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乡村振兴作为国家战略,被纳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是构建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一环。农村是乡村振兴的主要载体和基础,农村的良好发展态势直接影响着乡村振兴的实施效果。基于陕西省蓝田县富农产业、基层党建、人才政策、生态建设、乡风培育等五大方面的成功实践进行分析,提出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过程中,应当借鉴蓝田县发展新经验,把农企共建、党建掌舵、人才领军、优化生态、移风易俗作为优化向度,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落地。
关键词 乡村振兴;农村发展;陕西省蓝田县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22.049
乡村振兴战略是对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集体的乡村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1]。《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二〇二二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二〇二二年一月四日)》提出,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2]。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3]。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明确了2024年乡村振兴工作的重点任务。乡村振兴政策在国家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是推动农村经济转型升级、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的关键举措,可见其重要地位。
近年来,学者们对乡村振兴农村发展进行了广泛研究,着重探讨了推动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与策略。1)研究聚焦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学者们强调了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的重要性,以推动农村经济转型升级[4]。2)研究侧重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相关研究指出,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主要从技术赋能公共服务、推动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等方面入手,提升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推动乡村振兴[5-7]。3)探讨农村治理体系完善和治理能力的提升。研究内容涵盖了基层治理机制改革、农村社区建设等方面,旨在加强农村社会治理,提升乡村发展的整体效益[8-9]。总体而言,近年来,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发展路径的研究涵盖了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及治理体系改革等多个方面,可作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理论支撑。
1 蓝田县乡村振兴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乡村振兴战略指导下,陕西省蓝田县将农村建设放在县域总体发展中的突出地位,持续整合资源、统筹发展,系统谋划、稳中求进,努力探索蓝田特色乡村建设新路径,在产业、组织、人才、生态、文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1.1 富农产业全面“开花”
乡村产业兴旺关系着亿万农民的生活与就业,是促进乡村振兴、实现全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性基础保障[10]。在推进乡村振兴的实践中,蓝田县立足村情实际,有效盘活各类资源,着力推动产业多元化发展。在种植业方面,统筹整合涉农资金,育好特色产业。2023年,蓝田县依托区位优势,在白鹿原区域重点种植果蔬与粮食,在山区地带发展食用菌产业,在东西川区域种植特色水果,带动农民致富增收,使农民实现了“挣钱不出村”的美好愿望,极大地增强了农民们的幸福感与安全感。旅游业方面,农旅融合发展崭露头角,成为蓝田县推进乡村振兴的金字招牌。
1.2 基层党建筑牢“主心骨”
确保乡村振兴稳步推进的重要前提是拥有强劲有力的农村基层党组织。蓝田县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实现了党建与乡村发展融合并进、互促共赢。蓝田县坚持以党建引领为核心,以筑基固本、头雁培育、先锋引领、强村兴业“四大工程”为抓手。截至2023年,蓝田县高质量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村43个,激活乡村振兴“红色引擎”。同年,蓝田县以党建引领集体经济示范长廊建设,打造了新华村、下白村、李华村、东香村、大亮村及将军村等6个集体经济发展的“明星村”,带动全县村集体经济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2020年,蓝田县实施农村发展党员“3+1”专项行动,确定农村入党积极分子1 140名,新发展农村党员419名,保持党员队伍“一池活水”。
1.3 广纳人才汇聚“春风”
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乡村振兴蓝图的实现,人才振兴是关键[11]。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蓝田县通过政策支持促进人才发展,先后制定了《区域特色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提升方案》《关于鼓励引导支持基层人才发展的八条措施》等人才队伍发展指导意见,在多方面为人才提供绿色通道,确保优秀人才引得来、留得下。蓝田县不断加大对人才的投入与扶持力度,投资3 200万元建成全省首个公办职业厨师学校;举办蓝田县2024年“春风行动”,充分挖掘本土人才的潜力。同时,蓝田县通过资源共享、对口帮扶,为全面推动人才振兴注入不竭动力。
1.4 聚焦生态打造“后花园”
党的二十大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蓝田县聚焦改善民生,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着力打造宜居乡村。蓝田县学习运用浙江省“千万工程”实施经验,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绘就美丽人居“世外桃源”。蓝田县通过实施村干道、墙面提升亮化,完成雕塑、蜗牛艺术小品美化布景,实现村庄绿化、亮化、美化。2022年,蓝田县全面推进第三批19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村创建,成功打造市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村6个,6个村入选全省美丽宜居示范村,为发展乡村观光旅游提供有力的环境支撑。
1.5 文明乡风引领“新风尚”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中的重要环节,对乡村振兴起到赋能助推的作用。蓝田县积极加强乡村文化建设,2023年升级葛牌镇红色主题民宿110家,发掘蓝田普化水会音乐传承“轻乐雅韵”乡愁,激发乡村文化发展活力[12]。同时,因地制宜,植入文化,打造美丽休闲广场区,建成主题广场,不断满足村民丰富多样的文化生活需求。蓝田县通过深化“枫桥+乡约”模式,推行“善行义举榜”,表彰道德模范,为村民树立了道德榜样,规范了村民的行为。
