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安市人参栽培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2024-12-29 00:00:00潘乐
南方农业·下旬 2024年11期

摘 要 人参产业是吉林省集安市的支柱产业,发展人参产业事关当地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而加强人参栽培技术推广是促进集安市人参产业做大做强的关键。为加快推进集安市人参栽培技术推广工作,促进人参产业高质量发展,分析集安市人参栽培技术推广存在的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缺乏高素质的推广人才队伍、新品种新技术推广滞后、资金投入不足及标准化栽培技术推广不够等问题,并提出健全技术推广体系、加强推广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对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力度、多渠道融资确保资金供给及加强标准化栽培技术推广等对策。

关键词 人参栽培;技术推广;吉林省集安市

中图分类号:S668.9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22.036

吉林省集安市地处我国东北地区,地理位置优越,气候条件适宜人参生长。集安市总面积3 341 km2,是“中国人参之乡”、吉林省人参主产区之一、全国边条参唯一产区。集安市人参应用历史已有1 700多年,人工栽培历史也有近500年,人参产业是集安市的传统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对促进工农业生产、农民增收和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1]。加强集安市人参栽培技术推广,对提高人参产量和品质,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人参产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1 集安市概况

1.1 自然资源

集安市位于长白山西南麓,属于长白山区人参优质产区,区位优势明显,地理环境条件适宜人参生长。集安市地貌总体呈现北高南低的趋势,气候温和湿润,光照充足,年均降水量在800~1 000 mm,积温较高,无霜期150 d左右,具有明显的半大陆性季风气候特征。集安市土壤类型以棕色森林土为主,土层深厚,土壤疏松肥沃,有机质含量较高,土壤通气透水性好,适宜人参根系生长。集安市还拥有丰富的水资源,水资源总量达17.65亿m3,可利用地表水资源8.70亿m3,为人参的生长发育提供了充足水源。另外,集安市林地面积达260 000 hm2,森林覆盖率达81.35%,森林资源丰富,为发展林下人参栽培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

1.2 人参栽培面积及产量

集安市是我国人参栽培重要基地,人参栽培面积和产量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截至2022年底,集安市人参留存总面积达11 086.67 hm2,鲜参年产量高达4 583 t,人参全产业链年产值实现74亿元,同比增长2.77%。目前,集安市共有1 876户注册人参经营户,从事人参种植、销售、晾晒等相关业务,其中人参晾晒企业336家、人参加工企业126家,拥有1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和4家省级重点企业;拥有“益盛”“新开河”2个中国驰名商标,拥有“红五味”等6个省著名商标,37个产品获得“长白山人参”品牌认证资格。随着非林地栽参模式的推广,以及新品种、新技术的运用,集安市人参产量还将进一步提高。

1.3 人参主要栽培模式

集安市人参主要栽培模式分为林下栽参模式和非林地栽参(园参栽培)模式两大类。林下栽参模式是集安市传统的人参栽培模式,其是在天然林或人工林下栽培人参,利用林木遮阴,保持适宜的光照和湿度条件。林下参生长周期长、品质上乘,但存活率较低、管理较为困难。近年来,随着林地资源的日趋紧缺,集安市大力发展非林地栽参模式。非林地栽参模式是在平整的农田中人工营造适宜的小气候环境栽培人参,已成为林下参的有力补充[2]。当前,传统的林下栽参模式仍在集安市占主导地位,但非林地栽参模式因栽培方便、可控性强而备受重视,是集安市推进人参标准化规范化生产的主要模式,非林地栽参模式不断扩大,给人参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无论是林下栽参模式还是非林地栽参模式,集安市都主要采取地床栽培的方式,部分地区尝试引进自动化设施育苗等新模式,但总体仍以传统地床栽培为主。目前,集安市两种人参栽培模式共存并重,各有特色,需要努力在两者之间寻求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

