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智慧农机是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部分,融合了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可实现农业生产的精准作业、数字化管理,对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河南省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大省,加快智慧农机的推广事关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为加快河南省智慧农机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以河南省智慧农机发展现状为切入点,分析了河南省智慧农机发展中存在的产品同质化严重、配套设施不完善、推广力度不够、人才培养滞后及政策支持力度偏弱等主要问题,提出了优化产业布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推广力度、培养专业人才及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 智慧农机;农业现代化;推广;河南省
中图分类号:S22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22.020
河南省地处中原腹地,总面积16.7万km2,辖19个省辖市、159个县(市)。作为全国农业大省,河南省耕地面积约0.07亿hm2,粮食播种面积1 078.53万hm2,粮食总产量长期位居全国前列。2022年,河南省粮食总产量达6 789.4万t,位列全国第二。农业在河南省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近年来,河南省农业现代化步伐不断加快,但面临农业劳动力转移、种植业效率有待提高、农业生产方式有待优化等挑战。推广应用智慧农机,有助于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实现农业生产精准作业、智慧管理,在确保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因此,阐述河南省智慧农机发展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发展现状
河南省作为全国重要的农业大省,近年来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智慧农机发展取得长足进步。据官方数据,截至2022年,河南省农机总动力已达1.086亿kW,位居全国第二;拥有拖拉机327.5万台、配套农机具723.9万台,均位居全国首位。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7.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小麦、玉米、花生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作业[1]。河南省正加快农机化与信息化融合的步伐,智能农机装备逐步应用于农业生产第一线。全省已有近4 000台农机安装自动导航系统,有北斗导航辅助的农机在露地蔬菜、特色经济作物生产中得到规模化应用。“河南农机云平台”上线运行,实现作业面积核算、轨迹查询、精准调度、就近维修等功能,作业效率显著提高。为优化农机装备结构,河南省出台多项利好政策,近两年划拨近40亿元购置补贴资金,重点支持智能农机、复式农机、高端农机等的推广应用,新增44.97万台农机具,带动159.6亿元投资。随着技术迭代,“5G+智慧农业”、智能灌溉、苗情监测等数字农业场景加快呈现,河南省农业正向智能化、现代化方向加速转型。虽然河南省的智慧农机发展初见成效,但与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相比,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进一步优化完善。
2 存在的问题
2.1 产品同质化严重
智慧农机产品同质化问题在河南省较为突出。由于起步较晚,河南省智慧农机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产品缺乏独特性和创新理念。大多数企业生产的机械设计理念陈旧,大多为模仿传统型号的智能化升级产品,技术水平和性能指标与先进地区差距明显。许多企业产品线过于单一,缺少差异化的智能功能模块和人性化设计,导致市场同质化竞争加剧[2]。同时,河南省智慧农机产业链条还不够完善,上下游产业缺乏有效衔接,配套能力不足。例如,智能测控系统、北斗导航等核心部件大多依赖外地厂商供应,产业自主可控程度低。此外,企业创新动力不足,研发投入有限,新产品开发缓慢。许多中小企业仍停留在简单组装和代工环节,产品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竞争力有待提升。
2.2 配套设施不完善
