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键和前提,事关民生和社会安定。为给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和其他地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工作提供参考,总结了双流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工作的现状,针对存在的人员队伍建设不合理、仪器设备配备不足且稳定性差、检测能力薄弱等问题,并结合双流区检测机构能力提升的实际需求,提出加强检测队伍建设,做好技能培训;更新仪器设备,做好维护保养;更新检测方法,做好扩项工作等建议。
关键词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
中图分类号:F224;F316.1;S11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22.033
双流区地处四川省成都市西南核心区域,辖区面积466 km2,农业农村区域166 km2,现有耕地1.07万hm2。近年来,随着现代农业迅猛发展,双流区累计建成7 080 hm2高标准农田、2个万亩粮食园区,全区“三品一标”认证35个,有4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农业经营主体共有941家,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244家、产业化龙头企业18家、家庭农场679家。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加快建设质量强国、农业强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作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中的重要环节,是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质量强国和农业强国的重要技术支撑,对维护农产品质量安全具有重要作用。提升双流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有利于加快发展农业现代化、标准化、绿色生产化,深入践行“三品一标”的发展要求,着力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的供给,满足人们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
近年来,双流区不断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工作,通过规范检测方法、提升人员能力等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水平,检验检测体系也得到不断完善。但还存在着检测能力薄弱、人员不稳定、大型仪器配备不足等情况,只有及时解决这些问题,才能进一步提高双流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水平,切实服务好双流全区的农业生产,提升该区农产品的竞争力。
1 现状
双流区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成立于2013年,2016年首次通过“双认证”,即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考核(China Agricultural Testing Laboratories,CATL)和检验机构资质认定(China Inspection Body and Laboratory Mandatory Approval,CMA),2019年、2022年通过“双认证”复评审。2021年,为改善双流区农产品检测实验室环境、提升工作效率,双流区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变更了检测场所,新建了面积约为500 m2的检验检测实验室,配备了2台气相色谱仪、3台液相色谱仪及数台前处理仪器设备,主要负责对双流全生产基地、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生产的蔬菜、水果、食用菌等进行检验检测,品种以该区生产和消费的品种为主。
2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工作开展情况
双流区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主要承担省、市、区三级下达的风险监测和监督抽检的任务,还负责对双流区种植户委托的样品进行检测,具备种植业产品中有机磷、有机氯、拟除虫菊酯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物的检测能力。检测参数为甲胺磷、乙酰甲胺磷、百菌清、六六六、敌敌畏、乐果、氧乐果、马拉硫磷、联苯菊酯、吡虫啉、多菌灵等共计52个。自2016年取得“双认证”,双流区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完成了农药残留的定量检测9 000余批次,有效监测参数6 138 200余个,极大地保障了双流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为双流区农产品监管提供了依据。双流区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会根据检测结果定期通报双流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的情况,并联合相关部门分析不合格农产品产生的原因并对农户的种植用药和病虫害管理提出指导意见。
3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技术
检测过程一般分为4个步骤:1)采用对角线法、棋盘法、“S”形法和梅花点法在田间地头抽样,并确保抽取的样品具有代表性[1];2)采用四分法对样品进行缩分,并将其捣碎制成匀浆样品;3)采用振荡提取、匀浆提取、固相萃取、液-液萃取等方法将样品中残留物提取出来并对其净化处理;4)采用气相色谱技术和液相色谱技术对残留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常用参考标准有《蔬菜和水果中有机磷、有机氯、拟除虫菊酯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多残留的测定》(NY/T 761—2008)、《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植物源性食品中90种有机磷类农药及其代谢物残留量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GB 23200.116—2019)、《蔬菜、水果中吡虫啉残留量的测定》(NY/T 1275—2007)及《蔬菜水果中多菌灵等4种苯并咪唑类农药残留量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NY/T 1680—2009)等。