2 集安市人参栽培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

2.1 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

集安市人参栽培技术推广体系尚不够完善和健全,存在一定薄弱环节。1)人参栽培技术推广工作缺乏统一的规划部署和顶层设计,各职能部门之间联系协作不够紧密,技术推广的组织实施较为分散和随意。2)现有人参栽培技术推广渠道较为单一,主要依靠推广人员入户指导和发放资料等传统方式,利用新媒体、新载体的现代化推广手段较少,难以适应当前农户对技术推广服务的新期待和新需求。3)人参栽培技术推广力度和投入不够,新技术、新品种的应用和覆盖面仍有待拓展和提升。

2.2 缺乏高素质的推广人才队伍

1)人参栽培技术推广工作对推广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较高,但在集安市现有人参栽培技术推广队伍中,具备生物学、栽培学和植物保护学等专业背景的人才较少,难以对人参栽培中的关键环节提供精准指导。2)由于人参栽培的专业性较强,人参栽培技术推广人员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然而,一线人参栽培技术推广人员大多经验丰富,但是理论知识储备较少,对新技术、新成果的掌握和运用能力有限,推广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因此推广人员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3)集安市人参栽培技术推广队伍中综合型人才比较匮乏,专职人员比例较低,且从业人员的流动性较大,难以形成稳定的骨干队伍。

2.3 新品种、新技术推广滞后

当前,集安市人参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还相对滞后。1)虽然近年来集安市相关科研单位陆续选育出一批抗性强、品质优的人参新品种,但在大规模推广方面进展缓慢。部分人参新品种仅在少数地区试种,尚未在集安市形成大面积的栽培覆盖。同时,相比传统人参品种,新品种的种子供应和大田栽培技术等方面的配套跟进有待加强。2)一些先进适用的人参栽培新技术未能得到充分推广和应用[3]。在集安市人参栽培中,育苗、整地、田间管理等环节都有许多新技术亟待加大推广力度,提高应用水平。究其原因,集安市人参栽培具有一定保守传统性,部分种植户对新技术的认知和接受程度不够,而推广主体在组织实施上也存在不足,导致新技术的试验和示范工作开展不充分。

2.4 资金投入不足

资金投入不足是集安市人参栽培技术推广的一大瓶颈。1)由于地方财政紧张,人参产业专项资金投入有限,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技术推广需求。推广人员的劳务费用、科技示范基地建设、技术培训、宣传资料制作等各方面都缺乏充足的资金支持。2)现有财政投入大多集中在人参种植技术推广环节,对于加工、销售等产业链后端的技术推广扶持力度不够。3)缺乏持续稳定的资金投入,推广工作难以长期坚持,推广效果大打折扣,制约了人参产业升级。

2.5 标准化栽培技术推广不够

近年来,虽然集安市相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人参良种繁育、栽培、产品加工等方面的地方标准,但在实际执行层面,人参标准化栽培技术的覆盖面还比较有限。1)集安市大多数农户栽培人参时仍然按照自身多年的经验和习惯进行生产操作,与人参标准化栽培操作存在一定差距,人参规模化、标准化栽培水平较低。2)一些人参标准化栽培环节所需的配套设施和装备在集安市还没有得到充分普及,如育苗设施、整地机具等,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参标准化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

3 对策

3.1 健全技术推广体系

构建完善的技术推广体系是加快人参栽培技术大面积应用的重要保障。1)集安市要加强顶层设计,成立由政府主导的人参栽培技术推广领导小组,统筹谋划推广工作的总体部署。同时,建立完善的人参栽培技术推广工作协调机制,明确各相关部门的职责分工,形成工作合力。在人参栽培技术推广主体方面,既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也要调动其他多元主体的积极性。2)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为人参栽培技术推广工作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保障。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人参栽培技术推广,吸纳人参种植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多方力量,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形成多主体协同推广的良好格局。3)人参栽培技术推广方式要与时俱进,注重创新。在采取传统的入户推广等方式的基础上,加强新媒体、新载体的运用,充分利用互联网、移动客户端等渠道开展人参栽培技术线上线下融合推广。

3.2 加强推广人才队伍建设

高素质的推广人才队伍是人参栽培技术推广工作行稳致远的重要基础。因此,集安市应从多个层面着手,全方位加强人参栽培技术推广人才队伍建设。1)加大对现有推广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力度,定期组织集中面授或远程视频等多种方式的专题培训,不断提高推广人员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4]。同时,注重推广人员的日常实地锻炼,组织推广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跟踪指导,在实践中提高业务水平。2)重视补充推广人才队伍新生力量,采取多种渠道为推广队伍输送新鲜血液,如可在高校大力招募应届毕业生,也可从优秀的种植大户和技术骨干中直接选拔,充实人参栽培技术推广人才队伍。

