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地球生命共同体的血脉和根基。保护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至关重要。基于此,以甘肃小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评价该保护区实施的两当县云屏三峡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各一级指标影响评价的综合得分均小于60,项目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指数为51.14,属中低度影响。该项目对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影响轻微,可进一步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将影响降至最低。
关键词 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甘肃小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中图分类号:S759.9 文献标志码: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22.027
生态旅游是林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1]。但是,在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景区开发活动可能会破坏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和野生植物的生境,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2-3]。2021年,甘肃省陇南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复了两当县云屏三峡旅游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该项目位于甘肃小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小陇山保护区),科学评估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活动对保护区内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至关重要。笔者采用专家打分法对两当县云屏三峡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生物多样性影响进行综合评价。
1 项目背景
小陇山保护区位于甘肃省东南部中秦岭的西端,总面积31 938 hm2,其中林地面积29 916 hm2,森林覆盖率达68.18%。两当县云屏三峡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实施地为保护区实验区的深山林区,距离缓冲区0.88 km,距离核心区2.63 km。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包括综合游客服务中心建筑面积4 477.76 m2(地下总建筑面积1 742.77 m2,地上总建筑面积2 734.99 m2),新建游览休憩驿站建筑面积651.38 m2,新建旅游厕所和管理室建筑面积324.08 m2,以及室外配套工程。
2 研究方法
2.1 评价区域概况
参照《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技术规范》(LY/T 2242—2014)确定评价范围,最终划定范围为保护区内按项目拟建区域周边的直线距离1 000 m范围内,评价区面积326.079 9 hm2[4]。评价区最高点海拔1 620 m,最低点海拔1 280 m,土壤主要为褐土和棕壤,土壤养分含量较高。实地调查发现,评价区共有高等植物62科121属130种,森林以乔木林为主,建群种为华山松、油松;共有动物19科25属33种,其中哺乳类主要为啮齿类动物,鸟类群落主要由山麻雀、喜鹊、灰斑鸠、棕背伯劳等组成。
2.2 评价区调查
为明确评价区各类资源现状,对评价区的景观、生物群落、种群/物种、主要保护对象、生物安全及社会因素等进行调查,具体的调查指标如表1所示。景观调查参照《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 18972—2003)进行[5]。生物群落调查分为植物调查和动物调查。植物调查采用样方法,乔、灌、草群落样方分别为10 m×10 m、5 m×5 m、1 m×1 m,重点调查国家级保护植物、省级保护植物、辖域特有植物的种类和相对数量。动物调查采用样线法,主要观察、记录陆栖脊椎动物的生境状况,了解当地动物的种类、分布和数量情况。生物安全的调查方法为查阅资料、走访调查。社会因素调查采用随机调査与定向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其中随机调查主要采用走访问询的方法,定向调查主要针对有代表性的人物进行调查。
2.3 评价方法
严格参照LY/T 2242—2014标准,采用专家评分法进行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评价专家组由9人组成,其中高级技术职称专家6人。由专家组成员根据标准中的规定对二级指标分别进行评分,查询标准中的影响评价指标体系权重值表获取二级指标的权重值,将得分均值与权重相乘获得二级指标的得分,不同二级指标得分之和为合计分值(一级指标分值)。之后根据式(1)计算生物多样性影响指数,最终量化两当县云屏三峡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对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1)
式中:R为生物多样性影响指数54Uo5yn/ZHLHWtOWbQBmEg==;Si为各一级指标分值;Wi为一级指标权重值。
3 结果与分析
3.1 项目对景观的影响
由表2可知,项目对A1的影响最大,得分为13.50;项目对评价区景观的影响评价综合得分为51.89,小于60.00,属中低度影响(见表2)。综合来看,施工期间,项目建设用地斑块数量较少,占用的评价区自然植被面积较小,景观情况变化不大;施工结束后,自然植被会逐步恢复原貌。因此,两当县云屏三峡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对影响评价区的景观美学价值不会产生影响,不会改变影响评价区原有自然美学特征。
