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是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为给贵州省毕节市及类似地区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推广提供借鉴,分析当前毕节市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推广过程中存在的技术、资金、服务、措施等方面的问题,并提出强化病虫害防控技术的定期更新与培训、建立多元化的绿色防控技术资金支持机制、优化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网络、调整防控措施应用时机等对策。
关键词 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推广;贵州省毕节市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22.030
随着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农作物病虫害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威胁农业生产安全和影响农产品品质。传统的化学防治虽然见效快,但也带来了环境污染、农药残留超标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大力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势在必行[1]。笔者以贵州省毕节市为例,概述该市农作物主要病虫害类型及绿色防控技术,分析当前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推广工作面临的问题,并提出推广对策,以期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1 现状
毕节市地处贵州省西北部,位于云贵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的斜坡地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3.5 ℃,年降水量约900 mm。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条件使毕节市成为重要的农业大市,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马铃薯等,经济作物主要为烟叶、油菜等。然而,当地复杂多变的环境为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传播提供了条件。据统计,毕节市农作物病虫害发生面积常年保持在10万hm2以上,呈逐年增加态势[2]。其中,小麦条锈病发病率可在25%以上,玉米螟可导致玉米减产10%~30%,马铃薯晚疫病发病指数高达45%。面对日益严峻的病虫害威胁,近年来毕节市大力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采用生物防治、理化诱控、农业防治等多种手段,建立了“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绿色防控格局。以小麦条锈病统防统治为例,通过推广抗病品种“毕麦8号”,采用精量喷雾等现代施药技术,配合农业气象预警,小麦条锈病平均防治率提高到85%以上。在玉米螟治理方面,毕节市引进核型多角体病毒生物农药进行防治,同时利用性诱剂精准预警、利用诱虫灯高效诱杀,使玉米螟虫口降低85%,减少农药使用量30%以上。针对马铃薯晚疫病,毕节市集成推广“健康种薯+抗病品种+合理轮作”农业防治技术,并利用卫星遥感技术进行病情监测预警,平均减少化学农药使用次数1.5次,马铃薯晚疫病发病率降为5%以下。目前,毕节市绿色防控技术覆盖率已达75%,为农业绿色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1]。
2 存在的问题
2.1 病虫害防控技术更新频率与农户接受能力的差异
毕节市农作物病虫害防治领域的一大挑战在于绿色防控技术更新迭代速度与农户接受能力之间的矛盾。以生物防治技术为例,近年来毕节市引进一系列昆虫病毒、真菌制剂等生物农药,如苏云金杆菌制剂、核型多角体病毒、白僵菌等[3]。这些新型生物制剂对病虫害防治效果显著,且无农药残留风险,但由于缺乏充分的示范推广,许多农户对其作用机制、使用方法仍然知之甚少。加之生物防治因其独特的“以虫治虫”机理,容易引起农户的观念偏差,影响推广效果。农业物联网、智慧农业等现代信息技术对于毕节市的传统农户来说也是全新的概念,如利用农业大数据分析进行病虫害预警等,在农户中的接受及应用程度依然较低。
2.2 绿色防控技术的可持续性资金支持问题
农作物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应用离不开持续稳定的资金保障,资金支持不足的问题在毕节市表现得尤为突出。以生物防治技术为例,毕节市引进推广的昆虫病毒、真菌等生物制剂多为国内外科研机构新研发的产品,其市场价格相对较高,且采购、储运、施用等各环节均需要专项资金支持。而现有的财政补贴大多针对化学农药,对绿色防控的支持力度有限[4]。试点推广阶段,农户参与积极性较高,但当政府补贴撤出后,因成本问题许多农户又重新使用化学农药,导致绿色防控难以持续。信息技术方面,建设智慧气象系统、农业物联网等基础设施,开发配套的病虫害监测预警平台、施药决策系统等,前期投入更为巨大,难以持续运转。
