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阴县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2024-12-29 00:00:00赵丽文
南方农业·下旬 2024年11期

摘 要 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推动农村现代化的重中之重。正视和解决当前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于提升农村经济发展质量、增强农民获得感具有重要意义。为给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经验借鉴,以山西省山阴县为例,分析了当地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农产品附加值较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村金融服务缺位等问题,提出了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培育新的增长点、实施人才计划、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创新金融服务模式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 农村经济发展;问题及措施;山西省山阴县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22.038

山阴县位于山西省北部,地处东经112°25′~113°04′、北纬39°11′~39°47′,东邻应县,南毗代县,西接朔城区和平鲁区,北与左云县、右玉县、怀仁市等县市相连。全县总面积1 651 km2,辖11个乡镇,总人口23.7万人。作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能源资源大县,山阴县农业基础雄厚,且煤炭、铁矿石等矿产资源储量丰富[1]。近年来,山阴县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农村产业转型升级。但同时,农村人口老龄化、基础设施滞后、金融服务缺位等问题也日益凸显。科学解决山阴县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困难,对于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维护全县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发展现状

1.1 农业发展成就

近年来,山阴县紧紧围绕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总体部署,大力实施现代农业发展战略,促进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粮食生产方面,山阴县去年粮食总产量达293万t,居全国前列。全县已建成2.07万hm2高标准农田,保护性耕作面积达8.73万hm2;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5%,秸秆综合利用率超过80%,粮食生产全程实现机械化。在畜牧业发展方面,山阴县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大力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目前,全县生猪存栏41万头、奶牛存栏近8万头,养殖业产值已超过40亿元。农产品加工转化方面,山阴县依托粮食和畜牧业优势,积极延伸产业链条,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目前,全县已形成以中粮、黄龙为龙头的玉米精深加工产业链,年加工粮食近150万t。农业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为山阴县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也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1.2 农村产业结构

山阴县农村产业结构总体呈现“一产为主、二三产勃兴”的格局。第一产业方面,农业仍是山阴县农村经济的基础和支柱。2022年,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达62万hm2,其中粮食种植面积56万hm2,玉米种植面积超过40万hm2。畜牧业产值也已超过40亿元,成为拉动农民增收的重要力量。第二产业是山阴县农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目前全县已建成煤电、电解铝、玉米加工等支柱产业,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5家[2]。第三产业在山阴县农村地区正逐步兴起。近年来,该县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广武国际滑雪场等一批知名景点陆续建成,服务业对农民增收的贡献不断增大。虽然农村产业结构单一的状况有所改观,但整体来看,山阴县农村仍缺乏支撑乡村振兴的产业新动能,转型升级任重道远。

2 主要问题

2.1 农业生产方式落后

农业现代化进程滞后,制约山阴县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1)虽然该县粮食生产实现了全程机械化,但农业机械装备还较为陈旧,远未充分体现现代农业智能化、精准化的特征。一些新兴农业技术如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在山阴县农村地区应用范围狭窄,无法真正发挥先进适用技术的优势作用。2)山阴县农业生产布局亟待优化调整。虽然山阴县依托资源优势发展起粮食和畜牧业,但在发挥比较效益、突出特色方面做得还不够。全县农作物种植结构较为单一,缺少与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相适应的特色优势产业;即使在优势产业中,加工转化能力也较为薄弱,附加值较低[3]。3)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理念在山阴县农村地区推广缓慢。绝大多数农户生产经营规模偏小,抗风险能力差,难以吸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入;农民生产技能和理念也有待进一步更新,部分地区依然停留在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农业生产模式上,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严重影响了山阴县农村经济的现代化进程。

2.2 农产品附加值较低

尽管山阴县农业基础雄厚,但农产品附加值较低、增值能力不足,制约了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1)山阴县农产品初加工能力仍较为薄弱,大宗农产品多以初级产品的形式对外销售,未能通过深加工创造更大价值。虽然该县已经形成以中粮、黄龙为龙头的玉米精深加工产业链,但与全县庞大的种植规模相比,加工转化能力依然不足。2)特色农产品开发滞后,在提高附加值、拓展增值空间方面难以获得实质性突破。山阴县目前虽在鲜食玉米种植、富硒小米生产等方面取得一些进展,但整体来看,缺乏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知名农产品品牌,特色农业的带动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品牌影响力有限,价格主导权难以掌控,导致农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3)农产品流通环节亟待完善,较高的中间流通成本和损耗率也是农产品附加值较低的重要原因。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现代物流缺位等问题,加剧了农产品的流通难度。

2.3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山阴县地处黄土高原,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但较为落后的基础设施条件却极大限制了资源的高效利用。农村道路交通状况不佳,不少村庄还没有硬化路直通,给农产品运输带来诸多困扰;农田水利设施陈旧残破,制约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发展;农村电力、通信等设施也亟待升级改造。与城市相比,山阴县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贫乏程度十分突出。虽然近年来政府加大了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力度,但由于资金缺口较大、建设周期较长等,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出现与现代农业发展需求脱节的情况,农民从事农业活动的便利程度大打折扣,生产率和效益难以提升。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不仅影响了农业生产,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农村人口外流的态势。由于缺少完备的公共设施,农村社会事业建设步履维艰,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供给明显不足,生活质量难以保证,年轻人口自然倾向于外出谋求发展,无疑进一步加重了对山阴县农村人口老龄化的负面影响。

