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林业生态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2024-12-29 00:00:00陈庆洲谭靖星
南方农业·下旬 2024年11期

摘 要 四川省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区,其林业生态建设对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为提高四川省林业生态建设水平,保障区域生态安全,分析四川省林业生态建设存在的林业资源过度开发、林业生物多样性减少及林业生态建设管理体制不完善等问题,并提出控制林业资源开发强度、加强林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完善林业生态建设管理体制等对策。

关键词 林业生态建设;生物多样性;四川省

中图分类号:F326.27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22.031

四川省位于长江上游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区。但是,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四川省的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着诸多挑战[1]。而加强林业生态建设,对于四川省保持水土、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目前四川省林业生态建设中存在林业资源过度开发、林业生物多样性减少、林业生态建设管理体制不完善等问题,亟待引起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

1 四川省林业资源概况

四川省地处长江上游,横跨秦巴山地、川西高原和四川盆地,境内林业资源十分丰富[2]。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四川省有林地面积接近2 000万hm2,其中天然林面积1 337.55万hm2,蓄积16.07亿m3;人工林面积502.22万hm2,蓄积2.54亿m3。四川省林区横跨长江上游、黄河上游和金沙江干热河谷区,地带性植被类型多样,从东部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到西部的高山寒漠植被,几乎包括了我国所有的自然植被型组。加之独特的地形地貌条件,造就了四川省复杂多样的森林生态系统[3]。四川省还拥有全国面积最大的川西亚高山栎类植物和长期保护较好的天然栎类植物,在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安全屏障建设中地位突出[4]。

近年来,四川省高度重视林业生态建设,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大规模的造林绿化行动,2015—2020年四川省完成造林超93.33万hm2。同时,四川省大力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累计保护天然林面积超453.33万hm2。在退耕还林还草、防沙治沙、石漠化综合治理等生态修复工程中,四川省走在了全国前列。通过建立“林长制”等保护与管理体制,四川省不断加强林业资源管护,严厉打击乱砍滥伐等破坏林业资源的行为[5]。四川省在林业生态建设取得成效的同时,仍然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林业资源过度开发、林业生物多样性减少、林业生态建设管理体制不完善等。

2 四川省林业生态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林业资源过度开发

四川省林业资源丰富,但对其开发过度,导致森林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受到了一定影响。1)在经济发展的驱动下,四川省部分地区开展商业性采伐,毁林开垦、陡坡造田等现象时有发生,导致森林覆盖率下降,水土流失加剧。例如,在凉山州、攀枝花市等南部林区,由于农业生产的需要,出现了一定面积的毁林开垦、陡坡造田现象,导致局部地区森林覆盖率下降,水土流失加剧。2)在林木采伐过程中,采伐强度大、周期短、方式粗放,且伴生樵采、挖笋、掘根等破坏性行为,导致林分破坏严重,林下更新不良、林分结构单一,极大削弱了森林的生态功能。例如,甘孜州、阿坝州等川西林区,商业采伐、过度放牧、樵采等活动对林业资源造成了一定破坏。3)近年来四川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交通、能源、旅游等建设对林地的占用日益增多,一些工程项目选址不当、监管不力、生态保护措施落实不到位,也加剧了局部地区林业资源过度开发利用的态势,削弱了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2 林业生物多样性减少

四川省生物多样性丰富,拥有各类野生动植物资源和特有物种,在全国乃至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近年来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双重影响,四川省林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形势日益严峻。1)气候变化导致部分物种适宜生存的环境发生改变,尤其是高山物种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生存压力,濒危状况不容乐观。2)外来物种入侵对四川省本土生物多样性构成威胁。一些外来入侵物种快速扩张,挤占本土物种的生存空间,破坏区域生态平衡。以凉山州、攀枝花市等南部林区为例,加拿大一枝黄花、紫茎泽兰、飞机草等外来入侵种正呈蔓延之势,对本土物种生存空间和资源形成挤占,局部地区生物群落结构发生改变。3)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工业生产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排放,也显著改变了区域生态环境,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影响。4)不合理、不规范的林业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活动,如乱捕滥猎、非法采集、超载放牧等,也会威胁林区野生动植物种群的生存、繁衍。诸多不利因素叠加,导致四川省部分地区林业生态系统退化,物种多样性指数下降,种群数量减少,亟待采取有力措施遏制生物多样性减少的趋势。

2.3 管理体制不完善

四川省林业生态建设已初步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特别是通过建立省、市、县、乡和村五级“林长制”,进一步压实了各级党委政府推进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责任,为全省林业生态建设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但同时应认识到,随着生态文明建设进入新时代,四川省林业生态管理体制有待创新与完善。1)林业管理职责分散,条块分割严重。自然资源、水利、农业农村和生态环境等多个部门都对林业生态建设拥有一定的管理权限,但缺乏统一协调和顶层设计,导致多头管理、职责交叉、管理效率低下,难以形成保护合力。2)多元投入机制尚未建立,资金投入不足。林业生态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大量、持续的资金投入,但目前四川省林业生态建设仍主要依赖有限的财政拨款,市场主体和社会资本参与度不高,而政府专项转移支付往往年度化、项目化,缺乏长效稳定的投入机制,难以为林业生态建设提供坚实保障。3)基层林业管理能力不足,工作机制亟待理顺。基层林业站在编制、人员、经费等方面普遍存在短板,管护装备简陋,护林防火、林政执法、检疫检验、有害生物防治、林情监测等职能发挥不充分。