2.3 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覆盖效率较低
毕节市现有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向基层农户传播绿色防控技术的效率有待提高。以生物防治技术为例,近年来毕节市引进了苏云金杆菌、白僵菌等多种生物制剂,但受制于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力量薄弱,许多偏远乡村的农户难以及时获得相关信息和技术指导。即便在示范推广阶段,由于缺乏足够的田间指导,农户在生物防治药剂的选择、施用等关键环节也容易出现偏差,影响防治效果[5]。农业信息化方面,智慧农业系统的病虫害监测预警、施药决策辅助等功能虽已初步建立,但受限于网络覆盖、数据传输速率等因素,决策信息难以快速传导至田间地头,影响农时农事。加之毕节市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农业生产主体日益老龄化,基层农技人员与农户在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方面存在代际鸿沟。
2.4 防控技术与实际作物生长周期的同步性问题
毕节市在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过程中,还面临防控措施与作物生长进程难以精准匹配的问题。以玉米螟性诱剂防治为例,毕节市大力推广该项技术,通过利用性信息素诱捕雄性成虫,可有效控制玉米螟种群数量,减少农药使用量。但在实际应用中,受制于气象条件波动、玉米品种差异等因素,农户难以准确判断玉米螟发生的关键节点,容易错失最佳防治时机,导致防效下降。水稻病虫害监测预警方面,毕节市引入了基于农业物联网的自动诊断系统,通过实时采集田间小气候数据、作物长势信息等,可精准预测病虫害发生趋势。然而,在水稻不同生育期,稻瘟病、水稻纹枯病等发生规律各异,需要研发与之相适应的算法模型,而目前系统对病害严重度的评估还难以做到与水稻生长进程完全同步,影响了测报精度。
3 对策建议
3.1 强化病虫害防控技术的定期更新与培训
针对毕节市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更新频率与农户接受能力差异这一问题,可从强化技术定期更新与农户培训入手。1)农业部门应建立完善的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信息收集与筛选机制,及时获取国内外先进的绿色防控创新成果,通过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引进和消化吸收生物防治、生态调控等领域的前沿技术。在此基础上,农业部门应建立定期的技术更新机制,组织专家论证、现场试验,季节性总结推广经验,不断优化现有的绿色控制技术和产品。2)创新农户技术培训模式,因地制宜开展形式多样的技术指导。毕节市可充分发挥“田秀才”“土专家”等乡土人才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村村响”大喇叭、入户宣传画等方式,向农户讲解新技术的作用原理、应用要点,消除观念偏差。农业技术人员要“身入基层、面对田间”,采取手把手指导、现场演示等方式,增强农户掌握新技术的能力。此外,可开展线上技术培训,建立病虫害防控技术视频库、在线答疑平台等,方便农户随时学习,并通过技能竞赛、发放“田间驾照”等方式,调动农户学用新技术的积极性。
3.2 建立多元化的绿色防控技术资金支持机制
为破解毕节市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推广面临的可持续性资金保障难题,建议从构建多元化投入机制入手,具体措施如下。1)在现有财政补贴的基础上,市、县两级农业部门可整合涉农资金,设立专项资金池,对农户购买和使用绿色防控产品进行补贴,并给予先进适用技术的示范推广后续奖励,引导农户形成长效使用机制。2)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开发适合绿色防控产业的信贷产品,通过贴息、风险补偿等方式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入。针对绿色防控企业,可采取无息贷款、投资入股等方式给予重点扶持,促进其加快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3)创新政府购买服务模式,通过公开招标等方式选择一批技术实力强、服务能力优的第三方机构,委托其在基层开展绿色防控技术推广服务,并根据防控效果、农户满意度等指标支付费用,形成优胜劣汰、提档升级的动力机制。4)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流转、订单农业等方式,开展适度规模经营,在扩大绿色防控技术应用面积的同时,分摊、降低防控成本,实现减害增效。通过构建“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格局,形成常态化资金保障,为毕节市农作物绿色防控技术的可持续推广应用提供坚实支撑。
3.3 优化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网络