3.3 加大对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力度

新品种和新技术是推动集安市人参产业提质增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集安市应全面加强对人参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1)加强对人参新品种的试验和示范,建立一批高标准的人参新品种示范基地,将人参新品种的优势充分展现出来,增强说服力。同时,注重人参新品种推广的配套服务,保障种源可靠、种苗供应充足,为新品种推广奠定坚实的基础。2)在新技术推广方面,注重针对性和实效性,聚焦人参育苗、整地、田间管理等重点环节,选择集安市人参栽培急需的关键性新技术进行重点推广。技术推广还要注重形式创新,除现场讲解外,可拍摄操作视频、编印图解手册等,方便种植户多渠道获取技术知识。

3.4 多渠道融资确保资金供给

多渠道融资确保资金供给是解决集安市人参栽培技术推广资金短缺的关键。1)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将人参栽培技术推广经费纳入政府年度预算,并建立增长机制。同时,积极申报中央农业专项资金项目支持。2)鼓励金融机构针对人参产业开发专项贷款产品,为人参栽培技术推广提供资金支持。探索政银合作模式,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人参栽培技术推广工作。3)通过股权融资、债券融资等直接融资方式撬动民间资本介入人参栽培技术推广领域。同时,将技术推广工作与产业园区、龙头企业等产业主体有机结合,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还可尝试众筹、捐赠等多元化融资渠道,汇聚社会各界力量支持人参栽培技术推广事业发展。

3.5 加强标准化栽培技术推广

集安市应从多方面入手,大力推进人参标准化栽培技术推广应用。1)加快人参标准化栽培体系建设步伐,立足集安市实际,分阶段、分领域制定涵盖育苗、整地、田间管理、收获等环节的覆盖人参栽培全过程的标准化技术规程和操作规范,为人参标准化栽培提供制度保障。2)加大人参标准化栽培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为人参标准化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创造良好的硬件条件。例如,加快机械化育苗设施、智能化温室大棚等设施的推广,提高人参标准化育苗能力,还要注重田间道路、灌溉排水等配套设施的完善,为人参栽培标准化管理创造便利条件。3)在人参标准化栽培技术推广方式上,要立足实战实训,采取“手把手”的方式指导种植户掌握人参标准化栽培操作技能,避免人参标准化栽培技术推广流于形式。同时,集中力量打造一批人参标准化栽培产业园区,形成可借鉴可复制的经验,构建人参标准化栽培技术推广新模式[5]。

4 结语

集安市人参产业要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必须切实加大人参栽培技术的推广力度。集安市应从健全技术推广体系、加强推广人才队伍建设、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力度、多渠道融资确保资金供给及加强标准化栽培技术推广等方面着手,系统化、常态化地开展人参栽培技术推广工作。通过采取理顺推广主体、完善推广渠道、创新推广手段等综合措施,持续增强人参栽培技术推广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提高集安市人参栽培水平。只有切实提高人参栽培技术应用能力,集安市人参产业才能在提质增效中焕发新的活力,在品牌打造和品质提升中展现新的竞争力,为集安市乃至吉林省人参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参考文献:

[1] 王晓林.吉林人参产业优化升级发展空间巨大[N].经济参考报,2023-06-07(6).

[2] 张恺新.我国人参种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长春:吉林农业大学,2023.

[3] 崔元耀.吉林省人参产业发展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D].长春:吉林农业大学,2022.

[4] 王欣华,丁洪伟,刘燕,等.立足特色资源优势打造人参产业特色集群[J].人参研究,2022,34(1):63-64.

[5] 李刚,张志财,王英平,等.人参新品种与种植关键技术示范推广[Z].吉林省农业科学院,2021-11-29.

(责任编辑:张春雨)

作者简介:潘乐(1991—),硕士,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业技术推广。E-mail:11930149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