气相色谱技术是一种以惰性气体为流动相、以色谱柱内壁材料为固定相,对混合物进行分离并定性定量的分析技术。样品经进样口高温气化由流动相携带通过固定相,由于各组分与固定相间的作用力不同,分离速率也就不一样,从而实现了各组分的成功分离。通过与目标化合物的标准物质进行比对,以保留时间对样品进行定性分析、以峰面积对其进行定量分析。该方法适用于沸点较低、热稳定性好的中小分子化合物的分析[2]。当前,气相色谱法是双流区农药残留检测的主要方法,覆盖了中心48个检测参数。液相色谱技术是一种以液体为流动相的色谱分析技术,其根据不同组分在两相体系中的溶解、分配和吸附等化学作用的差异,当两相做相对运动时,不同组分在两相中受到上述各作用力的影响从而实现相互分离[3]。液相色谱中流动相不仅能够运载样品分子,还具有选择性分离的作用。该方法不受样品挥发度和热稳定性的限制,适用于分析沸点较高、热稳定性差的大分子化合物[4]。双流区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采用该方法检测灭幼脲、除虫脲、多菌灵和吡虫啉。
4 存在的问题
双流区作为成都市人口第一大区,且农产品种类丰富,保证双流区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迫在眉睫。近年来,双流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系统也得到不断完善,体系运行、抽样、样品前处理、上机检测、数据处理、报告出具等逐步规范化,检测能力也有了较大的提升,但双流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还存在一些问题未能有效解决。
4.1 人员队伍建设不合理
双流区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检测队伍稳定性不高,检测人员多数为临时聘用的人员,且待遇差,难以留住高素质的专业化人才。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工作专业性强、技术要求高、检测过程复杂、步骤多、耗时长,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现有聘用人员大多为非本专业人员,上岗培训也不够系统专业,因此一些检测人员既缺乏实操经验也缺乏理论知识。双流区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现有检测人员7人,具有研究生学历1人,本科学历3人,专科学历3人,无具备高级技术职称的人员,中级技术职称及同等能力4人,初级技术职称2人。检测人员的专业技能是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前提,而现有检测队伍的整体理论知识不够充足、人员不够专业,检测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数据异常或仪器不能正常运行的情况,检测人员难以独立解决,导致检测工作效率降低[5]。此外,实验中难以避免不规范操作的出现,导致农产品检测数据不够精确,难以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进行有效的监督,从而引发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问题[6]。
4.2 仪器设备配备不足且稳定性差
开展农产品检验检测工作是为了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准确可靠的检测数据可为种植户提供用药参考、为监管部门提供监管依据,防止不合格的农产品流入市场,保障消费者的安全与健康[7]。目前,双流区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配备用于农残检测的大型仪器只有气相色谱仪和液相色谱仪,而这两种仪器都存在定性不准确的问题,检测结果可能出现假阳性,且能检测的项目较少。现在可使用的农药种类越来越多,农产品上就会有新型残留物出现,未及时配备新的仪器设备就会导致很多新的项目无法开展。检测人员在日常工作中也未定期对仪器设备进行维护保养,导致仪器在使用中易出现问题,仪器的维修又是非常耗时的,就会导致整体的工作效率降低。
4.3 检测能力薄弱
现阶段,双流区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只具备农残检测能力且参数覆盖范围小,是成都市区(县)级检测机构中认证参数最少的,且从初次认证以来就未进行扩项。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市场上出现了更多高效低残留的新型农药,测定这些新型农药方面还存在不足。检测技术不能与时俱进、更新慢,检测方法单一,双流区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仍采用的是较早时期的传统方法色谱法,采用检测标准为NY/T 761—2008、NY/T 1680-2009、NY/T 1275—2007、GB 23200.116—2019等,且检测参数仍停留在初次认证的水平,无法对新型农药残留物进行测定,不能与现代农业生产相适应。
5 对策
针对目前双流区在农产品检验检测方面存在的人员队伍建设不合理、仪器设备配备不足且稳定性差、检测能力薄弱等问题,结合县级质检机构检测能力提升的要求,根据双流的实际需求提出如下建议。
5.1 加强检测队伍建设,做好技能培训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技术工作,为提高检测水平,双流区必须建设一支专业化的检测队伍。1)择优录取农业检测相关专业大学生或者调用其他科室相关专业工作人员,引进1~2名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进入检测队伍,弥补现阶段专业人才的不足。2)向上争取资金,提高临时聘用人员的福利待遇,降低检测人员流动性。3)加强人员培训管理,保证经费投入。新进人员需要参加培训且必须通过内部的能力考核才能授权其独立从事检测活动,并要对其做好监督管理工作;采用“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对人员进行定期系统的培训,在法律法规、检验方法、仪器使用、数据处理、报告出具、实验室质量控制及体系建设等各方面进行培训,并以考核的方式对培训进行有效性评价,全面提升人员职业素质和检测技能[8];定期对被授权人员的持续能力进行评价,以保证检测队伍检测能力具有持续性。4)建立人员激励机制,激发检测人员的潜能,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对于在大型检测技能竞赛中获奖的或被上级机构评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检测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的正式人员,可与其年终考核评优评先挂钩;对于临时聘用人员,可与其工资调整挂钩。确保检测人员的稳定性和专业性是检测机构行稳致远的关键。
5.2 更新仪器设备,做好维护保养