为进一步提升毕节市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推广的覆盖效率,优化农技推广服务网络势在必行。1)市农业农村局牵头,整合现有的农技推广、植保站、农机服务等基层站所资源,因地制宜优化布局,搭建县、乡、村三级农技推广服务网络。2)在乡镇层面,选择基础条件好、辐射带动能力强的乡镇建立区域性农技推广中心,配备相应的仪器设备、技术人才,形成定位明确、优势互补的“中心+站点”推广格局。3)充分发挥毕节市农科教资源优势,鼓励市内高校、职业院校开设现代农艺、植保等相关专业,为基层输送一批理论素养高、实践能力强的新型农业人才。4)针对高龄农户占比高的现状,在乡村开展定向农民技能培训,每个建制村培育2~3名懂技术、会服务的农业科技带头人,搭建村级农技员队伍。农技人员可借助田间课堂、入户指导等方式,手把手传授病虫害绿色防控实用技术,并利用“村村通”广播、微信群等渠道定期推送病虫害监测预警信息,做到“村不漏户、户不漏人”。在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通过融媒体、短视频等方式制作生动直观的技术示范指导材料,提高信息传播率。5)乡村农技人员要及时收集、整理农户在病虫害防控方面的技术需求,利用远程视频会商系统与市、县专家开展实时交流,做到dzfZOaT6FPZZf9S7ecAVJg==防控措施因地制宜、精准到户。通过构建纵向贯通、横向协同的现代农技社会化服务体系,为毕节市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提供有力的智力和人才支撑。
3.4 调整防控措施应用时机
毕节市在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过程中,需要着力突破防控措施与作物生长进程难以精准匹配的瓶颈。1)市、县农业技术部门要深入开展试验示范,针对不同作物品种,研究病虫害发生的关键节点,明确各类防控措施的最佳采取时机,并制订出台配套的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基层农技人员要深入田间地头,及时掌握苗情长势,利用实时监测设备采集土壤温湿度、光照等数据,并结合当地气象部门发布的农业气象预报,为农户提供精准的施药时机建议。2)农技部门可与农业保险等机构合作,利用农险理赔数据回溯分析各类作物主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构建区域性病虫害预警预报模型,并通过手机APP、广播等渠道,为种植户提供实时动态预警信息和防治提示。针对年龄较大的农户技术掌握难的问题,各乡镇可组织农技专家、植保员、“田秀才”等,利用“关键节点+关键措施”的方式,编制简明易懂的病虫害防治挂图和明白纸,方便农户掌握要领。3)大力推广水稻育插秧、小麦双垄沟播等新型栽培技术,通过合理搭配品种、调整播期,优化群体结构,增强作物抗病虫害能力,从而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4)加强农业气象基础设施建设,在田块、园区布设小型气象站和土壤墒情仪,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的农情监测网络,并依托大数据分析技术,及时发现苗情异常,精准预警病虫害发生风险,指导农户采取针对性防控措施。通过推行精准农业、智慧植保等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力争在5年内实现毕节市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措施的全程时空匹配,为农业绿色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4 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推进毕节市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规模化推广应用,需要在技术、资金、人才、机制等方面统筹发力、系统集成。未来,要进一步加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加快绿色防控核心技术的突破和集成;创新投入保障机制,激发多元主体参与的内生动力;壮大现代农技推广队伍,健全覆盖全产业链的科技服务体系;推动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实现病虫害防控措施的精准匹配和动态优化,为毕节市乃至全国农业绿色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樊曦.毕节市水稻种植与病虫害防治技术[J].现代农村科技,2023(7):34.
[2] 李丹,郭国雄,先丹,等.毕节市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应用效果及发展思路[J].农技服务,2019,36(5):58-59.
[3] 陈勇,汪美蓉,李艳琼,等.毕节市七星关区水稻重大病虫害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控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4(13):151-152.
[4] 聂登考.毕节市柑橘主要病虫害发生特点及绿色防控措施[J].现代农村科技,2022(7):33.
[5] 陈泽劲,朱欣.做好农旅融合“文章“有效助力乡村振兴:毕节市农旅融合发展走笔[J].源流,2022(4):42-44.
(责任编辑:张春雨)
作者简介:刘晓燕(1975—),本科,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业技术推广。E-mail:135563195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