智慧农机配套设施建设在河南省仍显滞后,严重制约了智慧农机的高效运转和规模化应用。1)河南省农村地区通信网络覆盖还不够全面,许多偏远山区仍存在网络盲区,无法满足智慧农机实时监控和远程操作的需求。2)智慧农机的使用需要完备的电力供给设施做保障,但目前河南省农村电网建设滞后,可靠性和稳定性有待提高,偶有断电情况发生,影响智能设备的正常运行。3)智慧农机使用过程中需要专业化的维修保养作为支撑,但河南省农机维修网点分布不均,专业人才紧缺,无法满足规模化运营智慧农机的需求。部分地区维修点老旧,设备落后,修理能力有限,修理周期较长,对智慧农机的应用造成障碍。4)现有的田间作业路、水利灌溉等基础农田设施建设也制约着智慧农机的高效作业。
2.3 推广力度不够
河南省智慧农机推广力度明显不够,严重制约了智能化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规模化应用。目前,全省仅有为数不多的智慧农机示范基地,覆盖面极其有限,难以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部分示范基地设施陈旧,运营管理水平较低,未能很好地展示智慧农机的实际效能。同时,河南省智慧农机推广方式相对单一,宣传教育和技术培训力度不够。许多地区宣传不到位,导致农民对智能设备认知度不高,采用新技术的积极性不足。现有培训主要针对农机手和合作社,对普通农户的覆盖面较小,造成农机应用效率无法得到充分提高。此外,河南省并未建立完善的智慧农机推广服务体系,部分地区农技人员专业水平参差不齐,难以满足规模化推广的需求。缺乏相应的营销与售后维护网络,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户使用智慧农机的信心和积极性。
2.4 人才培养滞后
智慧农机人才培养在河南省明显滞后于产业发展需求,制约了先进智能装备的推广应用。河南省农业科技人才总量偏少,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匮乏。传统农业机械方面的人才难以完全适应智慧农机的运营和维护需求,对新技术、新理念的接纳和运用能力有待提高。同时,河南省高校的农机相关专业建设相对滞后,人才培养模式也有待优化,师资力量不足且实践教学环节较少,导致毕业生理论水平和实操能力之间仍有不小差距。此外,智慧农机企业自身人才培养力度明显不足。企业对高端技术人才需求旺盛,但内部培养环节投入不够,专业化培训体系建设滞后,培养质量和效率较低,难以完全满足企业对高水平复合型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加上智慧农机相关人才在农村地区的就业意愿较低,造成智慧农机方面的人才市场供给严重不足。
2.5 政策支持力度偏弱
政策支持力度偏弱,制约了河南省智慧农机产业的发展步伐。虽然河南省出台了一些鼓励智慧农机发展的政策措施,但在财政支持、税收优惠、金融信贷等方面力度仍显不足。智慧农机设备研发投入较大,而相关企业在早期往往难以获得充足资金支持,导致创新动力不足。同时,现有扶持政策主要集中在补贴购置环节,对智慧农机全产业链条的支持有待加强,缺乏有力政策引导智慧农机技术创新、制造升级等关键环节发展[3]。现行政策在操作层面也存在滞后,部分地区执行力度不够,使得优惠政策在基层落地受阻。此外,各部门之间缺乏高效协同,政策出台和落实往往存在断层,影响了政策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3 对策建议
3.1 优化产业布局
优化智慧农机产业布局是加快河南省智慧农机发展的当务之急。河南省应坚持区位均衡发展理念,立足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科学规划智慧农机产业的区域布局。对于平原地区,可重点布局发展适合规模化经营、标准化作业的大马力智能农机装备;而对于丘陵山区,则应侧重发展小型多功能智能农机,并加大对经济作物智能化生产的支持力度。同时,河南省要合理优化现有农业机械制造企业布局,鼓励企业向智慧农机产业转型升级。支持具备较好基础的企业做优做强,成为省内智慧农机产业的骨干力量;对于一些规模较小、技术装备相对落后的农机企业,则可以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推动产业集聚发展。此外,要规范引导智慧农机企业在河南省合理布局,避免同质化建设和无序竞争,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河南省还需要加大对智慧农机配套产业的培育力度,尤其是完善智能终端、传感器、导航定位等关键部件的生产链条,着力打造完整的智慧农机产业链条。
3.2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智慧农机基础设施建设是推动河南省智慧农机发展的重要一环。河南省要加快农村地区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消除“网络盲区”,为智能农机远程监控和精准作业奠定坚实基础。全面推进5G网络在农村地区的覆盖,提升网络带宽和时延性能,满足未来发展需求。同时,加强农村电网改造升级,确保电力供给稳定可靠,避免智能设备因断电而无法正常运转[4]。着力建设完善的智慧农机专业化服务网络,优化现有农机维修网点布局,加大技术人员培养力度,为智能农机运行保驾护航;大力发展农资供应、农产品流通等商业服务网络,为智慧农机高效作业提供支撑。此外,河南省需要加快推进配套设施建设,如田间作业路、排水沟渠等基础农田工程的建设或优化,为智能农机提供良好的作业环境。
3.3 加大推广力度
