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市储备粮食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2024-12-29 00:00:00张静静
南方农业·下旬 2024年11期

摘 要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事关国计民生,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合理高效地管理储备粮食对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安徽省亳州市储备粮食管理取得一定进展,但仍存在诸多突出问题。为全方位提升亳州市储备粮食管理能力,助力实现粮食安全,分析了亳州市储备粮食管理中存在的储备粮食整体规划不合理、储备粮食精细化管理不足、仓储物流设施建设薄弱、信息化技术应用程度不高等问题,并提出了加强储备粮食整体规划、提升储备粮食精细化管理水平、加大仓储物流设施建设力度、加强信息化建设打造智慧粮储等对策。

关键词 储备粮食;粮食安全;精细化管理;安徽省亳州市

中图分类号:F324.9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22.051

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命脉,储备粮食则是维系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储备粮食是指为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等非常情况,由国家建立的一种粮食储备制度,旨在调节粮食供求关系、平抑市场粮价波动、确保重点人群和重点领域的粮食供给。建立储备粮食制度对于一个人口大国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其能发挥调节市场供需的功能,缓解粮食产量波动对民生的影响。同时,储备粮食可用于应急救灾和战略储备,增强国家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此外,充足的粮食储备有利于稳定市场预期,避免居民过度恐慌性消费,维护社会稳定。

1 亳州市储备粮食概况

亳州市地处安徽省西北部,总面积8 374 km2,土壤以砂礓黑土为主,占比高达71.6%,肥沃的土壤为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条件。近年来,亳州市大力实施粮食安全战略,粮食生产能力持续提升。2022年,亳州市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达875 500 hm2,同比略有增长,粮食总产量516.6万t,其中夏粮总产量322.7万t,秋粮总产量193.9万t。2023年,亳州市粮食总产量达518.2万t,同比增长0.31%,油料种植面积和产量也有较大增长。亳州市持续夯实粮食安全保障基础,通过统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为粮食生产提供了制度保障。同时,通过合理布局收储网点,加强市场监测,2023年亳州市累计收购小麦133.6万t,收购玉米15.2万t,收购大豆3.8万t,切实解决了农民“卖粮难”问题,有力维护了农民权益。此外,亳州市持续加强地方粮食储备能力建设,“十三五”时期建成省市县三级粮食储备规模达8.55万t,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不断增强。

2 亳州市储备粮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储备粮食整体规划不合理

亳州市在储备粮食整体规划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1)粮食储备布局有待进一步优化。目前,亳州市储备粮食主要集中在县城和市区,偏离粮食主产区和人口密集区,粮食储备布局与实际需求存在一定差距,影响了储备粮食应急调度的时效性和供应的精准度。2)粮食储备规模与实际需求还有一定差距。虽然近年来亳州市不断加大粮食储备力度,但粮食储备规模仍未能完全满足国家和省级明确的粮食储备规模要求,储备粮食品种单一、储备时效性不强,难以应对突发状况下的粮食应急保供需求。3)粮食储备资金投入力度有待加大。由于财政预算编制中未能充分考虑储备粮食的采购、轮换、管理等支出,资金投入严重不足,难以保证储备粮食质量和数量要求,制约了粮食储备能力的持续提升[1]。

2.2 储备粮食精细化管理不足

亳州市在储备粮食精细化管理方面存在不足。1)当前,亳州市在储备粮食质量把控方面仍沿用传统查验、检测方法,检测手段较为单一,难以全面准确把握储备粮食品质状况,储备粮食质量把控有待加强。同时,受检测能力和人员素质制约,部分库点对储备粮食质量的检验监管流于形式,检测标准执行不严,优质优价策略落实不到位。2)亳州市储粮安全防范能力有待加强,个别储粮库点防雷、防火、防潮、防鼠及除“四害”等设施老化失修,检查、培训和演练不足,应急防控能力弱,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将造成粮源污损。3)亳州市部分储粮库点管理制度不健全,责任落实不到位,粮库日常巡查、温湿度监测、储存周转、定期检斤等操作流于形式,致使粮食储存环境得不到有效控制,影响储粮安全。

