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农村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为给政策制定者和金融机构提供实证基础,以便制定有效的农村经济发展策略,推动乡村振兴和经济增长,以山东省为例,分析当前农村金融体系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政府政策支持力度不足、农业主体意识薄弱、金融机构合作形式有限等问题,从加强政策支持、提高农业经营主体意识、发展多元化合作等多方面揭示了金融服务变革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的完善措施。
关键词 农村金融体系;农村经济发展;山东省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22.041
在山东省,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农村经济组织形式和需求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对金融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即在规模化、现代化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传统的农村金融体系面临进行重构的挑战,以满足不断增长的资金需求。此变革不仅关乎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丰富和改进,更涉及金融体系如何通过创新和适应性改革,更有效地服务于农村经济的各方面。基于此,笔者旨在分析和评估山东省农村金融体系重构的过程及其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具体影响,通过深入探索政策引导和市场主导下农村金融体系的改革动态,揭示改革完善措施,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新模式的形成和应用。
1 现状
山东省农村金融体系的重构显著提升了当地的金融服务水平和金融产品创新能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山东省金融运行报告(2023)》显示,金融体系的改进使山东省的农业生产和农村企业获得了更多的贷款支持,全年新增社会融资规模达到2.1万亿元,新增本外币贷款1.3万亿元,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些资金为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技术的革新提供了保障,增加了农业产出和农民收入。此外,金融创新,如农业保险和期货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风险管理工具。山东省内企业发行的公司信用类债券总额达到6 965亿元,保险业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的风险保障金同比增长21.9%,有效减轻了自然和市场风险给农民带来的经济压力[1]。数字金融的推广也是山东省金融体系重构的重要方面。济南市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和数字人民币试点、临沂市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改革试验区的成功,均显示了金融服务的便捷化和普及化。这些创新和改进措施直接促进了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教育事业的发展及农民收入的增长,为山东省的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坚实的金融支持。
2 存在的问题
2.1 政府层面:政策支持不足
尽管山东省政府近年来加大了对农村经济的财政支持力度,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益仍然存在问题。例如,2021年山东省的农林水支出总额达到1 027亿元,同比增长10.2%,但增速显示出下降趋势[2]。由此可见,虽然财政支持力度未减弱,但增长动力不足。同时,财政资金的使用方式存在一定问题,未能充分满足农业主体多样化的需求。由于宣传与教育不足,部分资金可能未能有效落实到具体项目上,导致资源浪费。
2.2 农业主体层面:主体意识薄弱
在山东省的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主体的自主意识和经营管理能力仍需要加强。许多农户和农业经营主体在面对市场变化和风险时,缺乏足够的应对能力和创新意识。例如,农户在使用现代农业技术和信息技术方面存在困难,无法充分利用新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3]。此外,农业主体在品牌建设和市场营销方面存在不足,缺乏市场应对能力,创新意识不强,导致其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较弱。
2.3 金融机构层面:合作形式有限
金融机构在支持山东省农村经济发展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其服务覆盖范围和合作形式仍有待改进。例如,银行涉农贷款的分配和使用效率尚未达到最佳状态,一些区域和农业领域尚未充分受益于贷款增长。此外,金融机构与非正规金融组织、科技公司的合作仍不够深入,导致金融服务在农村地区的推广和应用效果有限。
3 对策措施
3.1 加强政策支持引导
在山东省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层面的驱动作用在提高金融服务的普及率、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加强农村金融市场的监管体系等方面发挥核心作用,能够确保农村经济在健康和可持续的路径上前进。在此过程中,政府加强政策支持引导主要通过以下3个方面实施。
1)政府可以加大在农业保险、小微企业贷款支持及农业科技创新方面的财政资金投入力度。例如,在黄河三角洲的水稻种植区,政府可以设立专项资金支持水稻病虫害保险,减轻自然灾害带来的农业损失;对于西南地区的小微企业,政府可以通过提供担保基金,降低金融机构的放贷风险,促进此类地区农村创业和小企业发展;在青岛市等沿海城市,政府可以投资建立海洋生物科技园区,支持海洋渔业的科技创新项目。
2)政府应鼓励金融机构发展特色金融产品,满足不同类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需求。为此,政府可以指导金融机构设立专门的农业贷款窗口,提供针对性的低息贷款和长期贷款选项。例如,为了支持山东省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如灌溉系统和冷链物流,政府可以协助金融机构设计专门的基础设施贷款产品,考虑鲁北地区干旱的气候条件,政府可以提供专门的灌溉系统更新改造贷款,并提供较长的还款期限和优惠的利率;对于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农业经营主体,如山东半岛的蔬菜大棚生产,政府可以引导金融机构提供创新支持贷款,便于帮助农户采购和使用现代化设施,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
