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2024-12-29 00:00:00习程晓丁晓汝
南方农业·下旬 2024年11期

摘 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已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为提高湖北省武汉市农业现代化水平,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结合当前武汉市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概况,分析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存在的基础设施建设不足、信息化人才匮乏、信息化标准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提出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培养和引进信息化人才、完善信息化标准体系等对策。

关键词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湖北省武汉市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22.040

湖北省武汉市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农业在武汉市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武汉市农业在持续稳定发展的同时,面临着诸多新挑战。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化已经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武汉市政府高度重视“互联网+农业”发展,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然而,当前武汉市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仍处于起步阶段,发展不平衡,基础设施薄弱,人才匮乏,信息化标准体系亟待提高,制约了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提高[1]。笔者在概述武汉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概况的基础上,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推进武汉市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进程提供参考。

1 武汉市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概况

武汉市地处江汉平原东部,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便利,气候温和湿润,土地肥沃,农业资源丰富。据统计,武汉市耕地面积24.04万hm2,其中水田面积12.5万hm2,旱地面积4.9万hm2。武汉市作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农产品加工基地,近年来农业经济增长较快。2023年,武汉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836.92亿元,比2022年增长4.2%。农业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经济效益显著提升。

目前,武汉市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武汉市建成涵盖农业技术推广、植物保护服务、市场监测等功能的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形成市、区、街三级农业经济信息网络体系。越来越多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种植养殖场实现信息化管理,有效提高了经营管理水平。智慧农业蓬勃发展,在设施农业环境监控、节水灌溉、动物防疫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极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精准化水平。随着农业信息化覆盖面的不断扩大,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规模的持续扩张,农业大数据技术得到普及应用,武汉市农业现代化水平有望实现全面跃升。然而,从整体上看,武汉市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先进地区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在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有待加强。

2 武汉市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武汉市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尽管近年来武汉市大力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但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总体上还比较薄弱,难以满足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的需求。1)农村地区通信网络覆盖率偏低。许多偏远村庄尚未实现光纤、5G等高速网络全覆盖,部分地区仍在使用3G、4G等低速网络,网络传输质量和稳定性较差,严重制约了农业经济管理信息系统的部署和应用[2]。2)农业物联网感知设施匮乏。农业生产环境和过程监测所需的各类传感器、智能终端等感知设备数量不足,已有设备布局分散,数据采集和传输能力较弱,难以满足精准化、智能化管理的需求。3)农业经济管理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不强。农村地区普遍缺乏高性能服务器、海量存储设备以及配套的数据库、中间件等基础软件,数据存储、挖掘、共享、应用等方面存在诸多瓶颈,大数据优势尚未得到有效发挥[3]。4)农村电力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部分地区供电可靠性和安全性不高,农业生产数据丢失、设备损坏等问题时有发生,给信息化管理平稳运行带来隐患。

2.2 信息化人才匮乏

武汉市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面临的另一个突出问题是信息化人才匮乏。当前,武汉市农业农村系统专业信息化人才数量不足,人才结构不合理,专业能力不强,难以满足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快速发展的需要。从人才结构看,高层次、复合型信息化人才短缺[4]。懂农业、懂经济、懂管理、懂信息化的多栖型高端人才稀少。从人才能力看,现有信息化人才知识老化严重,大多缺乏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专业背景,对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和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应用前景缺乏深刻认知,创新意识和学习能力不强。从人才培养来看,农业院校信息化人才培养规模小,课程体系陈旧,实践环节薄弱,与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需求脱节,输送的信息化人才数量有限、质量不高,难以补充基层信息化人才缺口[5]。从人才引进来看,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人才引进机制不健全,地位待遇偏低,职业发展空间不明晰,难以吸引高水平信息化人才加盟。总的来看,武汉市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正面临着人才“量”和“质”双重短缺的严峻挑战,迫切需要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人才服务保障,为信息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撑。

2.3 信息化标准体系不完善

武汉市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面临的另一个重要挑战是信息化标准体系不完善。尽管近年来武汉市在农业信息化标准制定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总体上仍存在诸多不足。1)农业信息化标准体系的覆盖面不够全面。现有标准主要集中在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生产过程控制等领域,而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应用等关键环节,标准化工作明显滞后[6]。2)标准之间的协调性和一致性不足。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和顶层设计,不同部门、不同领域制定的标准存在交叉重复、相互矛盾的现象,难以形成有机统一的标准体系。3)标准的技术含量和适用性有待提高。部分标准制定过程中缺乏充分的科学论证和实践检验,与农业生产经营实际脱节,可操作性不强。4)标准的更新速度跟不上信息技术和农业发展的步伐,一些标准已经明显滞后于实际需求。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了农业信息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还阻碍了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深入推进和效能提升。