2 蓝田县发展新经验
2.1 农企共建,搭台赋能增活力
振兴看长远,长远看企业。1)蓝田县抢抓“万千行动”机遇,坚持“企业+农户”模式。统筹谋划现代农业、乡村旅游等产业,进一步推动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2)延伸产业链条,主动适应产业发展需要。将电商作为新突破口,创新“支部+基地+农户+电商”村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充分释放产业活力。3)推动农旅融合,引进民宿企业参与。采取“固定收益+浮动收益”的分红模式,充分盘活农村闲置房屋资源,助推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2.2 党建掌舵,把脉定向强引领
乡村治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治理体制与政策方面不断调整并呈现动态性特征[13]。蓝田县政府系统深入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不断加强自身建设。1)建立县级党员领导党支部工作联系点制度,持续巩固村党组织标准化建设成果。坚持大抓支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纽带作用,为发展产业奠定坚实基础。2)强化基层党组织的示范带头作用。村党支部坚持“示范先行、分步实施、打造样板、树立标杆”。3)完善基层党组织服务链。通过健全村级运行机制,构建“党组织+党员+群众”服务模式,建立党员群众结对帮带机制,助推强村富民。
2.3 人才领军,内培外引添动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关键靠人。要建设一支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乡村振兴干部队伍”[14]。在促进乡村振兴发展的过程中,应以人才支撑为动力,既要注重内部人才的培养,也要吸引外部人才加入。1)主动引才回乡。蓝田县高度关注县域资源投入和人口流失之间的关系,引导村党支部积极主动地加强与外出创业的村民之间的联系和沟通,并积极推广返乡创业的优惠政策。2)育好乡土人才。蓝田县通过开展“雏雁工程”,培养服务群众的贴心人。同时,依托展示中心科研平台,通过面对面培训,为种植大户、职业农民等开阔眼界。3)发挥人才作用。坚持培养与实用相结合,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持。
2.4 发挥优势,因地制宜优生态
“生态振兴作为乡村‘五大振兴’中的关键一环,具有支撑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性地位”[15]。蓝田县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思想,立足县域生态发展实际优势,不断优化生态环境。1)坚持宜居为要。对原址遗留下来的老旧房屋进行提升改造,全面整治人居环境。2)“四治”融合,助力乡村善治。以美丽乡村建设、生活污水处理、农村“厕所革命”等为抓手,常态化开展德治宣传教育,使“绿色蓝田”的理念深入人心。3)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将基础设施质量提升作为实现生态美的切入点,进一步完善道路拓宽硬化、污水集中处理等基础设施,持续美化村级环境。
2.5 移风易俗,弘扬文明新乡风
传统乡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载体,着力推动文明乡风的建立势在必行。1)抓好阵地建设。在村庄布置中,借助景观、文字标语等载体,将传统文化嵌入乡土情怀,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引导村民“爱国拥党、爱村护村”。2)发挥组织的教育功能。村党支部认真落实“三务公开”制度,以自身过硬作风引领带动村风民风,推进移风易俗。3)发挥好乡贤的示范优势。将高威信、高素质的乡贤引入村民议事会,引导村民摒弃陋习,积极构建充满生机活力的乡村文明风貌。
3 结语
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各方共同努力、积极参与。蓝田县努力探索特色乡村建设新路径,从产业、组织、人才、生态、文化等五大方面协同发力,将企业作为乡村长远发展的活力,充分发挥党建在乡村中的强引领作用,引培人才为乡村振兴增添动能。同时,充分发挥本土优势,不断优化乡村环境,创建宜居乡村,并以文明乡风资政育人,不断提高乡村文明水平。蓝田县在产业、组织、人才、生态、文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为各地提供了一定的发展经验。该县域乡村治理经验的传播有助于促进各地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为各地区解决农村发展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宗成峰.中国共产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逻辑理路[J].社会科学家,2023(6):7-13.
[2] 佚名.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二〇二二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二〇二二年一月四日)[N].人民日报,2022-02-23(1).
[3]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4] 肖卫东.特色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与行动路径[J].理论学刊,2023(1):117-126.
[5] 宋洪远.提升乡村建设水平:现实基础、关键问题与对策建议[J].世界农业,2024(4):5-16.
[6] 张海洋.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乡村振兴:实践、短板及优化向度[J].经济学家,2023(4):23-32.
[7] 梁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与地方政府职能转变[J/OL].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11[2024-06-07].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4558.G.20240418.0952.006.html.
[8] 高飞.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振兴的机遇与挑战[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23(2):54-59.
[9] 臧肖.农村社区管理的现代化建设路径研究[J].中国稻米,2022,28(1):133.
[10] 李鹏,郭志远.农村基层党建助推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路径探究[J].农村·农业·农民(B版),2021(1):20-21.
[11] 向书坚,轩媛媛.中国乡村产业振兴的治理逻辑研究:基于政策三维量化研究视角[J].调研世界,2024(3):3-14.
[12] 徐姗姗,吴未.乡村振兴背景下加快破解农村人才发展瓶颈问题的研究[J].农业经济,2024(3):126-128.
[13] 冯朝睿.共同富裕视域下的乡村振兴:理论谱系·现实逻辑·实施策略[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4(5):43-53.
[14] 习近平.论“三农”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
[15] 张平,王曦晨.习近平乡村生态振兴重要论述的三维解读:生成逻辑、理论内涵与实践面向[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1):1-7.
(责任编辑:张春雨)
作者简介:贺嗣琪(2001—),硕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E-mail:129681424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