3 四川省加强林业生态建设的对策

3.1 控制林业资源开发强度

为有效解决四川省林业资源过度开发问题,四川省政府和有关单位必须严格控制林业资源开发强度。1)针对毁林开垦、陡坡造田等问题,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应牵头会同有关单位,严格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在自然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自然资源、农业农村等部门应引导农户实施耕地轮作休耕、退耕还林等措施,增加林地面积。同时,执法部门应加强监督检查,严厉打击违法违规毁林开垦行为,对破坏行为“零容忍”。2)针对采伐强度大、周期短等问题,林业主管部门应加快构建科学的林木采伐管理制度。林业规划设计单位应编制区域性林业发展规划,科学合理确定年度采伐限额,严格控制皆伐面积和采伐强度,适度延长采伐周期,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同时,林业经营者应在采伐作业中大力推广择伐、抚育间伐等生态友好型作业方式,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干扰、破坏。此外,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进一步完善林木采伐许可审批程序,严把采伐许可关。3)针对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对林地占用日益增多的问题,发改委、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部门应加强协调配合,在重大建设项目选址、用地审批等环节严格把关。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应制定严格的林地征占用标准,提高林地征占用门槛,优化项目选址,尽量避让生态敏感区。对于确需占用林地的重大项目,林业主管部门应严格落实占补平衡制度,切实加强工程建设中的生态保护,将生态影响降至最低;在旅游开发、能源开发等领域,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严格生态环境准入,严禁在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核心区进行开发建设活动。

3.2 加强林业生物多样性保护

为有效应对四川省林业生物多样性减少的问题,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必须携手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全面加强林业生物多样性保护。1)针对气候变化对林业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林业主管部门应会同生态环境、农业农村、水利、气象等部门,加强林业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和气候变化影响评估,重点关注区域内气候变化敏感物种,开展物种濒危状态评估和动态监测预警,制定气候变化适应对策。各级政府和保护地管理机构应创新保护措施,加强生态廊道和避难所建设,完善极端天气林业生物多样性应急保护预案。2)针对外来物种入侵问题,林业主管部门应加强检疫检验,严防外来有害生物传入。对已入侵的外来物种,应及时开展调查监测和风险评估,制订并实施专门防控方案,采取人工清除、替代控制、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措施,防止外来物种在林区进一步扩散。在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重点林区,保护地管理机构应持续开展外来入侵物种清理清缴行动,巩固防控成果。3)针对环境污染对林业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持续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强化工业污染、农业面源污染、生活污染等领域监管,加大执法力度,防止危险化学品、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有毒有害物质排放,改善林区生态环境质量。4)针对过度开发利用对林业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林业主管部门应进一步加大执法监管力度,严厉惩罚非法猎捕、非法采集、非法放生等行为;完善林业野生动植物保护名录,强化重点保护物种抢救性保护;科学评估林业野生动植物资源利用情况,合理确定年度捕捉、采挖限额,严格资源开发利用许可审批,加强驯养繁殖、人工培育等行业监管,促进林业资源科学、合理、可持续利用。

3.3 完善林业生态建设管理体制

为破解四川省林业生态建设管理体制不完善的难题,相关部门必须着力优化管理机制,构建高效协同的长效机制。1)针对林业管理职责分散、条块分割的问题,四川省政府应建立林业生态建设工作协调机制,明确四川省发改委、财政、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水利及农业农村等部门在林业生态建设中的职责分工,建立部门间沟通协调和信息共享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在林业生态建设重大决策、重大项目、重要政策制定实施等方面,应建立部门会商、联席会议等制度,加强统筹衔接。2)针对林业生态建设投入渠道单一、市场化程度低的问题,政府有关部门应创新多元化投融资机制,拓宽投资渠道。在加大地方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的同时,财政、金融主管部门应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充分发挥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作用,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重大生态工程建设和运营。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适合林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创新林权抵押贷款、林业保险等服务,为林业生态建设提供金融支撑。同时,有关部门应健全生态补偿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加快推进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促进林地流转和规模经营,为社会资本投入创造良好环境。3)针对基层林业管理能力不足的问题,各级政府应把基层林业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深化林业站改革,强化基层林业管理机构在林业资源管理、林政执法、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等方面的职责,充实基层力量;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改善基层装备条件,提高信息化水平;强化基层林业管理人员教育培训,提升其依法行政、科学管理水平。

4 结语

四川省林业生态建设面临林业资源过度开发、林业生物多样性减少、林业生态建设管理体制不完善等问题。为有效应对这些问题,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需要通力协作,采取控制开发强度、保护生物多样性、完善管理机制等措施。未来,四川省在林业生态建设中应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创新生态补偿机制,加强科技支撑,提升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同时,应充分发挥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保障生态安全中的重要作用,将林业生态建设与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等战略有机结合,走出一条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为建设美丽四川、美丽中国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肖永茂,龙勤.基于DEA模型的四川林业生态效率测度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3,34(3):69-71.

[2] 邓绍辉.生态屏障与四川林业发展[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7(6):1-7.

[3] 郎平,张文,赖长鸿,等.四川林业碳汇造林发展潜力分析[J].四川林业科技,2017,38(3):111-114.

[4] 尧斯丹.决战“十三五”四川林业脱贫攻坚[J].当代县域经济,2016(6):36-40.

[5] 吴登高.浅析四川生态林业建设[J].科技视界,2014(1):398.

(责任编辑:张春雨)

作者简介:陈庆洲(1981—),本科,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林业资源调查、规划设计。E-mail:4497329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