河南省要进一步扩大智慧农机示范县、示范乡镇、示范基地的覆盖面,充分发挥其在新技术、新装备推广中的引领带动作用。同时,加强示范基地的建设运营管理,提升展示效果和服务质量,确保农户能够直观感受智慧农机的实际运行效能。河南省还需要创新智慧农机推广模式,突破推广渠道单一的瓶颈。可借助新媒体等现代传播手段,扩大智慧农机宣传覆盖面,提高农户认知度。此外,加大技术培训力度,为农户提供系统化、实操化的技能培养,促进智能设备顺利投入使用。还要建立完善的智慧农机推广服务体系,培养一批高水平农技人员,为农户提供专业化的运维和咨询服务。鼓励社会力量介入智慧农机推广,支持龙头企业与种植大户、农机合作社等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共同探索农机租赁、代耕代种等新型服务模式。
3.4 培养专业人才
河南省要进一步加强与高校的合作,优化农机及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1)吸收行业内各企业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使其更加契合产业发展需求;同时落实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有更多机会熟悉先进智能装备,提高动手操作能力。2)重视提高高校农机专业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可通过聘请行业专家到校任教、支持教师到企业进行实操培训等方式,不断充实师资力量,提高育人质量。3)对于相关专业的毕业生,智慧农机企业可提供相应的工作岗位和待遇保障,提高在农村地区就业的吸引力,避免人才流失[5]。针对从业人员,河南省要建立长效的岗位培训机制,紧跟智慧农机技术发展步伐,持续提高其专业技能水平。可以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为各级农业技术人员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培训服务。4)重视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支持骨干农机企业建立培训基地,与职业院校、社会培训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形成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渠道。
3.5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加大智慧农机政策支持力度是推动河南省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抓手。河南省应进一步完善智慧农机扶持政策,从财税、金融、土地等多个层面为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在财税政策方面,可将智慧农机纳入高新技术范畴,给予企业更多税收优惠;确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方式,激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力度。在金融信贷层面,河南省政府可设立专项资金,为符合条件的智慧农机企业提供贷款贴息支持,缓解其资金压力。探索建立智慧农机抵押贷款模式,以机具作为抵押物获得贷款。同时,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创新信贷产品,为智慧农机推广提供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此外,河南省需要加大土地、用能等要素保障力度。可规划储备一批智慧农机产业用地,为企业集聚发展预留空间。在用电用能方面给予智慧农机企业更多优惠政策,确保生产用能需求。河南省还应创新政策供给方式,推动形成政策组合拳,加强部门协同,避免政出多门;同时加强省市县联动,确保各级政策高效落实。相关部门要搭建渠道,积极听取企业和农户的意见建议,不断完善优化政策设计。
4 结语
加快推进河南省智慧农机发展意义重大,应立足现实问题,科学规划布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人才培养投入力度,创新服务模式,强化政策供给。通过一系列精准有力的政策措施落实,河南省智慧农机产业必将焕发新的活力,企业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将持续增强,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将全面提高,从而有力推动河南省农业生产向精细化、智能化方向转变,助力乡村振兴与现代农业建设,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 林秀秀.河南省智慧农机补贴政策优化探究[D].郑州:河南工业大学,2022.
[2] 王慧.河南农机手的雷沃智慧之旅[J].农机科技推广,2020(2):65.
[3] 冯坤.智慧农机发展现状及趋势预测[J].现代农村科技,2024(4):104-105.
[4] 李美丽.智慧农机助力乡村振兴的作用及策略[J].农业技术与装备,2024(2):71-73.
[5] 卢明坤.智能农机推广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J].中国农机装备,2024(1):56-58.
(责任编辑:张春雨)
作者简介:郭雪莲(1974—),大专,高级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业机械及新技术引进、示范、推广应用等。E-mail:944204446@qq.com。