为开展新的检测项目和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双流区需要引进更加先进的大型精密仪器设备,实现以“检测设备的更新”推动“服务质量的升级”。预计2024年完成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和QuEChERS(Quick、Easy、Cheap、Effective、Rugged、Safe)方法适用的多功能样品制备工作站的配备与使用,这2台仪器设备将能极大地提高样品的处理效率和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也能覆盖更多的检测项目。同时,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力争在2025年完成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的配备与使用。为了确保新的仪器设备能够尽快顺利投入使用,要安排对检验检测岗位人员开展设备的使用、维护和保养等相关知识的培训,通过定期组织培训、现场指导、实际操作演示等多种方式,确保检测人员能熟练操作新仪器设备,并能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处理。对于大型精密仪器设备,应安排专业技能水平高、责任心强的人员负责,定期做好基础的维护保养,并购买厂家提供的维修、维护及保养的套餐,确保仪器稳定高效运行[9]。
5.3 更新检测方法,做好扩项工作
配套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和QuEChERS方法适用的多功能样品制备工作站,结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植物源性食品中208种农药及其代谢物残留量的测定气相色谱 质谱联用法》(GB 23200.113—2018)、《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植物源性食品中331种农药及其代谢物残留量的测定 液相色-质谱联用法》(GB 23200.121—2021)等检测标准,更新检测技术和方法,做好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的“双认证”扩项工作,扩大检测覆盖项目和参数、提高结果的准确性,提升整体检测能力。
现阶段,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被广泛地被应用到农产品检测中,将色谱的高效分离能力和质谱的准确定性能力结合起来,能同时对样品中的残留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避免了色谱法可能出现的假阳性。该技术常用的方法有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和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气质联用法适用于分析小分子、易挥发、热稳定、能气化的化合物[10];液质联用法适宜分析大分子(蛋白、多肽多聚物等)、不挥发、热不稳定、极性的化合物[11-12]。QuEChERS方法作为GB 23200.113—2018和GB 23200.121—2021等标准的前处理方法,具有快速、简单、廉价、高效、可靠、安全的特点,近年来在农产品检测上应用较多。基于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的优势,结合高效的QuEChERS方法,双流区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的检测能力将得到大幅提升。
6 结语
运用当前科技手段,对检测技术进行不断改进和完善,做好农产品的检验检测,可以降低农产品安全问题的发生率,保证农产品市场稳定和有序发展,为消费者把关好“舌尖上的安全”。针对双流区人员队伍建设不合理、设备配套不足和检测能力薄弱等问题,可采取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加强技术培训指导、配备新型仪器设备等方式,并在此基础上更新检测方法,做好“双认证”扩项工作,提升成都市双流区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的整体检测能力。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蔬菜抽样技术规范:NY/T 2103—2011[S].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2] 刘玉龙,路峰,王烽凡.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技术[J].农村科学实验,2019(21):90-92.
[3] 赵胜延,张秉慧,宋艳真,等.简论高效液相色谱峰异常现象[J].中兽医学杂志,2020(8):93.
[4] 佘贤德.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技术[J].吉林农业,2017(20):86.
[5] 叶学敏.新型QuEChERS方法在果蔬农残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20.
[6] 张小允,许世卫.新发展阶段提升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水平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22(9):155-162.
[7] 郝荣宝,王菊.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工作现状及发展分析[J].食品安全导刊,2023(13):18-20.
[8] 张春燕,汤有芹,杨荣辉,等.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服务能力[J].云南农业,2024(5):16-17.
[9] 王鑫,冯骁骄,樊志鹏.乡村振兴战略下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探讨[J].农产品加工,2022(16):93-95.
[10] 郑晓莉.基于1H NMR对山西大学龙舟队员尿液和血清代谢组学的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14.
[11] 沙麟.农产品高通量农药残留检测方法的优化建立及其应用[D].成都:四川农业大学,2023.
[12] 谢英新,王丰.HPLC-MS联用技术在药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医药,2007,20(5):44-46.
(责任编辑:张春雨)
作者简介:邓凌云(1991—),硕士,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E-mail:46051987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