3 武汉市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对策

3.1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武汉市政府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中的基础设施建设。1)政府需要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力度,加快农村地区通信网络的升级改造,重点解决偏远山区、经济欠发达地区等网络设施薄弱的问题,提高农村信息基础设施的传输质量和服务水平。例如,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方式,鼓励通信运营商加大在农村地区的网络建设力度。2)政府需要大力支持农业物联网的发展,加快推进各类农业传感器、智能终端等感知设施的布局,优化设备布局,提高感知精度和采集效率[7]。例如,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农业企业、合作社等主体开展农业物联网示范应用。3)政府需要加强农业经济管理大数据平台建设,加大投资力度,配置先进的软硬件设施,突破农业经济管理数据处理和分析的瓶颈。例如,探索政府与企业、科研机构合作共建农业大数据中心的模式,发挥各方优势。4)政府需要加强农村电力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电网的供电可靠性和安全性,完善农村应急供电设施,为农业信息化设备的正常运行提供坚实保障。例如,将农村电网改造纳入新一轮农村电气化建设规划,加大投入力度,提高建设标准。总之,政府需要发挥主导作用,加大投入力度,创新体制机制,多方联动,加快推进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3.2 培养和引进信息化人才

武汉市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需要高度重视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采取有力措施,多管齐下,切实解决当前人才总量不足、人才结构不合理、人才能力不强等突出问题。在优化人才结构方面,政府需要制定农业信息化人才培养引进计划,明确人才发展目标和重点领域,加大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力度,重点培养懂农业、懂经济、懂管理、懂信息化的多栖型人才。例如,探索与高校联合培养农业信息化复合型人才的模式。在提升人才能力方面,政府需要完善人才培训体系,强化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教育培训,开展多种形式的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切实提高从业人员的信息化意识和应用能力。例如,定期举办农业信息化专题培训班,邀请知名专家学者授课。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方面,高校需要主动对接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需求,加快学科专业调整,优化课程体系设置,加强实践育人环节,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例如,开设农业信息化相关课程,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人才供需精准对接。在完善人才引进机制方面,政府需要建立健全农业信息化人才引进激励机制,提高人才待遇和发展空间,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不断增强人才吸引力。例如,为引进人才提供安家补贴、科研启动经费等支持。总之,培养引进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人才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立足长远、突出重点、创新机制、形成合力,为武汉市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3.3 完善信息化标准L2sVaMgUwN8ASEF7T9vA2g==体系

武汉市政府应高度重视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加强顶层设计,强化统筹协调,系统推进,切实解决当前标准覆盖面不全、协调性不强、技术含量不高、更新速度慢等问题。1)全面梳理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涉及的关键业务环节和重点领域,特别是在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应用等方面,加快制定一批急需的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从而完善标准体系。2)强化不同部门、不同领域标准制修订工作的统筹协调,加强标准间的衔接配套,提升标准的协调性、系统性,避免标准交叉重复、相互矛盾的现象,提高标准体系的整体效能。3)完善标准制定流程和工作机制,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科研院所、龙头企业等主体的积极作用,广泛吸纳专家学者、一线从业者的意见建议,提升标准制定的科学性、民主性。同时,强化标准实施的监督评估,建立健全标准动态更新和淘汰机制。4)加强标准的宣传贯彻和推广应用,加大培训力度,普及标准化知识,提升广大农户、经营主体执行标准的积极性和规范性。利用农村信息服务站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标准化教育培训活动。总之,完善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标准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树立标准化战略思维,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创新工作机制,强化要素保障,不断提高农业经济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水平。

4 结语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是推动武汉市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笔者分析武汉市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概况,分析其存在的基础设施不足、人才匮乏、标准体系不完善等主要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以期推动武汉市农业经济和管理信息化发展。未来,武汉市应继续加大投入力度,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培养引进专业人才,健全标准体系,推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向更高水平迈进。随着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武汉市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通过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及农民的共同努力,武汉市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将不断提高,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姬军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价值与信息化水平提升途径探索[J].当代农机,2024(5):99-100.

[2] 满自勋.信息化在提高农业经济管理效能中的作用分析[N].山西科技报,2024-04-02(B7).

[3] 李连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对策探究[J].投资与创业,2024,35(6):22-24.

[4] 宋鸿艳.论信息化在提高农业经济管理效能中的作用及措施[J].山西农经,2024(2):162-164.

[5] 马正松.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1,24(17):172-173.

[6] 张艳.浅谈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经界,2020(11):110.

[7] 苗瑞雪.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南农业,2019(32):6-7.

(责任编辑:张春雨)

作者简介:习程晓(1983—),硕士,研究方向为农村文化。E-mail:xichengxia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