展示范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森林防火管理的重要性

森林是人类重要的生态资源,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固存碳汇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强森林防火管理,对维护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完整性至关重要。一旦发生森林火灾,不仅会直接导致林木资源损失,破坏生物多样性,还会引发土壤流失、水土污染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对当地乃至整个区域的生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此外,森林火灾会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极大的危害。因此,加强森林防火管理工作,最大限度预防和减少森林火灾,保护林业资源和生态环境安全,既是坚持生态优先、推进绿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2 榆林市森林防火概况

2.1 地理环境

榆林市地处黄土高原腹地,境内地形复杂,自然环境较为恶劣。东北部为毛乌素沙地,风沙活动频繁,西南部属于梁状低山丘陵区。榆林市地势由西向东倾斜,西南部平均海拔1 600~1 800 m,其他各地平均海拔1 000~1 200 m,最高点是定边县魏梁山,海拔1 907 m。榆林市属暖温带至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无霜期短,年均气温8 ℃,年均降水量400 mm,70%降水集中在7—9月。榆林市常年风力较大,年平均风速为2.5 m·s-1,加之日照时间长、蒸发量大,导致土壤贫瘠、植被稀疏、生态环境脆弱。榆林市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其森林防火难度较大,火灾发生的风险较高,生态系统抗御火灾的能力较弱,是我国重点防沙治沙地区之一。因此,做好榆林市森林防火管理对于维护生态安全意义重大。

2.2 森林资源分布

榆林市森林资源分布状况与其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密切相关。根据最新的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连片调查数据,截至2022年底,榆林市林草覆盖率为34.8%,森林蓄积量4 062万m3,活立木总蓄积量6 231万m3,主要乔木树种有杨树、油松、樟子松、侧柏等,灌木树种有紫穗槐、柠条、沙柳、沙蒿等。

2.3 森林火灾危险性分析

榆林市气候干旱、风沙活动频繁、森林资源贫乏且分布零散,这些自然条件共同决定了该地区森林火灾的高发风险。从时间分布看,每年的11月至次年5月是榆林市森林火灾的高发期,特别是春季,由于干旱少雨,高温大风天气居多,加之农事活动密集,发生林草火灾的风险最大。此外,随着近年来气候变暖、极端天气事件频发,以及人口增长、人为活动加剧等,榆林市森林火灾发生的风险进一步增加。因此,针对当前榆林市森林草原火险等级持续攀高、防火压力不断加大的严峻形势,加强森林防火管理,提升火灾应对能力,刻不容缓。

3 森林火灾成因

3.1 自然原因

自然原因是导致榆林市森林火灾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1)榆林市属暖温带至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降水量仅400 mm。由于季节性的高温干旱,林区枯枝落叶大量堆积,极易引发火灾。2)榆林市春季风力较大,最大风速在7级以上,一旦发生火情,极易导致火势迅速蔓延、失控。3)榆林市年日照时间长、蒸发量大,土地长期处于干旱状态,林区内易燃物多,火灾一旦发生极易失控。4)雷电活动也是重要的自然引火源。总的来看,榆林市森林生长的自然环境条件相对恶劣,加之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导致发生森林火灾的风险增加,给当地的森林防火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压力。

3.2 人为原因

人为因素是导致榆林市森林火灾发生的主要原因。人为火源主要包括祭祀焚香烧纸、户外野炊、焚烧秸秆等农事活动火源;吸烟、焚烧垃圾等生活火源;施工用火、电力线路故障等生产火源。部分居民防火意识淡薄,野外违规用火行为时有发生,导致火源隐患。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人类活动的范围日益扩大。在此背景下,对于频繁开展的林区旅游、林下经营等活动,如果不加以严格规范和管理,易因操作不当而引发火灾,对生态环境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2]。考虑到榆林市人口密集、人为活动频繁的特点,如果不加强防范和监督,人为引火隐患将进一步增多,火灾发生风险也将随之增加。

3.3 其他原因

1)林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林火监测预警系统覆盖不足、装备落后,给及时发现和扑救初起火情带来一定困难。2)林区交通状况差,部分偏远山区道路难以通行,影响了防火队伍的快速到位。3)由于财力有限,林业防火投入不足,专业人员和物资储备匮乏,应急处置能力有待提升。4)榆林市境内森林资源分散、林地面积广阔,客观上也增加了防火管控的难度。除上述原因外,法律法规建设滞后、社会公众教育宣传力度不够、地方政府重视程度不高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榆林市森林防火工作的开展。

4 加强森林防火管理及保护林业生态安全的措施

4.1 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公众防火意识

增强公众的森林防火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是减少森林火灾发生、保护林业生态安全的重要基础。政府应当会同相关部门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发放防火手册、设立宣传栏,以及利用新闻媒体、网络平台等途径,广泛普及森林防火法律法规和相关知识,传播文明劝导、自我防范的理念,让人们充分认识到森林防火的重要性,增强全民参与的意识,促使人们严格遵守野外用火制度,养成良好的防火意识和习惯。此外,榆林市应当加强校园防火教育,从青少年开始培养森林防火意识,为推动全社会形成自觉防范森林火灾的良好风尚贡献力量。