3.2 项目对生物群落的影响
由表3可知,项目对B1和B4的影响较大,对B2的影响最小;项目对评价区生物群落的影响评价综合得分为50.33,小于60.00,属中低度影响。综合来看,两当县云屏三峡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避开重要的生态廊道和重点保护地,基本不会改变评价区的生物群落类型及其特有性。
3.3 项目对种群/物种的影响
由表4可知,项目对C1和C2的影响较大,对其他两项指标的影响相对较小;项目对评价区种群/物种的影响评价综合得分为50.67,小于60.00,属于中低度影响。综合来看,两当县云屏三峡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对保护区内种群和物种影响较小,虽然会短暂占据部分生境,但随着项目结束后生态修复工作的开展,生境会逐渐恢复,影响会持续减小。
3.4 项目对主要保护对象的影响
由表5可知,项目对D1的影响更大;项目对评价区主要保护对象的影响评价综合得分为50.00,小于60.00,属中低度影响。秦岭冷杉、红豆杉及秦岭羚牛、林麝、红腹锦鸡为代表的重点保护和珍稀动植物物种,以及暖温带-亚热带过渡地区森林是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由于评价区地处保护区实验区边缘,在现地调查和走访期间,没有发现主要保护动物秦岭羚牛、林麝栖息地,评价区边缘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水青树零星分布,且评价区距离主要保护物种集中分布区较远,生物多样性丰富度较低。项目施工时对保护对象种群数量影响甚微,而且随着施工后植被的逐渐恢复,这方面的影响将逐渐消失。
3.5 项目对生物安全的影响
由表6可知,项目对E1的影响最大,E4次之,对E3的影响最小;项目对生物安全的影响评价综合得分为53.22,小于60.00,属中低度影响。两当县云屏三峡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设计之初,规划了详尽的风险控制措施,项目区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较强,生物安全可得到保障。
3.6 项目对社会因素的影响
由表7可知,项目对F3的影响最大,对F5的影响最小;项目对社会因素的影响评价综合得分为52.43,小于60.00,属中低度影响。当地政府认可项目建设的选址,积极支持项目建设;大部分居民认为工程建设可在一定时期内增加就业机会,提高经济效益,对当地经济发展有利;专家组认为该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危害程度较低,但必须严格按照环保要求采取污染防治措施,确保污染物排放达标,保持环境良好。
3.7 项目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评价
景观、生物群落、种群/物种、主要保护对象、生物安全及社会因素的权重分别为0.2、0.2、0.2、0.2、0.1及0.1,最终计算得出项目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指数为51.14,小于60.00,属于中低度影响。
4 结论与讨论
通过实地调查,采用专家打分法对两当县云屏三峡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对小陇山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影响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景观方面,项目对景观及其特有程度(A1)影响最大,总体影响评分(51.89)属于中低度影响范畴;生物群落方面,生物群落类型及其特有性(B1)和生物群落重要种类影响程度(B4)受项目影响较大,总体影响评分为50.33,同样属于中低度影响范畴;种群/物种方面,项目对特有物种(C1)和保护物种(C2)有一定影响,综合评分为50.67,属中低度影响范畴;主要保护对象方面,项目对保护对象种群数量(D1)有轻微影响,总体影响评分为50.00,属中低度影响;生物安全方面,生物安全影响评分为53.22,仍属中低度影响;社会因素方面,项目对当地政府的支持程度(F3)和对周边社区的经济贡献(F4)有正面影响,对居民生活环境(F5)的可能危害较小,综合影响评分为52.43,属中低度影响。综合评价后,项目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指数为51.14,属中低度影响。该项目位于保护区实验区,对保护区景观生态系统影响轻微,仅造成景观分割、破碎化及局部水土流失、植被破坏,但采取一些措施可将这些影响降至最低。工程建设对保护区的影响较轻,虽对群落面积有一定减少,但因其占地小,对群落结构、物种组成影响甚微。对野生动物栖息地连通性有一定干扰,但影响可控且短暂,施工结束后生态可逐渐恢复平衡。工程建设对保护物种数量几乎没有影响,施工期间的临时影响可通过有效管理措施消除。此外,项目建设得到当地的大力支持,有助于促进当地经济、就业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任瀚,宋雪梅.我国生态旅游相关研究的进展与展望[J/OL].经营与管理:1-11[2024-10-05].https://doi.org/10.16517/j.cnki.cn12-1034/f.20231008.014.
[2] 黄宝荣.健全国家公园治理体系,高质量推动世界最大的国家公园体系建设[J].中国科学院院刊,2024,39(2):219-229.
[3] 何龙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助推乡村产业振兴:基本逻辑、内在机理与实现路径[J].农村经济,2024(1):64-73.
[4] 国家林业局.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技术规范:LY/T 2242—2014[S/OL].(2018-04-16)[2024-10-05].https://www.wenku365.com/p-9081535.html.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 18972—2017[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8.
(责任编辑:刘宁宁)
作者简介:张国林(1983—),本科,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林业技术推广。E-mail:zbl1234562022@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