3)政府应强化政策宣传和金融教育,以提升农村居民的金融知识储备和风险意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政府可以组织定期的金融知识讲座和研讨会,特别是在潍坊市、东营市等农业大市,邀请金融专家直接与农民互动,解答其在金融服务方面的疑问。同时,政府可以利用当地流行的媒体平台,发布金融教育节目和材料,强调安全使用金融产品、识别和防范金融诈骗的措施。此外,政府应确保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透明度和可达性,如在山东省各农村地区通过乡镇银行和移动金融服务点公开贷款条件、利率和费用,使农村居民能够做出更为明智的金融决策,使金融服务更好地服务于山东省的特定地理和经济条件。
3.2 提高农业经营主体意识
在山东省农村经济发展中,提高农业主体的意识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和提升农业竞争力的关键。山东省农业主体包括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是农业生产和服务的直接承担者。其经营理念、技术应用水平和市场反应速度直接影响农业产品的品质和生产效益。因此,提升农业主体的自主意识,使其能够主动适应市场变化、采用现代农业技术,是促进山东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策略[4]。
在此背景下,政府应通过培训和教育提升农业主体的经营管理能力和市场化意识。例如,针对黄河三角洲的水稻种植区,政府可以组织专业的水稻种植技术培训,教授农户水肥一体化技术和病虫害综合管理技术,以提高产量和降低损失;对于鲁西南的果蔬种植区,则可以推广果蔬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化营销的相关知识技能,帮助农户提升产品品质和市场竞争力。
同时,应鼓励农业主体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农业生产的精细化管理水平。例如,在鲁中地区,以小麦和玉米为主要作物的农业主体可以通过引入智能农业系统,进行田间监测和作物病虫害控制。无人机能够根据地块具体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实时收集作物生长数据和环境变化情况,通过数据分析提供精准的施肥和灌溉建议,从而优化资源使用,减少化肥和水资源的浪费。还可以搭建农业大数据平台,帮助农业主体整合天气情况、作物价格动态等信息,以提高决策的时效性和精确性,增强市场竞争力。
此外,应支持农业主体开展区域品牌建设。例如,在胶东半岛以海产品和果蔬生产为主的地区,农业主体应当集中力量打造区域品牌。1)政府可以协助当地的海产品养殖户和果蔬种植户申请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确保产品的独特性和原产地保护。2)提供市场研究和品牌策划的专业支持,帮助农业主体了解市场需求,定位产品市场,形成品牌差异化竞争策略。3)组织农业主体参加国内外农产品展览会,拓宽销售渠道,提升品牌知名度。4)农业主体可以利用数字营销工具,如社交媒体和电商平台,进行品牌宣传和产品销售,使得特色农业产品能够更好地进入消费者视野,扩大其市场占有率。
3.3 发展多元化合作
在山东省的农村经济发展中,金融机构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通过提供资金、保险和其他金融服务,金融机构不仅能够支持农业生产的现代化,还能够帮助农村地区抵御风险,促进经济稳定增长。为了进一步增强其驱动作用,金融机构需要通过与不同合作伙伴(政府、非正规金融组织、科技公司等)的多样化合作来拓展服务范围和提升服务质量[5]。
与政府合作方面,二者可以针对不同地区具体情况进行保险产品和服务的风险评估机制的定制化改进。例如,在山东省沿海地区,由于受台风和海洋灾害的影响较大,金融机构可以开发专门针对海洋渔业的保险产品,如海上养殖保险和渔船保险,提供对风暴和红潮等特定风险的保障;在内陆的黄河三角洲地区,由于面临较大的洪水风险,金融机构可以提供洪水保险,并结合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精确评估洪水风险,定制保险条款,确保保险产品能够有效覆盖当地农户的实际需求。在此过程中,政府可以起到桥梁和协调者的作用,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如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鼓励金融机构针对特定高风险区域开发定制化的保险产品。同时,政府可以协助金融机构获取必要的地理和气候数据,用于风险评估和产品设计。
在许多偏远农村地区,非正规金融组织如村镇银行、农村信用社、微信贷平台等,往往能够更灵活地满足当地农民的小额贷款和紧急资金需求。在此基础上,金融机构可以与此类非正规组织建立合作关系,提供资金支持和技术培训,帮助其提升服务质量和风险管理能力。例如,在山东省的丘陵地区,金融机构可以与当地的农村信用社合作,开发针对果树种植和畜牧业发展的特色贷款产品,同时提供定期的财务管理和市场分析培训,增强非正规金融组织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金融机构还可以与科技公司合作,共同开发适用于农村市场的新型金融科技产品。例如,合作开发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供应链金融解决方案,提高其面向农业主体的透明度,降低交易成本,保证交易的安全性。金融机构还可以与科技公司共同开发智能合约,自动执行与农产品销售和购买相关的金融交易,减少农户与市场之间的中间环节,提高资金流转效率。在此过程中,金融机构可以联合科技公司举办专门的技术培训班,向农业主体介绍如何使用新技术,如智能手机应用、农业监控系统和在线交易平台等,通过实际操作和案例分析,帮助其熟悉工具,从而提升整体的金融科技接受度和使用率。
4 结语
山东省农村金融体系的重构在促进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方面起到关键性的驱动作用。通过政府层面的政策支持引导、农业主体的自主意识增强、金融机构的合作拓展,山东省的农村金融体系不仅能够更加适应农业现代化和市场化的需求,也显著扩大了金融服务的覆盖面、提高了服务效率。上述措施共同推动农业生产提质增效,增强了农村地区的风险管理能力,并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未来,山东省应继续深化农村金融体系改革,不断创新金融服务模式,确保金融体系更好地服务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长远目标。
参考文献:
[1] 刘萌.突破农村经济管理瓶颈助力农村经济发展措施分析:以山东莱西地区为例[J].山西农经,2022(14):75-77.
[2] 徐晓静.农村金融支持山东省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对策研究[D].淄博:山东理工大学,2022.
[3] 冯质雷.农村经济发展中的财务难题与解决策略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24(10):5-8.
[4] 蔡玫芳.浅析山东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9(9):29.
[5] 张冬冬.以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28(12):195.
(责任编辑:刘宁宁)
作者简介:刘振梅(1978—),本科,经济师,主要从事农业经济研究。E-mail:52716331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