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充分认识农村发展资源及其转化的重要性,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突破乡村振兴的发展瓶颈,是我国当前的关键任务之一。为加快推进广东省连平县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简要分析了连平县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现状,深入剖析了连平县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存在的农村产业结构不完善、人才引进和培养存在短板、人居环境整治不够彻底、传统文化传承困难等问题,并提出了推动农村产业多元化发展、做好人才引进和培养、加大人居环境整治力度、注重传统文化传承、激发农村教育新活力、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等对策。
关键词 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广东省连平县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22.034
农业农村现代化不仅涵盖传统意义上的农业生产现代化,还包括乡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乡村社会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建设,以及乡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农业农村现代化,国内众多学者以多方位多角度提出自己的观点。梁健从数字经济影响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视角,以实证数据表明,数字经济对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提升效果显著[1]。李媛结合“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角度指出,必须引入新的发展元素,促进数字化农业与农村深度融合,建立新型城乡关系及新的制度保障,以全面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的建设[2]。谢玲红等从金融支农创新的角度指出,推进金融支农创新是加强乡村振兴金融服务的重要途径,也是全面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引擎[3]。
在广东省连平县,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地方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支撑,对于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目标,这使得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成为当务之急。因此,对连平县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现状及所面临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对策,以期加快连平县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步伐。
1 连平县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现状
在连平县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各镇区展现了独特的优势和潜力,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做出了积极贡献。1)连平县内各镇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文化底蕴,如元善镇的历史文化遗产、上坪镇的特色农业产业、内莞镇的喀斯特地貌景观,以及忠信镇的民俗文化传统。这些资源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和广阔空间。2)连平县各镇区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与改善。通过加强生态修复、提升乡村人居环境、改善基础设施等举措,取得了显著成效。例如,在内莞镇实施的“三清三拆”工程,有效改善了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提高了乡村形象和农村居民生活品质。3)连平县各镇区在产业振兴方面也展现了积极探索和创新。例如,上坪镇依托当地的桃园资源,发展了以“一村一品”为特色的产业模式,提高了农民收入水平,助推了当地经济发展;忠信镇以忠信花灯等民间文化艺术为特色,通过打造特色产品和文化活动,促进了地方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2 连平县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农村产业结构不完善
根据连平县统计局2022年经济运行分析,农林牧渔业在当地经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约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5%。然而,尽管当地农业环境优越,景观宜人,但农业产业结构单一,特色产业缺乏多样化和高附加值。以鹰嘴蜜桃生产为例,尽管连平县在鹰嘴蜜桃种植与销售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产业链较短,缺乏精深加工环节,导致销售市场受限,经济效益受到天气和市场波动的较大影响。此外,连平县在农产品深加工方面,存在规模小、分散、加工效率低等问题,硬件设施与配套存在不足,影响特色产业商业环境,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不足,农民增收渠道不稳定,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受到一定制约。
2.2 人才引进和培养存在短板
连平县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中,在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方面仍存在不足。连平县支持人才返乡的政策力度不足,乡村引进人才和激励体系不健全,城乡人才流动未实现双循环,许多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不愿回乡,导致农村人才短缺,城乡人力资源配置不均衡,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人才支撑不足。同时,连平县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人才教育缺失,缺乏科学性、系统性的人才培养规划和管理,对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明显不足,农村农民教育培训机构规模小、培训设备和手段落后,导致人才队伍建设缺乏后劲。
2.3 人居环境整治不够彻底
近年来,连平县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中致力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面临生活垃圾随意倾倒、化肥农药污染等问题,整体环境治理水平较低,存在制度不完善、农民环保意识不强等问题。同时,连平县部分农村地区公共厕所分布不合理,影响农村旅游业发展;生活垃圾污染突出,反映出村民环保意识差和环保部门宣传不力。此外,连平县农村水污染问题和污水治理面临投资高、管网建设滞后、维护困难等挑战。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水平不高,居住环境未同步提升,阻碍了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进程。
2.4 传统文化传承困难
文化传承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相辅相成,文化流失将会导致乡村社会的精神空虚和文化断层,甚至对乡村社会的发展和稳定产生负面影响,制约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进程。例如,连平县对忠信花灯和客家娘酒酿制技艺积极宣传和传承,得到较高认可度。然而,由于宣传不足,缺乏传承者和支持,连平县纸马舞和猫头狮舞等传统文化濒临失传。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需要经济支持,且乡村人口大量流失,传承者缺乏,增加了传承难度,削弱了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文化动力,限制了乡村综合发展与可持续性。
3 对策
3.1 推动农村产业多元化发展
连平县需要利用一二三产业协同效应,将自然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以鹰嘴蜜桃产业为例,通过“产业+文旅”模式,连平县可凭借特色农产品加速农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促进乡村振兴和全域旅游发展。同时,连平县需要建立完整产业链,从种植到加工、销售和观光,实现产业升级,提高农民收入和经济效益。此外,连平县需要优化物流体系、拓展销售渠道,扩大市场份额,逐步实现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借助现代产业园等平台,推动土特产研发和推广,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延伸和升级产业链,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