2.3 仓储物流设施建设薄弱

亳州市仓储物流设施建设落后,制约了储备粮食管理现代化进程。1)亳州市部分县区粮食储备库点分散,单个库点容量有限,储存能力弱。同时,亳州市多数储粮仓库建设年代久远,设施设备老旧,经营成本高昂,难以满足当前规模化、现代化粮食收储的需求。2)亳州市粮食储备物流体系建设滞后,尚未形成运作成熟、功能完善的粮食物流节点,物流网络布局不够合理。散粮接卸、多式联运等基础设施匮乏,制约了粮食物流效率的提升。同时,亳州市缺乏大型专业化粮食物流园区,物流企业规模偏小,物流成本偏高,难以为粮食储备提供高效优质的物流服务。

2.4 信息化技术应用程度不高

尽管最近几年亳州市储备粮食信息化建设虽有一定发展,但总体上信息化技术应用程度不高,智能化、数字化水平仍然较低,与现代储备粮食管理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1)粮库自动化控制系统、智能监控系统等先进设备应用不足,传统人工操作方式依然占主导地位,粮情监测手段滞后。2)部分从业人员信息化意识淡薄,操作技能水平有待提高,制约了信息技术在储备粮食管理中的深度融合应用[2]。

3 对策

3.1 加强储备粮食整体规划

加强储备粮食整体规划,保证粮食储备安全,是提升亳州市储备粮食管理能力的重中之重。1)要优化粮食储备布局,实现供需精准匹配。亳州市要合理规划粮食主产区和人口密集区的粮食储备点布局,缩短调运半径,提高应急响应效率。2)要根据人口流动和产业转移的实际情况,动态调整粮食储备规模和品种结构,使储备资源与实际需求相匹配。亳州市要严格执行国家和省级关于地方粮食储备规模的明确要求,坚持按当地常年口粮消费量的一定比例确定粮食储备规模。同时,根据当地人口数量、粮食产销等实际情况,适度上浮粮食储备规模,为重大突发事件时的粮食应急保供预留充足余地。此外,要合理确定储备粮食品种结构,以适应不同需求,应急储备粮食应当以成品粮为主,同时适当备足加工原料。3)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落实粮食储备资金保障机制。亳州市要合理测算储备粮食采购、仓储、轮换等各环节所需资金,将其纳入财政预算,确保资金投入渠道畅通。同时,积极拓展其他投融资渠道,如发行储备粮票据、申请政策性贷款等,为粮食储备提供充足资金支持。

3.2 提升储备粮食精细化管理水平

亳州市政府应将储备粮食精细化管理作为重点工作,全面落实储备粮食管理责任制,健全储备粮食准入、轮换、检验等制度,细化操作流程,明确岗位职责,加强过程监管。1)亳州市要严把储备粮食质量关,制定科学的储备粮食质量评价标准和检验方法,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标准,对储备粮食实行追溯制,对储备粮食的产地、品种、质量进行全程追踪。同时,定期组织专家对储备粮食品质进行评估,及时淘汰滥储品种,保证储备粮食品质优良。此外,亳州市应加大储备粮食质量监管力度,健全储备粮食质量检测监管体系,建立常态化的第三方检测监管机制;严格问责追责制度,对发现的储备粮食质量问题及时核查,对失职渎职行为严肃问责;加大监管执法力度,发挥行业协会和消费者协会的监督作用,构建政府、行业、消费者多方联动的储备粮食质量监管格局。2)亳州市要加强储备粮食安全管理,落实“六到位”管理标准,加强粮食储备库点防雷、防火、防潮、防鼠及除“四害”等设施建设,加强粮食储备库点安全管理,坚决杜绝储备粮食流失风险,提高储备粮食安全管理水平。3)亳州市要健全粮食储备库点管理制度,落实管理责任,建立联防联控工作协调机制,实现跨区域统一指挥和高效调度[3]。对重点时段可能出现的粮食供应短缺或价格波动情况,提前制订应对预案并开展模拟演练,切实提高应急处置能力。4)亳州市要健全储备粮食调运管理机制,完善储备粮食临时征用、无偿调拨等调运政策,确保储备粮食调运渠道畅通。同时,应加强储备粮食轮换调运,建立健全轮换制度,优化轮换渠道,探索多种轮换模式,根据储备粮食的保存期限及时轮换,更新盘活存量资源。