2.4 农村金融服务缺位

农村金融服务缺位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山阴县农村经济的发展活力和内生动力。长期以来,由于商业银行对农村地区的关注度不高,主动服务热情不够,加上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滞后、农民收入水平较低等原因,大量金融机构纷纷撤出农村,留下了大片金融服务真空区。农村金融服务的缺失,直接影响了农户的生产经营活动。农民在生产经营中有资金周转和投入的需求,但由于缺乏有效的融资渠道,只能依赖自有资金积累,规模很难做大做强。同时,由于缺乏风险防范类金融工具,一旦发生自然灾害或市场价格剧烈波动,农户将蒙受巨大经济损失。除了生产端缺乏金融支持,农村居民在生活方面也面临融资困境,若想要修缮房屋、购买农机具等,往往因为无法提供抵押物而无法获得贷款支持。在资金短缺的状况下,农户不得不削减生活开支,生活质量难以保证。金融服务缺失使得山阴县农村地区难以吸引新型经营主体进驻,阻碍了现代农村经营体系的构建。

3 对策建议

3.1 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针对农业生产方式落后的问题,山阴县应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1)加快农业机械化智能化进程,淘汰陈旧落后的农业机械装备,大力推广应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的精准化、智能化水平。2)立足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大力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展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生产等,培育形成一批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3)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动产业链条延伸,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可以重点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将农业优势有效转化为产业优势。4)在巩固提升现有玉米精深加工产业链的基础上,积极培育畜禽水产加工、农产品综合利用等产业,努力把山阴县建设成为集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运、贸易于一体的农业产业综合体[4]。5)不断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鼓励农户扩大经营规模,发展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同时大力发展高效设施农业,因地制宜推广秸秆还田、测土配方施肥等先进技术,充分发挥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支撑作用。

3.2 培育农业产业新增长点

山阴县必须积极培育一批新兴农业产业,打造具有区域竞争力的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在此过程中,山阴县应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循环农业、设施农业等绿色高效农业新模式,开辟农业发展的新空间。积极延伸现有产业链条,重点打造一批高附加值的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让农业由种植、养殖向食品加工、生物制造等领域延伸,为农民创造新的增收渠道。同时,该县应顺应消费升级大潮,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等现代农业新业态。立足山地资源优势,打造集观光、康养、度假于一体的乡村旅游基地,培育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打通产品进城、资金下乡的双向循环,为农产品销售、农民增收注入新动能。此外,积极引进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落户山阴县,为农业产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3.3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破解山阴县农村经济发展困境,需要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为现代农业发展扫清障碍。1)针对道路不畅、“村村通”仍是难题的现状,要大力完善农村公路网络,加快推进“村村通”工程,畅通农村地区的交通动脉。同时,要加强农村物流体系建设,解决农产品进城和农用物资下乡的“最后一公里”难题。2)切实解决好农田水利问题,因地制宜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完善灌溉排水设施,确保农田有效灌溉;加快节水农业建设步伐,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和设施装备,提高农田水资源利用效率。3)持续加大农村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借助新能源、物联网等新技术新模式,提升农村地区电力保障和信息化水平,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坚实有力的基础支撑[5]。4)加快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大力推进村容村貌提升工程,加强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同步完善教育、医疗等公共事业设施,让农民共享现代文明。只有持续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业农村发展环境,山阴县农村地区才能迸发出更强的发展活力。

3.4 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模式

山阴县应积极探索符合农村实际的金融服务新模式,切实解决“三农”资金短缺问题。1)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扎根山阴县农村,重视农村金融服务。可以采取分支行下乡、设立村镇银行等模式,扩大县域内农村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同时,完善农村小额信贷和贷款担保机制,为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贷款支持。2)注重发展农村合作金融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鼓励在特色产业聚集区和人口相对密集的村镇,发展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农村民间资本互助会等,为农村投资者提供投融资服务。同时,支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资金互助,缓解农户融资难题。3)山阴县还需要加大农村保险事业发展力度。围绕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开发适合当地的农业保险产品,帮助农户分散自然灾害和重大疫病风险。积极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工作,让农民老有所养、老有所靠。

4 结语

破解山阴县农村经济发展困境,关键在于从农业供给侧改革、产业培育、基础设施完善、金融服务创新等方面发力,系统性解决制约县域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山阴县应该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大力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培育特色主导产业;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持续改善农村发展环境;创新金融服务模式,切实解决“三农”融资难题。只有持续夯实农业农村发展的基础条件,不断增强农村内生发展动力,山阴县才能真正释放出巨大的经济发展潜能,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佚名.山阴县下喇叭乡描绘乡村振兴新画卷[N].朔州日报,2023-01-28(1).

[2] 祝炜东.山西省山阴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机制研究[D].淄博:山东理工大学,2022.

[3] 李飞飞,郭海清.新农村建设环境下山西省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J].现代农业研究,2023,29(11):35-38.

[4] 张亚倩.山西县域经济发展推动高质量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J].山西农经,2023(4):54-56.

[5] 苗宁平.乡村振兴与现代农业经济发展体系建构分析:以山西省为例[J].智慧农业导刊,2023,3(1):75-77.

(责任编辑:刘宁宁)

作者简介:赵丽文(1983—),本科,经济师,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E-mail:50520377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