3.2 做好人才引进和培养
连平县政府应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连平县应加快制定人才引进政策,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吸引专业人士参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为农业农村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和创新思维,推动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满足高端人才需求,提高农村劳动者技能水平,增强农业农村经济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连平县应建立农村创新创业通道,培养农村创业人才,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转型升级,壮大农村人才队伍,合理配置资源,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提供重要保障和人才支撑[4-6]。
3.3 加大人居环境整治力度
强化统一管理与协调,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连平县相关部门应根据各村镇的发展需求,制订具体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方案,并实施“一村一策”的整治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应充分进行实地调研,加强统一领导,组织干部深入基层,解释政策、消除疑虑,做好进度安排和协调工作,以确保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顺利进行。同时,加强人居环境整治,提高村民环境保护意识,对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推进至关重要。连平县政府部门应加强环境保护意识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村民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意识,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引导村民合理使用农药、化肥,保护土地环境,从而实现农村生态宜居的目标。连平县应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大力推进街道清理、污染治理等,积极组织村民参与环境整治工作,营造人人关注环境、共同保护环境的氛围。这些举措不仅有助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也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社会氛围,促进了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3.4 注重传统文化传承
连平县应加强传统文化宣传,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与传统文化融合。通过多元化传播渠道,营造良好文化环境,激发文化传承活力,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注入文化内涵[7]。连平县应特别关注纸马舞和猫头狮舞等传承困难的传统文化,提供政策和经济保障,促进传统文化有效传承和保护。连平县可与博物馆、文化馆、社区活动中心等联合开展文化公益活动,并开设传统文化培训课程,面向青少年宣传和培训,让更多人了解并参与传统文化传承,培养更多传承者,为传统文化传承提供可持续支持。通过传承乡土文化,为当地农村旅游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新动力,促进农村经济多元化和乡村社会稳定,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
3.5 激发农村教育新活力
连平县政府应合理规划教育资金,增加农村教育经费投入,通过项目投资等方式改善农村教育条件,满足不同层次的教育需求,提高农村教育水平。相关部门应加强农村青少年思想教育,深入社区进行宣传教育,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同时,鼓励青年大学生参与“山区行动”、大学生“村官”等志愿服务活动,通过为农村教育发展贡献力量,推动农村教育与农村现代化相互促进。此外,乡村教师队伍是农村教育发展的关键力量,为了提高农村教育水平,连平县政府应重视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采取资金支持、改善教学环境等措施,全面支持和提升乡村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社会地位,实现“引进来、留下来”的目标。通过实施这些举措,不仅能够提高农村教育水平,也为培养更多的农村人才、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奠定基础。
3.6 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
农村基层党组织对于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作用。连平县基层干部应深化拓展党群服务中心功能,积极发挥党员引领作用,提高联系服务公众水平。同时,以自身行动带领村民开展党建工作,积极探索“党建+文化”模式。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活动要想取得理想效果,第一书记要真正发挥自身的模范带头和引领作用,带领基层党组织成员充分发挥出自身的示范作用,身体力行,用实际行动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
4 结语
针对连平县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多个方面,从农村产业、人才、农村人居环境、传统文化、农村教育及基层党组织等多个层面分析了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关键因素。在连平县,农业农村现代化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问题,更是涉及人居环境、文化传承、人才培养和教育等方面的综合问题。为了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连平县政府需要制定具体的政策,强化统一管理与协调,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高村民环境保护意识,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力度,改善农村学校教育条件,培养更多的农村人才,同时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宣传,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有机融合,以身作则加强党建建设,为连平县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提供坚实支撑。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宏伟目标,连平县应积极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同时注重推动乡村产业多元化发展、改善基础设施,推动人才引进与留用。
参考文献:
[1] 梁健.数字经济、乡村产业振兴与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J].统计与决策,2024,40(6):11-15.
[2] 李媛.新发展阶段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之构建[J].求是学刊,2024,51(2):81-90.
[3] 谢玲红,滕晨光,吕开宇.金融支农创新:加速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引擎[J].中国经济报告,2023(3):18-22.
[4] 李占芹,李欣,颜艳,等.果茶产业与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模式探究[J].中国果树,2024(4):137-141.
[5] 景耀强.高校团学“三下乡”项目实践引领的思政作用[J].北京青年研究,2018,27(3):53-59.
[6] 徐瑶环.乡村振兴背景下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路径研究[J].活力,2024,42(12):187-189.
[7] 陈文胜.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前沿趋势与路径选择[J].山东社会科学,2024(6):16-27.
(责任编辑:刘宁宁)
作者简介:谢可雯(2003—),在读本科生。E-mail:81022212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