3.3 加大仓储物流设施建设力度

亳州市应重视仓储物流设施建设,全面提升粮食储运硬件水平,为保障储备粮食安全打下坚实基础。1)亳州市要新建一批大型粮食储备库,优化库点布局,促进资源整合。立足区域协调发展,科学设计粮食储备库点选址,注重库点分布的均衡性和辐射范围的适中性,切实解决单点仓容有限、分散不合理等问题。新建库房要有足够的容量储备,满足应急时大规模存粮需求,同时应具备良好的通风、防潮、防鼠等设施,确保储粮安全。在粮食储备库房新建过程中,引入绿色储粮理念,注重绿色节能设计,构建生态智能化的绿色仓储体系。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大力改造提升现有库房,对部分陈旧库房进行技术改造,消除安全隐患,配备先进储粮设备,降低人工操作强度;对经济效益较差的老旧库房逐步关停,避免续存浪费。以打造大型节能环保库为目标,整合散乱库源,集中新建连片大库,形成规模效应。2)统筹规划建设储备粮食联运体系,畅通粮食物流大动脉。优化收购网点布局,在主产区和主销区建立多点粮食收储基地,对接省内外集散地[4]。重点打造多个大型粮食物流园区,建设现代化粮食物流配送中心,配备粮食分拣、储存、加工等设施,形成集疏运、储存、配送于一体的粮食物流运行体系。在重要收储点、加工园区及物流园区建设铁路专用线,构建铁路、公路、水路等多种运输方式无缝对接的大通道。新建一批专业化粮食运输车队,配备散装车、仓斗车、罐车和集装箱等专用车辆,全面提升粮食运输能力。

3.4 加强信息化建设打造智慧粮储

信息技术在粮食收购、储存等环节的广泛应用,将极大提高储备粮食管理的整体效率和智能化水平。1)亳州市应加强粮食储备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实现储备粮食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完善覆盖粮食收购、储存、流通等全过程的信息采集系统,建立基于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的智能监测监控系统,实现储粮全流程的实时监控和智能管控。积极引入5G、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高速、智能物流网络,提升粮食物流运输的时效性和可视化水平。2)亳州市要推广智能储粮新模式,建设智能化大型储备库和智能分拣中心,配置智能化卸料、输送、储存等设备,实现粮食入库、出库、存储等关键环节自动化操作,最大限度减少人工操作,降低粮食损耗。应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技术,监测储粮温湿度、霉变、虫蛀等情况,及时发现隐患并智能调节储粮环境,提高粮情监测和储粮管理水平,确保储粮质量安全。3)亳州市要构建粮食储备全过程可追溯系统,利用区块链、物联网等技术,实现粮食储备全流程可视化监管,加强基层源头追溯,确保追溯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5]。同时,强化粮食储备过程监管,对粮食储备各环节的作业人员、操作规程、车辆、重要节点等实施全程监控和可追溯管理,全面提升储备粮食质量安全水平。4)亳州市应加强信息化人才培养,政府要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和粮食企业的合作,共同加大储备粮食相关信息化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鼓励储粮从业人员参与信息化培训,提高储备粮食信息化管理和操作水平。

4 结语

亳州市作为安徽省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其储备粮食管理工作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完善储备粮食管理体系,对于保障区域粮食安全,促进农业现代化,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大意义。亳州市应当紧密围绕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夯实硬件基础,优化软实力建设,全面提高储备粮食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和信息化水平,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赵聪聪.郑州XX粮食直属库储备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23.

[2] 吴杰.四川省地方储备粮食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业发展与金融,2022(4):53-56.

[3] 项镒铭.J省储备粮食管理问题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20.

[4] 陈礼元.浅析粮食主销区粮食储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机制创新:以甲地区为例[J].新西部,2019(20):49.

[5] 姚海波.地区储备粮食库仓储管理问题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6,37(15):38-39.

(责任编辑:张春雨)

作者简介:张静静(1979—),本科,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粮食工程研究。E-mail:39765232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