4.2 健全法律法规,落实防火责任制

健全森林防火法律法规体系,明确各方主体权责,是加强榆林市林业生态安全管理的重要保障。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森林防火的各环节做出详细规范,对防火责任人、责任范围、处罚措施等做出明确界定,为执法部门严格执法提供依据[3]。2)逐级落实森林防火责任制,将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林场、村组等各级各类单位的责任区分明确,建立完善的目标考核、监管追责等制度,确保责任到人、管理到位。同时,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对那些违规用火、防火不力的行为坚决予以查处,发挥震慑和警示作用,促进全社会自觉遵纪守法。

4.3 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对森林防火及林业生态建设的投入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是确保榆林市林业生态安全的重要举措。榆林市应将森林防火及林业生态建设列为重点支出项目,持续加大林业预算投入力度,用于购置先进的监测设备和扑救装备,改善林区道路交通状况,为防火救灾提供坚实的物质和技术保障。同时,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充实各级森林消防人手,定期组织开展实战演练,不断提高防灾应急处置水平[4]。此外,科学统筹林区功能区划,合理规划林区生产生活设施布局,确保林火防控设施与其他建筑相互协调、远离火源危险区。在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榆林市应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的原则,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4.4 创新技术手段,提高监测预警能力

创新技术手段,提高森林火灾监测预警能力是林业生态安全管理的重中之重。榆林市应当加大科技投入力度,鼓励有关部门和企业加快研发推广先进的森林防火监测设备和系统,如无人机、卫星遥感、视频监控等,扩大监测范围,提高监测精度,实现对林区火情的毫秒级实时预警。同时,榆林市应重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手段,建立完善的林火大数据分析决策系统,对林区气象、植被、人为活动等多种因素实施动态监测和大数据风险研判,为防火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此外,政府应加快推进林火“智能化”升级,在林区规划建设一批无人值守、自动化程度高的智能防火监控站,提高火情发现、处置的时效性。只有统筹利用技术创新的各种手段,打造精准高效的林火监测预警体系,以减少火灾发生,切实维护林业生态安全。

4.5 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应急处置水平

加强专业森林消防队伍建设,提升应急处置能力是保护林业生态安全的有力保障。榆林市要着眼长远需求,科学编制队伍发展规划,逐步扩大专职林草防火队伍规模,配备先进灭火装备,改善生活和执勤环境,为他们的职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5]。同时,注重加强业务培训,定期开展理论和实战演练,锻炼队伍的综合素质,确保他们熟练掌握各种灭火作业技能。此外,加强与消防、武警等部门的联勤联训,建立健全联合指挥和快速出动机制,提高多方联合应急处置的协同能力。当然,除专业队伍外,林区应积极发展壮大森林防火专职队伍和义务消防队,形成纵深力量,打造群防群治的工作格局。只有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不断夯实队伍建设这一基础,提升整体的应急保障能力,一旦发生火情,能够快速高效有序地控制火势蔓延、减少损失,为维护林业生态安全筑起坚实的防线。

4.6 统筹规划布局,构建生态安全格局

统筹规划林区生产生活与生态保护的空间布局,构建林业生态安全的系统格局至关重要。榆林市要立足大局、统筹兼顾,科学制定林区功能区划,优化调整生产生活设施布局,将高危火源设施远离森林资源集中区,同时加大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生态涵养区的建设力度,形成合理有序的功能分区格局。同时,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优先的原则,严格执行林地保护政策,大力推进天然次生林资源的修复工作,持续加大营造林工程的建设力度,以提高森林覆盖率,增强森林整体抗御灾害的能力。此外,注重林业与其他产业的协调发展,优化调整林区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切实做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在构建生态安全格局过程中,还需要坚持源头治理、系统修复的理念,立足防治结合,在强化林火管控的同时,持续改善林区生态环境,从根本上遏制森林火灾的发生。只有将生态理念贯穿林区发展的方方面面,建设和谐有序的生态安全体系,才能切实维护林业生态安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5 结语

切实加强榆林市森林防火及林业生态安全管理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因此,榆林市应当持续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增强全民防火意识;健全法律法规,落实各方主体责任;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技术手段,提升监测预警能力;加强队伍建设,增强应急处置力量;统筹规划布局,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只有采取全面系统的综合性治理措施,形成整体合力,才能最大限度降低火灾风险,切实维护脆弱的林业生态。

参考文献:

[1] 邵小荣.森林防火管理及林业生态安全管理措施[J].世界热带农业信息,2023(1):50-51.

[2] 申世永.榆林市森林草原灭火体系存在问题与建议[J].林业建设,2022(3):36-39.

[3] 薛雄飞.陕北地区森林草原火灾防控技术措施[J].林业科技情报,2021,53(4):101-102.

[4] 蔡春梅,刘亨荣.森林防火管理及林业生态安全的探讨[J].河北农机,2021(11):119-120.

[5] 何宏涛.陕西洋县严布“五道防线”预警森林火患[J].现代农村科技,2021(10):10-11.

(责任编辑:张春雨)

作者简介:曹风娥(1978—),本科,工程师,主要从事林业技术推广。E-mail:74258020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